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CADCAM实验报告
cadcam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cadcam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CAD/CAM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应用领域及发展历程。
2. 学生能掌握CAD/CAM软件的基本操作,如绘图、编辑、建模、渲染等。
3. 学生能了解CAD/CAM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实际应用,如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形的绘制,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
2. 学生能运用CAM软件对设计好的图形进行加工路径的生成和仿真,具备基本的加工操作能力。
3. 学生能通过CAD/CAM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CAD/CAM课程,培养对制造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职业认同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生能认识到CAD/CAM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结合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果。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确保教学设计和评估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1. CAD/CAM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CAD/CAM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CAD/CAM发展历程及趋势2. CAD软件操作与绘图技巧- 软件界面及基本工具介绍- 二维图形绘制与编辑- 三维建模与渲染3. CAM软件加工路径生成与仿真- 数控加工基础知识- 加工路径策略及参数设置- 加工仿真与优化4. CAD/CAM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例-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编程与加工- 产品设计与创新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实践项目设计与实施-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行业案例分析及讨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CAD/CAM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第二周:CAD软件操作与绘图技巧第三周:CAM软件加工路径生成与仿真第四周:CAD/CAM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例第五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CAD/CAM技术与应用》第一章:CAD/CAM概述《CAD/CAM技术与应用》第二章:CAD软件操作《CAD/CAM技术与应用》第三章:CAM软件加工《CAD/CAM技术与应用》第四章:CAD/CAM应用实例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CAD/CAM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CADCAM技术试验报告(5篇可选)

CADCAM技术试验报告(5篇可选)第一篇:CADCAM技术试验报告CAD/CAM技术综合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好:日期:CAD/CAM技术试验综合报告一、试验目的二、试验设备及所用软件三、试验原理(说明CAD/CAPP/CAM各自的作用及怎样利用其相关的理论进行集成制造的)四、试验内容(一)CAD造型1.CAD软件(CAXA)学习及草图绘制(自选图形进行练习,简要说明绘制草图的过程)2实体及曲面的三维造型(用曲面裁剪法完成鼠标的三维造型,并简要说明其过程)3自由曲面的绘制(用曲面法绘制五角星的三维图形或可口可乐瓶底的曲面造型,并简要说明造型过程)(二)CAM与数控加工1.CAXA制造工程师加工模块中毛坯的定义方法有哪些2.数控加工切削方式3自由曲面的数控编程及加工(利用加工中心模拟软件对利用CAD设计的五角星造型进行数控指令生成和可视化加工模拟。
简要说明其操作步骤)。
