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心肌酶谱测定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诊断相关心血管疾病。
本文将介绍心肌酶谱测定的原理、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一、心肌酶谱测定的原理心肌酶谱是指检测血液中与心肌细胞损伤相关的一组酶的活性。
常见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
这些酶在心肌损伤时会释放入血液中,通过测定其活性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及其相关疾病。
二、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及其诊断意义1.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及脑组织中的酶。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酸激酶会释放入血液中。
测定血清中的CK活性可以帮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
2. CK同工酶(CK-MB)CK同工酶是肌酸激酶的亚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在心肌损伤时,CK-MB会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并且在心肌梗死时持续较长时间。
测定血清中的CK-MB含量可以帮助区分心肌损伤的类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包括肝脏、心肌、骨骼肌等。
心肌损伤时,血清中AST的活性会升高。
AST的升高可用于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4. 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酶,包括心肌组织。
当心肌受损时,乳酸脱氢酶会释放入血液中。
LDH的升高可以用于心肌损伤的初步判断,但由于其在其他组织中也存在,诊断意义相对较低。
三、心肌酶谱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心肌酶谱测定广泛应用于心脏病学领域,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不同时间点抽取患者的血样,测定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此外,心肌酶谱测定还可用于评估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风险,以及疗效的监测。
总之,心肌酶谱测定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分析方法,能够帮助医生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心肌酶谱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一、组成: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
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1.正常参考值72~182 U/L2.临床意义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
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
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
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
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
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
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
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正常参考值1.速率法(LDH-L法):100~240 U/L 比色法:190~310 U/L2.临床意义: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常规的心肌损伤评估方法,通过测试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和水平,可以提供关于心肌损伤的信息。
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酶(CK-MB)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I和cTnT)等,它们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会释放到血液中。
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肌损伤,有助于尽早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有关,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3.监测治疗效果:心肌酶谱检测可以监测治疗的效果,通过连续检测心肌酶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是否有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判断器官损伤范围: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损伤的范围,例如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进一步为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或手术等提供依据。
结果分析:1.CK和CK-MB:在心肌损伤后,活性和水平会明显升高,通常在心肌损伤发生后数小时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
由于CK和CK-MB也存在于骨骼肌中,因此不能区分是心肌损伤还是骨骼肌损伤引起的酶升高。
2.cTnI和cTnT: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的水平在心肌损伤后也会显著升高,这种升高可以持续数天,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可用于判断心肌损伤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特别是cTnI,其水平的增加与心肌损伤的大小相关。
3.其他指标:除了上述常用的心肌酶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如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它们在心肌损伤后也会升高,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应该综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能单凭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做出诊断。
此外,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也受到抗凝药物、降糖药物等干扰,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正确解读结果。
总之,心肌酶谱检测在临床上的意义重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心肌损伤信息,指导诊断和治疗决策。
心肌酶谱组合

心肌酶谱组合心肌酶谱组合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手段,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这项检查通过监测血液中的心肌酶及蛋白质水平,来确定心肌组织是否受损。
以下是心肌酶谱组合的详细介绍:I. 什么是心肌酶谱组合?心肌酶谱组合是通过测试血液中的不同心肌酶及蛋白质水平,以确定心肌细胞是否受损的检查方法。
心肌酶谱组合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心肌钙蛋白(cTnI)等指标。
II. 心肌酶谱组合的作用及意义心肌酶谱组合可用于评估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也可作为监测心肌损伤程度和治疗效果的参考。
