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从《白噪音》看美国人的精神生态危机

八部作 品《 白噪音》 小 说揭露 了生 活在后 现代的美 国人 的光怪 陆离 的 , 生活 , 成为探讨美 国后现代生活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 著名生态文艺批 评家鲁枢元认 为 , 精神生态即“ 精神圈” 他认为把地球的生态系统划分 。 为五个系统是 不全面 的, 应该在水 圈 、 大气 圈 、 岩石圈 、 土壤圈 、 生物圈 这五个基础上再加一 个精神圈。 精神圈是一个可以独立的系统 , 为人们 所认识与研究。 鲁枢元 教授更 在 2 0 00年出版的专著《 生态文艺学》 中表 明了对当代社会人类 精神生态的关注。他说“ 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
在, 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 还是一种精神性 的存在”1 [ ] 。在他看来 整个地球 生态系统的破坏 , 根本上来说是人的精神问题的使然。精神作为人类 从
姻, 使得家庭成员们都来不及搞 清楚家中事情 的来龙去 脉 , 于是家庭就 成了世上一切错误信息的摇篮 , 为重要 的是 , 更 这样 一个家庭给家庭成
科技信息
人 文社科
从《 白噪音》 看美国人昀精神生态盾栅
辽 宁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田振 华
[ 摘 要 ] 生态是对人们精神的关注 , 精神 进而可 以解决生 态的 问题。德里 罗在《 白噪音》 中揭 示了美国人所 面临的精神 问题 : 心灵拜 物化 , 精神 真空化和行 为无能化 , 这些 问题的解决对于 美国乃至 当今世界都至关重要。 [ 关键 词 ] 白噪音 精神 生态 精神危机
员带来了更加消极 的影响 。 家庭 已不在作为一个温暖 的港湾而存在 , 家 庭成员也无法在家的怀抱里找 到真正的归宿感 。内心的空虚与无耐本
《白噪音》中的精神生态意识危机

化 的生 态环境 中急切地 呼吁人们 提高生态 意识 的重要性 。他要求 把人 与 自然 的改 造限制 在地球 生 态条件 所容许 的限度 内 ,反对 片
面 的强 调 人 对 自然 的 统 治 ,反 对
胁人 类 健康 的 “ 白噪 音 ” , 其 都是 工业高 速发展下 的产物 。物质财
态 的失衡 使得人 们无视 自然 的承
载能力 去消耗资 源 、 污 染环境 , 人 类 必 将 自食 其 种 下 的苦 果 。在 小
无止境 的追求物质享乐 。 2 . 人与人之 间关 系 的精 神生
态意识危机 。 所 谓 生 态 意 识 ,是 一 种 反 应
说第 二 部分 “ 空 中毒雾 事 件 ” 中, 生物化 工废料 的泄漏引 起了居 民 的恐慌 ,杰克 因在毒雾 的暴露增
着人类 的精神意 识形态 。小说 的 第 三部 分 “ 戴 乐 儿 闹剧 ” , 文 中的
和人 类 文 明 自身矛盾 的升华 , 对
当前 美 国 与 世 界 的 现 实 具 有 较 强
学 教育
“ 戴乐 儿” 是一种能 够消 除死亡恐 惧 的药物 。芭 比特 为取 得精神 上 的慰 藉不惜 出卖 自己 的身体来换 取“ 药物” , 结 果 以荒 诞 的 闹剧 告 人类 矛盾 的升温 ,无 不说 明现代 见时曾这样说 过 : “ 如果写作 是思 考经过提炼 浓缩 的形式 ,那 么提 炼 的最浓缩 的写作 ,也许就会 终 结 为关于死亡 的思索 。” 小 说《 白 噪音 》 就 是唐 ・ 德 里罗 “ 关 于死 亡 的思索 ” 的产物。它生动地表现了 当代美 国人对 死亡 的意识 ,并 且
富 的膨 胀 以 及 人 类 精 神 意识 的形
家 图书 奖” 。《 wh i t e N o i s e ) ) 是一 部关 于后现代社会 中“ 生与死 ” 的 思辨 小说 ,是 一部 以后 现代文化
《白噪音》中精神生态意识研究

《白噪音》中精神生态意识研究作者:曾融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9期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唐·德里罗(Don DeLillo)《白噪音》描述的整个人类社会经受无孔不入的“白噪音”的精神生态的破坏后所呈现的乱象的分析,着重从精神物化、媒体爆炸与死亡恐惧三个角度来分析美国人所面对的精神问题。
关键词:《白噪音》德里罗精神生态一.引言1985年德里罗出版的《白噪音》被誉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具经典性的代表作。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光与辐射”;第二部分“空中毒气事件”;第三部分“戴乐儿闹剧”。
《白噪音》这部德里罗的后现代经典之作,不仅引起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更引起人们对精神生态这一曾经被忽视概念的重视。
二.《白噪音》揭示的精神生态的破坏20世纪末的美国科技高度发达,为典型的后现代社会。
随着西方工业文明三百多年的发展,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品尝到便利背后的副产品——生态破坏的苦果,尤其是长期受到人们忽视的精神生态破坏。
