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合集下载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20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可证伪性”理论为核心,挑战了传统的归纳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可验证性。

这一观点颠覆了之前许多哲学家的看法,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根据波普尔的看法,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被经验事实所反驳,则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他通过提出“可证伪性”这一标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被经验验证或否定。

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实验中都无法被证明为错误,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通过光速测量和天体引力透镜现象等来检验,而某些哲学或宗教理论则因缺乏可证伪性而无法被纳入科学范畴。

知识的增长波普尔还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线性的累积,而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个过程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他用“知识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每当一项理论被否定,就如同从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而新的理论则如同新芽般从树根中滋生而出。

这种观点使波普尔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更加动态。

科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数据和事实,而是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理论,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因此,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是知识发展的必要步骤。

科学与社会波普尔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共存,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他反对“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并不是注定会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事件构成的。

这种思想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唯物史观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探析

唯物史观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探析

唯物史观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探析【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本文将对其唯物史观含义进行分析,同时对照波普尔对其“历史决定论”的批判进行反思。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方法论,应该充分继承其批判的精神,不仅批判那些不合理的现象和观点,自身观点本身也是值得批判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完全正确,这样我们才不会丧失自我反省的能力,才不会掉入教条主义的窠臼。

【关键词】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波普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正是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1835年-1845年10年间,德国在思想领域中“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即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过程。

这次变革的特点是范围广、作用大、变化快,同时也造成了思想混乱。

为了正确评价黑格尔哲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各种各样的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与之相对应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1.历史是关于现实的人的历史这里涉及到一个历史主体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见解,如,对于这个主体,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施蒂纳的回答是作为“唯一者”的“我”的创造活动;施特劳斯归结为某种神秘的“实体”的作用;费尔巴哈认为作为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一般的人,这种人“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及解析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及解析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及解析历史非决定论是指否认历史发展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主要有:对意识形态的偏见;对规律的诠释狭隘化;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绝对化;混淆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界限。

标签:历史决定论历史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辩证决定论历史非决定论是作为历史决定论的对立思潮而兴起的。

历史决定论是指承认历史发展中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历史非决定论则是指否认历史发展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

历史决定论作为一种历史哲学始于黑格尔,但其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科学的历史决定论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奠立的。

在历史决定论产生之前,尽管历史观中充斥着唯心主义的偶然论和宿命论,但由于没有前者比照,因而未能形成与之针锋相对的历史非决定论。

唯物史观的诞生使历史决定论不仅走向了科学,而且具有了意识形态色彩,从而激起了否定历史决定论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潮。

这股思潮发韧于19世纪下半叶,经历了20世纪直至迄今,在西方历史哲学中始终占据着上风,并也曾在中国思想界掀起波澜。

为维护科学历史决定论的合理性,本文试对历史非决定论的思想误区进行解析。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之一:意识形态的偏见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在其支配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呈现出规律性。

但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并没有在西方历史哲学中引起强烈反应,这是由于它归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它不但未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威胁,相反,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的诞生使历史决定论摆脱了唯心主义而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于其上的,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浅谈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

浅谈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

浅谈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作者:李秋雨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9期李秋雨(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波普尔是近代西方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认为历史主义是“贫困”的,是“历史决定论”。

他运用批判理性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无规律、历史不能预测两个方面对“历史决定论”进行了批判,进而否定马克思的历史主义。

本文从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贫困”含义及其对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影响的解读,对波普尔的思想进行梳理,以发现其中对当代史学理论有价值的因素。

关键词: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历史决定论”中图分类号:B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153—02波普尔是近代西方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是一名反决定论者。

波普尔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律的,历史是不能预测的,进而认为历史主义是“贫困”的。

他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历史主义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

