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与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4)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4)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的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以及语文园地等。
这些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了解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大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故事大意。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辅助教学。
2.课文文本: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教学素材: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风格。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故事大意。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43页)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着“现代诗”这一主题,编排了《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4篇课文,这些课文中的诗歌都有着浓浓的意味,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短诗三首》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
《绿》是对春天的赞美,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白桦》歌颂了白桦的高洁之美。
《在天晴了的时候》体现了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主题。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9短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生字不多,主要指导学生读准“啊、膝”等字的音变和易误读的字,指导“繁、藤”等笔画较多的字的书写,理解“永不漫灭、思潮”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
3.表达运用在引导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通过《繁星》学习现代诗的特点,根据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释义诗题1.谈话导入。
(1)师: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是美的?(预设:风景是美的;画画是美的;舞蹈是美的……)(2)师:人们常说“发现美是能力,留住美是本事”,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留住美?(预设:画画、拍照、写诗……)(3)师:美就像一扇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诗歌这把钥匙开启美这扇大门。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一篇寓言故事的阅读,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的寓言故事。
但在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园地三》课文及相关教学材料。
2.课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具:学生用的词汇卡片、练习册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对《语文园地三》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例如,让学生讨论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并用词语描述他们的特点和心情。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41页)

第三单元畅游诗海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歌,寥寥数语或短短几行,便唱出了无限心事。
对故园、对亲人的魂牵梦绕,对春逝、对秋凉的遗憾感伤,对光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都在我们的低吟浅唱中流泻而出。
古今中外,时代、国度或许不同,但诗歌中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吟咏却是永恒的主题。
我们用诗歌分享喜乐,用诗歌治愈伤痛。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聆听冰心的纸短情长,感叹艾青的激情澎湃,静赏叶赛宁的心灵微波,领悟戴望舒的温柔多情。
我们吟唱诗歌,走进诗歌,畅游诗海,凝练诗心。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选编了中外名家的几首短诗,让我们初步了解了现代诗的一些特点,领略了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了诗歌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在低吟浅唱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短诗三首这三首短诗或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或表达对大海的挚爱,或表达对母亲的眷恋、热爱之情,都反映了冰心诗集“爱的哲学”的思想内核。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并能进行模仿创作。
2课时绿诗人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小草在春风吹拂下来回摆动的景象,抒发了对绿、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课时白桦这首诗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白桦的美,赞美了白桦高尚的品格,传达了诗人对白桦、对大自然强烈的热爱之情。
体会诗人笔下的白桦高洁、挺拔的形象;感受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课时9短诗三首文本分析三首短诗都是选自冰心的《繁星》诗集,这些“零碎的思想”反映了冰心的“爱的哲学”。
诗短小精悍,又意味深长,深深感染着我们。
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漫灭、清响”等词语。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教学古城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
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
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9.短诗三首》教学反思《短诗三首》选自冰心的诗集《繁星》。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三首诗文字简练,都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1.教学效果(思效)。
“三分诗,七分读”,小学语文侧重于语言的积累。
所以,这堂课我还是以读贯串整节课,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
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自读,齐读,男女对读,然后我问他们最亲的人是谁,最难忘的是什么,告诉他们无需回答,只思考。
再示范读一遍,问他们听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听出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并且说是从“母亲的膝上”听出来的。
我们就这首诗展开讨论,在作者关于母亲的回忆里,课文提到了什么,可能还有什么。
孩子们还说出自己关于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我便顺势引导孩子认识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母亲养育长大,要怀有感恩之心。
还没等我要求,有个学生说,老师这首诗真好,是不是要求背诵啊。
孩子们的领悟力可真高,都知道该积累的内容了。
2.教学收获(思得)。
这三首短诗都是歌颂母爱的,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这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了。
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读诗的感受,再说说自己的母亲一二事,又让他们说两句对母亲感谢的话。
孩子们有的可以说上一大段话,有的说着还掉出眼泪来,有的觉得对不起母亲开始忏悔。
此情此景,我引导他们这样表达感恩还不行,能否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歌颂母爱呢?实际上就是仿写,学生最怕仿写,但是听到“用诗一样的语言”这样的话觉得很有趣,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很高。
我打开配乐,孩子开始了歌颂母爱的创作。
3.不足之处(思失)。
我们一起学完第一首诗,我要求第二首诗由学生练读,看能读出什么,结果多数人说,是作者对大海的爱。
这么说也无可厚非,毕竟第二首较之第一首更隐晦一些。
孩子眼睛里看到的是大海,心里想到的就是大海。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景观”,包括《小燕子》、《荷花》、《万年牢》、《鸟的天堂》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诗意,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在描绘自然景观、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学生还需进一步指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会生字词,会用所学词语描述自然景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会生字词,会用所学词语描述自然景观。
2.教学难点:学会生字词,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视频等。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作业本:准备作业本,用于学生书写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关爱”,通过一组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社会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关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小燕子和两只鸭子》、《小男孩和树》、《猫和老鼠》等,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短文并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对关爱动物、关爱自然和社会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他们愿意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爱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和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2.教学难点:体会关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关爱的重要性。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关爱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相关视频或图片: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业本:用于布置和检查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关爱的重要性。
例如,播放一则关于动物受伤后被人类关爱和救治的新闻,让学生感受关爱的力量。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小燕子和两只鸭子》,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课文的情节。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小燕子和两只鸭子之间的关爱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自然之道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板书课题)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3.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
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最后指名上台表演。
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
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课后反思:学生对自然之道的体会只是表面,特别是要遵守自然发展的规律要付予行动还需加强教育。
板书: 9 自然之道问论悟行:道教学反思:《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
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
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
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
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
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课后反思:本课主要是讲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治理黄河的一些建议。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能理解,并提了很多好的建议。
原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板书: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口增多大量砍伐治理:牧林为主规划田地修筑水利防止水土流失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
警醒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还可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
11.蝙蝠和雷达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3.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
再指名上台介绍。
5.小结: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生词。
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