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化验单

1.血常规一般看病最常做的就是3大常规,这也是住院病历里面必须的,特别是小孩子发烧感冒时,建议大家去医院要自己要求验,看看是不是病毒感染,这样可以避免医生滥用抗生素。
血常规化验现在一般取指尖血(过去取耳垂末梢血),内容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血小板计数,均用英文字首缩写表示。
血红蛋白(HGB) 正常值为120-150g/L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值为4×109/L-10×109/L其中中性白细胞(NEUT%)正常时为0.5-0.7淋巴细胞(L YM%) 正常时为0.2-0.4嗜酸细胞(MXD%) 正常时为0-0.02血小板(PLT ) 正常值为100×109/L-300×109/L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值为82-92fL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为340-360g/L临床意义:如果HGB值低于120g/L,就说明有贫血存在,应该进一步检查是什么性质的贫血,如果HGB值高于160g/L,可能是因为患有血红蛋白增高症或者血液被浓缩的缘故,WBC代表的白细胞是人体的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相当于国家的军队,共总数的增高(超过10×109/L)时,多表明有炎症、感染存在,此时病人多有发热症状,如果白细胞总数太高在(30-50)×109/L以上,病人是于少年儿童或年青人,伴有较严重的不能解释的贫血,请不要掉以轻心,应该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可由接受放射线,病毒感染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等引起。
中性白细胞比例增高多意味着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存在,淋巴细胞增高多见于慢性疾病及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嗜酸性白细胞增高时,往往说明体内有过敏原存在引起的过敏,如寄生虫(蛔虫多见),过敏性炎症,过敏反应等。
PLT减少时,可能会有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增高时,说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血流变各种参数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血常规化验单解读方法

血常规化验单解读方法
血常规化验单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这三大系统。
1. 白细胞计数:正常人在4000-10000/UL,低于4000/UL常见于病毒感染,高于10000/UL通常考虑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当白细胞计数超过50000/UL时,通常考虑有血液系统疾病。
2.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这三个指标通常联合起来,主要看患者是否有贫血,当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时,通常考虑有贫血,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一般需要输血治疗。
3. 血小板计数正常人在100000-300000/UL,低100000/UL被认为血小板减少,低于20000/UL时,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以及多器官的出血,需要紧急输注血小板治疗,临床上超过450000/UL时,通常认为血小板增多,需要进一步明确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可进行血小板功能测定以及骨髓穿刺等检查。
化验单正常值

一、血常规血红蛋白(Hgb)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 g∕L红细胞(RBC) 男性(4.5~5.5)×1012∕L女性(3.5~5.0)×1012∕L 白细胞(WBC) 成人(4.0~10.0)×109 ∕L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中性杆状粒细胞(1﹪~5﹪)中性分叶粒细胞NEUT (50﹪~70﹪)嗜酸性粒细胞EO (0.5﹪~5﹪)嗜碱性粒细胞BASO (0﹪~1﹪)淋巴细胞LYMPH (20﹪~40﹪)单核细胞MONO (3﹪~8﹪)红细胞压积HCT 0.35—0.45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27—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 g∕L网织红细胞(Rtc) 成人百分数(0.5﹪~1.5﹪)或10-30万/mm 3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10 9 ∕L二、血糖(BS)1空腹:成人: 2.9-6.2mmol/L (70-110mg/dl)60岁以上: 4.5-6.4mmol/L (80-115mg/dl)2 进食后2小时:小于 6.7 mmol/L (小于120mg/dl)三、血离子钾离子K 3.5—5.5mmol∕L钠离子Na 135—145mmol∕L氯离子Cl 101—111mmol∕L钙离子Ca 2.1—2.8mmol∕L血清铁Fe 9.8—27.7umol∕L血清锌Zn 10.7—19.5umol∕L镁离子Mg 0.7 —1.2mmol∕L无机磷P 0.8—1.5mmol∕L四、肾功能总蛋白TP60.0克~80.0克/升血尿素氮BUN2.90~7.14毫摩尔/升(8毫克~21毫克/分升)血肌酐CRE53.0~132.6微摩尔/升(0.6毫克~1.5毫克/分升)血尿酸UA142.0~416.0微摩尔/升(2.3毫克~6.9毫克/分升)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22—31 微摩尔/升(50-65vol%)五、血脂总胆固醇(TC):正常值 3.36-5.18mmol/L (130-200mg/dl)甘油三酯(TG):正常值<1.70mmol/L (<150mg/dl),男性0.45-1.81mmol/L (40-160mg/dl)女性0.23-1.22mmol/L (20-108mg/dl)低密度脂蛋白(LDL-C):正常值<3.12 mmol/L (120 mg/dl)高密度脂蛋白(HDL-C):正常值0.91-2.19mmol/L (35-84mg/dl),一般要求>45 mg/dl为正常, <35 mg/dl为异常六、肝功总蛋白(TP) 60—82g/L白蛋白(ALB) 35—56g/L球蛋白(GLO) 20—30g/L白蛋白/球蛋白A/G 1-1.5谷草转氨酶(AST) 0—40U/L谷丙转氨酶(ALT) 0—40U/Lr-谷氨酰转肽酶(GGT) 0—60U/L胆碱酯酶(CHE) 5000—15000U/L碱性磷酸酶ALT 35—150U/L总胆红素TBIL 3.5—22umol∕L 直接胆红素DBIL 0—6.3umo∕L间接胆红素IBIL 0—15umol∕L 总胆汁酸TBA 0—20umol∕L七、乙肝五项1.HBsAg(表面抗原)2.HBsAb(表面抗体)3.HBeAg(E抗原)4.HBeAb(E抗体)5.HBcAB(核心抗体)A 1、3、5项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大三阳,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怎么看血常规报告单