五、说明CAD/CAM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六、实验收获第二篇:CADCAM技术1.CAD/CAM技术是以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其系统软件为基础,综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几何、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人机工程、控制理论电子科技学科等知识,以工程应用为对象,实现包括二维绘图设计、三维几何造型设计、工程计算分析与优化设计、数控加工编程、仿真模拟、信息存储与管理等相关功能。
2.广义、狭义CAD/CAM技术【广义CAD/CAM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整个过程及与之直接或者间接的活动【狭义CAD/CAM技术】是指利用CAD/CAM系统进行产品的造型、计算分析和数控程序的编制。
.CAD/CAM系统主要有有关的硬件系统和相应的软件系统构成,硬件系统主要有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组成,包括主机,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以及生产加工设备登;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支撑和应用软件。
4.CAD/CAM系统分类①根据使用的支撑软件的规模大小【CAD系统,CAM系统,CAD/CAM集成系统】②根据CAD/CAM系统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及其信息处理方式【主机系统,工程工作站系统,微机系统】③根据CAD/CAM系统是否使用计算机网络【单机系统,网络化系统】5.【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笔,数字化仪,图形输入板,触摸屏,扫描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机,生产系统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工作站,网卡,通信电缆,集线器,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应用软件】在系统软件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用领域的需要而研制的软件 6.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是利用计算机系统产生,操作,处理图形对象的学科,图形对象可能是矢量图形也可能是点阵图形图形生成技术与算法【线段】DDA法、Brcsenham法,逐点比较法【圆弧】DDA法、逐点比较法、正负法【区域填充】简单递归填充算法、扫描区域填充法【自由曲线和曲面插值】曲线或曲面的拟合、曲线或曲面的插值7.几何建模几何建模就是以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方式,对几何实体进行确切的定义,赋予一定的数学描述,再以一定的数据结构形式对所定义的几何实体加以描述,从而在计算机内部构造一个实体的模型。
CADCAM实验报告

二叉树的遍历实验一、实验名称:二叉树的遍历实验。
二、实验目的:1、掌握CAD/CAM系统中常用的数据结构二叉树的概念、存储结构以及二叉树遍历技术。
2、熟练应用C语言编写二叉树的建立,以及用先序、中序、后序遍历方法遍历二叉树的程序。
三、实验内容用TC或VC编程,将图2-14所示的二叉树建立链表存储结构,并分别用先序、中序、后序遍历方法遍历该二叉树α1、程序流程图2、程序#include<stdio.h>#include<malloc.h>struct btree{ char data;struct btree *lchild,*rchild;}*node[9];void preorder(struct btree *node) { if(!node) return ;printf("%c",node->data);preorder(node->lchild);preorder(node->rchild);}void inorder(struct btree *node) { if(!node) return ;inorder(node->lchild);printf("%c",node->data);inorder(node->rchild);}void postorder(struct btree *node) { if(!node) return ;postorder(node->lchild);postorder(node->rchild);printf("%c",node->data); }void main(){int i;for(i=0;i<9;i++){node[i]=(struct btree *)malloc(sizeof(struct btree));node[i]->data='A'+i;node[i]->lchild=NULL;node[i]->rchild=NULL;}node[0]->lchild=node[1];node[0]->rchild=node[2];node[1]->lchild=node[3];node[2]->lchild=node[4];node[2]->rchild=node[5];node[3]->lchild=node[6];node[3]->rchild=node[7];node[4]->rchild=node[8];printf("按先序遍历:");preorder(node[0]);printf("\n按中序遍历:");inorder(node[0]);printf("\n按后序遍历:");postorder(node[0]);getchar();return 0;}实验结果如下:三、主要仪器设备计算机(C++语言环境)实验二数表的程序化处理一、实验名称:数表的程序化处理二、实验目的1、掌握对工程手册和设计规范中的各种数据表格(包括数值、数表、线图)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CAM实验报告

