心肌酶谱升高的临床解读

合集下载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心肌酶谱测定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诊断相关心血管疾病。

本文将介绍心肌酶谱测定的原理、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一、心肌酶谱测定的原理心肌酶谱是指检测血液中与心肌细胞损伤相关的一组酶的活性。

常见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

这些酶在心肌损伤时会释放入血液中,通过测定其活性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及其相关疾病。

二、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及其诊断意义1.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及脑组织中的酶。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酸激酶会释放入血液中。

测定血清中的CK活性可以帮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

2. CK同工酶(CK-MB)CK同工酶是肌酸激酶的亚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在心肌损伤时,CK-MB会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并且在心肌梗死时持续较长时间。

测定血清中的CK-MB含量可以帮助区分心肌损伤的类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包括肝脏、心肌、骨骼肌等。

心肌损伤时,血清中AST的活性会升高。

AST的升高可用于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4. 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酶,包括心肌组织。

当心肌受损时,乳酸脱氢酶会释放入血液中。

LDH的升高可以用于心肌损伤的初步判断,但由于其在其他组织中也存在,诊断意义相对较低。

三、心肌酶谱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心肌酶谱测定广泛应用于心脏病学领域,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不同时间点抽取患者的血样,测定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此外,心肌酶谱测定还可用于评估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风险,以及疗效的监测。

总之,心肌酶谱测定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分析方法,能够帮助医生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通过检测特定的心肌酶和蛋白质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心肌是否受到损害,并了解其程度和范围。

本文将探讨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一、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检测广泛应用于心肌损伤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它可以提供以下重要信息:1. 心肌损伤的评估:心肌酶谱检测可以检测心肌特异性酶和蛋白质在血液中的释放情况。

当心肌受损时,这些物质会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出来并进入血液。

通过检测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钙蛋白(cTn)等指标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评估心肌的损伤程度。

2. 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肌梗死是心肌酶谱检测的重要应用之一。

当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肌细胞会发生缺血和坏死,释放出一系列特异性酶和蛋白质。

通过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可以及早诊断心肌梗死,并确定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3. 药物治疗的指导: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在心肌损伤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连续监测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变化,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的分析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通常以数字形式呈现,根据不同的指标和其水平变化,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一种常用的心肌损伤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CK水平较低。

当心肌受损时,CK会释放入血液中,其水平会升高。

CK峰值通常在心肌损伤后6-24小时出现,并在48-72小时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2. 乳酸脱氢酶(LDH):LDH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损伤指标。

与CK类似,LDH会在心肌损伤后释放至血液中,其水平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的程度相关。

LDH的升高通常比CK延迟出现,峰值在心肌损伤后的2-4天内达到,并在5-10天内恢复至正常。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常规的心肌损伤评估方法,通过测试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和水平,可以提供关于心肌损伤的信息。

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酶(CK-MB)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I和cTnT)等,它们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会释放到血液中。

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肌损伤,有助于尽早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有关,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3.监测治疗效果:心肌酶谱检测可以监测治疗的效果,通过连续检测心肌酶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是否有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判断器官损伤范围: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损伤的范围,例如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进一步为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或手术等提供依据。

结果分析:1.CK和CK-MB:在心肌损伤后,活性和水平会明显升高,通常在心肌损伤发生后数小时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

由于CK和CK-MB也存在于骨骼肌中,因此不能区分是心肌损伤还是骨骼肌损伤引起的酶升高。

2.cTnI和cTnT: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的水平在心肌损伤后也会显著升高,这种升高可以持续数天,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可用于判断心肌损伤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特别是cTnI,其水平的增加与心肌损伤的大小相关。

3.其他指标:除了上述常用的心肌酶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如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它们在心肌损伤后也会升高,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应该综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能单凭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做出诊断。

此外,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也受到抗凝药物、降糖药物等干扰,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正确解读结果。

总之,心肌酶谱检测在临床上的意义重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心肌损伤信息,指导诊断和治疗决策。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LDH高时,会产生急性心梗、骨骼肌损伤、某些肝炎、白血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恶性肿瘤。

