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精髓
道家思想的精髓和哲理

道家思想的精髓和哲理道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是一种以“道”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在道家哲学中,人类的生活和幸福完全取决于如何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道”呢?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源,一种永恒、无形、无用、无为的存在。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究道家哲学的精髓和哲理。
第一,无为而为。
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为”,这意味着人们应该遵从自然规律和天道,而不应深入干预和改变这些规律,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问题。
例如,当我们试图反抗自然界的力量时,往往会面临无法预知的后果和影响。
因此,道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不要干预和反抗它们。
第二,追求自然。
在道家哲学中,人类应该追求自然,并与自然相融合。
这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状态,可以使人们感觉到生命从未被破坏。
人类应该努力摆脱自以为是和固执己见的心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并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做过分的攀比和奢华。
第三,避免烦恼和欲望。
在道家哲学中,人类应该努力避免烦恼和欲望,以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
道家认为,人类的烦恼和欲望往往是由于人们无限制地追求墨菲定律所带来的自满或权利。
因此,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平静,人们应该摆脱自己的私欲和追求,不要被外部环境左右,而要遵循自己的内心。
第四,形而上学的观念。
道家哲学认为,人们应该摒弃分析和方法论等形而上学的观念,追求真正的现实和存在方式。
事实上,道家认为,现实存在是一些神秘而不可言喻的东西,而人们不能把形而上学和理性问题附加于它们上面。
更重要的是,道家哲学强调了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从直觉上寻找答案和见解,而不是从逻辑或分析上寻找答案。
第五,具有相互难以定义的性质。
道家哲学还强调,所有的一切都具有相互难以定义的性质。
换句话说,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通过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的方式交织在一起的。
所有事物如此紧密相连,人们不能把它们分开或定义为单独的实体。
与此同时,道家哲学还强调,人们不能陷入表面状态或情境中,必须寻找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
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不用多讲,孔子思想体
系的理论核心;“义”是孟子的思想核心;“智”同“知", 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
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
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候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
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
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
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 为秦
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
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
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
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
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
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道家思想的精髓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新一章(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有物混成」道,它在混沌时已存在了。
「寂」静、悄。
「寥」空、无。
「不殆」永恒。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指道的永恒的、往复的运动。
这一运动独立于宇宙一切事物和意识之外而不改其本性,它似日、月一样周行不止。
「道」客观总规律。
新译:有那样一种存在,它混沌时已成。
它先天地而生;它空荡荡地,然而独立永恒,它静悄悄地,然而周行不已,它是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用什么名字称呼才合适,姑且勉强取名为“道”;由于“道”有普遍性,我又勉强称之为“大”;可是“大”又是要变的,它要流逝,它要远离,于是就为小了,然后又重新返回。
所以说,我称“道”为“大”,用词是很勉强的,因为“道”要通过这种变来保持它的“大”。
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作为万物之灵之王的人也是伟大的。
它们构成了一座四层高台,台顶那一层就是人。
人遵从地,地遵从天,天遵从道,而道遵从自然。
简评:老子在本章中,描述了“道”这一客观总规律,指出它是天下万物之母,是自然界最为本质的东西。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表明人、地、天(实际上是指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服从“道”这一客观总规律,然而老子又指出“道法自然”,说明这一规律是对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总结,从而为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朴素唯物论的基石。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道法自然”两者亦组成新一轮的往复运动。
是对立统一运动在新形式下的再现。
本章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理论部分,这里既有朴素唯物论又有朴素辩证法,因此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把老子的朴素唯物论按老子原话取名为“道法自然”律。
“道法自然”律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律,是老子的“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一律。
道家精髓50句话

道家精髓50句话
1. “道可道,非常道”,就像人生的路,你能说清楚的,往往不是真正的那条路!比如你努力追寻的梦想,真的能用言语完全表达吗?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哎呀,这世界有时候不就像个无情的家伙,对谁都一样!就像那天气,才不管你今天有没有重要的事呢。
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想想看,了解别人算有智慧,可了解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明白呀!不就像照镜子,看清自己多重要。
4.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真正厉害的东西往往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就如同那好酒,得经过时间沉淀才更香醇,不是吗?
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这多像我们做事呀,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哪有一开始就成功的呢!
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生活不就是这样,好事坏事总在变,就像那股票,涨涨跌跌的。
7.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水看起来柔弱,却能穿石,这不是很好的例子吗?
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哇,这就像个神奇的魔法,从无到有,创造出整个世界呢!
9.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笨笨的,会说话的人反而不咋咋呼呼,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10.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做事情要是从头到尾都像开始那样认真,怎么会失败呢,就像跑马拉松,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呀!
我觉得道家精髓真的是充满了智慧,能给我们很多生活的启示和指引呀!。
儒道佛思想精髓