随后又通过第三世界理论认为历史是没有意义的。

波普尔反历史主义决定论的思想自20世纪传入我国就一直被讨论不断,大家基本持反驳批判的观点,但也有对其思想的合理性表示认同的。

一、“贫困”的解说“贫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形容生活困苦,贫穷。

但是,在波普尔的《历史主义贫困论》中,“贫困”则指历史主义的贫困,指历史主义无规律、不可预测。

他说:“历史主义是一种贫乏的方法——是一种不会结出果实来的方法。

”[1]波普尔认为“历史主义是指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它认为历史预言是它的主要目的,并认为通过揭示隐藏在历史演变之中的‘节奏’、‘类型’、‘规律’和‘趋势’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2]这样,通过历史主义的含义,他给“贫困”的历史主义列出了五条提纲,这五条提纲也是他论述的逻辑观点。

(一)人类历史的行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二)我们不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告我们科学知识的未来增长。

(三)因此,我们不能预告人类历史的未来行程。

_历史_的规律性在哪里_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_历史_的规律性在哪里_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摘要:波普尔特有的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使他走上了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学术道路,他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而提出了历史只有趋势却没有规律更无法预测的观点。

波普尔历史观失误的理论原因在于:扩大了证伪原则的适用范围;忽视了历史规律呈现的复杂多值性;夸大了偶然性因素的作用。

只要摒弃人类自主活动与合规律性无法相容的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我们不难解释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决定历史变化的因果关系和发展主线,正是这些因果关系和发展主线为我们解释并把握历史提供了可能性。

历史不是任意的,它的规律性正是存在于人类的自主活动之中。

关键词:波普尔;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规律中图分类号:B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5-0031-03“历史”的规律性在哪里———浅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申建林,贺云松(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提出的“批评理性主义”、“证伪原则”等科学方法论在西方科学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真正使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他的政治哲学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有人评价说“从绝对真理(以及各种决定论)的普遍至信,到对其根本性的质疑和警惕,这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最为重大的事件。

而波普尔的学说,特别是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篇作中阐发的观点,对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1]还有人甚至认为该书“属于本世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思想经典著作。

”[2]那么,他对马克思的批评令人信服吗?历史究竟有无规律性?如果有,历史的规律性又在哪里?一、波普尔非历史决定论思想产生的背景1.波普尔的人生经历。

在少年时期,波普尔自诩为共产主义者,他17岁那年,为帮助关押在维也纳警察局的共产党人逃脱,在示威游行时遭到枪击。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书评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书评
而我认为这本书没有那么大的错误,这本书是有一些“闪光点”的。比如,卡尔在书中强调了科学知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并且提出了“渐进的社会工程”的设想。而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卡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本书则是构建自己心灵世界的必读书。长久以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被看作是普遍、绝对的真理而渗透于我们社会意识的各个方面,被树立为国家的观念从而实质地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各个方面被过分地浸染于这种样的观念中,它们被这样的观念所滋生出来的权威思想所主宰而丧失了自己的纯真性,它们被规范起来而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存在。因而,对这一观念的反思将是我们每一个具有自觉的反思精神的人所面临着的迫切任务,将是中国的精神和文化赖以发展的条件。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写道“归根结底害怕变化的人正是历史决定论者。他们如此不能合理地对待批评,要别人如此听从他们的教导,难道不是由于害怕变化吗?的确,历史决定论者似乎因为丧失了一个不变的世界而希望获得补偿,从而倾向于相信变化是可以预见的,因为它受一个不变规律支配。”而不变规律确实不存在,它只是历史决定论者的幻觉。一个受过传统教育、被机械决定论灌满了脑袋的读者,认真读读这本书,或许会动摇许多原来的观念。
实际上说,卡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其实是对马克思的批判。而在此书的序言中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则对此书《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大肆批评,不科学的,而且对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认为他的思想总体上是站不住脚的,他所犯的最为致命的错误在于忽视了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辩证错误。并且评价这本书说,真正深入到卡尔历史非决定论内部,对它作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以正视听,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唯物主义观,帮助人们重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成了每个信仰、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信仰、研究唯物主义观的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而在很多人眼中也认为书中有一些错误,比如:(一)夸大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卡尔正确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偶然性因素这一现象,但他夸大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进而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放大到了否定存在历史发展规律的程度。卡尔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的意志和活动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种人的因素是不确定的,不可捉摸的,这就给历史的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二)夸大了整体与部分的对立。卡尔详细讨论了“整体”的含义,他把“整体”明确界定为:(a)一个事物的全部性质或方面的总和,特别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全部联系的总和。(b)该事物的某些特殊性质或方面使该事物表现为一个有机的结构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堆积”。他认为,(b)意义上的整体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a)意义上的整体则不能作为任何活动的对象,而在全部的意义上,整体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也不能成为其它活动的例如控制或改造的对象。