对于生态,鲁枢元先生认为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次,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精神问题使然。
精神作为人类行为的内在推动力,不断驱使着人们做出与自然对立,和社会对立,更是与人类自己对立的举动。
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如果不把人的精神因素这一重要的一环考虑进去,就永远不能解决,精神生态的提出就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而要解决人类精神生态面临的问题就要找到破坏精神生态的根由,作者在《白噪音》中给了我们答案。
“白噪音”作为一种我们身边的污染,无时不在地影响人们的身心。
在书里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精神物化、媒体爆炸、死亡畏惧。
白噪音是一种隐喻:各种来自于科技产品辐射的嘈杂的声音,媒体宣传的声音,人内心深处的对死亡的恐惧的声音,汇成一种污染精神生态的噪音。
声音作为一种无形无色的物质,无处不在,以波的形式传播,暗指这种污染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影响人的精神。
《白噪音》中精神生态意识研究

类 在 享 受 科 技 带 来 的便 利 的 同
时 ,越 来 越 多 地 品 尝 到 便 利 背 后
的 副 产 品— — 生 态 破 坏 的 苦 果 ,
试探 彼此思想 ,例如 杰克在 遇到 马辛盖 尔时他们 聊天 的话 题 除了
商 品外 没有 什 么有 意 义 的话 ; 杰
到 了快 乐 , 为 他 的慷 慨 所 感 动 。但 是 书中“ 我是施 主” 一 语 道 破 这 并 不 是 父 母 和 子 女 之 间 和 谐 场 景 的
染看不 见却实实 在在影 响人 的精 神 。白色是对死亡颜色的描述 , 来
自于科 技 污 染衍 生物——恐 惧 , 这 种 恐 惧 把 人 笼 罩 在 让 人 窒 息 的
种污染精 神生态 的噪音 。声音作
为 一 种 无 形 无 色 的 物 质 ,无 处 不 在, 以波 的形 式 传 播 , 暗 指 这 种 污
尤其 是长期受 到人们忽视 的精神
生态破坏 。对于生态 , 鲁枢元先生
认 为 生 态 包 括 自然 生 态 、社 会 生
克 给孩子们买 东西 以实现 自己 的 内心 的满足 ,而孩子 们也从 中得
音》被誉 为美 国后现 代主 义文学 最具 经典 性的代表 作 。本 书 由三 部分构成 , 第一 部分 “ 光与辐射 ” ; 第二 部 分“ 空 中毒 气 事件 ” ; 第 三 部分 “ 戴乐儿 闹剧” 。《 白噪音》 这 部德 里 罗 的后现 代经 典 之作 , 不 仅 引 起 人 们 对 于 自然 生 态 的关 注 ,更 引起 人们对精 神生 态这一
学教 育
《 白噪音》 中精神 生态意识研 究
从隐喻的视角解读《白噪音》的生态意识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二 一四年第四期唐·德里罗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白噪音》是他的经典代表作,被誉为“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死亡之书”。
1986年唐·德里罗凭借此部力作获得美国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
《白噪音》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小镇以及该镇的“山上学院”,故事的主人公是杰克·格拉迪尼教授。
整个故事围绕杰克与第五任妻子芭比特的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展开,主要呈现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他们面对致命灾难事件时的种种表现。
《白噪音》揭示了后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核危机,突出展现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矛盾激化,物质满足背后精神世界的空虚、焦虑和痛苦。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人类语言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语言表达言简意赅,将人的主观经验和情感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它不仅可以增强表达形式的形象性,而且能够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激发读者的认知共鸣。
本文从作品名“白噪音”所体现的隐喻内涵和地名所蕴含的隐喻深意两方面剖析《白噪音》的生态意识,旨在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引起人们对精神生态的重视。
一、作品名“白噪音”体现的隐喻内涵———生态环境污染鲁枢元先生将生态划分为三个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这三个层次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系统、有序的整体。
