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参考教案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__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__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
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
(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
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
(第三自然段)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将相和》教案设计范文(精选4篇)

《将相和》教案设计范文(精选4篇)《将相和》教案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帮大家的《将相和》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一、提示课题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负荆请罪)二、新授(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
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那么故事分成三层。
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
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
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
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8篇(精选(1)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8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将相和》教材第五章,详细内容包括:成语“将相和”的出处与含义、相关历史背景、故事情节解析、语言特点及文学价值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将相和”的来源及意义,掌握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成语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成语“将相和”的深层含义。
重点:掌握成语“将相和”的出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将相和”成语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将相和”的出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语言特点。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成语含义。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成语:将相和2.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 历史背景: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4. 故事情节:廉颇、蔺相如、赵王5. 语言特点:简洁明了,寓意深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成语“将相和”,编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短故事。
2. 答案示例:赵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因误会而产生矛盾。
后来,在赵王的调解下,两人相互道歉,将相和好如初,共同为国家效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成语“将相和”的出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及意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成语故事,深入了解我国丰富的成语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将相和》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成语本身,还涉及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价值。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位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通过例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悟。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谈谈你对“将相和”的理解。
2. 答案:(1)廉颇:勇猛、直率;蔺相如:机智、谦逊。
(2)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对“将相和”的理解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历史故事,增加知识储备。
(2)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团结协作”的主题活动,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将相和一、教材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既独立完整又紧密相联的故事,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正是由于完璧归赵,蔺相如做了上大夫,才有了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的表现,才有了他上卿的地位,正是这官职的提升,才招来廉颇的不服气,最终又成就了负荆请罪,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以及将相之间“和——不和——和”的过程。
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先国后私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习题,能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要深刻领悟主要人物蔺相如在国家大义前的“勇敢机智”尚有难度,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将教学重难点定位于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升华对蔺相如在国家大义前“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感悟,扎实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锻炼思维能力,培养鉴赏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做到连词成句,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认识“璧、臣、蔺”等16个生字,会写“献、臣、典、荆”等12个字。
正确读写“胆怯、推辞、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
在具体语境中辨识多音字“相、强、划”。
3.学习作者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过了100多年,西汉的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来。
2. 这个故事就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齐读。
“将”和“相”都是多音字,要读准,再读课题。
文中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出示“廉颇”“蔺相如”,认读。
)(二)自主预习,尝试自学1.快速默读课文,限时五分钟,注意屏幕上的倒计时。
注意,连词成句,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读完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2.交流阅读体会,说说自己了解了哪些内容。
(三)交流预习,促进发展1.认读词语。
⑴强逼划归赵国注意多音字要读准。
“强”在表示勉强的意思时要读“qiǎn g”,在表示强硬不屈、固执的意思时读“jiàn g”。
辨析读音:强大勉强倔强“划”在表示分开、拨给的意思是要读“huà”。
⑵大臣击缶战袍多种方法认读词语。
⑶允诺抵御推辞侮辱多种方法认读词语。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快速浏览课文,画下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试着用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⑴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完璧归赵⑵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会见⑶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
出示三个小标题,读一读,借用三个小标题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引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习第16自然段,了解“将”“相”不和的表现。
⑴课文题目为“将相和”,在和之前必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⑵廉颇为什么不服气?从蔺相如的官职来了解:上大夫——上卿。
补充资料:战国时,官爵分为卿和大夫两级,在卿中有上卿、亚卿之分。
上卿,相当于宰相。
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
后世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从蔺相如、廉颇的资料来了解:蔺相如,本是赵国大官令缪的门客(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大多作为谋士,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打过许多胜仗,立下赫赫战功,在蔺相如还是一名门客的时候,就被封为了上卿。
如此地位悬殊,后来蔺相如的职位却比廉颇还高,难怪他不服。
⑶指导再读本段。
2.学习完璧归赵(1——10自然段)。
⑴真如廉颇所说,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能得到上卿的职位吗?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⑵快速读下面的故事,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先后呈给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认为卞和说谎,并砍去了他的双脚。
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成为楚国的国宝。
后来落到了秦始皇手中,他命人将和氏璧打造为镇国玉玺。
⑶蔺相如怎样完璧归赵?快速默读1——10自然段,画出蔺相如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你读出了怎样的蔺相如?学生交流,品读人物品质特点。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接受了什么任务?结合上文说一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结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等句子理解蔺相如是临危受命的。
要想读懂人物语言,还要关注提示语,结合“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谈体会。
②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③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通过语言和“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的有勇有谋、以死相拼。
说说蔺相如为什么敢以死相逼?读出他的知己知彼。
④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结合人物语言及提示语“大大方方”体会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勇敢无畏。
我们关注到了蔺相如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还从哪里可以读出他的勇敢机智?(关注侧面描写)⑷蔺相如完璧归赵,完好无损的仅仅是和氏璧吗?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
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
真的想廉颇说的,“就靠一张嘴”吗?(五)综合练习,实践运用1.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臣、献”的写法。
“臣”要注意中间不要写成“口”,“献”的是左下部分里面有两横。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后再写。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读熟课文,抄写本课的词语。
板书设计:6 将相和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完璧归赵”的故事,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细细品味。
(二)复习检查,巩固提升1.听写词语:完璧归赵、召集大臣、献上、允诺。
2.对照检查并修改。
3.通过“完璧归赵”的故事,你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1. 学习渑池会见(11——15自然段)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渑池会见”的故事,你一定能找到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从中又读出了怎样的蔺相如?⑵交流汇报。
结合学生交流,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走进人物,体会品格。
①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蔺相如又一次在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临危受命。
②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③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蔺相如再一次以死相逼。
④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又一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⑶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就靠一张嘴吗?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聪明机智,大义凛然和对国家的耿耿忠心。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为什么敢跟秦王拼命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除了勇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知道廉颇已经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2.学习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⑴正是因为有了廉颇的密切配合,所以在赵王受到侮辱时,为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再次挺身而出。
这样的道理,廉颇却不明白,对蔺相如很是不服。
⑵读一读廉颇的话。
你觉得,廉颇是个怎样的人?⑶蔺相如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你又读出了怎样的蔺相如?①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②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体会蔺相如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品质。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蔺相如的——(课件出示)……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⑷听了蔺相如的话,廉颇是怎么做的?这让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理解“荆”和“负荆请罪”。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有个成语就是说两人的友情——刎颈之交,也就是生死之交。
3.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写将相和,只写第三个故事可以吗?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1.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拓展阅读。
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后赵先割地议和,秦退兵后,赵又反悔不将城池交付秦,秦王大怒,使王陵领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