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新解读

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新解读

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新解读提要: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批评。

其批评的立足点就是认为历史不可预测。

笔者在文中提出,波普尔实际上未能正确理解历史中的必然与偶然、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的能动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评,是与他的证伪主义原则的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

进而,从新的视角对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历史;历史决定论;历史规律。

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

他将其批判历史哲学的锋芒,直指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在西方的哲学和政治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当代世界理论界所瞩目。

以至勃里安·马奇这样说:”我必须承认,我想不出任何具有理性的人在读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判之后,如何仍然能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1]。

波普尔的批判果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吗?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波普尔的批判。

作者试从新的视角对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进行解读。

一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攻击,是围绕着他所认为的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进行的。

就本人目之所及,他的主要观点集中于他的两部相互联系的著作中,即《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

在他看来,所谓的”历史决定论”就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

”[2]在波普尔看来,历史决定论就是认为只要发现了历史运行中的规律,就能达到对社会的预测,因为”历史决定论的方法包含着一种极其类似的社会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必然变化,只是沿着一条不变的预定道路并要经过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所预先决定的各个阶段罢了。

”实际上,波普尔所批判的”历史决定论”只是一种”历史先(预)定论”。

他所使用的”Historicism”一词,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观点,有多种语义理解,可以统称为”历史主义”,既有”历史预成论”或”历史先定论”,又有”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1.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如何成为可能西方不少学者甚至著名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大名鼎鼎的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开宗明义就表明:“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进程。

”“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

”“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他所谓的纯粹的逻辑理由就是,人类历史的行程是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的,而人类本身不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告我们科学知识的未来增长,因而所谓古代神话的俄底普斯预言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所以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美国的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在《真理与进步》中也指出,社会科学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在“预测还是一个理论被归入‘科学’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对是否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或文学批评归入科学感到犹豫不决,因为这些学科似乎都无法回答‘如果我们这样做,事情将会怎样?’这种形式的问题。

”二战之后,经济学一跃而成为显学。

但是,它被批判和被责难的命运也不比其他学科好。

美国的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在其《迷惘的预言家:当代经济学家的历史》中曾不无讽刺地说,在美国,人们看到每当华盛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位因种种原因空缺时,美国经济便处于二战后最好的时期,而“在哈伯·斯坦和查尔斯·舒尔茨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任职期间,贫困率以每年将近2%的可怕速度增长。

”他还说道,那些经济学在大学的象牙塔中尽管被不断地雕琢,越来越精密化和学术化,但“经济学家们很快变成恶意玩笑的靶子┅┅人们会说经济学家颇具幽默,因为他们会用小数点来预测未来,或者说经济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因为只有经济学家创造出了自上帝创造世界以来的种种混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3-03作者简介:卢德友(1982-),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J ou rnal of Ch ina Un iversity of M inin g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10年3月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卢德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波普尔对各种历史决定论所做的批评,有着先在性的方法论因由。

在波普尔看似严谨的论证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可被/证伪0之处。

深入到波普尔论证的方法与过程之中,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及其导致的反历史决定论观点,进而重申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整体主义;社会工程中图分类号:B5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0)01-0001-05波普尔在其代表著作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6与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中,主要从改造社会的方法论角度来批评历史决定论者。

具体讲,他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异同出发,一概否认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

针对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批评,国内学者试图从多方面进行反驳。

综观这些反驳的努力,大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波普尔的同时,正面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然而,对于重视实证与推理的波普尔来说,这样的外围打击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深入其方法论内部,从根本上动摇其反历史决定论的存在依据。