儒道佛思想精髓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道家精髓语句七言

道家精髓语句七言
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注解:世间恒常的道理,规范,都是难以被语言直接表达的。
每天被大家奉为经典的,未必是什么真理。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解:天地对待万物是平等的,圣人对待每一个人也是平等的。
绝不存在厚此薄彼的行为。
3.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注解:圣人用水比喻至高的善,不争名夺利,而是柔弱处下,这种态度几乎就是“道”了。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注解:今人贪图好吃好看好玩的音色,却不知道这些纵情声色会毁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偏离正道。
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解:无论是天,地,人哪一个,都要有自身处事的更高参照标准。
而自然,是道的根本。
6. 柔弱胜刚强。
注解:道家认为,人最柔软的莫过于舌头,最坚硬的莫过于牙齿。
然而人的舌头不会坏,牙齿却会掉光。
7.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解:有是万物的根本,而有来自于无。
这不是讲物质世界的起源,而是大道的本质。
有心未必能证道,无心方可得大道。
道家学说精髓

一、道家学说的思想内容道家学说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现分宇宙论、人生观、社会理想和养生学等几个方面谈谈;1、宇宙论;宇宙论是道家学说的基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观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宇宙的本源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老子被哲学界称为古代最伟大的四大哲人之一,他的贡献首先在于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老子指出,宇宙的本源是道;他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绣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这个“道”,就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运行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事物,而是形而上的客观存在;天地万物是怎样演化生成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道经第五章“道生一”,是指道在本根阶段呈现为一种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由一生二,便是由混沌状态分阴分阳;“三”的含义是什么呢经中接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个“三”指的是阴阳相交而形成的中和状态以及“万物含三”的深层次内部结构;现代科学已发现,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还是微观的原子结构,莫不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二者互根,既对立又统一;这无疑是对老子学说的有力证明;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说明自然与生命过程合一,自然与生命时空相通;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及人的生命过程的统一与和谐;那么,道家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认识宇宙奥秘的呢老子说:“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德道经第五十八章这样,老子就明确的给世人指出了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另一种认识世界的途径,这就是直觉思维,或者称为顿悟思维;这是对人类认识论的重大贡献;老子和道家的众多大成就者通过这个途径对人身小宇宙和自然大宇宙有了深刻的认识;比如对人体经络系统的认识、对宇宙多重结构的认识等等;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知北游中说:“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有比天地更早产生的物体吗产生天地和万物的东西不是物,而这个非物又包含着物,它就是道;在道与万物的关系上,庄子指出,道既是万物生成的本源,它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知北游中有一段对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壁;”曰:“何其愈下耶”庄子曰:“夫子之问也,故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说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要庄子举例,然后问庄子为什么所举的例子这么低级;庄子批评东郭子只问道在哪里,却不问道的实质;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包括那些低级、卑下的东西里也存在;庄子告诫东郭子不要把道绝对化,其实道并不离开任何一物;而且表现道的语言也一样,文殊而旨一;庄子还指出,道在万物之中,但高于万物;万物有成有毁,道却无成无毁;庄子论道,深入浅出,读者易于从他的朴实的比喻中领悟到深奥的哲理;2、人生观;道家人生观的核心是德,因为德是道的显化和体现,无德不足以言道;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道经第六十五章,是说德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道是无相无形的,是看不见的,而德是可见的,可以通过人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人要学道、行道、证道、了道,就必须从修德入手,由德而入道;对于德的修养,老子做了多方面的论述,现引用几则:德道经第一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德他并不标榜自己有德,而德行差的人却往往带着有德的帽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的人为了评先进,行贿拉选票,这就是老子所批评的无德行为;德经道第三十二章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爲天下先;”第四十七章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七十七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六十六章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七十一章说:“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第四十三章说:“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爲天下之王;”第五十四章说:“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庄子书中对德也有很精辟的论述,比如在囿篇说:“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在德充符中,庄子还举孔子为例,赞扬他的品德:“鲁有兀月者王骀台,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鲁国有个人名叫王骀,有一只脚残疾了,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有残疾的人,而跟从他学习的人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道家对德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五个要素,即仁、义、礼、智、信五德;要求逐项修养,缺一不可,最终全德归道;古往今来,许多修行人虽有求道、修道的愿望,但是却不重德,往往迷于法,陷入法迷,成为旁门左道;更有甚者,以法敛财,或者谋求名利,跌入罪恶的深渊;这些教训后人都应当吸取,引以为戒;3、社会理想;道家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与法治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老子对这个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措施都做了很全面的论述;德道经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这就是说,建设道德社会要从自身做起,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亲友,然后再扩大到社会;第二十章章说:“我无爲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三十章对此画了一幅蓝图:“使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几千年来,这个理想还停留在书上,原因是什么呢老子德经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在那个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国君的地位不是传给儿子,也不搞竞选,而是传给百姓公认的有德而能干的人;比如尧年纪大了,想退休了,经过部落首领推荐和尧考察,他把君位交给了公正而能干的舜;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会的罪恶和痛苦不断增加;古人