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古生物
古生物学技术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

古生物学技术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古生物地层对比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比较,揭示地球历史上生物的演化过程和地层的时代分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古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古生物地层对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古生物学技术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
一、生物标志物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生物标志物是指古生物化石中具有特殊地理或地质意义的生物化合物。
它们可以通过分析化石中保存的有机物质来判断古环境条件、古气候、古地理等信息。
例如,藻类和古菌的化石中保存了许多有机化合物,通过分析这些标志物,可以获得古气候变化的信息。
此外,一些古生物特征的存在与否,如古植物的花粉和古动物的骨骼结构等,也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依据。
二、同位素地层学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同位素地层学是一种基于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地层对比方法。
同位素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质量的原子,在地质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的地球化学反应。
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中的同位素组成,可以获得关于地层古气候、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等信息。
例如,碳同位素组成可用于判断古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和古环境的水分条件;氧同位素组成则可以用于推测古水体的温度和氧气含量。
同位素地层学的应用,为地层对比提供了更加精确和客观的依据。
三、生物地层学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生物地层学是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时代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建立起地层的时间序列。
根据生物化石的演化特征,可以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带。
通过对生物地层的对比,可以确定地层的对应关系和时代早晚,进而建立地质时间尺度。
例如,在早前寒武纪地层中,三叶虫化石的分布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地层标志。
不同地区的三叶虫化石可以通过对比其演化特征和分布情况,确定地层的对应关系。
四、地层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它与地层学的结合为古生物地层对比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数据。
分子生物学通过研究DNA、RNA等生物大分子的序列变化,揭示了生物演化的分子遗传机制。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一、地层古生物的概念地层古生物是指在地层中发现的古代生物遗迹,主要包括化石、古代动植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它们是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的遗骸或者遗迹,是地球生物演化过程的记录和见证。
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需要借助古生物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通常需要进行野外勘探、采样、标本采集、化石制片、显微镜观察、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工作。
二、地层古生物的分类1. 根据化石形态和特征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两大类。
植物化石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植物遗迹,如树木的树轮、叶片、果实、花粉等。
动物化石则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动物遗迹,如骨骼、牙齿、鳞片、足迹、排泄物等。
2. 根据生物演化历史和地层地质时代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古生物。
古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古生代,包括了从距今5.41亿年至2.59亿年之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
中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中生代,包括了从距今2.59亿年至6600万年之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包括了从距今6600万年至现在的古近纪、中新世纪和新生纪。
3. 根据生物类群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陆相古生物和海相古生物。
陆相古生物生活在陆地环境中,包括了各种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如恐龙、古树、蕨类植物等。
海相古生物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包括了各种海洋生物,如海藻、贝类、鱼类、海洋爬行动物等。
三、地层古生物的特点1. 对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是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重要见证,可以揭示地球大气、水文、气候、地质环境等的变化规律,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质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2. 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的起源、进化、演变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为生物学、进化论、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和观测资料。
3. 对地质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对于矿产勘探、能源勘探、地下水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确认地层的性质和时代,为资源勘探提供地层背景资料。
古生物与地层学

古生物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两个学科。
地层
学是研究地球各层岩石的性质、年代和构成,通过对岩层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地球发展的历程,从而推断古生物的演化和分布。
而古
生物学主要从化石角度研究生物的特征、种类和分布,以此为基础重
建生物演化史和生态环境。
两者紧密结合,是研究地球演化和生命演
化的重要手段。
