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间艺术

合集下载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萍乡傩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的深入分析,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主要包括傩舞、傩戏、傩面三大类。

萍乡傩戏具有显著的特色,如动作古朴、形象生动、音乐优美等。

同时,萍乡傩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萍乡傩文化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影响到了周边地区,成为研究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对象。

萍乡傩舞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其动作古朴、形象生动,通常以群舞形式出现,场面热闹。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通常穿着特制的服装,佩戴各种道具,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各种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形象。

同时,萍乡傩舞还具有优美的音乐和唱词,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萍乡傩戏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角戏、对唱、群唱等。

其中,独角戏通常由一个演员表演,以唱为主,说白为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对唱和群唱则是由两个或多个演员表演,通过歌唱和说白表现剧情。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通常会使用各种道具和面具,以增强表演效果。

萍乡傩舞和傩戏的演员们通常会穿着特制的服装和头饰。

这些服装和头饰根据不同的角色和剧情有着不同的设计,如龙、凤、狮子、老虎等动物形象,以及各种神仙、历史人物等形象。

这些服装头饰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表现剧情内容。

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萍乡傩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等思想观念,以及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萍乡傩文化还反映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如尊老爱幼、崇尚正义等。

萍乡傩文化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如和谐、对称、平衡等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江西民间艺术

江西民间艺术

江西民间艺术(一)民间美术与赣鄱文化江西民间艺术的形成有着宝贵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风格,既有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又有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反映现代生活的民间工艺品。

其所表现的设计理念对当今和今后设计将有着重大影响。

民间美术史流传于民间,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而服务的,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反映在当时落后科技时期人们对神明的期望。

饱含赣文化的景德镇、抚州、吉安、南昌四大重镇基本囊括了江西视觉艺术的四条主线,即浮梁文化(陶瓷——景德镇地区)、临川文化(砖雕——抚州地区)、庐陵文化(纹样——吉安地区)和豫章文化(红石雕——南昌地区)。

民间审美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不仅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时间关系和民众内在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的关系,也浸透了民间价值的功利性,民众难以摆脱这种功利意识去做审美判断和审美追求。

(二)江西民间美术的种类与特色作为赣文化的视觉表达,江西民间美术必定深藏于老表们的日常生活中。

古雅的窗棂、精巧的刺绣、素淡的青花、神秘的青铜、千姿百态的石雕……无一不凝聚着乡村伊人的智慧与才情,是灵动的感人心魂的视觉艺术。

它既是传统美术又是传统设计,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

江西民间美术,就品种而言,主要有瓷雕、脱胎漆器、剪纸、傩面具、刺绣、竹编、建筑纹饰、青铜纹样、石雕、砖雕等等。

1、“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景德镇瓷器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薄胎瓷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1)粉彩瓷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正、乾隆年代,益臻完善。

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

粉彩瓷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其图案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2)玲珑瓷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南昌民俗文化

南昌民俗文化

京台戏台位于安义东南约10公里的西山梅岭之麓、石鼻镇京台村中央。 清乾隆十年(1745)秋建,1917年重修。原属刘氏宗庙附属建筑。1987 年11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结构
京台戏台京台古戏台座南朝北,占地面积为86平方米,属砖木结构。 墙面采用空斗式。戏台通高7.5米,宽10米,深8.5米,柱22根,檐柱口 径30厘米。戏台分前台、附台、走廊、后台。
南昌采茶戏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 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 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 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
安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又称安义邹氏匾额书法雕刻,是江西省南昌市 安义县的传统手工技艺。自明朝中叶以来,安义板溪邹家就以匾额书法雕 刻而闻名。安义毗邻南昌和古镇吴城,潦河流经而过入鄱阳湖,为邹家匾 额雕刻艺术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邹家匾额不仅为当地人珍爱,而且 销往全国各地,据传,邹家匾额在前清时期江南享有盛名。现存邹氏匾额 有千年古村罗田“四大府第”四字堂匾“启绪堂”和千年古村赤石进士第 四字寿匾:“萱阁郗龄”,雕刻十分精甚,为传统匾额上品。其精湛的雕 刻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二塘泼蛇灯是流传于江西省进贤县的传统民俗舞蹈。为两人表演,一 人执头,一人执尾。既有龙灯舞翻、滚、盘绕的特点,又揉合了手摇狮的 技法,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因其造型上无角无须,不像龙而似蛇,加之舞 动灵巧活泼,故名“泼蛇灯”。
文化遗产名称:二塘泼蛇灯 所属地区:江西 ·南昌 ·进贤县 遗产编号:Ⅲ-1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南昌市进贤县 遗产级别:省 二塘“泼蛇灯”是流传于进贤县二塘地区的传统民间灯彩。公元18