CAD/CAM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回转体零件的基本造型方法及合理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基本规程;(2)掌握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利用Pro/ENGINEER的CAM 模块,完成回转体零件的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3)学习使用和操作数控车床,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方法,能根据零件数控代码,正确加工出零件。
二、实验内容每班分成3组(每组10人左右),每组从“扩展习题”中选择一个零件,或者由教师给定实物零件,或由学生自动设计,进行计算机辅助车削编程,并操作数控车床加工出零件。
每组再分成3个小组(3~4人一组),分别(对于实物零件)完成零件测绘及三维建模重构、Pro/ENGINEER数控编程、零件加工三项任务。
三、实验设备(1)数控车床;(2)游标卡尺;(3)Pro/ENGINEER软件、CAXA软件、计算机;(4)零件样图;(5)零件毛坯。
四、实验零件图样及三维零件模型图初始零件样图:图1Pro/ENGINEER软件三维模型图:图2五、完成零件数控加工代码(1)Pro/ENGINEER软件的CAM模块完成的数控加工代码:%G71O0000(E:\课程资料\CAD课设\chexue15.ncl.1)(09/17/14-10:14:58)S500M03G00X26.2Z.1G01X24.1F.2Z-128.X25.2G00Z.1G01X23.1Z-128.X25.2G00Z.1G01X22.1Z-128.X24.2G00Z.1G01X21.1X23.2G00Z.1G01X20.1Z-128.X21.2G00Z.1G01X19.1Z-82.057X20.G18G02X20.1Z-82.157I0. G01X21.2G00Z.1G01X18.1Z-82.057X20.2G00Z.1G01X17.1Z-82.057X19.2G00Z.1G01X16.1Z-82.057X18.2G00Z.1G01X15.1Z-82.057X17.2G00Z.1G01X14.1Z-70.434X15.092Z-82.057X16.2G00Z.1G01X13.1Z-58.715X14.1Z-70.434X15.2G00Z.1G01X12.1Z-46.996X13.1Z-58.715X14.2G01X11.1Z-25.959X12.071Z-26.929X12.1Z-27.X13.2G00Z.1G01X10.1Z-24.959X11.1Z-25.959X12.2G00Z.1G01X9.182Z-1.04X10.071Z-1.929X10.1Z-2.X11.2G00Z.1G01X8.264Z-.122X9.182Z-1.04X.298Z.1Z-.1X1.398X0.X1.1G00X13.2Z-37.G01X12.1G02X12.Z-37.1I-.1G03X11.1Z-37.183I0. G01Z-46.817G03X12.Z-46.9I.9G02X12.1Z-46.991I0. G01X13.2G00Z-37.183G01X11.1G03X10.1Z-37.483I.9 G01Z-46.517G03X11.1Z-46.817I1.9 G01X12.2G00Z-37.483G01X10.1G03X9.1Z-38.05I1.9G01Z-45.95G03X10.1Z-46.517I2.9G01X11.2G00Z-38.05G01X9.1G03X8.1Z-39.034I2.9G01Z-44.966G03X9.1Z-45.95I3.9G01X10.2G00Z-39.034G01X8.1G03X7.1Z-42.I3.9X8.1Z-44.966I4.9G01X9.2G00X21.2Z-100.159G01X20.1G02X20.059Z-100.239I-.1G01X19.267Z-100.823Z-106.9X20.G02X20.1Z-107.I0.G01X21.2G00Z-100.823G01X19.267X18.433Z-101.437Z-106.9X20.367G00Z-101.437G01X18.433X17.6Z-102.051Z-106.9X25.2M30%(2)遭遇问题问题一:Pro/ENGINEER软件虽然生成了数控加工代码,但由于Pro/E的CAM模块在车削上并不成熟,导致代码在数控机床上无法实现预定的设计轨迹,不能顺利车削R18外圆弧。
cad与cam实训报告范文10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ad与cam实训报告范文10页CAD(Computer-Aided Design)和CAM(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是现代制造业中常用的两种技术,它们通过计算机辅助的方式提高了工程设计和制造的效率和精度。
