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合集下载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鲁迅的杂文,幽默、犀利、辛辣、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鲜明的特色,都与其运用讽刺的艺术密不可分。

讽刺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讽刺技巧娴熟的运用,使他的杂文达到了无人企及的最高峰,而他的讽刺艺术优势主要是通过夸张、反语、比喻、对比、仿词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的,下面试做赏析:1、夸张鲁迅认为,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是将平常的不合理的人和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来使人觉得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将“死抱着文学不放的”第三种人,夸张地说是“恰如用自己的手拨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这种夸张把那些认为文学可以超越阶级的第三种人的不符合现实的思想展现出来,产生了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再如《偶战》中,为了批判国民党所谓的“正当舆论”,鲁迅用了绍兴地区一个名叫“群玉班”的戏班,名不符实,演戏没人看的夸张的歌谣将国民党不得人心讽刺得体无完肤。

“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连忙关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通过夸张把中国人安于现状的“国民性”弱点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予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2、反语反语又叫“倒反”、“反说”或“反辞”等,即“说反话”,运用和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带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修辞格常用于表达愤怒和憎恨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经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譬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运用的“文明人”、“伟绩”和“武功”都是反语。

把帝国主义者称呼为“文明人”,既揭露出帝国主义者创造杀人武器,又批判了军阀独裁用帝国主义枪炮杀害女学生的罪行。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

鲁迅的讽刺艺术及其语言魅力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揭示了社会问题的荒谬与黑暗。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讽刺艺术以及他所运用的语言魅力。

一、讽刺艺术的特点鲁迅的讽刺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善于以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以至于让读者既感到可笑,又深感沉重。

其次,他通过丰富的比喻手法和夸张的形象来突显问题的现实性和荒谬性。

不仅如此,鲁迅还通过对话和描写人物举止等方式,将讽刺的箭头直击社会弊病,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狂人日记》中的讽刺艺术《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他以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展现了人性的愚昧与丑陋。

通过主人公的自言自语,鲁迅巧妙地借用了讽刺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现象和社会病态。

在小说中,主人公笔记的内容兼具讽刺性和呼唤人性觉醒的目的。

比如,主人公写道:“夫国民既能如是,近代大进步,亦可未必不能如是,思想大进步。

”通过这样的讽刺描述,鲁迅表达了对旧观念和顽固习俗的不满,并试图唤起人们对于思想和行为的反省。

三、《阿Q正传》的讽刺手法《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部小说以阿Q这一形象来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小说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示了他的无知和自负之处,同时也揭示了剥削阶级对阶下团体的残酷压迫。

阿Q的失败和自欺欺人的态度成为了小说中最鲜明的讽刺点。

四、鲁迅语言的魅力鲁迅的语言犀利而生动,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所表达的观点。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主人公的视角,用细腻的描写将讽刺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运用夸张和比喻来渲染故事情节,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生动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他善于捕捉社会问题的实质,亦善于以幽默的方式将之呈现给读者。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杂文的重视在他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鲁迅对于杂文的认识、对于杂文的创作和对于杂文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对于杂文的重视。

鲁迅对于杂文的认识非常深刻。

他认为杂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观察,直观地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矛盾。

对于鲁迅来说,杂文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够娱乐读者,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在杂文创作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文字风格,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融入到杂文中。

他的杂文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语言简练生动,引人入胜。

通过对于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于人性的揭示,鲁迅的杂文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鲁迅的杂文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杂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鲁迅的杂文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更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他的杂文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鲁迅对于杂文的重视体现在他对于杂文的认识、杂文的创作和对于杂文的影响上。

他认为杂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可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矛盾。

他在杂文创作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使自己的杂文既内容丰富多样,又语言简练生动。

他的杂文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鲁 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

鲁 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

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分析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杂文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讽刺艺术而著称。

他的作品犹如一把尖锐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社会的种种弊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反思。

本文将对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语言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领略其文学魅力。

一、幽默与诙谐的运用鲁迅的杂文常常充满着幽默与诙谐,然而这种幽默并非单纯为了引人发笑,而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他善于运用夸张、反讽等手法,将严肃的主题以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鲁迅对于“落水狗”的论述就充满了幽默。

他说:“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

这也是一种国光。

”这里以看似轻松的口吻谈论狗,实则是在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再如《拿来主义》中,鲁迅用“大宅子”来比喻中国的传统文化,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代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糟粕以及既有有益又有害的部分。

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幽默风趣,又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二、犀利的讽刺与批判鲁迅的语言如同一把利剑,直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他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旧道德、旧传统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种直白而犀利的批判,让人触目惊心。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中,鲁迅把“一群绵羊”比作在军阀统治下的民众,而“凶兽”则是军阀,形象地揭示了民众的麻木和军阀的凶残。