江西景德镇民俗文化

江西景德镇民俗文化

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传统技艺,江西省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景德镇瓷用毛笔的制作历史,应当与景德镇的制瓷业同时兴起。并随 着瓷器生产品种的不断扩大、瓷器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瓷用毛笔的品种 及生产技艺也不断的增加和完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景德镇制作瓷用毛笔的店家有十五六家,主要分 布在现珠山区辖区内的毕(笔)家弄、汪家街、公馆岭及厂(御窑厂)前 一带。毛笔业的业主和工人,以江西临川李家渡人为多,少部分为金溪人。 在众多笔店中,以紫星堂和林文堂的画笔最好。20世纪50年代初,所有的 毛笔店联合组成瓷用毛笔合作社,后改称瓷用毛笔厂,厂址设在现珠山区 辖区内的马鞍山路。20世纪90年代,瓷用毛笔厂改制解体。瓷用毛笔的制 作呈分散状态。现全区有私营毛笔店8家。
瑶里镇长明村所属谢家园自然村,该村村民古代绝大部分为“施”姓。 该村的地形,村前有一大一小两座山丘(像两头昂首蹲坐的狮子),村后 有一座大山(像一头大象),后面的大象紧紧护着前面的狮子,构成了 “大象护狮”这样一种独特地形,“狮”又与该村“施”姓谐音,即“大 象”之神灵护佑着“施”氏村民。该村村民即此命名他们的灯彩为“青狮 白象灯”,每年正月,瑶里镇长明村都会举行《青狮白象灯》灯彩活动, 村民用迎舞青狮、白象灯来恭祝祖国国泰民安。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 隆年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 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技精深,画 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 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
景德镇民窑器的美术装饰方法大致有胎体绘画装饰、釉下彩绘画装饰 和釉上彩绘画装饰。广义的还有颜色釉色彩美术装饰。

萍乡春锣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分析

萍乡春锣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分析

萍乡春锣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分析萍乡春锣,是江西萍乡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锣鼓相伴的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牌。

萍乡春锣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独特之处,而且在文化意蕴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萍乡春锣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舞台表演形式独特。

萍乡春锣的表演通常在庆典活动、喜庆聚会等场合进行。

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曲服饰,手持锣鼓,在舞台上表演形式多样的歌舞和鼓乐。

锣鼓的齐奏、高亢的演唱以及舞蹈的华丽与灵动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演员们的曼妙舞姿、饱满的表演激情以及锣鼓的齐奏,使得萍乡春锣的表演形式更加独特。

在舞台表演中,演员们通过动作、音乐和唱歌来诠释剧情,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故事内容丰富多样。

萍乡春锣的表演剧情通常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演员们通过舞蹈、唱歌等方式,将这些故事生动地表现出来。

剧情内容多样化,有的是歌颂英雄事迹的,有的是表达人民生活的,还有的是展示神话传说的。

这些故事情节丰富多样,通过表演形式的传递给观众,使得观众在欣赏表演的也能领略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音乐节奏鲜明有力。

萍乡春锣的表演离不开锣鼓的伴奏。

锣鼓的节奏鲜明有力,音量大,让人听上去非常振奋。

在表演中,锣鼓声的起伏、跳跃以及齐奏等都极具感染力,给人以力量和激情。

锣鼓的音乐不仅要与演员的动作相呼应,还要与剧情走向相配合,使整个表演达到完美的效果。

音乐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打击乐器的节奏、音量以及演奏技巧,为表演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服装装饰独特精美。