不同心肌酶及蛋白质的峰值出现时间不同,可以根据不同的峰值时间来确定心肌损伤的时间。
III. 心肌酶谱组合指标的解释1. 肌酸激酶(CK):CK是一种肌细胞特异性酶,通常在肌肉受损后几小时内出现。
如果CK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说明可能存在肌肉损伤。
2.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是一种与心肌细胞相关的同工酶,在心肌损伤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如果CK-MB水平超过正常范围,说明可能存在心肌梗死。
3. 肌红蛋白(Myo):Myo是一种心肌特异性蛋白质,在心肌细胞出现损伤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Myo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早期心肌损伤的指标。
4. 心肌钙蛋白(cTnI):cTnI是一种心肌肌纤维蛋白质,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如果cTnI水平升高,则说明可能存在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
IV. 心肌酶谱组合的注意事项1. 心肌酶谱组合通常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但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病情评估和治疗中应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2. 心肌酶谱组合不适用于慢性心肌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是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一组检测指标,其临床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疾病,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心肌酶谱是根据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的酶类物质的变化而获得的一组数据。
常见的心肌酶谱有肌红蛋白(CK/CK-MB)、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SGOT)等。
这些酶类物质在心肌细胞受损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活性和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心肌标志物是指血清中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质的测定,通过检测这些蛋白质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
常见的心肌标志物有肌钙蛋白(cTnI/cTnT)、心肌肌钙蛋白(Myo)等。
这些蛋白质在心肌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浓度的增加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
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损伤类型,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测定可以确认诊断和确定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指导治疗。
其次,它们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肌损伤后的临床预后。
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较高的浓度通常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因此,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医生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检测还可以帮助评估心肌保护治疗的效果。
一些药物和治疗策略可以通过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和减轻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释放来保护心肌。
通过定期检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是评估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其临床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损伤的类型和程度,评估预后,指导治疗。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实现个体化的治疗,并提高治疗效果。
心肌酶谱检测及意义

心肌酶谱检测及意义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来评估心肌损伤程度的方法。
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和乳酸脱氢酶(LDH)。
这些酶在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它们的活性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
1.评估心肌梗死的程度: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通过测定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来评估心肌梗死的程度。
一般来说,CK和Mb的活性在心肌梗死后数小时内迅速升高,并在数天内逐渐恢复正常。
根据酶的活性水平可以确定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监测心肌损伤:心肌酶谱检测可以用于监测心肌损伤的过程。
例如,在心肌梗死后,心肌酶的活性水平可以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恢复情况,以及心肌损伤的恢复进程。
通过监测心肌酶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疗效。
3.诊断心肌损伤:心肌酶谱检测还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心肌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肥厚等。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评估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从而确定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如果心肌酶的活性升高,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做出心肌损伤的诊断。
4.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
心肌病变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缺血等。
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变对心肌酶的影响不同。
例如,在心肌梗死中,CK和Mb的活性通常升高;而在心肌炎中,LDH的活性增高较为明显。
通过分析心肌酶的活性水平,医生可以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指导临床治疗。
总之,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监测心肌损伤的过程、诊断心肌损伤以及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
通过心肌酶谱检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心肌损伤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心肌损伤和心肌功能。
本文将介绍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并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一、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心肌酶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来评估心肌损伤的方法。