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多个灵妙药方;比如:“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爲心;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德道经第十二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爲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德道经第四十七章对于腐败的封建帝王和达官贵族,老子做了深刻的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爲盗夸;”德道经第十六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德道经第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德道经第三十一章庄子对人生的痛苦和人间的罪恶表现出巨大的悲哀;他在齐物论中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他叹息,大家只知道睡眠中的梦是梦,而不知整个人生也是一场梦,还自以为是觉醒的;只有真正觉悟的人才明白人生如梦的道理,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对于那些一生奔波于名利的人,庄子认为他们是“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也;”这样痛苦的活着,即使多活些年岁也没有什么意义;庄子指出人生痛苦的目的,是启示人们看破生死,明白人生祸福的来由,能够趋吉避凶;他指出的正确途径是乐天知命,去除贪欲和种种罪恶;他主张顺从自然,顺从人的本性而生活,反对套在人人生上的种种枷锁;4、养生学;养生学是道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黄帝、老子、庄子到历代道学名家几乎都有论述;黄帝内经道家养生学的重要经典,共十八卷,其中九卷名素问,另外九卷称为灵枢;专家认为此书形成于战国时期,其内容收集了黄帝流传下来的多种零散医学资料,可能也吸收了当时的一些医学经验;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强调心态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它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黄帝内经分析疾病从道的高度直指根源,治疗措施标本兼治;现录一段如下: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又说:“恬倏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道家养生学的最高目标是超凡入圣,成就真人,实现长生久视;黄帝内经云:“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老子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德道经第十三章又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德道经第十章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描述真人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内;”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又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真人是超越了外在束缚而绝对自由的;真人无忧无虑,淡情寡欲,神态安详,超然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化;师于天而随于众,天人和而为一;他们对于成败、毁誉、是非、得失,都全然忘之,不为之所累;他们长生久视,智慧无限,德被万物,人道为一,是真正的大自在境界;道家内修要求性命双修,心应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道家历代圣真都无私地把他自己内炼的经验告诉了大家,形成了汗牛充栋的众多丹经;比如:崔希范说:“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张紫阳诗云:“漫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樊笼寿万年”;吕洞宾的百字碑以一百个字概括了个人养生的入门到成就的阶梯;全文如下: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他告诉人们,正气浩然,则修行得力;动静之间,把握平衡,则纲举目张;既持朴素觉性,又能应物恰好;能不迷于外,则精华聚于内;一念净意配命根,性命双修做新人;喧嚣尘寰能清静,于无声处听惊雷;真人度人真是苦口婆心啊;道家修真,不尚空谈,讲究知行合一,步步有验;后人若能虚心学习,深悟精行,必能步步深入,全德而合道;道家学说精髓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1、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2、贵柔、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3、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着作,指导后人;。
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文化的精髓道家文化精髓道家的核心学说就是一个“道”字。
道家之“道”有多种涵义,可归纳为三种:一是指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二是指自然规律;三是指人类生活的准则或典范。
1.道,万物之宗“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调。
(老子》第四十二零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2.“道”生万物有一个由少到多的量的积累过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儿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和不可言说性老子之“道”,是对世界本原的哲学抽象,不可言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即作为恒道和恒名,是不能用语言称谓、命名或名状的。
无名之道之名,是天地万物的原始、本始,它是种混沌,故无名。
“道”本身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但又内含在各种具体存在之中。
4.“道”的辨证性质老子之“道”具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和“反者道之动”的辨证性质。
老子之道作为天地万物的原初者和发动者,它“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即在推动事物变化时表现出相反相成的矛盾状态和呈现出返本复初的循环运动的规律性。
《老子》书中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并指出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和相互转化。
如,“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变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变新,少取反能收获,多智反而迷感。
“祸兮,福之所倚;福分。
确之所伏”。
在矛盾的转化中,偶家以阳刚方面起主导作用,以刚克柔,其发展趋向刚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而道家以阴柔方面起主导作用,以柔克刚,其发展趋向是柔弱。
因为道家认为,柔弱代表新生、生命、生长。
具有希望和发展的趋向;刚强代表枯稿、衰老、僵硬,具有死亡、止息的趋向。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5.“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核心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第一原则:
“道法自然”。
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
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道家第二原则:
“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
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道家第三原则:
“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之道,自然之道。
“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
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道家第四原则:
虚其心。
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
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
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道家第五原则:
“正言若反”。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
“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
“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
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
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