白色污染是科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衍生物。
白色是死亡的颜色,令人产生恐惧。
这种恐惧把人笼罩在毛骨悚然的死亡阴影之下。
作品名“白噪音”本身就是一种隐喻。
“白噪音”是伴随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既包括电视、广播每天无休无止播放的各类节目,商场、超市收音机发出的嗡嗡声,也包括微波炉、电脑、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和设备发出的电磁辐射,以及人们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的声音。
这些噪音无形无色,无处不在,汇成一条污染精神生态的河流,癌化人类的生存环境。
《白噪音》中的精神生态意识危机

《白噪音》中的精神生态意识危机作者:杨柳梅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9期内容摘要: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却引起了精神紊乱,意识恐慌和对死亡的恐惧。
在恐怖主义盛行、媒体冲击以及信仰危机和家庭模式改变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美国社会背景下,当代美国人陷入迷茫、困惑和恐惧之中,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而且造成了人类精神生态意识失衡的生存危机。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自然生态精神生态意识生存危机唐·德里罗是美国后现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主要作品有:《球门员》、《走狗》、《名人们》和《天秤星座》等;曾获得声名极高的“哥根哈姆奖”、“美国艺术和文学科学院文学奖”和“《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
但唐·德里罗的经典代表作是1985年发表的《白噪音》,这使他在美国名声大振,次年获得美国的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
《White Noise》是一部关于后现代社会中“生与死”的思辨小说,是一部以后现代文化为背景的“生态灾难小说”,对现代美国社会中的自然生态的破坏和人类精神生态意识的失衡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和剖析,其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扭曲造成人们精神生态意识的失调,并进一步说明作者刻画的人类生存危机和人类精神生态意识的失衡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充分展示了当代美国人在物欲化充斥的后现代社会中精神上的失调、紊乱和在一个光怪陆离、充满悖论的畸形“癌症社会”中产生的危机感以及愈演愈烈的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和人类文明自身矛盾的升华,对当前美国与世界的现实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和预见性。
1.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危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技术文明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
如作品中提到的电视机、收音机、微波炉、门外的电缆、高速公路上的雷达车速监视器以及高压电线等产生的电磁波构成了无时无刻不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白噪音”,其都是工业高速发展下的产物。
物质财富的膨胀以及人类精神意识的形态的失衡使得人们无视自然的承载能力去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人类必将自食其种下的苦果。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白噪音》中人的精神危机的分析

生态批评 生 态批 评是 指 由威廉 ・ 鲁 克特提 出 的一种 文学 研 究方 法 。 鲁 克特 在 《 文 学 与 生 态 :生 态 批 评之 试 验 》这 部作 品 中指 出 , 由于 工业 化 的疯 狂 扩 张 ,我们 生 活 的 自然和 环 境 遭 受着 无 法 逆 转 的破 坏 ,我 们 应 该 从 诸 多方 面 对这 现 状 进行 反 思 ,这 种 反 思进 入 人 文 领域 便 产 生 了生态 文 学 批 评 , 即生 态批 评 。所 以说 生 态 批评 是 伴 随 着 人类 社 会 出 现 的环 境 不 断 恶化 、生 态 危 机 进 一 步加 深 的 背景 而 产生 的一种 文 学研究 方法 。 生 态 批 评经 历 了两 个 发展 阶段 , 早期 的生 态 批评 者 以鲁 克特 为 代 表 ,他 们 将 生态 批 评 界 定为 文 学 与 生态 结 合 ,主 张 通 过 各种 文 学 体 裁揭 露 环 境 问 题 。