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建筑文化
道教文化与建筑

道教文化与建筑
建筑不是单一的个体,会受到传统文化,民族伦理观念、心理气 质、宗教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土生土长的宗教往往也是文化的体现,在中国,由东汉时张道陵 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正式创立的道教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宗 教。
组员:余叔宝、崔佳炜、乐斌峰
客家土楼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 的关系,于是就有着虚实并重, 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
一元 二极 三才 八卦
建筑园林
儒家
中和、中正
轴线对称,布局整齐
道家
自然
变化、生动,避免对 称、整齐与秩序
居住与观赏一体 丰富的空间变化
浓郁的艺术气息
回归自然,出世
网师园
山外有山Biblioteka 楼外有楼青山正补墙头缺
寄畅园
一水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
颐和园昆明湖
以福建客家土楼为例,土楼群错落 有致,坐落在山坳之间,与大自然 是和谐统一的,有着崇尚自然的思 想,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有几分 “深山藏古寺”的韵味。是一种天 圆地方的体现。
圆形的穹顶
苍穹
黄土墙
大地
振成楼
?
八卦 前门为巽,后门为乾
八卦
排兵布阵
土楼 抵御自然、社会的危险
一厅 二井 三门 八单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孝叶f甜孜大署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学忙中请^:谭宫微学科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指导教师:陈生ff伦教授论史菩辩日期—』业£篮JL学位授予日期答辩罨员会主席—』山越L评阅人_2坐乱L—=i—in_圭L丑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7郭洞村水口图2-8雨天潮。
“天井”的设计跟徽商有极大关系,经商之人郭洞村Ti虫T桥总怕财源外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势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日“四水到堂”,图个财不外流的青利。
(图2-9)图2-9天井中的四水剑堂实例二:平遥古城古城罩的民居修建一般以坐北朝南为最理想,『F房建在北端,卦位为“坎”,称7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I古代建筑的台基枋鲁蠼肇基拽曩鼎伤显的现象。
我们在古建筑上可以找出许多经常使用,经久而不变的装饰题材内容。
动物中的龙、风、龟四神兽和狮子、麒麟、鹿、鹤、鸳鸯等,植物中的松、柏、竹、梅、菊、兰、荷等草花树木都是装饰中常见之物。
此外还有文字装饰的大量的几何纹样。
所有这些题材被用作装饰,不仅在于它们的外在形象具有一定的形式美,而且在于它们能够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涵。
(图4—2)图4-2占代装饰纹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侧面象征表现,它表现为人们追求自然和和谐,在与邪恶斗争中趋吉避凶,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石雕等物上就有龙、风、鱼、鸟等纹墙,以及各种雷纹、云纹、水波纹等。
它寄托了人们避祈福的强烈愿望。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漆器上的纹墙,这反映了人们对吉祥的祈求意念。
道家的长生不老之诀与儒家的阴阳五行之说互相掺台,并揉进了中国古代各种传说,使中国吉祥纹样以独特的观念和形态确立了下来,在传统建筑,雕塑、绘画和民间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地开拓范围。
秦汉时期的瓦当纹样,代表四方的吉祥纹样: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龙、凤、鱼、鹤、虎、羊、松、竹、梅、菊等吉祥纹样,构成了中国历代吉祥纹样的基础。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建筑风格和构造方式都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思想,它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以探讨其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一、儒道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家国情怀,强调社会秩序和家族观念。
在建筑中,这种价值观体现为讲究整体规划、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强调家族的荣耀和传承。
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传统建筑在空间结构上更注重内外有别,分清公私之分,同时还要体现出对传统儒家家族的尊重和忠诚。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并提倡“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思想。
在建筑中,这种价值观体现为追求自然、简朴、朴素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追求心灵上的平静、内心的宁静。
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设计更加追求朴素和自然之美,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建筑形式上,儒家注重礼制,倡导正方形规制的思想,影响了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的规整和端庄。
这一特点表现为传统建筑的型制标准,外廊内室的分布,布局的对称性等。
而道家则推崇自然之美和变通气象的思想,这种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变化和生命力。
在建筑材料上,儒家倡导“大厦千年”的理念,崇尚坚固耐久的材料和结构,考虑建筑的长久耐用。
而道家则注重轻盈简约的材料和结构,追求轻松自然的建筑气质。
这种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在保证稳固性的也注重轻盈和灵动。
二、儒道文化在具体建筑风格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儒道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的整体氛围、布局、装饰和材料等方面。
1. 整体氛围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整体氛围更加庄重端庄,体现出尊重和秩序。
在传统建筑中,往往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外部建筑风格的设计来塑造一种肃穆的氛围。
而道家文化的影响则使得传统建筑的氛围更加宁静自然,通过空间的灵动和材料的温润来营造一种安静和谐的气氛。
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C u l t u r e文 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沈文中古代石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之一,集中体现了一个时期桥梁科技、桥梁美学、桥梁艺术和民俗风情的面貌,因此无论是石拱桥还是石梁桥,它们反映的不仅是建筑技术,更大层面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道教文化对中国古桥建筑有着深厚的影响。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来统摄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的自然平衡,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