一、方法之镜: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方法的渊薮任何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波普尔之所以责难历史决定论进而倡导渐进的/社会工程0,从方法论上导源于自休谟以来的反决定论问题。

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始终囿于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知识的对象是印象和观念,在论证观念之间的关系时休谟引出因果联系问题。

在他看来,观念之间存在着相似联系、接近联系与因果联系三种方式,其中唯一能够推溯到我们感官之外,并将那些看不见、触不着的存在和对象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因果关系。

在新康德主义者那里,以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主要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在自然界里才存在一般的规定性,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反之,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都是特殊的、单一的,因而不存在任何规律性。

文德尔班主张自然科学追求的是规律,历史科学追求形态,前者是从特殊到一般,而后者则始终是对特殊事物进行摹写,这种特殊事物本身就是在根源意义上说的,不能被自然科学的一般所包括。

越出认识论的边界,当代自然科学在探索自然的研究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从而否定了以规律性承载的决定论。

自然科学领域里的非决定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支撑起来,它又给社会科学中的非决定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波普尔通过休谟而接触到归纳问题,他对休谟指出归纳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深有体认,由此他对于运用归纳来确证认识产生怀疑,尤其是在遭遇社会历史问题时便生发不可知的困惑。

新康德主义对于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划,使波普尔自觉肯定了社会历史问题的特殊性,拒斥一般性。

故他明确表示历史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件感兴趣,甚至直言不可能有一般性的历史规律。

同时,自然科学在蓬勃发展中所张扬出来的经验实证原则,更是促成了波普尔对此种认识方法的坚守。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这要由一个事实命题而非价值命题来做出判断。

波普尔在肯定事实命题对于价值命题优先性的同时,也不否认价值命题的作用,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它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

由此,一种经验证伪原则的感想在波普尔那里成型:任何科学理论,不管受过多么严格的检验,不管有过多么成功,都可以被推翻、被否证,即使像牛顿理论那样光辉的科学理论也不过是一种假说、推测。

基于对/科学的方法0的叹服,波普尔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散发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气质,认为科学就是由尝试性的、假说性的、推测性的理论所组成。

当波普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评判社会科学时,决定论的历史观就成为他的批判所指,因为自然科学的决定论只承认因果必然性的客观性,否认偶然性的存在,是一种完全、严格的因果决定论,各种历史决定论对此都是一种反拨。

依循此种方法论的进路,波普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说按其创始人的表述是可检验的,因而具有科学性,但后来的马克尽主义者给予重新解释以避免它被事实否定,这样就破坏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地位。

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失误,更是让波普尔从实践上体悟了这一点。

斯大林掌权后无视马克思、列宁等人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长期推行一系列脱离实际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而且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也被有些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作了教条化和庸俗化的理解,这些都使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一系列新的尖锐的矛盾。

基于此,波普尔自然而然地将历史决定论与极权主义、专制主义等/封闭社会0的基础相联系而加以反对。

怀着/清算0历史决定论的初衷,波普尔后来对柏拉图、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等人的历史决定论因素展开了批评。

二、经验直观:对波普尔论证法的检视与批判以上因素对波普尔形成反历史决定论的理论基调具有先在性,波普尔的经验证伪原则也着实给人以一种崇尚缜密逻辑的印象,散发一定的吸引力。

基于波普尔/任何理论都可以被证伪0的观点,现在我们来进入其理论内部,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赖以存在的命题进行验证。

波普尔是这样定义/历史决定论0的:/我说的-历史决定论.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 -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

0[1]导论波普尔将历史决定论分为亲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在对这两种历史决定论的批判过程中,关于规律和预测、整体主义、乌托邦工程与社会零星工程等是其理论的关键。

(一)关于规律和预测。

波普尔认为,历史决定论的核心观点是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对未来做出预测,所以他首先否定了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

在此,波普尔间接提出了自己的两个论点:(a)进化过程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b)即使在进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趋势、趋向或方向,那也是不能用未来的经验进行检验的。