地层学家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岩石进行研究,发现地球历史上有过
多个时期的生物大灭绝和进化分化。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
可以分辨不同期的生物类型和进化程度,重建生物演化史和地球环境
的变迁。
例如,寒武纪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生命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的过渡,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迅速
扩张的时期。
地层学家在不同地方发现的寒武纪岩层中,存在大量的
化石,这些化石包括了多种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以及一些已经灭绝的
群体。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详细研究,古生物学家可以确定它们的分类、特征、分布和演化,进而了解古生态环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
总之,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领域,它们的研究成
果对我们了解地球演化和生命演化的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地层、古生物和地史概述

岩石地层单位
群:
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 一般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相邻或相 关具有共同岩性(或岩性组合)特征 的组联合构成。或指厚度巨大、岩性 复杂、未作深入研究又不能分组的一 套岩系。对这个复杂的的地层序列可 给予专名,如太古代的五台群、阜平 群。
组:
划分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其重要含义:
特点:
(1)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岩 性、古生物突变,缺失某些时代的地层; (2)上下地层之间存在分布广泛的沉积间断面;
(3)上下地层之间的产状基本一致。
3、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接触
指某个地区在下伏地层形成后,发生 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已形成的地层发生倾 斜、褶皱、断裂、或伴随岩浆活动、变质 作用,并遭风化剥蚀、造成明显的区域性 沉积间断; 之后地壳再次下降并接受沉积,使新 地层覆盖在不同时代的老地层之上,上下 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不一致, 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二节 地层单位及地质时代表
地质年代
在划分地层系统的基础上,将地壳的发展 历史对应地划分为若干级别的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的国际通用单位是: 宙、代、纪、世、期等。 地壳的历史演化经历了太古宙、元古宙 和显生宙。其中,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 代和新生代。
宙
代
纪 震旦纪 Z
Nh Qb
Jx
世
晚震旦世
1、砂岩
2、页岩
3、石灰岩
地层剖面划分示意图
多重地层的划分: 地层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 层的依据。有多少种信息,就有多少种单位 的划分。但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 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
正常情况下地层新老关系
非正常情况下地层新老关系
古生物学中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

古生物学中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古生物学是对生命发展与演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古生物形态、生物地理,以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而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是古生物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它们能够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地层学可以为古生物学提供一个时间框架,即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确定地层之间的时代顺序和相对年代。
因为地球的地壳是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层构成也不同,这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一个用于序列生命进化历程时间轴的手段。
通过地层对生物化石的掌握,可以大约确定具有代表特定生物阶段的地质时期名称,并预测出某一地点未被发掘出来的生物化石种类和形态等。
同时,地层学也是对地球历史的一种重要解析方式,地层中不同的岩石层和岩石中出现的不同化石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气候、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变化。
比如,当一个地层中发现沉积岩、泥岩、砂岩和煤等岩石时,可以推测出这个地层在不断的地理变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例如湖泊、海洋、沼泽、潮间带、沙漠等自然环境。
而在古生物学中,古环境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化石的地层分布,可以初步推断出该地区古代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揭示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规律。
比如,在研究化石记录中,如果发现某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多样性下降,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当时的环境受到了某些不良的程度的影响,例如冰川距离、海平面变化、气候变暖或干旱等。
这些因素对古代生物体系的影响,也可以拓展出对现代生态环境的研究价值,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另外,通过古环境的研究,还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文化特征,这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研究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例如,通过分析石器的形态、颜色、大小和自然纹理等特征,可以推断出当时人类的手艺水平和生产方式,研究不同地区人类的文化差异,以及贸易和交流等方面的变化。
总之,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是古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能够为研究古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提供重要支持和证据,其研究成果也对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生物地层学总结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研究对象化石。