本文将针对CAD与CAM实训的内容,分别介绍实训的目的、实训的具体内容、实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将来的展望。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CAD与CAM实训的目的。
CAD与CAM实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CAD与CAM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工程设计和制造的能力。
通过实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工程设计和制造的整个流程,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建模和设计,并且通过CAM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制造工艺。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介绍实训的内容。
实训的内容主要包括CAD的基本操作和功能、CAD建模的技巧和规范、CAM的基本操作和功能,以及CAM的工艺分析和优化等。
在CAD的实训中,学生需要学习CAD软件的基本操作,比如绘图、修改、缩放等,同时还要学习CAD建模的技巧和规范,比如构建几何体、应用曲线和曲面等。
在CAM的实训中,学生需要学习CAM软件的基本操作,比如导入CAD模型、选择加工工艺和工具路径等,同时还要学习CAM的工艺分析和优化,比如进行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模拟和分析,以及对工艺参数的优化。
通过实训,我们不仅掌握了CAD和CAM的基本功能和操作,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工程设计和制造的整个流程。
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在实操中提高了我们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实训的收获和体会。
通过CAD与CAM实训,我们不仅提高了工程设计和制造的技能,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在实训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中解决了这些问题,从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并分工合作。
通过实训,我们还发现了CAD和CAM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巨大优势。
CAD CAM实验报告

CAD/CAM实验报告班级:0903111 34 姓名:刘洋一.实验项目:1、零件设计实验2、产品设计及工程图设计实验3、曲面设计实验二、实验名称:1、典型零件三围建模装配体零件三维建模2、装配体装配及工程图生成3、简单曲面设计三、实验目的:1、通过该实验掌握CATIA软件的零件设计模块基本操作;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技术以及CAD/CAM建模技术在软件中的实现与应用;掌握构建三维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2、掌握CATIA装配模块,工程图模块的主要功能。
并用该模块建立装配体三维模型,并生成相应的零部件工程图。
3、掌握CATIA曲面设计模块的基本操作。
并能够构建简单的曲面。
四、实验要求:1、(1)完成典型零件的三维建模。
(2)完成装配体零件的三维建模。
2、将实验1所建立的装配体零件的三维建模调入产品设计模块中,按各构建之间的装配约束关系添加装配的约束,形成产品的三维模型,并生成相应的零部件工程图。
3、简单应用曲面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曲面。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1:实验内容:在本实验中一共完成了14个零件的三维设计。
包括:轴(图号:L1),套筒(图号:L2),卡盘(图号:L3),主轴架(图号:L4),阀体(图号:LSD-01),阀门(图号:LSD-02),弹簧(图号:LSD-03),垫片(图号:LSD-04),弹簧托架(图号:LSD-08),阀盖(图号:LSD-09),螺杆(图号:LSD-11),罩(图号:LSD-13),连杆(5-1)。
实验步骤:进入零部件设计模块,运用拉伸,切除,开槽,建立平面后切键槽,加工螺纹,倒角,镜像,切环形槽,钻孔,阵列,旋转,抽壳等操作完成零件的三维设计。
实验2:实验内容:装配安全阀(图号:LSD-00)以及装配体的工程图生成实验步骤:进入装配设计模块,将实验1中设计的零件打开。
点击坐标轴进行移动,运用相合约束,接触约束,偏移约束,和角度约束进行装配,即可得到装配体。
点击进入工程制图模块,点击工程制图,点击主视图后点图形即可。
cadcam实训总结