萍乡春锣的演员们身着传统的精美戏曲服饰,如霞帔、蟒衣、青色长袍等。

这些服装不仅颜色鲜艳夺目,而且款式独特,装饰精美,使演员们在舞台上焕发出艺术气息。

演员身上的华丽装饰与戏曲服饰相互呼应,共同为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

文化意蕴方面,萍乡春锣凝聚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

在萍乡地区,春锣常常作为庆祝丰收、喜庆等重要场合的表演项目之一。

它是人们表达对生活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江西著名戏剧

江西著名戏剧
2014年11月11日,东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62。
谢谢观看
盱河戏,流传于广昌县境的一个古老剧种。别名大戏、土戏。盱河戏 发祥于甘竹镇,原先专唱高腔,后与皮黄诸腔盱河戏相结合,遂形成以唱 皮黄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大型剧种。因该剧种只流行于盱河流域, 1981年正式定名为盱河戏,并建立了广昌县盱河戏剧团。主要招式有起霸、 捞剑寻月、金钱跑马、观音观掌、落马擒王、团牌摆阵、长棍开操、花枪 对打等。其特点为,原专唱高腔,后以唱皮黄腔为主,表演豪放而凝重, 炽烈而规范,是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
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赣剧起源于赣东北,流行于江西省境内。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 之一的弋阳腔,融合了清代中期传入江西境内的昆腔与乱弹而形成,是古 代四大声腔之一。1951年定名为赣剧。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 真,歌舞结合,声腔体系十分丰富。
2011年6月8日,赣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44。
盱河戏任何一个剧种的确立,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程式。广 昌旴河戏在这两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风采。旴河戏的音乐属多声腔休系, 以唱高腔为主,结合唱昆腔、弹腔(皮黄)、还吸收了极少量的民歌小调。 旦河戏高腔,曲调苍健激越,典雅醇丽,悠扬清雅,悦耳动听。
东河戏,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一。
宜黄戏(3张)宜黄腔是由西秦腔演变而成的。明末清初,当着西秦腔 在南方落脚以后,声腔上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江西便出现了以唢呐伴奏 的二凡和以笛子伴奏的吹腔。
瑞河戏,是一种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属于高安采茶戏的一个组成 部分。流行于江西高安、奉新、宜春等地。渊源于清康熙年间的采茶班, 清代末年又从瑞河大班中吸收了部分剧目和表演艺术,开始演出袍带戏。 但艺术上仍以表现民间生活的小戏最有特色。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江西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本文对传统南丰傩舞舞蹈动作的特点、服饰的艺术特色、音乐的风格、形式、种类及南丰傩舞面具形成的渊源和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南丰傩舞鲜明地方风格和独特神韵特色的同时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江西南丰傩舞文化历史悠久,傩风盛行。

与周边省市的傩文化相比,南丰傩舞更古老稚拙,更粗犷豪放,更具原生态特征。

它们大多保存了古老的驱疫逐鬼的祭祀内容,融合了明清时期社祭中娱神乐人的习俗,渗透了社祭的神人角色,显示出了传统的科举进仕文化主题和人文精神的内涵[1](P141-145)。

南丰傩舞的这种历史渊源和浓郁的原生态性质,决定了它在动作、服饰、音乐、面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南丰傩舞的舞蹈艺术特色南丰傩舞的舞蹈形式,有大傩仪式舞和大傩娱乐舞两种。

大傩仪式舞不多,大傩娱乐舞主要是借娱神而娱人,分为单人舞和多人舞。

单人舞,由一人表演、结构完整、塑造人物并抒发人物内心感情。

多人舞,大多由两人以上表演、结构完整、有独立主题、内容和一定的情节。

不管是大傩仪式舞还是大傩娱乐舞,也不管是单人舞还是多人舞,其舞蹈特色都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戴面具表演。

