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 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滨海景观设计方案

河道滨海景观设计方案河道滨海景观设计方案一、设计概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滨海景观既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本次设计旨在通过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滨海景观,提升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
二、设计理念1. 河道与海洋的融合设计师借鉴河道与海洋相结合的自然景观,将滨海景观与河道自然环境相融合,打造出独特而美丽的海洋风情。
同时,在景观设计中加入了浪花飞溅、海鸟翱翔等元素,以增加景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 绿意盎然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滨海的水资源,设计了水系景观,如喷泉、人工湖泊等,增加景区的生态性。
同时,在景区设置了丰富多样的绿化植物,如海岸松、海芙蓉等,打造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观。
3. 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滨海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如修复古建筑、建设文化展示馆等。
通过恢复和利用文化遗产,增加景区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
三、景观设计1. 水系景观在滨海地区设置水系景观,如喷泉、人工湖泊等。
喷泉以其喷涌的水柱和变化多样的水景效果,增加了景观的观赏性和互动性。
人工湖泊则为游客提供了钓鱼垂钓的场所,增加了休闲娱乐的选择。
2. 绿化景观河道滨海地区以绿化为标志,种植各种绿化植物,增加景区的绿意盎然的特点。
同时,设置草坪、亭子等休息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休憩放松的场所。
3. 游步道在河道滨海景区设置游步道,供游客散步、晨练,欣赏河道风景。
游步道以不同材质的铺装,增加了景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4. 文化展示馆在景区建设文化展示馆,展示河道滨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通过展览和活动,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增加景区的文化元素。
五、总结通过设计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河道滨海景观,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
通过融合河道与海洋的元素、增加绿化景观、保护文化遗产等手段,创造出一个美丽、舒适、具有文化底蕴的滨海景区。
同时,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让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享受自然和文化的滋养。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河道景观设计方案1. 引言河道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对于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设计,以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景观。
河道景观设计不仅仅局限于美化景观,更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排涝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基本原则和关键要素,以及案例分析。
2.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基本原则2.1 生态原则河道景观设计方案应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设计师应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生态特征,保护并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例如,在设计中应增加湿地带、湖泊和植被覆盖,以改善水质,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2.2 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河道景观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性。
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等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在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合适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减少排污和排水量。
2.3 社区参与原则河道景观设计方案应积极引入社区居民参与,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
通过社区参与,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提高居民对于河道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2.4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河道景观设计方案应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设计师应根据河道所处的历史背景,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
3.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关键要素3.1 水质治理和生态修复河道水质治理和生态修复是河道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
通过采用生物和物理修复技术,改善河道水质,净化河水,还原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
3.2 河道和滨水带规划河道和滨水带规划是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要考虑河道的宽度、水深和水位控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河道路线和滨水带布局,以实现河道的多功能利用,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和生态廊道。
3.3 绿化和植被设计绿化和植被设计是打造河道景观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植被布局和种植,增加河道的景观效果,提供防尘、调节气温等功能。
3.4 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是河道景观设计方案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河道景观设计规范

河道景观设计规范篇一:河道景观设计说明项目建设综述城市环境条件及人文背景分析建设用地自然条件及河流流域分析地域文化分析1、自然条件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广西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中心。
