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与建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1000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等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部分开始逐渐失去了其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甚至有些传统文化已经被淡忘或忽视,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一,道德伦理缺失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人们对于道德和院合的认识,道德伦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尊师重道、和谐共处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但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却遭到质疑,崇洋媚外、不讲良心,诚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这样的社会风气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心灵,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危害。
第二,文化技艺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传承很重要,例如,绘画、书法、剪纸等技艺,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和根本。
但是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并且失落的速度越来越快,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逐渐减少,一些传统技艺甚至已经被遗忘。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被根本性地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而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在当今世界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
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也给现代人留下了一些扎根于身体和心灵的文化言行的不足。
第四,自我认识和自由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强调了个人的精神自由、个性和独立,而在过去的几十年被认为是自由的年代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被看作更倾向于权力,也就是一些人认为的权利。
这样带来的就是,过多地权威压制个人的精神自由,弱化了一个人向外开放的心态,破坏了个人的心灵的后劲,也缺乏使人们坚强自信的那种精神支持。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缺失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社会的文化氛围等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香港特区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文化缺失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文化缺失问题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美、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精髓,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思想。
然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文化缺失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缺失问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1.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众所周知,孔子、老子、庄子和墨子都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整个文化的历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尊重祖先”、“实践至善”等基本价值观为主要体系。
老子和庄子思想强调“自然”,即简单而自然的生活,强调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达到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而墨子思想则强调爱、无私和公正,这些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
2.文学与艺术中华文化的文学和艺术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长篇小说等,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中国画、书法、剪纸、陶瓷等,这些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文化缺失问题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却有着许多珍贵的文化宝藏被抛弃,被失传,这样的文化缺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华传统文化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快餐文化的挤压在当今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传统的文化遗产,而更愿意接受短期、快速而简单神速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没有深刻的内涵和思考,而且常常是极其片面和浅薄的。
2. 教育体系的变革现代教育体系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和快速发展的时代,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文化缺失。
传统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现在的教育则更加强调实用性和就业率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教育理念可能会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遗失。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第一篇: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现在传统文化正在被严重的商业化,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事,它应该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不应该成为大众的娱乐。
话说“中国传统文化” 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但近来有许多怪异现象,使我不得不说。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很多艺人、匠人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了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了!难道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只有这些物文化了么?中国先秦时期古人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么?中国现代学者也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了么?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研究“文化”一词,只有弄懂了文化一词的根本含意,我们才能真正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论传统文化的没落与保护

论传统文化的没落与保护在山东省的曲阜市,这里的有一项很有意思的旧风俗,那就是元宵节偷灯.三年无丁元宵节偷灯。
在元宵节那天,一般都是结婚后三年无子的女子,去“偷窃”别人家的面做的灯,以此来希望来年添丁生子。
在这里先说下曲阜传统元宵节用的灯。
这种等一般都是由面食捏制而成,或者由萝卜等可以食用的食材做成,里边倒入可以食用的豆油等燃料,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曲阜人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有这样的一盏灯放在门前。
一般都是太阳落山就搬出来,燃烧两三个小时,或者要睡觉时才拿回家。
在曲阜,一般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的妇女,在元宵节这天晚上,都会上街偷灯吃。
这偷灯也是有讲究的,不是谁家的灯偷吃了,就能带来孩子。
一般只偷两种姓氏:刘,戴。
为何呢,原来刘与留谐音,有着可以留住孩子的意思,戴与带谐音,有着可以带来孩子的彩头。
在曲阜也有相关的民谣来记载这种风俗。
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了男孩叫灯成。
”当然了,虽然在曲阜有很多的孩子名字里有灯之类的字眼,也不一定都与这种风俗有关。
偷灯的习俗在当今社会已不多见,在曲阜本地也逐渐没落甚至消失,这一旧习俗的消失不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传统习俗的没落的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
而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年事渐高,有的已经去世,使一些传统技艺或民间艺术形式濒临失传甚至灭绝的危险。
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了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环境,传统文化面临被吞噬的危险-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由于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一些艺人出于商业目的,迎合当代人的需求,任意改变民间艺术的内涵,使其产品失去原有的文化性与独特的风格;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化,有的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商业侵蚀、传统异化、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难题。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通过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与国外的交流,外国使节的到来所带来的异国风味等等,但是从发展上来看,所有的文化冲击都没有越过中华文化的壁垒,要么作为中华文化的补充,要么被中华文化所同化。
中华文化的强势可见一斑,同时也使得华夏文明得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上下延续两三千年;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在其他三家纷纷没落时,中华文明一枝独秀,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文化似乎也有没落的可能,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似乎渐渐地被抛弃,而改革开放以来尤为突出。
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不能不一起我们的深思。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解放的确增添了文化的活跃和迸发,国门关上的确增添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存有雨。
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相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山东省统计局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主动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出。
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西进也慢慢增大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彰显的尤为显著。
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长大的人已经开始坚信圣诞老人了,已经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以他们中很多人不晓得毛笔该怎么拎,没有读过线装书,没有见过长命锁,没开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无人知晓从哪个角落里打听出的珠筹算当车拦住玩。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传统文化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的淡化、传统习俗的减少、传统艺术的失传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文化价值观念淡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我们的价值观念有所改变。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道德和礼仪越来越淡化,而更多的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导致传统文化在一些人群中失去了地位和影响力。
2.传统习俗减少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在现代社会逐渐减少,很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参与。
这些习俗的减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传统艺术失传中国传统艺术如戏曲、书法、绘画等在现代社会也受到了较大冲击。
一些传统艺术传承人逐渐减少,导致了一些传统技艺的失传。
二、解决方案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学校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2.传统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3.保护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支持和培训。
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鼓励年轻人继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
4.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保护。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承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等,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数字化、现代化的传播。
通过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弥补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弥补韩云川摘要本文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的。
