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品鲁迅杂文的艺术性
【推荐下载】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键入文字]
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
本文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
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诗的特质。
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
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
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
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
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
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
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
1。
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

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鲁迅强调的是杂文的“批评”功能,翻开鲁迅的16本杂文集,我们看到的就是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
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文化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但鲁迅从来也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批评是因为不满,不满也就是希望能有所改进,也正是这一点体现出了其进步性。
鲁迅杂文所达到的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正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看不到鲁迅杂文里的批判背后的理想,否定中的肯定,也同样难以真正接近鲁迅杂文的否定性的特质。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想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在于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灵与灵魂,他最为关注,并且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自身也未必能觉察到的隐蔽的心里状态。
如杂文《论“他妈的”》,鲁迅在国人习以为常的“国骂”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门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的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
他说出了人们所不想说、不便说的,而且一针见血,所以就显得刻毒、毫不留情。
鲁迅杂文突破了习惯思维,鲁迅的杂文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
它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从而构成了鲁迅杂文的基本联想或想象模式。
如《小品文的危机》中文人雅士的小品文“遍满小报的摊子上”,与“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再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到马路上来。
”鲁迅联想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的独特感受与发现,历史的鬼魂与现实的活人的“循环叠合”构成了鲁西南杂文的另一个基本的联想模式。
浅析鲁迅杂文的语体特征

浅析鲁迅杂文的语体特征摘要:鲁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也是一代语言大师。
他的作品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精确地运用语言的典范。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
他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
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鲁迅把他充沛的才情、感兴与想象力融入杂文中,而且表现的比其他作品更加直截了当。
因此探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是了解他的思想、阅读理解他的其他作品的最好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鲁迅;杂文;语言风格引言鲁迅的杂文语言是具有独特艺术审美性和思想深刻性的话语方式。
他在语言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利用“陌生化”的语言策略激发语言的活力,创造出形象新颖的语言形式,同时善于抓取類型,刻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的烛照下表现出犀利、刻毒的语言风格,并且善用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刻画出敌人的“鬼脸”,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鲁迅是中国现代的语言艺术大师,为了发挥杂文的现实批判和艺术审美功能,他对杂文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创造,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
下面就鲁迅杂文语言风格上的特点,谈一下自己学习的点滴体会。
一、“陌生化”的语言策略鲁迅杂文语言的创造,首先表现为“陌生化”语言策略的运用。
在鲁迅那里,口语、欧化语、文言、方言成为其杂文语言的基本要素,这一特点不仅是创作者作为“历史中间物”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且是他发挥主观创造性,对文学语言所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陌生化”的策略。
鲁迅认为,传统汉语中的许多东西意思十分难懂,语义又不够严密,这种语言经过几千年的运用,尤其是与传统文化中的没落腐朽部分相结合,极大的扼杀了语言的生命力。
因此,要创造出新的、富有活力的语言形式,运用它进行社会批判和文学创造,就必须对现有的语言进行创造和革新,大胆吸收中外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同时经过自己的有机化合,在对传统语言的背离即“陌生化”中,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鲁迅的杂文,幽默、犀利、辛辣、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鲜明的特色,都与其运用讽刺的艺术密不可分。
讽刺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讽刺技巧娴熟的运用,使他的杂文达到了无人企及的最高峰,而他的讽刺艺术优势主要是通过夸张、反语、比喻、对比、仿词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的,下面试做赏析:1、夸张鲁迅认为,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是将平常的不合理的人和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来使人觉得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将“死抱着文学不放的”第三种人,夸张地说是“恰如用自己的手拨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这种夸张把那些认为文学可以超越阶级的第三种人的不符合现实的思想展现出来,产生了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再如《偶战》中,为了批判国民党所谓的“正当舆论”,鲁迅用了绍兴地区一个名叫“群玉班”的戏班,名不符实,演戏没人看的夸张的歌谣将国民党不得人心讽刺得体无完肤。
“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连忙关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通过夸张把中国人安于现状的“国民性”弱点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予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2、反语反语又叫“倒反”、“反说”或“反辞”等,即“说反话”,运用和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带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修辞格常用于表达愤怒和憎恨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经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譬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运用的“文明人”、“伟绩”和“武功”都是反语。