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适合植物生长,所谓“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奔放”,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
南宁历史悠久,各族人民长期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宁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广西黄金旅游带的中心部分,壮丽的边关风采、浪漫的海滩风貌、迷人的异国情调,星罗棋布的灵山秀水,古朴悠远的古迹故址,山、水、人、情构成南宁多层次的旅游景观。
南宁绿地系统条件良好,青秀山、南湖等绿地空间楔入城市,形成“一江串三环,两轴连八楔,绿网点线面”的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南宁市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建设“136”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完善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的功能,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为3580公顷,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38.78%和9.51平方米。
城市山清水秀,绿水映带,自然环境极其优美,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素有中国绿城之称,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
经济条件南宁区位条件优越。
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也是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
同时是国家级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性规划理念加上市民的创造和热情,打造出了南宁快速崛起、迈向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六张独特名片。
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也成为南宁独特的地缘优势。
南宁人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努力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经济增长迅速。
人文条件南宁古代属于百越之地。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
元朝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
乡村河道景观设计

乡村河道景观设计乡村河道景观设计是指在乡村地区对河道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增强其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乡村河道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一、背景和意义1. 乡村河道的重要性:乡村河道是农村地区的重要水资源,对于农田灌溉、饮用水供应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环境问题:随着农业发展和人类活动增加,许多乡村河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3. 政策支持: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开展乡村河道景观设计工作,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
二、设计原则1. 生态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促进植物生长、鱼类繁衍等生物多样性。
2. 可持续性原则:设计应考虑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措施等,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社区参与原则:设计过程中应鼓励居民参与,听取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和传统。
三、设计要点1. 河道修复:对于已经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河道,需要进行修复工作,包括清理水体、恢复河床、植被种植等。
2. 河岸景观设计:通过设置步道、观景台、休息区等设施,提供给居民和游客一个欣赏河流美景的场所。
3. 水体处理:通过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方法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提高水质。
4. 植被配置: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并合理配置沿岸植被,增强生态功能。
5. 防洪措施:根据当地洪水情况设置相应的防洪设施,确保乡村河道在洪水时不会造成灾害。
6. 文化元素融入: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如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增强景观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四、案例分析1. 乡村河道生态修复案例:以某农村地区的一条严重污染的河道为例,通过清理水体、植被种植等措施,使河道恢复了自然生态系统,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2. 河岸景观设计案例:在某个乡村地区的河岸上设置了步道、休息区等设施,并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河流美景。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首先需要进行区域调研和规划,了解河道的自然环境和相关文化背景。
通过对区域特征和需求的分析,确定设计的目标和定位。
其次,进行河道景观的规划布局,包括景点选择、路径规划和景观元素的设置等。
最后,进行具体的景观设计和施工。
在河道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保护: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保护和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和布局,打造出具有生态功能的景观,为河道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
同时,要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河流生态系统,保持河道的自然特色。
2.非建筑景观元素:在河道景观设计中,可以使用非建筑景观元素来增添美感和观赏价值。
例如,设置喷泉、音乐喷泉、雕塑、雕刻等艺术品,让河道成为一个艺术品展示的平台。
同时,可以通过设置花坛、草坪、游乐设施等来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
3.沿河道路径的设计: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合理规划河道两侧的行人和自行车道。
路径的设计应该有足够的宽度,同时要考虑到通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路径两侧可以种植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的氛围,并设置亭子、凉亭等设施供游客休息。
