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古生物地层讲解
古生物地层学 (1)

名词解释趋同: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方向改变;平行演化: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适应辐射: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生物种: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它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居群:指同一时期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种个体的集合;双名法:种名用两个词表示,属名加种本名,全用斜体。
常规绝灭:在各个时期不断发生的绝灭,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老种消失和新种产生;集群绝灭: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范围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绝灭,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小进化: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在短时间内的进化;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内的进化现象;匙形台:是腕足类的齿板下部相对延伸,两者愈合成一匙形板,称为匙形台。
羊膜卵:(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卵壳、外层卵壳膜、内层卵壳膜(卵黄细带、外侧卵白、中间卵白、卵黄膜、潘氏核、胚盘、黄卵黄、白卵黄)、内侧卵白、卵黄细带、气室、角质层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确保他们能在陆地上进行繁殖。
卵壳石灰质或革质,坚韧,能维持卵的形成,它的作用:1减少卵内的水分蒸发,2避免机械损伤,3防止病原体侵入。
卵壳表面有许多小的气孔,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大的卵黄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生物带:任何一种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和谱系带;生物层序律: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行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底层层序。
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这就是瓦尔特定律。
指相化石: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标准化石。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ppt课件

1
课程授讲计划
§0 绪论 §1 古生物学基础(一) 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细胞结构, 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生命起源与演化 生物与环境 §2 古生物学基础 (二) 古生物学基本概念 古生物的分类与命
§3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地层学基本原理 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地质年代表 沉积岩相和古地理
地壳运动和构造分区
地层学基本原理
1.地层、地层学的概念
岩层:地球上层状的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 地层(stratum/ Strata ):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 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 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 间顺序的含义。
§4前寒武系
前寒武系概况 中国的太古宇和元古宇
前寒武纪全球地史概述
§5古生界
古生代的生物界 中国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 、 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全球地史概述 §6中生界
中生代生物界 中国的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全球地史概述 §7 新生界
新生代的生物界 中国的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2 新生代全球地史概述
有地层缺失,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
有地层缺失,上下地层产状一致
Disconformity,假整合
上下地层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有沉积间断 (hiatus/diastem),
地层与其 他地质体
沉积接触
非整合
depositional contact
nonconformity
侵入接触
intrusive contact
22
(2)生物地层单 位
定义:
根据地层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内容 和特征所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即:以 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 与邻层化石有别的三度空间岩层体;也 就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来定义和说明 地层特征的地层体。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2、骨骼构造
外部构造:包括外壁、表壁和萼部。
内部构造:包括纵列构造、横列构造、隔壁、轴部构造。 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包括中轴 和中柱。
构造类型: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和轴部构 造组合,可分为四种构造类型:
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柱(中轴)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态特征;构成一定的群居;群居具有一定的生态特
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原则
古生物的学名要遵循动植物命名法则。各级分类单元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话的文字表示。
属(各亚属)以上单位,用单名法,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用双名法,由属名+种名构成,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亚种采用三名法,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亚种名第一 个字母小写。 属以上的名字用正体,一属和属一下的单元用斜体。包括 命名者姓氏及时间的,后两者用逗号隔开。 不能确切鉴定到种的情况下,做特殊表示: sp.—未定种;sp.indet—不定种;ef—相似种或比较种; aff—亲近种;gen.nov.—新属; sp. nov.—— 新种