他写道:“中国现在的事,即使如实描写,在别国的人们,或将来的好中国的人们看来,也都会觉得grotesk。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杂文作品以犀利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考见长。

在鲁迅的杂文中,讽刺技法是他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不仅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的丑陋和荒谬,还能够引导人们思考社会的问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思想支持。

本文将就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讽刺的定义和作用讽刺是一种含蓄而有力的批判方式,通过扭曲、夸张、隐喻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讽刺不仅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

讽刺在文学艺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够揭示社会的问题,还能够调动人们的情感和意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二、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鲁迅的杂文作品中,讽刺手法是他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

他通过夸张、扭曲、比喻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

下面将就鲁迅杂文中常用的讽刺手法进行分析。

1、夸张手法夸张是鲁迅杂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夸张描述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夸张描写,来讽刺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和自卑心理。

阿Q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个自认为是“最有出息”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被社会所抛弃的人。

通过对阿Q的夸张描写,鲁迅揭示了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和自卑心理,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比喻手法比喻是鲁迅杂文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比喻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狂人的比喻来揭示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和荒谬。

狂人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一个被封建社会所压迫的人,他不断地反抗和挣扎,但最终还是被社会所淘汰。

通过对狂人的比喻描写,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荒谬,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扭曲手法扭曲是鲁迅杂文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他通过对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扭曲描写来揭示出现实中的问题。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非常重视。

杂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首先,鲁迅认为杂文是一种能够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手段。

在他的眼中,杂文是一种快速、直接、生动的表达方式,能够通过文字传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在杂文中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思考自己的价值观。

鲁迅的杂文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犀利揭示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认为杂文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反思的重要途径。

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通过对这些现象的鲜明描绘和深入剖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困境。

他的杂文作品常常对官僚制度、封建性社会关系、民众劣根性等进行批判,为民众呼喊正义,让人们思考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责任。

此外,鲁迅在杂文中也关注艺术批评。

他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非常严谨,在杂文中对一些作品进行评价和观点的陈述。

他的艺术批评不仅涉及文学形式和技巧的讨论,更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他的艺术批评密切结合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对当时文学界的作品和现象有着深入的洞察和评论。

综上所述,鲁迅对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非常重视,他认为杂文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反思的重要途径。

他的杂文不仅对社会现象进行鲜明描绘和深入剖析,呼唤社会正义,同时也关注艺术批评,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评价和观点陈述。

鲁迅的杂文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发具有重要影响。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2011年04月事,宁愿少卖几个钱,财政少一点收入,留下几间房子,用作社区的学习、开会、开展活动的场所,让同在一个小区的居民,有空到这里走走,坐坐,让他们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家”,让更多的问题在这个“大家”里,通过心对心的交谈、沟通得以顺利解决。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区人员队伍,加强社区工作力量。

重视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挑选思想素质好、事业心强及具有较好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社区干部。

同时,根据管理范围和开展工作需要,从离、退休队伍中挑选身体健康、热心公益事业并具有某些方面特长的人员,担任长期的或是某项特定事项的工作人员。

另外,还可聘请社会热心人士帮助开展某项特定工作,也可以接受假期返乡或是待业大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的文化知识、技术专长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尤其可以探索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的有生力量,一方面为开展社区工作提供人力保证,另一方面让那些精力充沛却感到无所事事的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充实起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各级组织、各部门、单位培养、锻炼实用人才,使他们走上正式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可谓是两全其美。

第三,有的放矢地引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组织学习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习政治时事、政策、法律等,邀请当地的法律工作者作普法讲座,或邀请有关人士作形势、任务报告等,帮助社区居民拓宽眼界,提高认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可以组织恳谈会,采取一对一的或众人帮一人的方式,倾听他们的心声,疏导他们的思想,排解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纠结。

有些问题,说不定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心平气和地倾吐出来,郁闷也就消除了;有的问题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怎么说都想不通,可是听的人听着听着,很快云开雾散了,于是,你一点拨,他一开导,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四,努力给社区居民创造就业半就业的机会。

社区组织要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就业参与经济活动,可以向辖区范围内的企业、单位推荐就业人选,也可以向辖区居民介绍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引进或培养一些经纪人来社区办一些小作坊,搞一些小加工等,让需要就业的社区居民得到就业或半就业。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浅谈“骂”的现象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浅谈“骂”的现象