面具是古傩的主要特征,南丰傩舞都脸戴面具,身穿彩衣,手持道具,合着音乐,应着节拍,霍然起舞。

演出时“手脚弯钩身段圆"是傩舞基本动作的规律。

艺人戴不同的面具,依照着规律,配以不同情绪音响节奏,可刻画出不同性格的人物。

傩谚云:“发怒晃头笑抖肩,手舞足蹈顺一边,快慢缓急看人面(指角色),一举一动合鼓点。

”二是具有鲜明的节奏性。

因傩舞戴面具表演,作为舞蹈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舞蹈表情由于面具表情的固定,而无法表现多样化。

这使得舞蹈另一基本要素——节奏显得更加鲜明。

许多表现英雄神将的独舞和双人舞,都力度强、速度快、幅度大,具有粗犷豪放、雄健明快的风格。

三是具有巫舞特征。

禹步手诀是临川傩舞的一个重要特征。

南丰傩舞通常有五种巫步、四种手诀。

江西非物质遗产文

江西非物质遗产文

• •

2004年12月22日至23日,江西省文化厅召开江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工作会议, 部署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有:贯彻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工 作会议精神,学习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培训班内容,部署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 护工程工作,汇报江西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的准备工作情况。这次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江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 2004年12月下旬,江西省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南昌隆重举行。博览会 以“彰显魅力,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再塑辉煌”为主题,通过各类民间文化艺术的 展示展演活动,多方位展现江西省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 由民间灯彩比赛、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览、民间工艺技艺绝活儿表演等八个主题活动 构成。博览会是对江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次重要展示,对江西省民族民间文化的 保护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2005年2月至3月中旬,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民间傩舞、民间傩戏 的原生地进行田野调查。这次田野调查属于江西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程的基础工作。调查者通过走访艺人、组织座谈、观摩表演、调查研究等活动,写出 了10余万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田野调查报告,对当地民间傩舞、傩戏的历史沿革、 流传分布,传承保护状况及历史、学术价值作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论述,为充分认识 江西民间傩舞、民间傩戏的历史与现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05年5月26日,江西省文化厅召开民族 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工作会议, 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普查工作和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7月初, 江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省级中心根据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写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查手册》, 结合江西实际编印出《江西非物质遗产保 护工作普查手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江西民间艺术(一)民间美术与赣鄱文化江西民间艺术的形成有着宝贵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风格,既有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又有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反映现代生活的民间工艺品。

其所表现的设计理念对当今和今后设计将有着重大影响。

民间美术史流传于民间,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而服务的,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反映在当时落后科技时期人们对神明的期望。

饱含赣文化的景德镇、抚州、吉安、南昌四大重镇基本囊括了江西视觉艺术的四条主线,即浮梁文化(陶瓷——景德镇地区)、临川文化(砖雕——抚州地区)、庐陵文化(纹样——吉安地区)和豫章文化(红石雕——南昌地区)。

民间审美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不仅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时间关系和民众内在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的关系,也浸透了民间价值的功利性,民众难以摆脱这种功利意识去做审美判断和审美追求。

(二)江西民间美术的种类与特色作为赣文化的视觉表达,江西民间美术必定深藏于老表们的日常生活中。

古雅的窗棂、精巧的刺绣、素淡的青花、神秘的青铜、千姿百态的石雕……无一不凝聚着乡村伊人的智慧与才情,是灵动的感人心魂的视觉艺术。

它既是传统美术又是传统设计,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

江西民间美术,就品种而言,主要有瓷雕、脱胎漆器、剪纸、傩面具、刺绣、竹编、建筑纹饰、青铜纹样、石雕、砖雕等等。

1、“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景德镇瓷器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薄胎瓷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1)粉彩瓷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正、乾隆年代,益臻完善。

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

粉彩瓷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其图案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2)玲珑瓷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

据记载,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玲珑瓷就已具有较高水平,但产量甚少,仅供宫廷使用。