这 种将 文 学 和 生 态 简单 相 加 的做 法 受 到 后 期学 者 的 批 评 。后 期 的生 态 批 评 学 者 以齐 丽 尔 ・ 格 罗 特 菲 尔 蒂为 代 表 , 他们 认 为 生 态批 评 绝 不 是 生态 环 境 与 文 学简 单 的 相加 ,生态 批 评 应 该 是 一种 视 角 ,为 人 类 的 自然 生 态 研 究 、社 会 生态 研 究和 精 神生 态研 究提供 一 种全 新 的研 究 方 向。换 而 言之 , 后 期生 态批 评这 认 为生 态 文学 批评 应 该是 一 种生 态哲 学 , 它 通过 文 学 这种 表 现 形 式 来反 应 人 类 社会 所 面 临 的环 境 和 生态 问题 ,进 而 揭 示 当 前 的社 会 问题 ,号 召 人类 保 护 环境 ,维持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发 展 。
论《白噪音》中唐

论《白噪音》中唐•德里罗的精神生态思想作者:吴笛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3期摘要:本文对相关文献做了梳理,并从鲁枢元精神生态学的角度简要剖析了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批判了物质消费主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侵害。
人们只有降低物质欲望,才能走出精神的困境,回归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关键词:唐·德里罗;鲁枢元;精神生态批评;《白噪音》文献综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物质生活飞速发展,自然环境却逐步恶化。
一系列的文学家将目光转向生态批评,通过作品中细腻的刻画,展现人们空虚、麻木的精神世界,唤醒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
这些作品,“张扬自然的价值和尊严,突破经济主义价值观的羁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樊篱,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荣”。
[1]其中,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作品就受到大家的多方关注。
Laist引用Kavadlo的书评《唐·德里罗:信仰边缘的平衡》中写道“德里罗(在作品中)揭露世界上的恐惧、爱和邪恶。
”Kavadlo还认为《白噪音》是用后现代性语言重新铸造的一个古老的警世故事。
[2]生与死、善与恶、恐惧与狂欢,这些常见的文学母题在《白噪音》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而两位伊朗学者认为,反复出现的灵修、神秘和交流显示出对生命的渴望,同时意味着超越消费的白噪音。
生活在信息技术的白色噪音中,小说中的人们试图努力回避任何有关死亡的讯息,殊不知他们正在消除可能帮助他们活得更好的因素,从而真实而有意义地生活。
[3]在我们国内的评论圈,德里罗的作品也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与思考。
叶华指出小说《白噪音》是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一部“生态灾难小说”。
“作者以讽刺的笔触展现了后现代社会自然生态与科技发展的矛盾,美国人精神上的压抑、焦虑和异化现象,以及由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导致的失衡的社会生态环境”。
[4]在这篇文献中,叶华从自然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三个核心维度探讨德里罗生态思想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一、引言
唐?德里罗是当代一位多产的作家,自1971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国的传说》问世到2010 年《终点》的出版,他已经发表了16 部长篇小说以及若干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等,一直是评论界的焦点人物。
《白噪音》于1985 年发表,次年即获美国的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且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是后现代主义的杰作。
小说由三部分组成——波与辐射;空中毒物事件;戴乐儿闹剧。
对空中毒物事件的描写,读起来像是“灾难恐怖小说”,使人们深思后现代的生态危机。
本文以生态批评解析这部著作,进一步指出只有在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的同时才能推动良性自然生态的重建。
二、生态批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描写生态问题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是一个拐点,开启了文学家自觉地在生态范畴里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欧美生态文学进入大繁荣阶段。