鲁 迅 在 一 次 次 论 战 中遭 到 “ 围剿 ” , 深 受 其 苦 。 在 论
争 时 或 者 在 针 对 错 误 的 观 点 提 出 自己 的 看 法 时 , 鲁 迅 并 没
骂 ”来 做 自 己 的 武 器 。 但 是 , 鲁 迅 遭 到 论 敌 的 痛 的 实 况 实 在 不 忍 直 视 , 立 场 的 对 战 很 多 时 候 变 成 人 身 攻 有 用 “
判 艺 术及 其现 实意 义 。
关键词:鲁迅
杂文
批判性 “ 骂”
鲁 迅 开 现 代 杂 文 之 风 。杂 文 在 鲁 迅 的创 作 中 占据 着 极 家 女 子 是 婊 子 ,这 是 ‘ 骂 ’ ,说 婊 子 是 婊 子 , 就 不 是 骂 。 其 重 要 的位 置 。数 据 显 示 ,鲁 迅 的杂 文 篇 目高 达 9 0 0 多篇 , 我 指 明 了 有 些 人 的 本 相 ,或 是 婊 子 ,或 是 叭 儿 ,他 们 却 真
是 不 同 的 。所 以, 首先 要 对 鲁迅 的 “ 骂 ”进 行 界 定 。 鲁迅在 《 谩 骂 》 中清 楚 地 说 明 : “ 假如指着 一个人 , 在 是 做 卖 笑 生 涯 的 , 就 并 不 是 谩 骂 ,倒 是 说 了事 实 。 ” 『 3
骂 ” 的特 点 , 即 揭 露 敌 人 的 真 面 目, 以事 而鲁迅也只不过 是 “ 百鸟 中声音 比较洪亮 的一只鸟 , ‘ 骂 反 映 了鲁 迅 的 “
人’不是只有鲁迅才 为之 。”[ 2 7 文人学士站在 自己的立场上 实为依据 ,而 并不是像 一些人骂鲁迅 那样 ,不分 青红皂 白
休, “ 骂 ”也 就 自然 而 然 地 出 现 了 。笔 者 主 要 以鲁 迅 的 杂 揭 出本 相 不 是 “ 骂 ”,那 么 ,到 底 何 为 “ 骂 ”呢 ? 文为研究对象 ,分析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 “ 骂 ” 的 现 象 与 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鲁迅作为中华民族“民族魂”的代表人物,其杂文如匕首、似投枪般的对黑暗的历史、传统、社会和人生进行着破解与嘲弄,他杂文中的讽刺性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其杂文中所运用的反语、夸张、仿词、比喻等方面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其中充满了自贬、俗化、讽刺、仿词等万紫千红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深刻的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民族魂”人物为民族解放而上下求索的精神。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刺者,达也,诗人讽刺。

《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今天我们给它的解释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

所以说讽刺它是一种手法,而不是文学。

它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

鲁迅擅长的就是笔墨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

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

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一、修辞技巧(一) 夸张夸张是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事,用于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

艺术地写出,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

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中国女人的脚》。

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单从标题看,这已经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如何会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奇怪的结论呢?鲁迅自有解释,他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

”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

这样的推论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但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却确有夸张的成分,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文中还写道:看他的语气是赞成缠足的,事情愈古愈好,所以他一定要考出一味溯古求源的有考据癖的人疯狂运用考据来为复古的程度。

如果连“孟子的母亲是小脚女人”这样的“古迹”也能考出来,那中国的历史不知要被这帮人糟蹋到什么地步了。

鲁迅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考据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惜翻出一些不切实际甚至莫须有的证据的行径。

夸张也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

又如《偶》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而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

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

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乡民把这种情况编了一首歌来讽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是散/连忙关届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提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骆玉班的戏竟能让观众把两边的墙壁扒塌,最后只剩下一担馄饨,显然是夸张,这就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人们对群玉班的憎恶,堂堂的群玉班竟连一个观众也留不住,以此来讽刺国民党粉饰自己,伪造舆论,却不过是枉费心机。

(二) 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

具有强烈的效果。

他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如《论“费厄泼辣”应该缓行》里,“《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

这里的“国光”实际上指“国耻”。

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外,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国粹,显然都是反语。

“《纪念刘和珍君》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的“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都是反语。

杀人者自呜得意,以创建“伟绩”、“武功”的胜利者而自居,不知道自己脸上都溅有中国人民的血污,真是再颜无耻,可悲,可笑之极!再对三个女子由衷赞扬,崇高评价的同时,对中外反动派则是辛辣的嘲笑,有力的讽刺,表达出对凶残而又卑怯的反动本质的极大轻蔑。

表达了“先子那样悲痛,那样愤激……非有彻底变革,中华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恨透了残酷反动的军阀统治”的感情思想。

“那些卖国贼‘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很多,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高超固然是可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深为日本侵略所欢迎,然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到地上最不平净的地方去”。

毛泽东先生们的理论在“地下”却是中国人民极力拥护的,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求得独立解放的指航明灯;而“天上”的理论却是卖国贼的理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通过“天上”,“地下”,“高超”对那些卖国贼喊捉贼进行讽刺,彻底揭穿了其“理论”的本质活画出了一群“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奴仆”的丑恶面目。