心肌酶指标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
这些指标的升高通常与心肌损伤相关。
心肌酶谱检测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诊断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导致。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检测到心肌酶的持续性升高,尤其是CK-MB和cTnI的浓度升高,从而帮助医生确诊心肌梗死。
2. 监测心肌损伤的程度:在心肌梗死和其他形式的心肌损伤中,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通过监测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进展情况,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 评估心肌功能:心肌酶谱检测不仅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损伤,还可以用于评估心肌功能。
心肌酶谱检测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肌功能的变化,并评估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状况。
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通常通过静脉血检测来获取结果,下面将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CK和CK-MB: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广泛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中。
在心肌损伤发生时,CK和CK-MB会释放到血液中。
正常情况下,CK-MB占总肌酸激酶活性的3%-5%。
当心肌损伤发生时,CK-MB的浓度会显著升高,此时CK-MB/CK比值大于5%可以作为诊断心肌损伤的指标。
2. cTnI:心肌肌钙蛋白(cTnI)是一种特异的标志物,几乎只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cTnI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和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正常情况下,cTnI的浓度非常低,但在心肌损伤后会迅速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一、组成: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草转氨酶()、α-羟丁酸脱氢酶(α)。
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66)【正常参考值】72~182【临床意义】与、、及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
健康成人血清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活性升高,比值下降,为0.8~1.2。
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 1.6~2.5。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
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1活性增高,所以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及意义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
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
这些组织中的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
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
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速率法(法):100~240比色法:190~3102.临床意义: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满月后为180~430 ,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由于测定的特异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多同时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测定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来判断其组织来源,用于心肌梗塞、肿瘤、肝病等的诊断。
四、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及意义肌酸激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三磷酸腺苷()的再生有关,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一、组成: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正常参考值】72~182 U/L【临床意义】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
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
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
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
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
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
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
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速率法(LDH-L法):100~240 U/L比色法:190~310 U/L2.临床意义: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由于测定LD的特异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多同时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测定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来判断其组织来源,用于心肌梗塞、肿瘤、肝病等的诊断。
四、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测定及意义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三磷酸腺苷(ATP)的再生有关,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浓度。
它的催化作用是可逆的,即将高能磷酸键从磷酸肌酸转移至二磷酸腺苷(ADP)上或从三磷酸腺苷上将高能磷酸键转移至肌酸,形成磷酸肌酸。
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
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B极少。
1.正常参考值:琼脂糖电泳法:健康人血清中各肌酸激酶同工酶占肌酸激酶总活力的百分率为:CK-BB 0%;CK-MB台0%~3%;CK-MM 97%~100%;CK-Mt 0%;CK-MB的阳性决定水平为5%。
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或CK-B(包括非M-CK):血清中正常水平CK-MB小于10 U/L;CK-MB/总CK小于5%。
急性心肌梗死时CK-MB大于15 U/L(做测定空白)。
如不做空白时,CK-MB大于25 U/L,CK-MB/总CK在6%~25%。
CK-BB异常增高时或某些肿瘤时,非M-CK (CK-B)/总CK中大于30%(非M-CK即为非M亚基的肌酸激酶,在计算上CK-MB活力以一半计)。
琼脂糖电泳法测定CK-MM亚型:CK-MM1(57.7±4.7)%;CK-MM2(26.5±5.3)%;CK-MM3(15.8±2.5)%。