心梗时,12-24h,LDH会偏高,48-72h达高峰,1-2W后恢复正常。

恶性肿瘤晚期LDH,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腹水中LDH会偏高。

慢性肾小球肾炎、SLE、糖尿病肾病等病人中,尿LDH可达正常人3-6倍,尿中含多种抑制LDH活性物质,如尿素,小分子肽类,低PH 值也可抑制LDH活性。

尿毒症患者LDH正常,透析后LDH会增高,因为体内尿素较高,我们通过心肌酶谱五项检查,就可以观察身体的相关疾病。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

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

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出现心肌酶增高现象,其原因可能与脑组织损伤或破坏释放出较多的酶所致,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在心肌组织积聚,出现继发性心肌损伤,使血清中心肌酶值增高。

另外,通过研究表明,如活动性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肺炎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许多能够引起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破坏的疾病均可出现心肌酶升高。

...心肌酶谱检查项目在体检的时候,如果看得仔细的话会发现一项是心肌酶检查,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心肌酶谱都是检查什么的?包括哪些项目?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心肌酶谱检查项目是什么。

心肌酶是指心肌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具有催化心肌细胞代谢和调节心肌细胞活动的作用。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中国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价值。

那么,心肌酶谱中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肌酸磷酸激酶(CK);2、肌激酶同工酶(CK-MB);3、谷草转氨酶(AST);4、乳酸脱氢酶(LDH);5、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LDH2);6、a—羟丁酸脱氢酶(a-HBDH)。

心肌酶升高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心肌酶升高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心肌酶升高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心肌酶(正常情况下也称为肌酸激酶-MB、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是一种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酶。

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或坏死时,这些酶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心肌酶升高。

心肌酶的升高通常是心肌梗死的一个早期指标。

1.胸部疼痛:心肌梗死时,患者可能出现持续而剧烈的胸痛,通常感觉像一种强烈的压迫感或重物压在胸口。

这种疼痛一般持续超过10分钟,不受休息或服用药物的缓解。

2.呼吸困难:心肌梗死导致心肌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患者感到呼吸困难,甚至有可能发生心源性肺水肿。

3.乏力和疲劳:心肌损伤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使得全身器官和组织供氧不足,患者会感到身体乏力和疲劳。

4.恶心和呕吐:心肌梗死时,局部缺血和坏死区域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刺激胃黏膜,导致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5.出冷汗:心肌梗死时,患者可能出现冷汗,皮肤发冷的症状。

1.心肌梗死的早期治疗:心肌梗死发生后,首要任务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

患者应立即就医,通常会进行血小板抑制剂、血栓溶解药物等治疗,以减少心肌损伤的程度。

2.降低心脏负荷: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降低心脏负荷的措施可以减轻心脏的工作负担,包括卧床休息、控制体温、控制血压、控制心率等。

3.心血管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可能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来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脏负荷,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4.康复治疗:在治疗稳定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适当的体力活动、心理辅导和健康饮食等。

康复治疗有助于恢复心肌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5.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升高是心肌梗死的早期指标,但并不是所有心肌酶升高都表示心肌梗死。

其他因素,如心肌炎、心肌病等也可能导致心肌酶升高。

因此,在遇到心肌酶升高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心肌损伤和心肌功能。

本文将介绍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并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一、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心肌酶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来评估心肌损伤的方法。

心肌酶指标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

这些指标的升高通常与心肌损伤相关。

心肌酶谱检测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诊断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导致。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检测到心肌酶的持续性升高,尤其是CK-MB和cTnI的浓度升高,从而帮助医生确诊心肌梗死。

2. 监测心肌损伤的程度:在心肌梗死和其他形式的心肌损伤中,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通过监测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进展情况,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 评估心肌功能:心肌酶谱检测不仅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损伤,还可以用于评估心肌功能。

心肌酶谱检测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肌功能的变化,并评估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状况。

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通常通过静脉血检测来获取结果,下面将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CK和CK-MB: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广泛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中。