(三) 比喻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往往比抽象的说理更生动、更鲜明、更深刻。

鲁迅善于把握住对象的内在精神,扼其要而传其神。

如《看书琐记(三)》中将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比喻成厨师与食客关系:“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说话或是好或是歹,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经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帐"。

批评家们摆出专家的架势,对作家的作品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说不定他们自身的监赏水平和道德水平就有问题,也许“挟夙嫌”,也许“神经病”,鲁迅借此取笑了某些批评家吹毛求疵不懂装懂。

类似这样精彩的比喻在他的杂文里俯拾即是,如他把投机文人比喻成“革命小贩,翻筋斗的小资产阶级作家”。

把谄媚的汉奸比喻成“媚态的猫”,“比主人更厉害的狗”,“二丑”;把利用愚民政策害人民于无形的专制统治者说成“细腰蜂”,“蚊子”,“青蝇”。

这些比喻准确深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事物的本质,具有典型的意义,并一度成为当时社会上某类人某种现象的代名词。

《拿来主义》一文深刻地论述了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应该采取的态度,既是评论精当的文艺论文,又是文辞精彩的议论散文。

文章所论述的对待外国文化和外国事物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作者能在于余字的杂文中进行清楚、准确、深刻的论述,主要就得益于比喻的精彩运用。

比如,巧妙的将外来事物以及本国的文化遗产比喻成一座旧宅子,然后通过人们对它的不同态度,形象的说明了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深刻道理,又比如,以“鱼翅”和“鸦片”为例,说明了对待外来事物的正确方法;“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档的吃掉,只不过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会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的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一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这些方法既加强了文章对道理的表述,也显示了作者的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

他的杂文随有政治特点,但往往不是象政治那样全面系统进行论证,而是经常用比喻的方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比抽象的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

(四) 仿词仿词指比照现成的词语,更换其中个别的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修辞格式。

在鲁迅的杂文中,这类辞格的使用也比较广泛,例如:《望勿“纠正”》中鲁迅说热衷于标点和校正小说的“汪原放君已经成了古人了”,后来听胡适说汪还健在,只好改成“汪原放君未经成了古人了”。

由“已经”到“未经”的仿造,颇见鲁迅调侃的功力,让人不禁想起马克吐温着名的黑色幽默来。

又如: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议不论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

今天看见北京教育部禁止白话的消息,我逆料《语丝》必将有几句感慨,但我实在是无动于衷。

我觉得连思想文字。

也到处都将窒息几句白话黑话已经没有什么大关系了。

“婆理”由“公理”仿造而来,鲁迅不明说绅士们如何自以为是,损人不利已而是以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将他们卑鄙可笑的丑态揭露出来。

“黑话”是由“白话”仿造而来,鲁迅笼统地说白话黑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巧妙地表达了鲁迅对文言的反感以及对那些反对白话的复古倒退人的批判和讽刺。

此外黑话即是指文言文。

黑话词又让人联想到“流氓盗贼帮会等所使用的秘密的语言”。

文言文原来是和“黑话”一样,恐怕那样死钻文章纸堆的人了解这一点后会要瞠目结舌了。

鲁迅杂文中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遗老”就有“遗少”由“老头子”就是“小头子”,有“喜形于色”还有“义形于色”,有“憨态可掬”,还有“平正之状可掬”,这些仿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达到了讽刺的效果。

二、词汇的选择鲁迅曾谈到他的小说语言时说:“采说书而去致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

事实上,不仅小说如此他的杂文也常常采用这样的“博取”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暴君的臣民》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死的话“哎呀”活的高兴着。

“哎呀”是人们常用的一个口头语,表示惊愕、叹息、忏悔、伤心等情绪也可表示惊喜、庆幸放心安然等等。

此处的“哎呀”可指死者死到临头的惊愕,继而叹息,虽包含了大尽的懊丧和怨恨,却已经不明白地死去,呜呼哀哉!活的呢,也许也会对死者来一句“哎呀”,但他却是幸灾乐祸的“高兴着”。

因为事不关已,所以暗暗庆幸。

一句“哎呀”的口头语的运用,狠狠批判了麻木不仁的民众,他们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却从未想过要联合起来推翻它,结果不知何时暴政就暴到自己头上来了。

惯用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固定的词或短语,其形成比口头语更凝练也更丰富,极富表现力。

如在从《新的“女将”》他写道:中国本来喜欢玩把戏,乡下的戏台上往往挂着一副对……做起戏来……其中的女战士,看客称之为“女将”。

“玩把戏”和“女将”都是惯用语。

“玩把戏”原指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个词用在俗语里一般含有故弄玄虚,耍伎俩坑蒙拐骗的意思。

如“这个小瘪三最喜欢玩把戏了”。

而“女将”通常用来形容很有能耐的女子,有时则含有贬义,暗指女人不像女人。

古时“玩把戏”时有了所谓的“女将”,现在又出现了新的“女将”,他们是上海滩的某些太太小姐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