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压实作用小,未经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石化作用过程:指埋藏在沉积物种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
矿质充填作用: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重填,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用:原有物质逐渐被溶解,由矿物质逐渐补充的过程。
碳化作用:不稳定成分经分解和升溜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被保存为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古生物遗体;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印模、核、铸型);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古生物软体分解后的有机质。
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分类等级:界,门(亚超),纲(亚超),目(亚超),科(亚超),属(亚),种(亚)。
古生物种的特点:共同形态特征;构成一定居群;具有一定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区域。
古生物的命名法则:拉丁(2)属和属以上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姓名用正体;(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
cf.(相似、比较) ;aff.(亲近);sp. (种);sp.indet.(不能鉴定的种) sp.nov.gen.nov.(新种)(新属),加在新命名的种名或属名之后,以示新建立的。
(6)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则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形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有孔虫纲:分类:网足虫目;串珠虫目;内卷虫目;蜓目;小粟虫目;轮虫目。
特征:(1)具伪足(分枝多)的微小单细胞动物,多具矿物质硬壳,少数外壳具有房室。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和古动物学和古并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NVIDIA体古生物学:NVIDIA浮游动物,化石致密结构小,大在10um(微米)以下。
1um=1/1000mm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就是自学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肩负B3J94PA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认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和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勘查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积极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更多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种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一)化石:留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充分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就是软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留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填充促进作用生物软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所充填,变小的球状柔软减少重量,且留存硬体中的致密结构。
地层、古生物和地史概述

第三章地层、古生物和地史概述地壳主要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其中呈层状者(绝大多数为沉积岩)泛称为岩层。
地层,是指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的总称。
地层反映岩层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具有一定地质年代含义。
不同时期的地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地壳运动状况、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物演化特征等均不相同,犹如一页页“地质史册”“记录”了其形成时期的地壳发展演变特征,所以地层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简称地史)的依据和物质基础。
地壳由无机界演变到有机界,产生了古生物。
古生物学研究的是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印模或遗迹。
由于生物界的演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而且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古生物对划分和对比地层、研究地史的意义比较大。
含煤地层是煤矿地质工作的研究对象。
为使采矿工作者能够读懂地质资料和有关图件,了解地质构造和含煤地层特征,本章主要介绍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法;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煤矿常见的古生物;地史概述。
第一节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一、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概念(一)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按地层的原始生成顺序和地层工作的实际需要,把一个地区的地层划分为各种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即是地层划分。
在任何沉积地层层序中,当其没有被后期运动所逆掩或倒转时,最年轻的地层应位于层序的顶部,而最老的地层则应位于层序的底部。
较老的地层之上连续覆盖着逐渐年轻的地层。
即是说,每一层地层都新于其下伏的地层而老于其上覆的地层。
这就是地层层序律。
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即称为正常层序。
然而,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常会导致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从而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
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和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前寒武纪地史
寒武纪大约开始于距今540Ma前。
距今3800 Ma——到距今540 Ma的寒武纪这段漫长的 地质史,称作为前寒武纪(为非正式地质年代单位)。在 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记录相应地称为前寒武系,其中富含 金属和稀有金属等多种矿产。
由于前寒武纪地层形成的时间久远,经历了多次的构 造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的影响,关于前寒武纪内部 的时代划分、命名和分界时限,长期存在着争论。