道教文化全面而深入地渗透到国人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崇尚自然,追求自然。
认为自然的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在于以自然为运,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如果说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审美与情512009-11【文化 C u lt u re 】CHINA RELIGION 感、官能有关),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教强调的则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一、得道成仙——古桥建筑的宗教寓意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吸收了先秦道家关于“道”、“气”、“玄”等哲学概念,建立起一套宇宙本体论、形神论、生死观和修炼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
浓厚的道教文化对汉地民俗、文艺、建筑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石桥跨越河流、峡谷、深涧、小溪,因此经常被作为人和神之间的纽带或中介,在民间信仰与巫术中,被视为众神来去升降的必经之路。
道教羽化飞升的神仙传说,有很多与桥密切关联,最常见的是仙人过桥故事。
如张果老骑驴经过赵州桥在桥面留下足迹,铁拐李在桥头行医又从桥上隐去,何仙姑以剑为马,送求药者从天界返回人间于桥上的故事等等。
在许多民间传说里,仙与桥的关联,不仅表现在桥常是众仙出没的所在,还表现在建桥工程往往也是众仙热心指点所成。
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

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装饰道教建筑的装饰,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的思想。
如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以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以扇、鱼、水仙、蝙蝠和鹿作为善、(富)裕、仙、福、禄的表象;用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和龙凤等分别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和祥瑞。
另外还直接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变化其形体,用在窗棂门扇裙板及檐头蜀柱、斜撑、雀替、梁枋等建筑构件上,其对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又如八宝图、福寿双全图,这些源自道教思想和神仙故事的图案都远远越出了道教的范围,深入到千家万户的各类建筑构件和日常器具中。
至于八仙和八仙庆寿的道教故事和图案更是家喻户晓。
道教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的园林内,占有很突出的位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重要建筑已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解剖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都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在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
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道教供奉的对象道教:是多神教,信奉的对象分“神”和“仙”两大系列,各自数量极其庞大。
(一)道教:奉祀较常见或较有代表性有“三清”、“四御”、“三元”、日月五星、四方之神等,另外还有许多流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道教建筑文化

谢谢大家
道教官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 种形式
• ①第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 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以道教正一派 祖庭上清宫为代表。 • ②第二种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 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 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以江西省三清山 丹鼎派建筑为代表。
道教建筑(正一道)中的常见神殿建筑
• (1)山 门 • 道教官观常常建在名山大川风景优美的洞 天福地,进入道教建筑群之前,一般会有 一个前奏,经常以山门(檩星门、风门、天 门)的形式出现。按道教说法,进入山门即 人仙界,山门外属俗界。在道教护卫神中, 有一种专门用于镇守道观山门的天神,它 们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 “四象”,亦称“四灵”。
• (4)三清殿 • 是“正一派”道观的主殿,殿内供的是三 清坐像,依道家说法,指的是居于大赤天 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的 元始天尊;居于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 三清殿内的三尊道教坐像,自西而东就是 依照太清、玉清、上清的次序排列的。
• (5)天师殿 • 正一道的天师殿以天师府的天师殿为代表。 由前、中、后三厅组成。正厅中央供奉着 三尊神像,中间是祖天师张道陵,侍立两 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赵升。
• (6)斗姥殿 • 道观供斗姆神的处所,规模小的称室、阁, 规模大的称殿(宫)。道教信奉的“斗姥”, 又称斗姆。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 姆即北斗众星之母,故为女神。
• (7)伏魔殿 • 伏魔殿以龙虎山大上清官为代表。由于施耐庵在 《水浒》中的描述使得它成为上清官最具神秘色 彩的地方。伏魔殿为歇山式屋顶,呈四方形,殿 前有一大片草坪。殿中有一口镇妖井,正对镇妖 井后面的墙壁正中,挂着一张道教祖师张道陵的 大幅画像。 • (8)法坛 • 万神集聚的“万法宗坛”为一四合院形制,坐落 在嗣汉天师府西边。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玉清 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东西 殿为灵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明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道文化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儒道文化与建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儒道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渊源、相互影响和体现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进行浅析。
一、儒道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渊源儒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提倡仁者爱人,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宇宙、生命的本源和本质,主张无为而治、随顺自然。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筑与风水理念息息相关,儒家的礼义观念直接影响了建筑的规划和布局。
