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5篇

《石灰吟》教案5篇《石灰吟》教案5篇《石灰吟》教案篇1 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决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燃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____,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的: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以下词语:燃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按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展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老师深化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学生按照刚刚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
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语句。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诵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过程
1. 导入
-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石灰,引导他们思考石灰的特点和用途。
2. 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词汇学习
- 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语句,确保学生理解其含义。
4. 内容理解
-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5. 艺术特色分析
-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6. 朗诵与体会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7. 总结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
- 要求学生背诵《石灰吟》,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石灰吟》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其中的生词和语句。
同时,学生也通过讨论和朗诵活动,提高了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教案:《石灰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名为《石灰吟》,主要内容是讲述石灰石的提炼过程,以及石灰石在建筑、农业等方面的用途。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石灰石的提炼过程和用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石灰石的提炼过程和用途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朗读课文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石灰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对石灰石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义,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解析课文:教师详细讲解石灰石的提炼过程,以及石灰石在建筑、农业等方面的用途。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石灰石的其它用途。
7. 朗读巩固: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石灰石的提炼过程:高温煅烧、加水溶解、过滤、结晶3. 石灰石的用途:建筑、农业、环保等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石灰石的提炼过程。
答案:石灰石经过高温煅烧,氧化钙,再与水反应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解于水形成石灰水,通过过滤去除杂质,结晶得到石灰。
2. 请列举两个石灰石在农业方面的用途。
答案: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石灰石的提炼过程和用途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石灰石的其它用途思考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石灰石的用途和科学价值。
《石灰吟》完美教案1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并背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中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初步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表达对诗人的敬佩,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石灰图片)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是的这是石灰,你们知道石灰是怎么形成的吗?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师: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石灰有关的诗《石灰吟》。
二、解诗题石灰吟,吟,指吟颂,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石灰吟,就是石灰赞歌。
三、知作者1.知作者。
(出示作者简介)师:《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请同学们浏览他的简介。
2.知创作背景。
(出示背景介绍)四、读诗句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注意红色字体的生字。
2.再和老师读一读。
五、懂诗意1.(出示古诗和注释)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逐句出示及解释。
(1)千锤万凿出深山。
千锤万凿: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诗意:石灰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2)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诗意: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3)粉骨碎身全不怕。
粉骨碎身:也作“粉身碎骨”;浑:亦作“全”;怕:也作“惜”。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4)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诗意: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六、悟诗情1.师:这首诗在歌颂石灰,写了石灰不怕千万次捶打,也不怕被熊熊烈火的焚烧,这实际也在表明了作者的一些志向,请同学们想一想。
2.师小结: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六年级古诗词石灰吟教学设计

六年级古诗词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古诗《石灰吟》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帮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借石灰表达的志向。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领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石灰的图片,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石灰的用途和制作过程。
2、讲述石灰在建筑、消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诗人于谦,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2、强调于谦为官清廉、正直忠诚的品质,为理解诗歌的内涵做铺垫。
(三)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逐句讲解诗句,重点解释“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词语。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五)体会情感1、提问:诗人为什么要写石灰?2、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经历的磨难与诗人自身经历的联系。
3、总结诗人借石灰表达的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写作手法1、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即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赞美,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2、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古诗词。
3、引导学生分析《石灰吟》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七)诵读古诗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2、开展古诗诵读比赛,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
(八)拓展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于谦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和欣赏。
2、要求学生模仿《石灰吟》,写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 能够理解《石灰吟》的诗意和主题。
3. 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石灰的品格和情怀,培养坚毅的品质。
2. 学会珍惜生命,追求真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石灰吟》的创作背景。
2.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石灰吟》,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以石灰的制作过程引入,激发学生对《石灰吟》的兴趣。
3.2 朗读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石灰吟》,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3 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4.3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关注其诗意、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内容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方便学生深入了解诗人和诗文背景。
5.3 诗歌创作素材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素材,如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石灰的制作过程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引入诗文的学习。