在心肌损伤发生时,CK和CK-MB会释放到血液中。

正常情况下,CK-MB占总肌酸激酶活性的3%-5%。

当心肌损伤发生时,CK-MB的浓度会显著升高,此时CK-MB/CK比值大于5%可以作为诊断心肌损伤的指标。

2. cTnI:心肌肌钙蛋白(cTnI)是一种特异的标志物,几乎只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cTnI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和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正常情况下,cTnI的浓度非常低,但在心肌损伤后会迅速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

引起心肌酶谱升高的疾病探讨

引起心肌酶谱升高的疾病探讨

引起心肌酶谱升高的疾病探讨心肌酶谱检查是临床广泛应用的血清学检查指标之一,同时是心肌损伤、坏死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常用于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

临床上心肌酶谱升高一般常考虑为心血管系统疾病,但并非绝对,引起心肌酶谱升高的非心血管疾病较多,相关报道也极多。

笔者就临床上可能引发心肌酶谱升高的常见疾病做一介绍并探讨其可能原因。

标签:心肌酶谱升高;心血管疾病;非心血管疾病;CK及CK-MB心肌酶谱检查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及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CK有三种同工酶,分别是CK-MM、CK-MB、CK-BB,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CK-MM及CK-MB存在于各种组织肌肉中,骨骼肌中98%~99%是CK-MM,心肌中CK-MB占CK总量的15%~25%[1],正常血清中主要为CK-MM,CK-MB,CK-BB几乎忽略不计。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较高的是CK及CK-MB,CK-MB 是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指标之一,其升高的程度及高峰出现早晚对心肌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所以在临床上也将CK-MB称为特异性酶,其它四项称为非特异性酶。

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免疫抑制法、琼脂胶电泳法。

诊疗活动中一旦发现心肌酶谱升高,不管是心血管医师还是非心血管医师首先想到的是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尤其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病死率高,需紧急抢救治疗,所以对非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肌酶谱升高认识不足,导致一些疾病的误诊、误治,以下就临床上可能引发心肌酶谱升高的常见疾病做一介绍并探讨其可能原因。

1 心血管疾病1.1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引起心肌酶谱升高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短时间内缺血、坏死,血清中CK活性明显升高,发病4~6 h升高,12~24 h达到高峰,2~4天恢复正常。

血生化心肌酶谱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生化心肌酶谱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生化及心肌酶谱各项指标临床意义————————————————胡馨血生化是生化室能做的全套项目。

一般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肌酐、尿酸、尿微量蛋白)、离子、淀粉酶、心肌酶等等;而血常规是诊断血液疾病或身体有无炎症贫血或凝血问题的检查。