三、生物进化规律
生物进化遵循如下规律 1、进步性进化: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进化具有不可逆性,已经灭绝的生物不可能重新出现,已演变 的生物不可能恢复祖型。 3、相关律: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的器官发生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4、重演律:生物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单重演。 5、适应: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 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特化: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结果,使得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 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无变化,这种现 象叫特化 7、分歧:因生态条件、地理条件的变化是生物钟变化,有一个种 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过程。 8、适应辐射:多方向的趋异。 9、适应趋同: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 似的环境而形态变得相似。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古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超微体古生物学:超微浮游动物,化石微细构造大,小在10u m(微米)以下。
1u m=1/1000m m 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是学习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担负着为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找矿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灭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 o s s i l(一)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是硬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保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 a C O3所填充,变的致密坚硬增加重量,且保留硬体中的微细构造。
早古生代 地层古生物

二、生物相组合
生物相 ——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及生 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及生 态特征 ,叫生物相。 叫生物相。
常见的生物相有: 常见的生物相有: 1.礁相 以造礁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造礁生物主 . 以造礁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 要有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海绵、藻类等。温暖浅海。 要有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海绵、藻类等。温暖浅海。 2.壳相 以含有丰富的具外壳的底栖生物为特征的 . 生物相叫壳相。在石灰岩中常见有腕足、蜓等, 生物相叫壳相。在石灰岩中常见有腕足、蜓等,为开阔 浅海环境。 浅海环境。
中寒武统 张夏组 徐庄组 毛庄组 鳞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鳞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 产三叶虫、德氏虫、叉尾虫 产三叶虫、德氏虫、 170 m 紫色页岩、灰岩互层, 紫色页岩、灰岩互层,夹鳞状灰岩 50 m 紫色页岩、灰岩透镜体, 紫色页岩、灰岩透镜体,产三叶虫 32 m
下寒武统 馒头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紫红色页岩、杂色页岩, 紫红色页岩、杂色页岩,产中华虫 60 m ﹏﹏﹏不整合 不整合﹏﹏﹏ ﹏﹏﹏不整合﹏﹏﹏
晚奥陶世 明显海退,中上部为笔石页岩相,地层分布范围缩小。 明显海退,中上部为笔石页岩相,地层分布范围缩小。
2、 岩相变化 、 从所含的三叶虫化石看,寒武系属滨浅海相沉积。 扬子区 从所含的三叶虫化石看,寒武系属滨浅海相沉积。 华南一片浅海, 早寒武世 华南一片浅海,向东可直达南京 中寒武世 川滇古陆向东扩大 为一含盐度较高的静水海盆, 中、晚寒武世 为一含盐度较高的静水海盆,故化 石较少
三、华北区
西起贺兰山、六盘山,南抵秦岭、大别山, 西起贺兰山、六盘山,南抵秦岭、大别山,北至延 吉、长春,辽源至阿拉善一线,是中朝地台一部分,又 长春,辽源至阿拉善一线,是中朝地台一部分, 称华北地台。 称华北地台。
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概论课件

2.2.3 埋藏条件
• 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
沉积物 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
冻土等。 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
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2.3.4 化学化石(chemical fossil) • 也称为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
生物遗体虽被破坏,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 经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仍可保存在地层中,虽其 无形,但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如各种有 机质,氨基酸等
• 2.3 化石的保存类型
的生物遗体
2.2.4 时间条件
•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 埋藏后不被再发掘出来 • 石化作用时间 •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2.2.5 成岩石化条件
•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 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petrifaction 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 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 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3 本节要求
• 本节掌握: • 石化作用及其类型; • 印模化石和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 化石形成的条件; • 化石的类型
• 课下自学掌握: • 化石的埋藏学
化石的类型
不完整性
化石的形成
化石的定义
本节小结