4.河道边的设施: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设置一些设施供游客使用,如亭子、凉亭、休息桌椅等。
这些设施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舒适、美观、实用。
同时,还要设置一些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方便游客使用。
5.夜间景观设计: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夜晚的景观效果。
可以利用灯光来照亮河道,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彩灯、水景灯等照明设备,增加夜间河道的观赏性。
总之,河道景观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空间。
在设计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非建筑景观元素、沿河路径的设计、河道边的设施和夜间景观设计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观赏和休闲环境。
同时,还要保护和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阐明一、项目解读1.1研究范畴本次研究范畴重要为:襄城河北岸(姑熟路——振兴路段)和部分襄城河南岸(东营北路东区块),规划滨河绿地控制面积13公顷。
现状环境状况为:1.原修坝取土致多处大小水塘沟。
2.地势较低洼形成较多地表径流及自然汇水。
3.淤积严重,并有部分拆迁遗留建筑垃圾。
4.树木杂乱无章,遍及垂柳、构树等杂木,运用价值不大。
1.2设计根据《当涂县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当涂县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25)》《当涂襄城河景观控制性规划》南京大学编制《公园设计规范》1.3上位规划襄城河绿地规划为都市带状公园绿地。
河岸两侧绿地绿线控制宽度为河堤坡脚50-100米,规划绿地控制面积(涉及水面)合计125.5公顷。
规划提出,襄城河两岸的都市建设应根据次中心区控制性具体规划来建设。
为使襄城河成为副城区的一条亮丽景观带,规划建议编制襄城河景观规划。
绿线外30米范畴内的建筑高度宜在10米如下。
1.4区位分析1.4.1当涂县位置当涂县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介于南京与芜湖之间,地处长三角都市群顶端,与江苏江宁、高淳、漂水3县(区)接壤,与江苏边界线总长度为126.9公里,拥有长江岸线20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延边县。
全县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总人口64.65万,辖10镇4乡。
1.4.2自然条件当涂县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境内河网密布,沟渠纵横,素称“江南鱼米之乡”。
当涂自然景色秀丽,南朝大诗人谢眺称当涂为“山水都”,“唐宋八人们”之一曾巩誉当涂为“江山之胜,天下奇处”。
境内有“姑孰八景”、“三塔两浮桥”等众多名胜古迹。
1.4.3区位分析当涂襄城河北岸和部分南岸景观带。
本次设计长度约1385米。
设计面积13公顷,北接襄城·东城、君盛桃园、双城汇三个住宅社区;南临襄城河,于南侧姑孰路与北侧振兴路之间,与金汇康郡社区相邻,为当涂县重要滨水景观廊道之一。
1.5基地外部背景解读1.5.1绿地系统:宁芜铁路、205国道从基地西侧南北向穿过,联系马鞍山市、芜湖市,姑孰路与振兴路挟基地东西两侧,亦为当涂县两条重要南北贯穿的重要都市干道。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江西省贵溪市沿河东路延伸段地块滨江绿地景观设计方案设计以建设优美的滨江风景带为目的,对沿江进行最大规模的综合开发改造,将信江建成独具特色、景观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景观带、文化带,构筑与贵溪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亲水、通透、开朗、宜人”的滨河绿地景观。
滨江绿地范围西起贵溪电厂东侧,东至新建3号桥,全长约2.1公里,用地规模约173963平方米。
景观策略策略之一:绿色之道、低碳生活保留原生态基础上,通过整合,引入多元化生态元素手法,还城市一丝清凉,一片绿色,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尽情呼吸的场所。
策略之二:联动共享、内聚外显以城市生态核心的共享为基础,通过滨江绿色廊道建立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互通与联动。
策略之三:文化名片、城区新韵铜文化主题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情节,通过对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三种文化题材浓缩与提炼,使之反映到具体的景观场景及景观元素中,使景观具有情感、富有想象空间。
设计理念很多人想要的只是离自己更近、更新、更亲的感觉,讲究的是随意、舒心、舒展、青草芳菲般的自然感受,这正是滨江绿地景观设计的初衷和理念。
设计目标通过统一规划、整体实施,塑造一个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景观走廊。
指导思想在满足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尽量不去改变现有江岸状态的同时增强信江的可亲水性,提高江面——堤岸——沿河路的视线联系。
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滨河亲水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城市文化的延续。
具体设计:滨江绿地以铜文化为脉络将地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自西向东谱就了铜文化的演变史,整个滨江不仅仅是一个视觉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感情线索。
结合文化内涵与地块因素将沿江分为:生态滨水区、文化主题区、时尚休闲区、景观过渡区生态滨水区:新建三号桥段到冶金大道段原有水塘较多,以体现植物生态群落之美,湿地生态环境为主题。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江西省贵溪市沿河东路延伸段地块滨江绿地景观设计方案设计以建设优美的滨江风景带为目的,对沿江进行最大规模的综合开发改造,将信江建成独具特色、景观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景观带、文化带,构筑与贵溪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亲水、通透、开朗、宜人”的滨河绿地景观。
滨江绿地范围西起贵溪电厂东侧,东至新建3号桥,全长约2.1公里,用地规模约173963平方米。
景观策略策略之一:绿色之道、低碳生活保留原生态基础上,通过整合,引入多元化生态元素手法,还城市一丝清凉,一片绿色,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尽情呼吸的场所。
策略之二:联动共享、内聚外显以城市生态核心的共享为基础,通过滨江绿色廊道建立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互通与联动。
策略之三:文化名片、城区新韵铜文化主题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情节,通过对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三种文化题材浓缩与提炼,使之反映到具体的景观场景及景观元素中,使景观具有情感、富有想象空间。
设计理念很多人想要的只是离自己更近、更新、更亲的感觉,讲究的是随意、舒心、舒展、青草芳菲般的自然感受,这正是滨江绿地景观设计的初衷和理念。
设计目标通过统一规划、整体实施,塑造一个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景观走廊。