把帝国主义者称呼为“文明人”,既揭露出帝国主义者创造杀人武器,又批判了军阀独裁用帝国主义枪炮杀害女学生的罪行。
浅议鲁迅杂文艺术成绩

浅议鲁迅杂文的艺术成绩内容提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地位超级重要。
他的杂文具有反封建主义文化传统、反对军阀统治、反对人民群众受压迫的现实。
他的笔就像一支枪,与反动仇敌展开了斗争。
在他的杂文中,能看出所表现的具有国民性、议论性等深刻批判性。
现代杂文由鲁迅开创,他在杂文上所取得的艺术成绩,我将以自己的观点加以浅议。
关键词:批判性、国民性、议论性、讽刺、抒情艺术、形象、逻辑思维。
鲁迅后期杂文简况鲁迅杂文以1927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鲁迅按照那时主客观情形,选择了杂文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项,为此花费了最大的精力.他在1935年末的《且介亭杂文二集·跋文》中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后感》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
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年多两倍;而这后九年中,近三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六年。
”这原因也正如他自己说的:“此刻是何等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应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①面对着三十年代政治战争”,所以“匕首”、“投枪”似的杂文,便成了他最主要的战斗武器。
这时,由于他已能熟练地运用马列主义,他的目光更为灵敏,能够穿透复杂社会现象的厚壁,使他的杂文如虎添翼,在思想斗争、文艺斗争中成为使仇敌望风披靡的利刃。
鲁迅杂文的重大成绩杂文是鲁迅一生中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
鲁迅的杂文在新文学发生、进展中都起了极重的作用。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进展的特殊境遇,也由于有了鲁迅,杂文这种形式终于跻身现代文学的殿堂,占有一席之地。
一、鲁迅杂文是一部生动形象的近代、现代中国社会史。
他象一名高等画师般,在相当的广度、深度上,在评论社会的进程中画出了特按时期中国的历史面貌。
从《热风》到《且介亭杂文末编》,记录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两种思想的搏斗;记载了人民公共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浴血战斗,描画了大革命的风云变幻的时期风貌;也能够看到从“五卅”到“九一八”、“一二八”,一个民族的逐渐奋起,与强暴外敌的斗争;许多杂文本身是三十年代反文化“围剿”的产物,同时也在一些篇章中看到对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的揭露。
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的特质

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的特质第一篇: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的特质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的特质一、强烈的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鲁迅的杂文集是一个不停息的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
二、反常规的杂文思维和犀利的杂文笔调。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最为关注并全力揭示的是人们的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
三、“社会相”与形象化他的思路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
而又是将个别人、事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最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以一种非凡的思想穿透力。
看到这一具体人、事所代表、暗示的一种普通性特征。
四、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鲁迅杂文的语言是自由无拘束、而且极富创造力的。
一方面,他自由驱使中国汉语的多种句式;或口语与古文言句式;或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错等。
另一方面,他故意违反规范用语,打破语法规则,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取得荒诞奇绝的美学效果。
第二篇:略论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略论鲁迅杂文讽刺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幽默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使之表达深刻的道理和高度的思想内容。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
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
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
“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它把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论鲁迅杂文地艺术特征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摘要】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杂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堪称“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生动的形象性、浓郁的抒情性、强烈的讽刺性、语言的独创性。
【关键词】鲁迅杂文形象性抒情性讽刺性鲁迅是现代杂文的奠基人,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之一。
他的杂文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深邃,理论含量异常丰富。
他的前期杂文分别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十本杂文集。
此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也有许多杂文。
鲁迅的杂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学散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互相统一和有机的融合,在思想内容方面堪称“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在艺术特色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生动的形象性、浓郁的抒情性、强烈的讽刺性和语言的独创性。
一针砭和隽永―生动的形象性鲁迅曾对自己杂文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基本的说明:“我的坏处,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因此,他的杂文并不局限于描写这一个具体的人与事,而使它具有历史的概括性和普通性,成为这一类人和事的图象和标本,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常取类型”。
他的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借助想象、联想创造出那些带有比喻和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如“落水狗”、“叭儿狗”、“夏三虫”、“二丑”等形象。
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
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
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惟妙惟肖地勾画了二丑的嘴脸。