6.2 朗读练习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石灰吟》,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6.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最新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石灰吟》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指吟诵,赞颂,赞扬的意思.3.简介作者: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3.了解石灰的烧制形成过程,对石灰的初步感知.(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三)精读课文《石灰吟》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浑不怕”等词语的意思.2.学习第1、2句(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2)同桌之间交流,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说说这两句的意思.(3)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中你读懂了什么?(4)这两句诗赞颂了石灰什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3.学习第3、4句(1)同桌交流这两句诗句的意思.(2)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可以看出石灰不怕艰辛?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3)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四)、品读1.朗读诗句(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小组读——齐读(4)这首诗理解完了,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为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借这首诗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3.总结.(五)、拓展根据内容拓展教学目标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课前先学: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一、激情导入1、激趣(1)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等.1、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在上新课之前,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是怎样学习古诗的?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顺势解题(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说我们学过的《暮江吟》,大家齐背一下.你认为“吟”有什么含义呢?所以题目的意思是(吟咏石灰).(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看大屏幕,读一读这几个词语,教师重点强调“锤”和“焚”.接下来看看你搜集到了哪些资料.同学们了解了于谦的一些知识,现在学习一下他写的这首诗.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3、指名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5、指名读.教师评价6、集体齐读.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1、读了这首诗,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石灰的制作过程.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小组交流(2)、读了这两句你有何感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4、读好整首诗(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小组读——齐读(4)这首诗理解完了,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5、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6、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充分融入自己的感情.7、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补充于谦的资料(于谦拒收礼的小故事)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再看这首诗,说一说从这首诗中你看出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3、周围合作,大胆说出于谦是个怎样的人?4、组织交流:(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5、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6、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写这首诗时,于谦才十二岁,意气风发,壮志满怀,他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相信同学们已经背过了,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吧.走上仕途的于谦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又会以怎样的心情来吟诵这首诗?7、面对这样伟大的于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五、总结:十二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生的追求和志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一些诗.一起来朗读一下.六、作业.。
六年级语文古诗《石灰吟》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石灰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感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介绍《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来表现诗人对坚贞不屈、清白自守的精神品质的追求。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4.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深入理解,品味意境1.学生结合注释,逐句阅读理解古诗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2.交流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石灰有关的成语、名句或诗句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石灰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石灰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石灰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石灰的形象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古诗三首
《石灰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在这里指吟诵,赞颂,赞扬的意思。
3.简介作者:
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了解石灰的烧制形成过程,对石灰的初步感知。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浑不怕”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第1、2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
击:撞击。
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2)同桌之间交流,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3)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中你读懂了什么?(4)这两句诗赞颂了石灰什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3.学习第3、4句
(1)同桌交流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2)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可以看出石灰不怕艰辛?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
(3)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四)、品读
1.朗读诗句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4)这首诗理解完了,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
思?
2.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为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借这首诗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3.总结。
(五)、拓展
根据内容拓展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激情导入
1、激趣
(1)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
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
(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等。
1、教师板书:石灰吟。
朗读课题。
在上新课之前,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顺势解题(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
比如说我们学过的《暮江吟》,大家齐背一下。
你认为“吟”有什么含义呢?所以题目的意思是(吟咏石灰)。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看大屏幕,读一读这几个词语,教师重点强调“锤”和“焚”。
接下来看看你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同学们了解了于谦的一些知识,现在学习一下他写的这首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4、教师范读。
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
教师评价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读了这首诗,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
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
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
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
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石灰的制作过程。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1)、小组交流
(2)、读了这两句你有何感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4)这首诗理解完了,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6、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充分融入自己的感
情。
7、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补充于谦的资料(于谦拒收礼的小故事)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
现在请同学们再看这首诗,说一说从这首诗中你看出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3、周围合作,大胆说出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石灰如人,人如石灰。
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6、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写这首诗时,于谦才十二岁,意气风发,壮志满怀,他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相信同学们已经背过了,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吧。
走上仕途的于谦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又会以怎样的心情来吟诵这首诗?
7、面对这样伟大的于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总结:
十二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
生的追求和志向。
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一些诗。
一起来朗读一下。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