cadcam实训总结CAD/CAM实训总结一、实验内容CAD/CAM实训实验,是以UG NX8.5/Tebis4.0/MasterCAM2017为工具,结合机床CNC设备,以自我体会实践应用为宗旨,以实现从设计,到编程,再到加工一系列技术操作为目标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1、从铣削车刀补充和更换入手,了解铣削车刀机构结构,参数设置,并加工设计的零件;2、学习UG NX8.5的二维绘图,建立零件图形模型,设计常用工艺技术;3、学习Tebis4.0的编程,如抛物面曲面的生成,NC代码编程,仿真测试;4、学习MasterCAM2017的程序编制,如车削加工、轮廓抛光、车削螺旋加工等;5、利用UG NX8.5/Tebis4.0和MASTERCAM2017编程软件,对形成的零件模型进行加工,进行加工仿真,分析刀路;6、加工上机设置,并使用加工后的零件进行测量,进行二次改进,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二、实验体会本次CAD/CAM实训课程,提升了学生的加工问题分析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CAD/CAM知识的理解,并且对计算机辅助加工设备的使用有了一定的熟悉,对工业技术操作应用有了实践性的体会。
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地意识到,对CAD/CAM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践,不仅要把软件的操作掌握,更要在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加工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
此次实训的实践,是掌握CAD/CAM 软件的基础,也是提高加工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次实训,对提高我的加工技能及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感受到了CAD/CAM三大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复杂的加工系统,以及不断完善的编程技能,也认识到了软件与机床的紧密结合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本次实训对于加深CAD/CAM的学习,加强加工技术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让我对加工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我的技术能力,更加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价值,使我的实践更加深入,为以后实现加工技术的综合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CADCAM实验报告

实验一图形变换一、目的与任务目的:通过学生上机,了解计算机绘图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方法。
任务:熟悉二维、三维图形的几何变换。
二、内容、要求与安排方式1、实验内容与要求:编写简单的二维、三维图形几何变换的程序。
要求用熟悉的编程语言编制调试和运行程序,并打印程序清单和输出结果。
2、实验安排方式:课外编写好程序清单,按自然班统一安排上机。
三、实验步骤1、课外时间编制好程序框图。
2、课外时间编写好源程序清单。
3、上机调试和运行程序。
4、打印程序清单和运行结果(包含变换前后的位置)。
四、流程图五、程序清单Private Sub Form_Load()Text1.Text = InputBox("输入A点X坐标")Text2.Text = InputBox("输入A点Y坐标")Text4.Text = InputBox("输入B点X坐标")Text5.Text = InputBox("输入B点Y坐标")Text7.Text = InputBox("输入C点X坐标")Text8.Text = InputBox("输入C点Y坐标")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Text19.Text = 1Text20.Text = 0Text21.Text = 0Text22.Text = 0Text23.Text = 1Text24.Text = 0Text25.Text = -Val(Text47.Text)Text26.Text = -Val(Text48.Text)Text27.Text = 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Text28.Text = Format(Cos(Val(Text46.Text) * 3.1415926 / 180), "0.000") Text29.Text = Format(Sin(Val(Text46.Text) * 3.1415926 / 180), "0.000") Text30.Text = 0Text31.Text = Format(-Sin(Val(Text46.Text) * 3.1415926 / 180), "0.000") Text32.Text = Format(Cos(Val(Text46.Text) * 3.1415926 / 180), "0.000") Text33.Text = 0: Text34.Text = 0: Text35.Text = 0: Text36.Text = 