2.临床意义①CK-BB(CK1)患轻度或中度脑损伤病人的血清CK-BB明显高于对照值,血清CK-BB 的高低与脑损伤范围的大小及死亡率的高低相一致;在脑血管意外及脑手术后,血清CK-BB 亦可升高。
新生儿产程窒息,若CSFCK-BB升高,多提示脑组织发生实质性损害;若CK-BB 超过CSF-CF总活性15,则易发生脑性轻瘫、智力发育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胸痛发作开始2小时,血清CK-CC已见升高,7~20小时达峰值(为对照组的3~100倍),然后迅速下降。
其敏感性优于CK总活性测定,且早于CK-MB,对急性心肌梗塞是一项敏感而早期的指标。
各种心血管手术15分钟,血中CK-BB业已上升,当天即达峰值(为正常均值的6~10倍),至第3~4天恢复正常。
CK-BB的变化是单纯心肌创伤的特异指标。
有89%的前列腺癌病人血中CK-BB含量升高。
其他肿瘤若发生广泛转移时,血中CK-BB 亦明显高于无继发癌灶的病例。
由于CK-BB主要存在于自内胚层发生的器官,当这些器官发生病变时,血中CK-BB常少升高,故测定血中CK-BB,可能有助于内胚层源性组织肿瘤的诊断。
②CK-MB(CK2)血清CK-MB测定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4~6小时,病人血清CK-MB先于总活性开始升高,12~36小时达峰值;多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
其最高值达对照组4.9~22倍以上。
如果梗塞后3~4天,CK-MB仍持续不降,表明心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肌梗塞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塞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塞病灶;如果胸痛患者在48小时内尚未出现CK-MB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即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临床上常以CK-MB超过CK总活性的3(离子交换柱层析法)或10(免疫抑制法)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依据。
用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时必须注意无论是CK-MB的绝对活性或占总活性百分率的界限值,均不适用于14岁以下的儿童,因为婴幼儿和儿童的CK-MB均高于成人。
各种类型的心脏手术后可引起血清CK-MB活性增强,在并发术间或术后心肌梗塞时升高更为显著。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人血清CK-MB亦升高。
③CK-MM(CK3)骨骼肌几乎只含CK-MM,心肌中除CK-MB外,也主要含此型同工酶。
CK-MM是健康成人血清CK的主要成份。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一步分离其亚带发现,心肌梗塞发病10小时内,首先是CK-MM2和CK-MM3升高。
而后,CK-MM1进行性增加,而CK-MM2和CK-MM3逐渐消失,故在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其血中CK-MB消失后CK总活性升高,实为CK-MM1亚带升高所致。
CK-MM3/MM1比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值在胸痛发作后6小时从0.38基线开始上升,10小时达高峰,共比值为1.2~4.2。
比值增加常在总酶活性升高之前出现,是一种敏感的早期诊断依据,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种检测方法。
肌肉创伤、感染、惊厥、癫痫,特别是破伤风可导致病人血清CK-MM高于正常人7倍。
缺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肺梗塞,甲状腺机能低下,脑血管疾病,巴比妥或其它外源性毒物中毒,亦会引起血清CK-MM升高。
④巨型CK(M-CK)成人血清M-CK-I虽与特定疾病无关,但对因产程窒息缺氧发生脑性瘫痪或癫痫的新生儿来说,其血清M-CK-I则是肯定神经损伤的早期指标,是脑组织长期缺氧后,释出的CK-BB在血中与Ig聚合的结果,对于判断疗效亦有潜在的价值。
M-CK-Ⅱ主要来自肝脏或肿瘤组织。
M-CK-Ⅱ是CK-Mt(CK4)在细胞严重损伤后,释放血中聚合而成的巨分子酶,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心脏病、高脂血症等病人的血清,常是病情恶化、预后不佳的标志,但亦有随疾病恢复而自行消失者。
五、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测定及意义2009-9-23 13:45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尤以肝细胞为最,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有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
在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时,ALT大量释放入血中。
因此它是诊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
临床上最常检查的血清转氨酶有两种:即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肝细胞内谷丙转氨酶的浓度比血清高1000~5000倍。
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中酶活性增高1倍,因此转氨酶(尤其是ALT)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
比较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迄今仍以谷丙转氨酶更为敏感,特异性更强,临床上实用价值更大。
1.正常参考值(1)速率法:男性:5~40 U/L;女性:5~35 U/L(2)赖氏比色法:5~25 卡门单位/mL血清2.临床意义(1)血清ALT活性增高①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胆管炎等。
②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和脑出血等。
③药物和毒物:氯丙嗪、异菸肼、奎宁、水扬酸制剂及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同磷等引起ALT活性增高。
(2)ALT活性降低:磷酸吡哆醛缺乏症。
六、谷草转氨酶(GOT、AST、SGOT)测定及意义谷草转氨酶又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所以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大量的酶释放人血,使血清含量增加,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但肝脏损害时其血清浓度也可升高,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丙/谷草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1.正常参考值速率法:8~40 U/L赖氏法:8~28 卡门单位2.临床意义病理性升高:(1)心肌梗塞发病6~12小时显著升高,增高的程度可反映损害的程度,并在发作后48小时达到最高值,约3~5天恢复正常;(2)各种肝病AST可增高,肝病早期和慢性肝炎增高不明显,AST/ALT比值小于1。
严重肝病和肝病后期增高,AST/ALT比值大于1;(3)其他疾病如心肌炎、肾炎及肺炎等AST也轻度升高。
七、附:乳酸脱氢酶英文名称:LDH(lactate dehydrogenase)序列信息:1 gsgcnldsar frylmg长度:16 aa{物种来源:Homo sapiens (human)}乳酸脱氢酶是能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
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即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及LDH-5(M4),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
LDH同功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所以可以根据其组织特异性来协用诊断疾病。
正常人血清中LDH2,〉LDH1。
如有心肌酶释放入血则LDH1〉LDH2,利用此指标可以观察诊断心肌疾病。
正常范围:血清100~300U/L;尿560~2050U/L;脑脊液含量为血清的1/10。
检查介绍:乳酸脱氢酶是一种糖酵解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