“大卫?格里芬宣布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主义,科学已经成为新的撒旦”。
唐?德里罗作为后现代的代表作家,在《白噪音》中,深刻地描写了科学技术对人所带来的影响。
生态危机不仅仅限于自然生态危机,还有社会生态危机以及精神生态危
机。
生态批评不单只是关注自然生态这一层面,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同样是生态批评必须关切的对象。
三、生态批评解析《白噪音》
(一)自然生态的破坏。
在后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而原有的自然生态在逐渐被破坏。
在小说《白噪音》中,无线电、电视、微波、超声波、汽笛声、照相咔嚓声等淹没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每晚杰克都会失眠,原本寂静的深夜却被飞驰而过的汽车声而打乱。
然而,作为一名父亲,杰克也深深感受到自然生态异化损坏了人们的健康。
他的大儿子海因利希年方十四却已经开始秃顶,格兰德尼为此感到“纳闷”,猜想:“难道他妈妈在怀他时服了某种能改变基因的药物?我在什么地方犯了错?难道我抚养他长大的地方附近有个我不知道的化学废料场,夹带工业废料的空气流过而导致头皮退化?”(DeLillo 22)空中毒物事件,让镇上的居民成为难民。
毒雾的主要成分是尼奥丁衍生物,它是生产杀虫剂的副产品,它们是被丢弃后堆积而成的一堆东西。
其原产品杀死蟑螂,副产品杀死其余的一切东西。
这种高科技的副产品的泄露,使整个小镇陷入恐惧,人们混乱地逃亡。
在整部小说中,读者不会感觉到一年四季的景观变化,只有逃难之时的风雪及令人最难忘那轮日落。
日落的异常揭示了自然的破坏,但人们茫然不知还把日落当成美景。
二)社会生态的异化。
良好的社会生态可以为自然生态提
供的保障,而不良的社会生态则可以造成自然生态的毁坏。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对立实质就是社会生态难题,在这部小说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科学异化与利润最大化。
1、科学异化。
毒物事件就是科学异化最好的证明。
在逃亡过程中,杰克因在毒物中暴露两分钟,结果杰克的后半生被判了死刑。
据悉,其万亿分之一的量就能让一只耗子进入永恒状态,这种物质可以在人体中存活30 年。
面对科学技术的灾难,人们的解决办法是用另一种高科技解决。
技术人员从军用飞机上向雾团喷洒一种转基因的微生物去吞食毒物。
但是没有人知道结果怎样?这是一个被科学技术异化的美国社会,这样的社会生态也正异化人们的健康;2、利润的最大化。
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唯一目的。
在整部小说中,广告无孔不入。
如格兰德尼在广告的驱使下慕名参观一号称“美国拍照率最高的农舍”,却发现在看过太多照片和符号之后,农舍本身已无足轻重,它应有的地位完全被取代。
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这里根本就没有田园风光,这里充斥广告,到处是商业文化意象。
(三)精神生态的失衡。
在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中,在精神与物质之间,甚至各种精神因素之间,都存在生态关联. 在《白噪音》中,人与自我相冲突引发了精神生态的失衡。
1、人们对
自然的敬畏意识淡化。
小说中的人们已经把科学神代替了自然神。
为了避免心中的恐慌,巴比特企图像科学家分析物质的化学成分一样来分析死亡恐惧,妄想能找到对付这种恐惧的良策。
终于,在无意中她竟然发现有一种药物可能会消解对死亡的恐惧。
于是巴比隐瞒着家人,用自己的身体做交易,向“格雷先生”获取还处于试验阶段的高科技产品“戴乐儿”。
最后导致家庭的悲剧。
小说中我们看到最多的画面就是购物,人们不会去户外关注自然,从自然获取心情的愉悦,反而是通过疯狂的购物,来慰藉精神和心里的创伤。
杰克一家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常常去超市购买一大堆商品,但并不关心这些商品是否有用。
可见人们精神生态的崩溃;2、人们价值信仰的缺失。
在物欲横流的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没有了信仰,因此难以摆脱心中的苦闷。
小说最后在杰克和玛丽修女的对话中,修女告诉杰克,事实上,神职人员根本不相信上帝,只是假装信仰,否则世界也会崩溃毁灭。
宗教信仰能够安慰世人,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然而后现代人宗教信仰的缺失无疑加重了人们的死亡恐惧,精神生态严重失衡。
四、结语本文用生态批评视角来分析这部经典著作——《白噪音》,它是美国后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及自然生态破坏,社会生态异化,精神生态失衡。
这部著作警示后人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高科技,充分利用其优势尽量避免其劣势;更加关注自然,爱护自然,我们的命运与自然息息相关;重拾
精神信仰,使人们的精神家园更加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