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生物体与生物群的变化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和古动物学和古并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NVIDIA体古生物学:NVIDIA浮游动物,化石致密结构小,大在10um(微米)以下。
1um=1/1000mm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就是自学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肩负B3J94PA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认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和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勘查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积极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更多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种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一)化石:留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充分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就是软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留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填充促进作用生物软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所充填,变小的球状柔软减少重量,且留存硬体中的致密结构。
古生物地层学讲解

古生物地层学名词解释: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 Claraia aurita minor (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第三章:原生生物界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演化阶段C1 C2 C3 P1 P2特征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两栖类登陆的条件:1: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2: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3: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拉丁语缩写词 :
cf. 为conformis (相似、比较)的缩写。 aff. 为affinis (亲近)的缩写。 sp. 为species(种)的缩写. sp.indet. 为species indeterminata(不能鉴定
的种)之意 sp.nov.和gen.nov. 分别为species nova(新
研究古代生物地理分布的学科称为古生物地理学, 它研究的是古生物地理分布区系及其形成因素、古生物 的地理起源、迁移与扩散、孑遗与灭绝等科学问题,是 古生物学与生物地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1.分区单位:生物在地理上的分布,根据地域大小 不同划分不同的等级:大区(realm)、区(region)、 省或分区(province)。
水生活的叶肢介等
相 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及 其生活环境的化石特征的总和。如:
黑色笔石页岩相代表较深的滞流水还原环境; 造礁珊瑚化石能指示温暖浅海的环境 ; 猛犸象则指示寒冷环境 等。
化石同时也能指示古气 候,植物常按照气候纬度分 布。
岩石中化石的保存状态 还可得到古水流的方向。
凸与实物相反。
印痕化石
3)核化石:常见于两壳、两瓣齐全的生物体,分为 两种:
内核 贝体掩埋后,泥砂充填两壳之空腔,石化 后其充填物形成内核,表面显示内模。
外核 贝体被埋,两壳内无充填物,但壳体溶解 后留下一个同形空间,再被外来物质充填,石化后形成外 核,其外形与壳饰与原核体一致,但内部没有任何生物结 构。
研究对象 化石 研究内容 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演化、 生态等。 基础研究工作 化石的采集和挖掘、化石的处理和复 原、化石的鉴定和描述、分类及生物的生活方式和进化规 律等。
二、古生物学的分类学科
1.古动物学 : 古无脊椎动物学 古脊椎动物学
2.古植物学: 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 高等古植物学 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
种)和genus novum(新属)之意,加在新命名的 种名或属名之后,以示新建立的种和属。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三、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四、居群和群落分析 五、古生物地理学(Paleogeography)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物生 存条件的总和,形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也称为生 境(habitat)。
3.生物因素: 生物数量和密度、生物共生组 合、对抗、竞争、食物营养依赖关系等。
三、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生物生活方式又称生态类型,主要指习性、行为,如 摄食方式、居住类型、运动方式等。
底栖生物:(珊瑚) (腕足) (腹足)(海胆) (船蛆) 固着、 躺卧、 爬移、 抱穴、 钻孔;
游泳生物: 自游、运动器官发育、身体流线型; 浮游生物: 随波逐流、身体微小、薄壳或骨骼不发育,
阶段性 指生物的进步性发展在地质历史 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进化阶段。
不可逆性 是指生物界 是前进性发展的,生物进化 历史又是新陈代谢的历史, 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 继兴起,已演变的生物类型 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 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
适应性 是指每一种生 物都带有生活环境和生活方 式的标记。
用化石对比、划分地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标准化石法 演化时限短、地理分布广、保存好、特征明 显、数量多因而易于在地层中发现的化石
2.种系演化法 生物的谱系演化关系
3.生态地层学法 化石群落和环境的关系,在地层划分对比中考 虑化石群落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
四、古地理、古气候研究
化石可反映环境:
古海洋 珊瑚、腕足动物、菊石、海胆、蜓等 滨海近岸地带 舌形贝、牡蛎和介形虫的某些属种 古陆或湖泊、沼泽和河流 境 陆生植物和昆虫, 淡
(三) 埋藏条件
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 的可能性会有差别。
(四)时间因素
生物死后必须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并且 必须经过长期埋藏,经历化石化作用后才能保存为化石。
(五)成岩作用的条件
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 影响化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只有压实作用较小且未经 严重的重结晶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4)铸型化石: 已形成了外模、内核后,壳体被溶化 所成空间被其它物质所充填,石化形成铸形。大小和内外 表面的构造与实体化石相似,但无壳质结构。