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Text37.Text = 1Text38.Text = 0Text39.Text = 0Text40.Text = Val(Text58.Text)Text41.Text = 1Text42.Text = 0Text43.Text = 0Text44.Text = 0Text45.Text = 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6_Click()Text49.Text = 1Text50.Text = 0Text51.Text = 0Text52.Text = 0Text53.Text = 1Text54.Text = 0Text55.Text = Val(Text47.Text)Text56.Text = Val(Text48.Text)Text57.Text = 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4_Click()a = Val(Text1.Text) * Val(Text19.Text) + Val(Text2.Text) * Val(Text22.Text) + Val(Text3.Text) * Val(Text25.Text)b = Val(Text1.Text) * Val(Text20.Text) + Val(Text2.Text) * Val(Text23.Text) + Val(Text3.Text) * Val(Text26.Text)c = Val(Text1.Text) * Val(Text21.Text) + Val(Text2.Text) * Val(Text24.Text) + Val(Text3.Text) * Val(Text27.Text)d = Val(Text4.Text) * Val(Text19.Text) + Val(Text5.Text) * Val(Text22.Text) + Val(Text6.Text) * Val(Text25.Text)e = Val(Text4.Text) * Val(Text20.Text) + Val(Text5.Text) * Val(Text23.Text) + Val(Text6.Text) * Val(Text26.Text)f = Val(Text4.Text) * Val(Text21.Text) + Val(Text5.Text) * Val(Text24.Text) + Val(Text6.Text) * Val(Text27.Text)g = Val(Text7.Text) * Val(Text19.Text) + Val(Text8.Text) * Val(Text22.Text) + Val(Text9.Text) * Val(Text25.Text)h = Val(Text7.Text) * Val(Text20.Text) + Val(Text8.Text) * Val(Text23.Text) + Val(Text9.Text) * Val(Text26.Text)i = Val(Text7.Text) * Val(Text21.Text) + Val(Text8.Text) * Val(Text24.Text) + Val(Text9.Text) * Val(Text27.Text) j = a * Val(Text28.Text) + b * Val(Text31.Text) + c * Val(Text34.Text)k = a * Val(Text29.Text) + b * Val(Text32.Text) + c * Val(Text35.Text)l = a * Val(Text30.Text) + b * Val(Text33.Text) + c * Val(Text36.Text)m = d * Val(Text28.Text) + e * Val(Text31.Text) + f * Val(Text34.Text)n = d * Val(Text29.Text) + e * Val(Text32.Text) + f * Val(Text35.Text)o = d * Val(Text30.Text) + e * Val(Text33.Text) + f * Val(Text36.Text)p = g * Val(Text28.Text) + h * Val(Text31.Text) + i * Val(Text34.Text)q = g * Val(Text29.Text) + h * Val(Text32.Text) + i * Val(Text35.Text)r = g * Val(Text30.Text) + h * Val(Text33.Text) + i * Val(Text36.Text)a1 = j * Val(Text37.Text) + k * Val(Text40.Text) + l * Val(Text43.Text)b1 = j * Val(Text38.Text) + k * Val(Text41.Text) + l * Val(Text44.Text)c1 = j * Val(Text39.Text) + k * Val(Text42.Text) + l * Val(Text45.Text)d1 = m * Val(Text37.Text) + n * Val(Text40.Text) + o * Val(Text43.Text)e1 = m * Val(Text38.Text) + n * Val(Text41.Text) + o * Val(Text44.Text)f1 = m * Val(Text39.Text) + n * Val(Text42.Text) + o * Val(Text45.Text)g1 = p * Val(Text37.Text) + q * Val(Text40.Text) + r * Val(Text43.Text)h1 = p * Val(Text38.Text) + q * Val(Text41.Text) + r * Val(Text44.Text)i1 = p * Val(Text39.Text) + q * Val(Text42.Text) + r * Val(Text45.Text)Text10.Text = a1 * Val(Text49.Text) + b1 * Val(Text52.Text) + c1 * Val(Text55.Text)Text11.Text = a1 * Val(Text50.Text) + b1 * Val(Text53.Text) + c1 * Val(Text56.Text)Text12.Text = a1 * Val(Text51.Text) + b1 * Val(Text54.Text) + c1 * Val(Text57.Text)Text13.Text = d1 * Val(Text49.Text) + e1 * Val(Text52.Text) + f1 * Val(Text55.Text)Text14.Text = d1 * Val(Text50.Text) + e1 * Val(Text53.Text) + f1 * Val(Text56.Text)Text15.Text = d1 * Val(Text51.Text) + e1 * Val(Text54.Text) + f1 * Val(Text57.Text)Text16.Text = g1 * Val(Text49.Text) + h1 * Val(Text52.Text) + i1 * Val(Text55.Text)Text17.Text = g1 * Val(Text50.Text) + h1 * Val(Text53.Text) + i1 * Val(Text56.Text)Text18.Text = g1 * Val(Text51.Text) + h1 * Val(Text54.Text) + i1 * Val(Text57.Text)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5_Click()EndEnd Sub六、运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基于SolidWorks的三维实体建模
1.实验目的和实验类型
实验目的:
●了解三维实体建模的特点和一般过程;
●熟悉SolidWorks 2008软件的操作功能面板、建模方式以及模型分析功能;
●掌握SolidWorks 2008软件关于草图绘制、零件造型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实验类型:设计操作型
2.实验条件
(1)通用微型计算机1台
(2)SolidWorks 2008 1套
3.实验内容和步骤
1、绘制零件1
(1)新建零件,选择上视基准面作为草绘平面,用中心线绘制X、Y轴
(2)在原点处绘制R25的圆,在X正半轴上绘制两个同心的R35和φ45圆,定义圆心距为80
(3)使用三点圆弧命令画R85和R125圆弧,定义圆弧与R25圆及R35圆相切,使用延伸(裁剪)命令使圆弧与圆恰好相交。
(4)使用等距实体命令,输入距离10,选取R25,R85,R125向里偏移10。
使用裁剪命令去掉不必要的线。
(5)使用圆角命令倒出两个R10,调整尺寸位置,这样草图就画好了并且是完全定义的。
退出草绘。
(6)选中草图,到特征那一栏下点击“拉伸凸台/基体”命令,就可以对上面画好的草图进行拉伸,默认的拉伸产生的实体如第一张图,我们也可以通过点击左边的“所选轮廓”命令来对某些局部草绘进行拉伸,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的五张图。
(7)选中草图,点击特征那一栏下的“旋转凸台/基体”命令,我们就可以对草绘进行旋转,产生如图实体。
我们可以转到剖面视图下观察实体。
2、绘制零件2
(1)新建零件,选取前视基准面为草绘平面,画两条起点在原点的长度为6的线段,
再画两组φ3和φ5的同心圆,定义圆心与直线终点平齐且φ3的圆与直径相切,再把另外两条直线画上,用裁剪命令去除多余的线段,这样草图就画完了且完全定义。
(2)选中草图,点击特征那一栏下的“拉伸凸台/基体”命令,输入拉伸长度,点击确定。
(3)选取零件表面作为草绘平面,点击转换实体引用将零件边界转换到草图上来,再使用等距实体将两侧边向里边偏移1,顶边向下偏移2.75,再用裁剪命令去除无用边线,则得到上图。
(4)选取上面画好的矩形,点击“拉伸切除”命令,选取完全贯穿,点确定。
(5)选取零件另一表面,重复(3)、(4)两步,则得到下图。
3、绘制零件3
(1)在上视基准面上绘制一个椭圆,椭圆中心在原点处。
在前视基准面分别绘制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两个草图。
其中直线的一端在椭圆圆心,曲线的一端在椭圆象限点上,设置端点为穿透点。
(2)点击“扫描”命令,选取椭圆为轮廓,直线为轨迹,曲线为引导线,点击确定,得到上图。
4、绘制零件4
(1)新建零件,点击参考几何体下的基准面,点击前视基准面,偏移距离选25,点确定。
像这样共建立四个基准面。
(2)在前视基准面上绘制中间那副图。
(3)在三个基准面上绘制相似的图形,其中利用到了转换实体引用和等距实体命令。
(4)点选“放样”命令,分别点取四张草绘上的点,点击确定,即可得到上图。