指导思想在满足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尽量不去改变现有江岸状态的同时增强信江的可亲水性,提高江面——堤岸——沿河路的视线联系。
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滨河亲水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城市文化的延续。
具体设计:滨江绿地以铜文化为脉络将地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自西向东谱就了铜文化的演变史,整个滨江不仅仅是一个视觉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感情线索。
结合文化内涵与地块因素将沿江分为:生态滨水区、文化主题区、时尚休闲区、景观过渡区生态滨水区:新建三号桥段到冶金大道段原有水塘较多,以体现植物生态群落之美,湿地生态环境为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贵溪市沿河东路延伸段地块
滨江绿地景观设计方案
设计以建设优美的滨江风景带为目的,对沿江进行最大规模的综合开发改造,将信江建成独具特色、景观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景观带、文化带,构筑与贵溪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亲水、通透、开朗、宜人”的滨河绿地景观。
滨江绿地范围西起贵溪电厂东侧,东至新建3号桥,全长约2.1公里,用地规模约173963平方米。
景观策略
策略之一:绿色之道、低碳生活
保留原生态基础上,通过整合,引入多元化生态元素手法,还城市一丝清凉,一片绿色,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尽情呼吸的场所。
策略之二:联动共享、内聚外显
以城市生态核心的共享为基础,通过滨江绿色廊道建立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互通与联动。
策略之三:文化名片、城区新韵
铜文化主题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情节,通过对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三种文化题材浓缩与提炼,使之反映到具体的景观场景及景观元素中,使景观具有情感、富有想象空间。
设计理念
很多人想要的只是离自己更近、更新、更亲的感觉,讲究的是随意、舒心、舒展、青草芳菲般的自然感受,这正是滨江绿地景观设计
的初衷和理念。
设计目标
通过统一规划、整体实施,塑造一个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景观走廊。
指导思想
在满足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尽量不去改变现有江岸状态的同时增强信江的可亲水性,提高江面——堤岸——沿河路的视线联系。
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滨河亲水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城市文化的延续。
具体设计:
滨江绿地以铜文化为脉络将地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自西向东谱就了铜文化的演变史,整个滨江不仅仅是一个视觉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感情线索。
结合文化内涵与地块因素将沿江分为:生态滨水区、文化主题区、时尚休闲区、景观过渡区
生态滨水区:
新建三号桥段到冶金大道段原有水塘较多,以体现植物生态群落之美,湿地生态环境为主题。
通过花阶式的处理,增加文化墙、植物文化组合等来丰富自然景观。
沿江点缀大小不一的自然块石,使驳岸显得更自然生动。
亲水台、木栈道、船码头等以现代的元素来表现湿地水域风韵,同时提供戏水空间,使居民更好的接触体会大自然的美。
文化主题区:
冶金大道到规划二十五路段定位于文化主题区,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青铜的书。
借助地雕、文化景墙、仿铜景观雕塑等向人们展示铜文化的发展史以及当地的风俗民情文化,借以弘扬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以及让人们更加了解贵溪的本土文化。
设计有趣味草阶、船形种植池、铜文化景观雕塑、游船码头、趣味波浪形浅滩、文化广场等。
时尚休闲区:
发电厂到规划二十五路地段以反映休闲、娱乐为主表现的时尚休闲区。
在保留原有的山地、坡地基础上将我们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打造成时尚的休闲空间。
在其内设计儿童娱乐场、趣味滑草场、篮球场、迷你高尔夫球场以及挑空观景平台等。
借助与流线型的道路与铺地将游人引入滨河绿地,为居民提供聚会、休闲、健身的区域,让附近的居民方便进入并使用这片园区。
在风水地凤嘴顺应坡地创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观景平台坐落于滨水岸边,视野开阔,近可赏滨河景观,远可观城市美景。
景观过渡区
近电厂地段以及北部新建三号地段,其间用曲折流畅的园路与各个区块相连接,形成“点——线——点”的变幻空间。
景观过渡区以植物造景为主,以高大的乔木形成的密林,有效的遮挡发电厂高大的烟囱对沿江景观的影响,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
近新建三号桥段的景观过渡区泽主要考虑整个区域的景观可延续性,将曲折的原路延伸出去,设计有景观木平台及生态小岛等。
并
满足在桥上俯瞰下面沿江绿地的景观效果,这样就可以与西块景观过渡区形成相互呼应的效果,达到收景—放景—收景的效果。
道路规划
将各大分区通达顺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流主要交汇处设有较大面积的活动空间,体现良好的疏通性和引导性。
次要道路系统则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化,并沿路设置别有情趣的坐凳、雕塑、小品。
道路两旁合理设置显示当地风情浓郁的指示牌和路灯,在充分发挥其功用性的同时亦强化主题,为滨江绿地增色。
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具有韵律感和观赏性。
人行道、游步道两侧的绿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形成景观空间的有序展开,增强环境层次。
主园路宽度为3米,次园路宽度为2米,一般游步道为1.0-1.5米。
植物规划:
打破传统的以草皮代替绿化的不合理配置,采用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模式。
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则,提出“树单位”和“植物丰富度”概念,使园林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形成群落结构稳定、植物种类丰富的滨江绿地。
基本原则
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分类指导原则。
宜树则树、宜草则草,使绿地在造景、绿化、美化等方面发挥最佳综合效益。
乔木为主,乔、灌、花、草、藤复层栽植原则。
合理密植,达到
单位绿地面积生态效益最大化。
乡土树种为主原则。
利用好乡土树种、草种来体现地方特色。
植物多样性原则。
主要通过植物的丰富度来体现。
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名贵树种与经济树种合理搭配原则。
利于绿地稳定、节水、可持续发展原则。
根据绿地开放程度和人对绿地的影响来选择植物。
选择有较强适应能力,生长健壮、病虫害少或易于防治的树种。
尤其是要选择抗风能力强、分枝点高的树种,来达到通透的视觉作用。
竖向设计: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保持场地内的土方填挖平衡。
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局部区域可进行微地形塑造,进行堆山置石、营造错落有致,地形起伏的园林空间,地形的改造有利于绿地的自然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