传统建筑的规划通常以古代儒家的“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平衡和谐,以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规划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造型等,力图体现出“礼、乐、道、义”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崇尚礼仪和敬畏祖宗,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中,一般都会有“三进五间”的布局,这与儒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礼仪之道,也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之道。
而道家思想的主张则影响了古代建筑材料的选取和施工方式。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随顺自然,这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施工方式中也有所体现。
古代建筑的施工往往力求“依山就势、顺水而形”,遵循自然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以求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又以砖瓦为补充。
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乐、道、义”,而在建筑风格上,也体现了道家的悠然洒脱,稳重内敛。
传统的屋檐和斗拱都展现了丰富的儒家礼仪和道家自然主义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中也能看到儒道文化的痕迹。
传统建筑的装饰中常以中国传统的图案、花纹、神兽为主题,这一主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儒道文化的精髓密不可分。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真实写照,它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
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布局、装饰艺术和精神内涵等方面,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一、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在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礼乐”的思想,主张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在建筑布局上,会注重进深有序,分门别类。
在宫殿、寺庙等建筑中,往往会有前殿、中殿、后殿等依次排列的布局。
这种布局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和秩序观念,传达出一种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
而道家文化则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界的无为而治。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也会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布局上更加注重对景观的体现。
在园林式的建筑中,往往会利用周围的山水环境来进行布置,形成“借景造境“的手法,体现出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上,也能够看到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痕迹。
在儒家文化中,礼仪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建筑的装饰上也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宫殿和庙宇中,往往会使用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彩绘画来装饰建筑,这些装饰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尊贵和庄重的追求。
而在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和谐,建筑的装饰更多的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
在园林建筑中,常常会使用假山、溪流、假山等自然元素作为装饰,以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材料选择上,也更加注重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如原木、石头、竹子等,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三、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传承。
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中国传统建筑多会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建筑文化的设计理念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集“无为”、“有与无”、“大象无形”、“柔与静”、“道法自然”等诸多道家的思想于一体。
在聚落环境的选址相地过程中,通过对哲学思维、一般程序、普遍应用和实例分析,可见古代风水之术中所包含的道家建筑文化因子。
在建筑空间中,通过对院落、厅、天井、街道的分析,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玄、静、反、守常等在建筑中的反映。
道家思想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
道家思想渊源广博,道家的建筑文化主要有以下六大方面: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古村落山林文化。
二、空间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建筑文化。
老子的道家文化思想以空间为主,形式为辅,奠定了空间在建筑中的核心主体地位,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丽珍宝。
三、时间与空间统一的建筑文化。
道家的这种建筑文化形成了中华名族特有的“思维”建筑空间特征。
四、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建筑文化。
它形成了由近及远、由有限至无限的建筑空间文化。
五、生命节奏与变化的建筑文化。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节奏与变化的认识,也是一种处世态度。
这种思考方式最终演化为人的性格特征。
六、动与静辩证统一的建筑文化。
运动空间和静止空间互为组织,互相穿插,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交错,互为因果。
“柔性空间”的出现即具有这种建筑文化的特征。
与儒家建筑文化的“中和”、“中正”之美不同的是,道家建筑文化讲究“自然之美”。
道家以“道”为旨归。
道本无为,道本自然。
山水自然象征“无”、“道”,中国的山水式园林,诸如苏州留园,就是一种体“道”悟“道”的建筑方式。
诸如故宫这样的宫府体现的是儒家的建筑文化,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
而园林则体现道家的建筑文化,追求自然、变化与生动。
江南的园林建筑无疑是道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它努力避免对称、整齐与秩序,表现出道家无为、自由、逍遥的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