5、绘制齿轮
(1)新建零件,点选曲线下的“通过XYZ点的曲线”命令,输入上表中的数值,即可得到一条渐开线。
(2)绘制如上草图。
(3)将多余线条裁剪,然后把齿镜像到整个圆上。
(4)将齿根倒圆角
(5)将完全定义且只有一个封闭环的草绘拉伸,就得到了上图所示的齿轮实体。
6、绘制太极
(1)新建零件,在上视基准面和前视基准面上画出如上草图,设置穿透点。
(2)扫描出上图实体
(3)分割,绘制草图,旋转。
(4)实体复制出另一半,拉伸切除出两个眼睛,再利用边界曲面将眼睛补上,渲染就得到了最终的成品。
4.实验心得
经过这次试验,我掌握了SolidWorks的基本应用,熟悉了草绘及实体成型所用的拉伸、旋转、扫描和放样命令,其中扫描命令对于我来说比较难,但是经过多次训练我也掌握了它
的用法。
相信这个软件在我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这次试验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
实验二:基于SolidWorks的三维实体装配
1.实验目的和实验类型
实验目的:
●熟悉并理解SolidWorks中的各种装配约束类型;
●掌握在SolidWorks 中进行零件装配建模的基本方法;
●掌握在SolidWorks 中建立装配体爆炸视图的方法;
实验类型:设计操作型
2.实验条件
(1)通用微型计算机1台
(2)SolidWorks 2008 1套
3.实验内容和步骤
(1)新建一个装配体文件,点击浏览,点取“支架”文件将它叫进来。
(2)点击插入零部件,浏览,将“轴”零件叫进来,利用同心配合和重合配合将两个零件配合在一起。
(3)将“轮”零件叫进来,利用同心配合和距离配合将轮和支架、轴装配到一起。
(4)在设计库中叫入开口销,利用重合、距离和平行约束将开口销装配上去。
(5)建立爆炸视图
(6)生成爆炸动画。
4.实验心得
经过三维实体装配的试验,我学会了将零件装配在一起的方法,并且明白了做装配图的步骤是有要求的,不能想怎么装配就怎么装配,因为现实中可能这样的装配步骤是行不通的。
这次试验使我知道了设计人员也要联合实际,不能天马行空的道理。
实验三:基于SolidWorks的零件工程图生成
1.实验目的和实验类型
实验目的:
●掌握在SolidWorks 中进行零建立工程图的操作步骤和视图编辑、操作方法;
●掌握零件尺寸的标注方法;
实验类型:设计操作型
2.实验条件
(1)通用微型计算机1台
(2)SolidWorks 2008 1套
3.实验内容和步骤
(1)新建一张工程图,点击模型视图,点击浏览,选取装配好的文件。
(2)左下角可以选择生成的视图是哪个视图,还可以预览视图效果。
(3)选项菜单下可以改变一些工程图的显示设置。
(4)直接从装配体生成工程图如上图。
(5)点击注解下的智能尺寸,再点击自动标注尺寸,选所有视图中的实体,点确定,软件就会自动标注尺寸,我们只需要调整这些尺寸的位置就行了,非常方便。
4.实验心得
通过这次试验,我体会到了SolidWorks直接从三维图生成工程图的方便之处,这为设计人员减少了多少工作量啊。
我们在以后使用SolidWorks时一定要记得它的这些特点,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实验四:基于CAMWORKS的零件的铣削加工
1.实验目的和实验类型
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CAM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习并了解基于CAMWorks的CAM技术;
●学习并了解基于CAMWorks的辅助铣削加工仿真;
实验类型:设计操作型
2.实验条件
(1)通用微型计算机1台
(2)CAMWorks 2005 1套
3.实验内容和步骤
(1)提取可加工的特征
camworks它能够完全继承CAD产生零件的特征,自动识别可加工特征,充分挖掘到了零件模型的信息资源。
特征识别是软件能自动辨别那些可被加工的表示沉孔、台阶孔、凹凸键槽、槽和其它设计单元的设计几何形状,并产生符合实际加工的工艺流程。
相应的工艺流程客户也可以自已在工艺加工库里定义。
(2)生成操作计划
操作计划就是Camworks自动识别的特征如何加工?而camworks的操作计划默认的是国际上先进的加工工艺。
先是粗铣所有的图素(上表面,上表面轮廓,凸台,键槽等)。
然后再对每一个特征再精铣。
对于一个标准的特征或一个自定义的特征,camworks都允许我们自定义其操作计划。
(3)生成刀具轨迹
在camworks的刀具轨迹里,我们可以自定义刀具的进给速度,刀具的转速。
进刀点的位置。
安全点位置。
冷却液开启或关闭。
若为粗加工,还可以设置留多少余量给精加工等参数。
(4)模拟刀具轨迹
模拟刀具轨迹主要在软件里模拟出现实加工过程。
看是否有刀具干涉?是否有应力过大从而损坏刀具?加工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返回至相应的模式下进行修改,重新操作。
如果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生成出程序代码,传输至机床上就可以
加工了。
4实验心得
经过这次试验,我认识到了SolidWorks强大的功能,它不但能画三维图,还能快速生成工程图,更强大的是它还能和cam相结合,模拟零件的加工!我在实验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这次试验令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