心肌酶谱:对心肌酶检查,检查心肌酶主要是确定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

一般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
• CK:52.1U/L;CK-MB:38U/L • CK-MB/总CK ≈ 72.9%
大面积脑梗塞
• CK:47.5U/L;CK-MB:79U/L • CK-MB/总CK ≈ 166%
Impossible !!
临床中,当CK-MB/总CK > 25%,甚至大 于CK的活性时,应注意假阳性的可能
CK活性的检测
DGKC法
ADP+肌酸激酶
CK
CK-MB活性的检测
免疫抑制法
假设血中只有CK-MB和CK-MM:
血清+抗CK-M亚单位的多克隆抗体
ATP+肌酸
己糖激酶
NADP+ + 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NAPDH
• 测定NADPH在340nm处的吸光度
检测CK-B亚单位活性
结果×2 ≈ CK-MB活力
i nf ar cti on,
i nf arcti on, A M I ) 的治 疗
又 取 得 了 重 要 进展 。 2007年 欧 洲 心 脏病学 会 (E S C )等 4个 学 会 发布了 关 于 “ 心 肌 梗 死 的 全 球 统一 定 义州 … , 对A M I的 临床 诊断 及科 学研 究产 生 深 刻 的影 响, 原 来的 指南 已不 能 满 足临床 需 要。 为此 , 中华医 学 会心 血管病 学分 会及 中华心 血 管病 杂 志编 辑委 员会 专家 组在评价 大 量 循证医 学 临床试验 结果的 基础上 , C C )/ 美国 心 脏协会 参 考美国心脏 病 学院( A (A H A ) 2007和 2009年 “ 更 新 的 S T 段 抬 高 型 心 肌 梗 死 治 疗 指南” 【 3刮以及ESC 2008年 发 表 的“ sT 段 抬 高 型 心 肌 梗 死处 理 指 南 州 “ , 结合 我 国 的 具 体 情 况 ,更 新并 制 定 了 2010年 “ 急 性 S T 段 抬 高 型 心 肌 梗 死 诊断 和 治 疗指 南 ” 。 为了便 于 读者了 解 某 一治 疗措 施 或操 作 的 价值和 意 义,
• 出现最早,敏感性强,特异 性差,是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的良好指标。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曲线
•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 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 正常。
• 敏感性弱于肌钙蛋白,诊断 的特异性较高,其增高的程 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 围,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 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 功。
适用于14岁以下病员。
横纹肌溶解
• CK:31246.2U/L;CK-MB:689U/L • CK-MB/总CK ≈ 2.2%
颅脑外伤
• CK:1956.3U/L;CK-MB:94U/L
• CK-MB/总CK ≈ 4.8%
重症肌无力
• CK:1489.5U/L;CK-MB:114U/L
• CK-MB/总CK ≈ 7.6%
CK-MB升高水平同ACS患者6个月死亡率关系
CK-MB 水平
Normal 1-2* 2-3* 3-5* 5-10* 10*
19.9%
14.5% 12.6% 9.2% 4.9% 5.7%
(n=5,681)
(n=1,098)
(n=294)
(n=302)
(n=249)
(n=211)
本 指南对治疗的建议以国际通用方式表 述如下。
I 类: 已证实 和( 或) 一致公认 某治疗措施或操 作有益 、 有用和有效, 应该应用。 Ⅱ 类: 某 治 疗措 施 或操 作 的 有 用 性 和 (或 )有 效 性 的 证 据尚有争论 和( 或) 存在不 同观点。
m yocar di al
2007年 A C C 、A H A 、E S C 及 世 界 心 脏联盟 (W H F) 专家 组 共 同 制定并 发 表 了 关于 “ 心肌 梗死 全 球统一 定 义” 的专家联 合 共 识口 J。 中 华医 学 会 心 血 管病 学 分 会 及 中 华心 血 管病 杂 志编 辑委 员会 专家 组一 致 同 意 在 我 国 推 荐 使 用 “ 心 肌 梗 死 全球 统一定义” 。 A M I可 从 与 临床 、心 电图、 生 物标 志 物 和病 理 特 征 相 关 的 几 个不 同 方 面 定 义。 按 全 球 统一 定 义, 心 肌 梗 死 在病 理 上 被 定义为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 胞 死亡。 细 胞 死亡 病 理分类为凝固性坏死和( 或) 收缩带坏死。 ( --) 诊断标 准 A M I主 要 是 由 于 冠 状 动脉 粥 样硬 化斑 块破 裂 ,引 起 血 栓 性 阻 塞 所 致 。心 肌 梗 死 一 词应该用 于 临床 上 有 因 心 肌 缺 血 致 心 肌 坏 死 证据 者 。存 在 下 列 任 何 一 项时, 可 以 诊断 心 肌 梗死。 1. 心 脏生 物标 志 物 (最 好 是 肌 钙蛋白 ) 增 高 或 增 高 后 降 低 ,至 少 有 1次 数 值超 过参考 值上 限 的 99百 分 位 (即 正 常 上 限 ) , 并有 以 下 至 少 l 项心 肌 缺 血 的 证据 : ( 1) 心 肌 缺 血 临床 症 状 ; ( 2) 心 电图出 现新 的 心 肌 缺 血变 化 ,即 新 的 sT 段 改变 或 左束 支 传导阻 滞 [ 按心 电图是 否 有 sT 段 抬 高 ,分 为急 性 sT 段 抬 高 型 心 肌 梗 死 (S T — el evat i on m yocardi al