1.岩石地层学方法
利用沉积岩的岩性特点及岩性组合特征 的不同,将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的方法。
岩性地层学方法主要有岩性法、标志层 法和沉层按不同的岩性及岩性组
合特征将岩层划分成一个个地层单位,并 确定其新老关系的方法。
2 >标志层法 利用标志层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的方法。
因此,群的含义系指连续的、在成因上 相互相联系的几个组的组合,或指厚度巨大、 岩性复杂、又不能分组的一套岩系。
组
划分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
其重要含义: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 程度的一致性。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 者以一种主要岩石为主,夹着重复出现的夹 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所 以组的界线在岩性上应当是容易识别的。组 应当展布于一定范围,便于追索对比,在此 范围内其岩性、岩相应基本稳定。如龙潭组、 山西组等。
距今200万年人类出现 距今6500万年鸟类、哺乳动物出现
距今2.3亿年爬行动物出现 距今3.5亿年两栖动物出现
距今4亿年鱼类出现
距今8亿年裸露无脊椎动物出现
距今18亿年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距今30亿年生命出现
第三节 地史简介
太阳系的形成约在4600 Ma(46亿年)以前。作为太 阳系的一员的地球—月球体系也大体在同时形成。
现基本公认:距今2500Ma,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
二、古生代与聚煤作用
古生代是显生宙第一个代,是地球上第一个生物大量 繁盛的时代,其地层中生物化石异常丰富。
古生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早古生代由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组成; 少量的石煤:形成于浅海环境; 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煤炭大量聚集的时代。 华北: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
第二节 地层分类系统
一、岩性地层分类系统 岩性地层单位 群、组、段、层
二、年代地层分类系统 地质时代系统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代
群
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可能大于统,甚至 大于系,群与群之间有明显不整合。
厚度大、成分不同,但总体外貌一致的 一套岩层。对这个复杂的的地层序列可给予 专名,如青白口群、阜平群——普遍的用法。
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层、古生物与地史
地层及地质年代 古生物与地质年代 地史简介
第一节 地层及地质年代
一、 岩层与地层 岩层:在野外或矿井中,人们常常见到一层
层叠置的岩石,通常称为岩层; 地层:通常为某一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岩层; 特点:地质时代所含矿产(岩层)新老关系
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 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地层具有时间 概念。
据研究,地球是由星云物质凝聚而成,经过数亿年的 演化,逐渐显示圈层结构,并于4000 Ma前形成原始地壳。
但由于后来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的破坏,目前 在地壳中发现最古老岩石的年龄约3800 Ma。该年代可视 为地球地质历史时期的真正开始,它标志着地球从天文演 化阶段进入地质演化阶段。
在距今4600~3800 Ma,这段时间中,由于缺乏实际的 地质记录。
标志层—某些层位稳定,岩性特征突 出的岩层或矿层。
3 >沉积旋回法
由于沉积环境多次有规律的 重复变化,造成沉积物的岩性特征 发生相应的重复变化现象。当沉积 环境中的水体由浅变深时,相应沉 积物的粒度也会由大到小发生变化, 例如由下部的粗砂岩变成为上部的 细砂岩系列
2.生物地层学方法
根据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对地层进行划 分,以及进行大范围的地层对比。
界 系 统 阶
岩性地层单位 大群
群 组 段 层
3、地质年代表
在划分地层系统的基础上,将地壳的发展历史对 应地划分为若干级别的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的国际通用单位是:宙、代、纪、世等。 地壳的历史演化经历了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其中,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三、地质年代表
三、地质年代表(续)
地层层序律:
在正常情况下,岩层的顺序总是新岩层 在上,老岩层在下(正常层序)。
新岩层在下,老岩层在上为倒转层序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 1)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概念
通过地层对比,可更好地了解和掌握 地层的分布规律,为找矿打下基础。
2)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 岩石地层学方法、 生物地层学方法、 同位素地质测年法 接触关系分析法
段
是比组小一级岩石地层单位。它在组内具 有与相邻岩层不同的岩石特征。通常一个 组可以根据岩层岩性特征等标志的不同而 划分为若干段。如龙潭组内的下含煤段、 中含煤段、上含煤段等。
层 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指组内或段内的
一个明显的特殊岩性的岩层单位。
地层分类系统表
地质时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年代地层单位 宇
大的变化; 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 角度不整合
区域性剥蚀面上的地层与剥蚀 面平行,而下伏地层则与剥蚀面及 上覆地层呈角度斜交;
两套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组 合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
在剥蚀面或不整合面上局部保留 古风化壳残余;
在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
地 层 接 触 关 系
❖ 整合接触 ❖ 平行不整合 ❖ 角度不整合
❖ 整合接触
❖ 上下两套地层层面平行,地层内化石演 化连续,地层时代连续,岩性的变化可显 示沉积环境逐渐变化的特征。
❖ 平行不整合 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 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
但地层时代不连续, 缺失部分时代地层; 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
在进行生物地层学方法中,主要依据 “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 index fossil) ----有些生物种 属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演化快、分布广、 数量多、特征显著,所形成的化石易于寻找、 鉴定。
3. 同位素地质测年法
利用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 原理,对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4.地层接触关系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