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美妙品质。
2、分清每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3、把三个小故事任选一个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言行, 分析人物的特性特点。
2、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品词析句, 联系上下文, 学生探讨沟通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媒体设计】录相带、投影片及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其次课时〖教学思路〗通过第一课时和课下比拟充分地阅读全文,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人物, 适当参加自己的褒贬看法;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 让学生提出自己感爱好或不懂的问题, 通过老师梳理, 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 供学生探讨。
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 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联系;最终总结全文时,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通过上节初读课文, 谁情愿告知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问题?1、引导学生围绕从题目、主要内容、对人物〔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特性的褒贬看法等方面答复, 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表达、描写来说, 同时参加自己的看法。
2、鼓舞学生说出谁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让我们大家协助他。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教师一起走进“将相和”的故事里, 去深化了解和相识这些特性显明的历史人物呢?二、看录相〔完璧归赵〕师:你从录相里能够看懂哪些内容?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沟通, 质疑问难, 发表见解, 鼓舞提出自己感爱好或不理解的问题。
生:这段录象讲解并描述了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 见机行事揭穿了秦王的骗局, 奇妙的要回和氏璧, 机灵英勇的和秦王斗争, 作到了完璧归赵, 被封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 他不畏强暴。
我从文中“……”看出来。
生:我从“当满朝文武……自告奋勇”看出廉颇很英勇。
问: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可围绕这几方面答复:1、不是的, 因为蔺相如容许赵王, 假如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 就把璧送回来。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和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学习“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答应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他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②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进行分析。
例如:“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这段话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他深知秦王的狡诈,但仍敢于冒险前往。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感受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④总结: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
(2)学习“渑池之会”①自由读课文,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尊严的?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蔺相如的言行。
比如:“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毫不畏惧,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
③分角色朗读蔺相如和秦王的对话,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果断。
④小结: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再次展现了他的勇敢无畏和爱国情怀,为赵国挽回了面子。
(3)学习“负荆请罪”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让廉颇深感惭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将相和》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分析: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②什么叫“理直气壮”?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3、让学生领悟“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宽容大度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廉颇的知错能改。
(2)体会“和”为贵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和团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蔺相如的语句,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②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例如:“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勇敢无畏。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其语气和心情。
(2)“渑池之会”①分角色朗读渑池之会的部分,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怎样的表现?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③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蔺相如的这些特点。
(3)“负荆请罪”①自由朗读负荆请罪的部分,思考: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②引导学生理解廉颇的知错能改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③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讨论交流,理解“和”的意义(1)小组讨论: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给了你什么启示?(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只有团结一心,才能使国家更强大。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负荆请罪)二、新授(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
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
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
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
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
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联系上下文,结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继续带你们走进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它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
那就是--18《将相和》,(出示课题)你们还记得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
师: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了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谁来说是哪三个小故事?(生自由回答)
师:课题是《将相和》,也就说明他们有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课文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出示课件,生思考)
生:廉颇很不服气……
(出书课件)同学们,廉颇很不服气呀,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
蔺相如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蔺相如的这一张嘴究竟有多少过人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完璧归赵”的故事,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二、完璧归赵
1、读“第一次说”
教师:谁先来做蔺相如,把他第一次说的话读出来?(出示课件)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这段话涉及到一件宝贝——和氏璧,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件宝贝的特点?
生:无价之宝、价值连诚……
师:所以,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大家想想,当时七国混战,攻城夺地的,十五座城池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不错啊。
现在,我就是赵王了,我觉得那就换吧!在座的诸位大臣认为这个主意好不好?生:(自由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评)
师:现在,我们知道此时赵国形势危急啊,左右为难,当务之急,谁敢担此重任?
生:蔺相如
师:好,你们现在就是蔺相如,你们对赵国的君臣许诺,生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我看到了你们无畏的勇气、决心和自信,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
师:第三次说话出现了,只见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说,
生:读(捧壁,后退……)
师:此时此刻,蔺相如大义凛然,让我们拿着书读出这种气势来,试着做一个不畏秦王强暴的蔺相如。
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最后蔺相如不负众望,终于完璧归赵了。
师:现在我们为蔺相如鼓掌,为赵国鼓掌,一个弱小的国家,没有兵戎相见,生灵涂炭。
不仅完璧归赵,还很好的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你说蔺相如升官应不应该?
生:应该,
师:所以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渑池之会
师: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我们该怎样学习啊?
生:紧抓蔺相如的话。
请同学们读11-12自然段。
师:大家想想,前面完璧归赵秦王吃了亏,这次注定是一场鸿门宴。
秦王让赵王鼓瑟,还记录下来了。
蔺相如为什么这么生气啊?
生:(自由回答)
师:(随机点评)
师:秦王真是奸诈狡猾,所以,赵王一鼓瑟,人格没了,国格也没了。
该怎么办呢?
师:此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谁来?生:“蔺相如……拼了”
师:蔺相如手里没有宝剑,但是有缶啊,乐器变成兵器了。
他说:“请
您为赵王击缶。
”赵王不击,他拿着缶上前一步,又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再不击,瓦罐就打上去了。
秦王只好击缶了。
师:同学们,蔺相如厉害吧,事情到这一步了,你觉得蔺相如的嘴还是一张简单的嘴吗?(出示课件)你觉得他有哪些品质呢?(生自由回答,师板书人物特点)
师:渑池之会蔺相如又立了功,所以他又升官了,你们知道他升了什么官吗?
生:上卿
四、负荆请罪
师:同学们,你们来看一下,这里发生变化了。
本来老廉颇位高,现在,蔺相如后来居上了。
老廉颇不服气啊,(出示课件)
生:读“我廉颇……下不了台。
”
师:那蔺相如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出示课件)我们还得读书,现在到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2分钟后生回答,师根据生回答出示课件)
师:你们谁能把蔺相如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读蔺相如的话,教师随机点评,)
师:这就是蔺相如,他的心胸里装着的不是个人,是(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来看看廉颇又做了什么?(出示课件)
师:从负荆请罪你看出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示课件)生:(敢说敢做,知错就改,顶天立地的汉子,爱国的人)
师:总结廉颇和蔺相如都爱国的人。
(板书二人特点。
)
五、总结
师:(出示课件)总结:同学们,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出示课件)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回答)
六、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