【现代文学】简析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现代文学】简析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于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
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鲁迅的杂文具有某种不可重复性。
鲁迅杂文的这种“个人性”体现了“文学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从而具有某种典范意义。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鲁迅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内涵与功能。
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不挠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现代知识分子与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有着一种不相容性,“批判”是他们与现实惟一的联系点,他们的基本任务就是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社会现存思想文化的困境,以打破有关此岸世界的一切神话。
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所达到的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正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就是一种文学家的观照。
如《论“他妈的”》,从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国骂”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门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
“推背式”的思考方法,即“正面文章反面看”,如《小杂感》鲁迅杂文于常规之外,另辟蹊径,别处心裁,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嵇康,阮籍之毁坏礼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却是爱之过深的表现。
鲁迅杂文中的基本联想模式之一: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
如《小品文的危机》,文人雅士的小品文与烟花女子的生意。
鲁迅杂文中的基本联想模式之二:历史的鬼魂与现实的活人的“循环叠合”。
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鲁迅杂文所采取的方法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有意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品鲁迅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
本文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的杂文艺术性进行了赏析。
标签:鲁迅;杂文;艺术性
鲁迅先生的杂文无疑是一座艺术宝典。
其美如辽阔天空如浩瀚海洋。
本文仅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望能借一斑而窥知全豹。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
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
“诗”的特质。
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
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
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
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
“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
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
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出矛盾的典型化特征,通过热烈爱憎惊醒读者,为下文将“中国的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做好铺垫。
可見,鲁迅先生前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寄道理和感情于具体形象之中。
二、鲁迅先生后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愈加全面和深刻有力。
在《三闲集·序言》中,其提出“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然而1927年血的事实却让其思路“因而轰毁”,之后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其阅读了“科学底文艺论”,并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进行了翻译,“以救正我——还因我及于别人——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由此可见,鲁迅后期杂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辩证地看待问题。
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人片面性理解陶潜、钱起等人始终持批评态度。
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世人所欣羡时,鲁迅却写道:“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仪’,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六)》)当钱起的“曲终人不见”被人们认为“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表现的是永恒”,推此一联为诗美的极致时,鲁迅却说从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全诗分析,是不好证成“醇朴”或“静穆”的。
该诗为应诗而作,自然无法在考卷上大发牢骚。
但如再读钱起的《下第题长安舍》,“一落第,在客栈的墙壁上题起诗来,他就不免有些愤愤了。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鲁迅先生认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正如李白会作诗,就可以不责其喝酒。
如果只会喝酒,便以半个李白,或李白的徒子徒孙自命,那可是应该赶紧将他‘排绝的’。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在知同代之人论当今之世时,更多地显示出了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艺术性。
比如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忆刘半农君》里,鲁迅在肯定刘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的同时,客观地指出了刘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并且“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
但鲁迅仍承认刘的为人,“确是浅。
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纵然后来两人因思想差异弄得“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激动的。
”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后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待事物全面分析,一分为二,区别对待。
总的来说,我们按照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杂文艺术性进行赏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能够相互印证其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鲁迅.伪自由书前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鲁迅.灯下漫笔[M].1925.
[3]鲁迅.三闲集·序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鲁迅.且介亭杂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