正因为这两点的存在,所以/根本不存在与物体运动相类似的社会运动,所以不可能有那种规律。

0[1]91波普尔貌似可信的前提表达了这样的认识:社会进化过程是一连串不存在因果规律的现象的先后继起,这种继起只存在一种趋势,并不存在规律。

那么,我们就来逐一分析他的这两个论点。

对于论点(a)所指涉进化过程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我们信手拈来一个反例来对该论点进行/经验证伪0。

譬如,社会运动虽不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具有可重复性,然而,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环境因素中,推动社会进步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

正是由于这一推动力的存在,历史的演进无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不适应)))适应的过程,这是一个辩证的循环,更是一个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

当然,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而仅仅看到纷繁杂芜的社会表现形式,自然迷失在社会进化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的表象之中。

假如波普尔对此问题持辩证逻辑的思考而非形式逻辑的分析,自然能破除复杂社会现象对本质的遮蔽,窥视到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矛盾运动。

再来看论点(b),在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中,我们注意到波普尔在批判了前一论点后,针对论点(b)并没有直接展开批判,而是转而讨论汤因比、孔德以及密尔等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们的观点,尤其集中分析各种语词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差异性,批评了他们在社会科学中照搬自然科学方法的错误。

接着,波普尔对规律和趋势做出界划,波普尔再次以孔德和密尔为代表,分析了他们的/共存规律0和/连续规律0,最终以连续性的运动不具有因果律而否定了规律,只承认趋势的存在。

我们姑且不论汤因比、孔德抑或密尔等人是不是历史决定论的代表,单就波普尔的理论指向来说,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

他在5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6就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描述为最纯粹的历史主义0,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十分贫乏的。

0[2]同时,其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著作的命名方式,也是借马克思的5哲学的贫困6一书之名指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贫困0。

殊不知,波普尔这一讨论对象的悄悄转移,将关注点由整个历史决定论者转移到了孔德、汤因比等人身上,在无形中缩小讨论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范围的同时,其选取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难以令人信服。

一方面,我们知道,孔德是社会实证主义的开创者,其理论风格是运用社会静力学来分析社会现象,即以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是一种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照搬到社会科学中的方法,它较之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就算是针对孔德等人的批判,波普尔又掺杂了诸如/设想0、/大概0、/很难说0这样的前提条件,由模糊的前提出发要想得到精确的结论,这与他所崇尚的/科学的精神0存在自悖。

至于规律和趋势,波普尔在此举出的反例,也恰恰否证了他自身。

波普尔认为/风吹动一棵树,并且牛顿的苹果坠地0这一现象,/除了引力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解释风压的定律,树枝的摇动,苹果柄受到的张力,苹果因碰撞而摔伤,摔伤后经过化学过程引起的各种情况等。

0[1]92-93仿佛事件只是由一个个动作组成,并不存在什么规律。

其实不然,这恰好证明了运动规律的存在。

恩格斯曾指出:/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0[3]波普尔不敢承认运动规律的存在,但却武断地将规律与趋势绝然区分而肯定后者。

我们知道,趋势不一定代表规律,但规律一定是以趋势表现出来,社会科学的预测正是依据历史规律预测社会变化的未来趋势。

由此,波普尔论证进路中隐藏的/秘密0,我们可以管见一斑。

(二)关于整体主义。

波普认为:/整体主义是要加以抨击的历史决定论的最关键的论点之一。

0[1]61波普尔将整体主义也分为两种类型:(a)一个事物的全部性质或方面的总和,特别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全部联系的总和;(b)事物的有机结构。

波普尔承认(b)意义上的整体主义可以加以科学的研究,但否认(a)意义上的整体主义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科学研究是要把握/社会实在本身的具体结构0,人们也不可能穷尽对世间万物的描述。

同时,由于认识到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差异性,波普尔进一步推演开来,认为若用整体主义来控制和改造社会,势必传达出一种极权主义的直觉。

之所以要控制和改造社会,是因为历史决定论者害怕改变,因此波普尔在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一书的最终结论里说道:/归根结底,害怕变化的人正是历史决定论者0[1]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