(3)颜色釉瓷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

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等。

(4)青花瓷景德镇的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

它用氧化钴料在胚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

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

(5)瓷画青花瓷片上的“画”,国内先后有众多专家都已开其研究之先河。

历代青花瓷片上的画,看似残缺不完整,但正是这些残破而被锁定的画面,宛如一个个经过精心取舍的特写镜头,主题更突出,形象更完美。

青花瓷画的主要纹样除了传统的牡丹、莲花、菊花、灵芝、岁寒三友、云龙、云凤等常见纹样外,更多的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寓意吉祥的题材,如携琴访友、天官赐福、狮子绣球、孔雀牡丹、喜鹊登梅等,虾、牛、马、小鸟、野花、蝴蝶、牧牛图、戏婴图、仕女图、鱼乐图、暗八仙以及树石栏杆等也常常入画。

2、“轻巧玲珑、色泽秀丽”——宜春脱胎漆器宜春多套漆器始于明,盛与清康熙后期,民国时期则发展到相当规模,素与轻巧玲珑、色泽秀丽、经济实惠闻名于世。

传统的脱胎漆器是用漆灰作为黏剂,讲生漆与石膏粉、桐油、水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成糊状漆灰,并且把漆灰涂在夏布上,然后将夏布裱在制好的模型上,待其阴干后将胚胎脱下,即所谓脱胎。

胚胎经十几道复杂的手工操作程序,最后抛光装饰而成。

推光漆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其是用猪胆作为添加剂。

黑推光漆产品光可鉴人,如黑色宝石,色泽深沉、含蓄。

民国时期的宜春脱胎漆器教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手工艺作坊达20余家,产品有笔筒、果盒、花瓶、烟盒、茶叶罐、手杖、饭碗、肥皂盒、印泥盒、砚台盒、托盘等20多个类别,100多个花色品种。

3、“吴越韵律,楚风雄健”——江西剪纸剪纸是一种二维的平面表达艺术形式,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应用方式也极为灵活,是生命力较强的艺术形式。

遍布江西的剪纸艺术,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

在简洁明了的构图和造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剪纸艺术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内涵不一,形式多样。

江西剪纸大体上可分为五个类型:赣北受到中原文化影响较多。

赣东剪纸以玉山县最具特色。

玉山县地居赣浙,也是道教发祥地,民俗礼仪、节龙、灯彩“古祭灯”剪纸花饰玲珑剔透,褶均匀花式多变,植物蔓萝连枝缠绕构成二房连续图案。

古郡早有“吴钩越剑”,冶炼的发达带来工具的精锐,剪纸纹饰的镂空精致富有吴越柔和风味。

赣中剪纸延伸到赣南北地宁都县,从民俗及古属辖剪纸风韵与玉山县同一谱系,但又有急遽的变化,宁都灯彩俗称“扛灯”,成浮图状三至五层,剪纸花饰八面玲珑、细如发丝、洞若芝麻,纹样多变化。

赣西南吉安(古吉州)剪纸受楚文化影响变化莫测,剪纸应用在器物上大放光彩。

江西瓷器誉满全球,宋瓷吉州窑剪纸贴花乃是锦上添花。

赣南剪纸以定南县为代表,该县与毗连,山区有苗、畲族等,交通闭塞。

其剪纸古拙浑厚,是当地古越濮巫文化接受中原文化的产物,剪纸中“凤鸟”体态肥硕似家鸡,《山海经·南次二经》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面纹,名曰凤凰……”4、探古寻幽、瑞若晚霞——红石雕红土地的特色资源优势遍布全省,古民居的红石雕是对祖国优秀传统建筑艺术浓墨重彩的补充。

红石雕是江西民间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江西低山、丘陵、岗地一盆地交错分工,属红色岩系,地表广布红色风化物,是孕育红石的摇篮。