3、遗迹化石
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足迹、爬
痕、潜穴、粪便、蛋化石等。
4、化学化石
古生物被分解而成的各种有机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 意义:
第二节 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一、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分类原则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
一、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分类原则
种(物种)是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 化石物种的特征:(1)共同的形态特征;(2)构成一定 的居群;(3)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4)分布于一定地 理范围。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 特征近似的种(有的属仅有一种)。属也是客观的自然单元 ,代表生物进化的一定阶段。
如水母。
四、居群和群落分析 1.居群(population):
栖息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居群。 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各种动 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居群,它们彼此相互作用,组成 一个具独特成分、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这就构成了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
2.居群特征
(四)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组成生物硬体的矿物,在地热和地层压力影响下
发生脱水、晶体变粗、晶格转化或离子析出而造成的 一种化石 。
六、化石保存条件
(一)生物类别
具硬体,数量大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 具硬体的生物较易保存为化石
(二) 遗体堆积环境
水动力条件 、pH值 、氧化还原条件、细菌等。
第一章 古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古生物学基本概念
一、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二、古生物学的分类学科 三、化石及其形成 四、化石保存类型 五、化石化作用 六、化石保存条件
一、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 及其发展的科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 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分类原则: (1)同源的,即有共同的祖先;(2)有亲缘关系;(3)性 状分异程度较小。
二、古生物的命名法则:
(1)各级分类单位采用统一的学名,并以拉丁文或拉丁 化文字命名;
(2)属和属以上分类单元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 (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
例:Schwagerina chihsiaensis Lee (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字,姓名用正体字; (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
五、沉积矿产研究
一些矿产的成因,与古生物演化有密切关系。
元古代的条带状铁硅矿床,主要与弱氧条件的铁细菌 作用有关。
在氧化条件增加的情况下多半在近岸浅海形成由鲕状 赤铁矿,绿泥石和菱铁矿等组成的矿床。
古群落结构包括群落古生物的形态、生态结构和 营养结构三个方面:
(1)形态结构 包括二类描述指标: ① 化石群落的识别与组成 ② 物种多样性
(2)生态结构 包括三类描述指标: ① 优势种 ② 物种相对丰度 ③ 种间关联
(3)营养结构包括二类描述指标: ① 生态类群 ② 时空分层结构
4.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
鲨 鱼龙
海豚
适应趋同
三、地质年代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根据生物前进性进化的规律和地层学的“层序律” ,科学家得出了相对地质年代的概念,并提出了与地 层系统相对应的地质年代表(代、纪,世、期)。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的建立主要根据古生物的 发展阶段。确定岩层序列及其地质年代 ,就是与已知 地质年代的标准层序进行对比,并根据地层的特点作 地层划分。化石标志是进行地层对比和划分的主要依 据。
未变实体化石-猛犸象
2、模铸化石 生物遗体在岩层或填充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复
铸物,又可分为四类:
1) 印痕化石:在松软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而生物 体未被埋葬已销毁。如:叶子、水母等。
2) 印模化石:有壳硬体生物在围岩上印压所成的痕 迹,又分为:
外膜 外表印痕,反映外壳形态构造。 内膜 壳内表面印痕,反映壳内面形态构造,凹
的主要控制因素。
第四节 古生物学的应用
一、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二、生物进化规律的研究 三、地质年代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四、古地理、古气候研究 五、沉积矿产研究 六、古生物学与大陆漂移学说
一、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古生物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 地层剖面的测制和标本的采集 2 标本处理 3 标本的鉴定和描述 4 照相、制作图版 5 地质意义分析
① 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② 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 排列整齐的现象; ③ 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 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④ 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五、古生物地理学(Paleobiogeography)
2.控制生物区系的因素: 内在控制因素: 生物类别起源地点的差异性、生物迁
移分布的差异性、生物区系生物群的演变差异性等; 外在控制因素: 主要指在不考虑生物相情况下,气候
带和地理阻隔是主要的控制因素 。 海洋区系: 水温、洋流、陆地和深水大洋是生物地理
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陆地区系: 温度、雨量、海洋、高山是生物地理分布
3.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 4.超微体古生物学:超微浮游动物,化石微细构造大
小 , 在10um(微米)以下。1um=1/1000mm 5.古生态学 6. 痕迹化石学 7.古生物矿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