• CK-MM • CK-MB • CK-BB 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心室 乳头肌 小肠 大肠 肾
CK活性(IU/g)
2500 555 473
同工酶组成(%) CK-MM 98.9 70-82 0 78.7 48-60 46-56 CK-MB 1.1 18-30 2.7 20 34-48 40-51 7-9 0-1 0 78-80 96 88-92 CK-BB 0.06 0 97.3 1.3
* x upper limit of normal
Alexander JH et al. Circulation. 1999; Suppl 1:1-629.
肌钙蛋白(cTn)
cTn作为心脏损伤标志物的优点
1. cTnT和cTnI均为心肌特异性
2. 兼有CK-MB升高较早和LDH诊断时间窗长的优点。
心脏标志物升高的临 床解读
心脏标志物
第一类:反映心脏损伤的标志物
• AST • LDH • CK、CK-MB • cTn、hscTn •…
第二类:反映心脏功能的标志物
• BNP • ANP •…
第三类:反映心血管炎症疾病的标志物
• CRP、hsCRP •…
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
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 明显的指标变化 2. 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 生物半衰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 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1.
3. 溶血,对CK和CK-MB产生正干扰。
CK-MB活性高于CK的原因分析
4. 血清中存在巨CK(M-CK),其M亚基不能被抗人CK-MM抗 体封闭,其活性累加于B亚基
• M-CK-I:释出的CK-BB在血清中与Ig聚合的结果。 • M-CK-II:主要来自肝脏或肿瘤组织,是CK-Mt在细胞严重损伤后, 释放入血中聚合而成的巨分子酶。
• cTn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标志物 • 由于CK广泛分布于骨骼肌,缺乏特异性,因此不再推荐用于诊断 AMI • AST、LDH及其同工酶对诊断AMI特异性差,也不再推荐用于诊断 AMI
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 CK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ATP的再生有关, 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ATP的浓 度。 • 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三种同工酶:
CK-MB活性高于CK的原因分析
1. 血清中存在多量CK-BB
• 如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K-BB明显升高,其高低与脑损伤范围的 大小及死亡率的高低相一致 • 脑血管意外及脑手术后
• 内胚层来源的肿瘤,如前列腺癌(89%)
2. CK过高,不能完全被抗人CK-MM抗体封闭,从而造成CK-MB测 定值高于其真值
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心脏病、高脂血症等病人的血清 常是病情恶化、预后不佳的标志,但亦有随疾病恢复而自行消失者。
5. 严重脂血增加漫反射,使透光度减低,干扰结果。
CK-MB的临床应用
• 诊断AMI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判断 • 缺血性心肌损伤的危险分层 • 监测溶栓效果,确定再灌注:CK-MB峰值前移(14小时内) • 再梗死的判断 • 估计梗死范围
CK和CK-MB
临床应用中,除测定CK和CK-MB的活性外,还应注意 CK-MB/总CK
• <7.5%:常见于肌肉疾病、中毒性休克、创伤… • 7.5%-25%:AMI可能性大 • >25%,甚至大于CK的活性:应注意假阳性的可能
无论CK-MB绝对活性增高还是百分CK-MB界限值 的诊断标准对于心肌梗死、心肌病的诊断,均不
第一代心肌酶
AST、LDH
第二代心肌酶
Mb、CK
CK-MB
第三代心肌酶
cTnI
cTnT
心肌细胞
蛋白或酶的大小、亚细胞分布、生物半衰期决定了生物标志
物出现在血循环中的方式和速度,以及在血清内持续的时间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曲线
• 肌红蛋白(Mb)
• 起病2小时内升高,12小时 达高峰,24-48小时恢复正 常。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曲线
• 肌钙蛋白(cTn)
• 发病3-4小时即可升高,11-24 小时达高峰,7-10天恢复正 常。
• 特异性强,持续时间长,对 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发病 后较晚就诊的病人均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