红石偏灰红,质松软,易开采加工,耐风化,用红石作建筑材料美观牢固,方便安全,且造价合理。

石雕一般多采用青石、花岗石或大理石等坚硬石材,材质细腻紧结,雕刻精度高表现张力大。

而江西的石雕艺匠们用质地粗松的红石居然也能演绎出同样精彩的艺术品,不能不让人佩服起其精湛的技艺、超乎今人的胆量和想象力。

红石雕艺术集中于建筑构件,广泛表现为镇灾辟邪的石人石兽,工艺上则包括雕塑、凹凸雕、透雕、阴阳刻、线刻等。

内容多表现祥禽瑞兽、风景名胜、民间传说、戏文故事等。

红石雕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

每一块红石雕都有着自己独有的历史渊源,饱含当地民居主人们的吉祥企盼,如安福地区孔庙红石廊柱雕镂艺术便堪称一绝。

5、古朴浑厚、夸张奇异——赣傩面具赣傩的种类之丰富,在中国傩文化中也不多见。

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开口傩”“闭口傩”“文傩”“武傩”之别,在艺术形式上又分“傩戏”和“傩舞”。

也正是由于这种丰富,赣傩才能在曼城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并在民俗文化中占得一席之地。

尤其值得注意的事,赣傩经过长期的世俗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即傩舞、傩戏、傩面具。

其中傩面具的雕刻艺术已超过了宗教祭祀意义,正日渐成为引人瞩目的民间工艺品,并凸显其独特的收藏价值。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礼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又称为神面、圣像等。

它在傩事中不只是艺术意义上的化妆,更多的事这些活动的灵魂。

傩面具的原有铜制,后改为樟木或杨木,主要有面孔、帽盔、耳翼三部分构成。

赣傩现存面具400多种,萍乡傩面具的古朴浑厚,婺源傩面具的夸张奇异。

南丰傩面具的色彩亮丽,被称为赣傩面具三大特色。

已有千年历史的赣傩,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其中傩面具的雕刻艺术已超过了宗教祭祀意义,正日渐称为引人瞩目的民间工艺品,并凸显其独特的收藏价值。

6、金银辉映、民风古朴——童帽绣花江西的童帽外观依赣地风俗差别而款式各异。

赣南地区的童铃帽上装有搭肩,帽前帽后除作鱼、凤、飞猴纹等古图形的平绣外,多处镶有八仙、花卉、动物压模造型的银片,两鬓与后脑则用银链坠上银铃,随着头晃肩动,帽上铃声叮咚,真正玲珑可爱至极。

7、寓意吉祥、随意天成——建筑纹饰建筑纹饰是在建筑物的天顶、屋檐、梁柱、墙面等特定视觉区域进行的纹样装饰。

传统的建筑设计图案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它犹如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人们劳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以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反映劳动人们的情感生活和生命追求。

在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中,建筑纹饰及其所携带的吉祥艺术形成了自身庞大丰富的艺术体系,为民间群体的生存心理及居住理念带来了莫大的满足和慰藉。

8、浑厚典雅、朦胧迷离——青铜纹样赣中新干地区的青铜器形制与纹饰既有其他地区的艺术共性又有赣文化特有的艺术个性。

古代青铜器物大部分为礼器、乐器和杂器,也有相当一部分为兵器或作生产工具的。

青铜器物造型浑厚典雅,装饰纹样精美华丽,主要纹样有兽面纹、虎纹、鹿纹、羊首纹、蝉纹、龙纹、人首纹、卷云纹、刀羽纹、燕尾纹、蕉叶纹、倒三角纹和扉棱等等。

青铜器物按装饰技法划分大致有浮雕式、浅浮雕式、线刻式等三式。

民间美术现象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由于一直不脱离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方式,它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原始的属性,但绝不等同于原始艺术。

这些民间艺术不是浮在传统文化主流层面的部分,它在传统文化中深埋,就像奔腾上河下的潜流,默默地托起文明与行为的航船;像古树的老根,从不间断地为新生的嫩叶输送养料和水分;像深埋地下的陈年老酒,经过岁月的醇化倍添了自身的香浓;像如火和朝阳、在中国文化之初始神秘上升、喷薄成熟、丰硕跃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