我们在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是自由、民主、人权。
这些缺失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注重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传统文化自由民主人权社会主义作者韩云川,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北京100091)。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如何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精华。
比如,儒家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政以德”,重民爱民。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为而不争,返朴归真。
法家主张法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等。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事物和谐的思想,强调社会责任的思想,整体意识与大一统的思想以及见利思义的思想等等,对于缓和统治者与人民群众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成分。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由于中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都是专制制度,从未出现过民主共和政体,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总体上说是专制主义文化。
这种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只要我们与古希腊、罗马(请恕我言称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文化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一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利意识的缺失。
人民群众究竟有什么权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希腊城邦制形成和发展时期就有共和政体,并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改革家和思想派别,如梭伦、伯里克利和智者派等。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传承不易、衰退和遗失等。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出发,分析相关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传承不易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医药、书法、绘画、古典音乐、古典舞蹈等,这些传统文化对后代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年轻人甚至不了解或者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2.衰退和遗失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如传统手工艺、民间习俗、传统节日等,由于现代化的影响,逐渐衰退和遗失。
一些老手艺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导致传统手工艺的衰落。
此外,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也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魅力。
二、问题原因1.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对于古老的传统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2.教育缺失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教育更加注重理工科和应试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和不足。
3.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较快,人们的精力和时间都主要集中在工作和生活的琐事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容易被忽视和边缘化。
三、解决方案1.加强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
应该通过改进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不仅要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还要通过文化活动、讲座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2.推动政策政府应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扶持。
例如对于传统手工艺人员给予补贴和奖励,对传统文化项目给予支持和资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与建议
泸溪县明德小学李玉英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
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
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
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
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清单中我们遗失了哪些?我们遗失的太多太多了。
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
他
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
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我们骄
傲于中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世人皆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中,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保存得最完整而源远流长。
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下的中国人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去接受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
的洗涤,更不可能从本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修身养性。
有人
在反驳,你在污蔑我们,我们也在开发历史资源、寻找中国传统文化。
你看,那么多历史剧被搬上电视荧幕,那么多古代名著被成册
出版,我们还年年上寺庙、祭孔拜炎黄。
但是所谓的历史剧是真的
挖掘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吗?没有,历史剧对历史和国民负责的态
度鲜见,它们更多的是娱乐和作秀,甚至为了收视率随意篡改历史
误导观众;市面上《读史有智慧》之类的书不胜枚举,大众文化更
多的是以一种功利的心态去片面挖掘中国文化;同时我们祭孔拜炎
黄的行为,也多了作秀的成分和商业化的因素,少了对于文化本身
的深度挖掘。
浩浩荡荡数万人穿着古代的服饰向陵地走去,此时的
他们是否真的在忆怀感悟过去呢?恐怕在这些衣服下的躯体更多的
是一种表演吧。
同时,洋产品、洋节日、洋“垃圾”等外来物不断
冲击着我们,西方文化也正如洪水猛兽般的侵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不得不承认,中国国民正处于文化缺失的状态。
在现实中国
社会中,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已成为书上看的、电视里放的、博物馆橱窗里展览的东西。
文化存在那里,但我们却视作无物,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传承、开发和利用它。
三、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民
族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适应当代
社会的发展,并将逐步失去功能。
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
能产生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
不断得以传播、弘扬和发展。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形式多样,如在传
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良,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
这
种升华和转化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湘西苗族在其漫
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出的智慧结晶包括苗药、刺绣、挑花、
织锦、蜡染和银饰等工艺。
在经过不断的发扬、创新过程中正在作
为民族产业蓬勃发展。
所以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产生
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
以传播、弘扬和发展。
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当采取措施,维护传统文化。
如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民团体。
制
定传统文化的开发、复兴及保护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
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
维护与复兴。
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
坚决打击
那些假借优秀传统文化之名实际却宣传封建思想、拜金主义和官本
位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团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
人民推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这方面国内也要动用现
有科技和资源,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行业宣传自身。
最重要的是,
加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义务,使人民群
众能够拥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能够自觉学习并推广传统文化,
用优秀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和优良品质展现给世界,使国际对于中国人民能有一个客观、明确
的新认识,不再完全不了解或局限于数十甚至数百年前的错误的认
知状态。
这样相信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就可以迈出更好的
一步。
四、重拾传统文化的意义
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延续,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
和延续的精神动力。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世界其他
民族的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自强不息的刚健精
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特征。
如何才能让
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让独特的中国文化鹤立于世界之林呢?不仅
是继承,而且要赞美地继承;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地发展。
和
谐创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和谐创新是天地万物、人
文自然的基本规律。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
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
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
文化,既保持其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超越国
家和地区局限,使其成为世界性、全球化的文化思想,成为整个人
类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以增强我们文化的竞争力,提升国家
软实力。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创新,必然表现为积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敢于突破陈规陋习,敢于用创造性行为来为社会营造解
放思想的氛围,敢于用新的观念来取代旧的观念。
当代“和谐文化”的提出,可以说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的同时,
努力创新文化机制、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样的文化创新性
也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从而更好
地发展具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
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保存本民族珍贵的传统,将其中的精华奉献给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当今世界形势正处于一个大转变、大转折、剧烈调整的时代。
面对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中国威胁”甚嚣尘上的局面,中国如何
在外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如何通过构建中国话语宣传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问题。
习总书记
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
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为我们顺应世界发展,构建中国对外的
话语体系指出了现实的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形成了爱好和平、和谐共处、包容共进的文化意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真
实写照,中国期待的是世界共赢与进步。
塑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
际形象,构建中国世界共进发展的话语体系,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
的传承和弘扬。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
定会给世界带来新的贡献,这个新的贡献就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带来有益的经
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