怎么看血常规报告单要正确看血常规报告单,首先要了解每项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和意义。
以下是一般血常规指标及其参考范围:1. 白细胞计数(WBC):4.0-10.0 × 10^9/L。
白细胞计数表示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值可能暗示感染或白血病等疾病。
2. 红细胞计数(RBC):4.0-5.5 × 10^12/L(男性)和3.5-5.0 × 10^12/L(女性)。
红细胞计数反映机体氧运输能力,低值可能与贫血相关。
3. 血红蛋白(Hb):120-160 g/L(男性)和110-150 g/L(女性)。
血红蛋白代表血液中的氧载体,低值可能暗示贫血。
4. 红细胞压积(Hct):0.35-0.45(男性)和0.33-0.43(女性)。
红细胞压积反映红细胞所占的血液容积比例,低值可能暗示贫血。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 fL。
MCV表示红细胞体积大小,可用于分类贫血的原因。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4 pg。
MCH表示平均每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可以帮助区分贫血类型。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360 g/L。
MCHC 表示每升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量,可用于判断贫血类型。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11.5-14.5%。
RDW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高值可能暗示贫血或其他疾病。
9. 血小板计数(PLT):125-350 × 10^9/L。
血小板计数表示血液凝血能力,异常值可能暗示出血或凝血障碍等。
10.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7.5-11.5 fL。
MPV表示血小板体积大小,高值可能暗示出血或凝血障碍等。
观察血常规报告单时,可以首先确定各项指标是否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
若有任何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或咨询医生以确定可能的疾病诊断。
同时,还应该注意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体积等指标的关系,可能对某些疾病的类型和原因提供线索。
怎么看血常规报告单

怎么看血常规报告单目录1. 血常规报告单分析1.1 红细胞指标1.1.1 红细胞计数1.1.2 血红蛋白浓度1.2 白细胞指标1.2.1 白细胞计数1.2.2 中性粒细胞比例1.3 血小板指标1.3.1 血小板计数1.3.2 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常规报告单分析红细胞指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所含红细胞的数量,是评价患者贫血症状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3-5.9×10^12/L,正常成年女性的范围为3.5-5.0×10^12/L。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红蛋白质量,是评价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130-175g/L,正常成年女性的范围为120-160g/L。
白细胞指标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所含白细胞的数量,是评价机体炎症和免疫功能的指标。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0-10.0×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是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机体炎症病变的程度。
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比例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所含血小板的数量,是评价机体止血功能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00-300×10^9/L。
平均血小板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是指单位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大小,也是反映机体止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成年人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范围为7.5-11.5 fL。
血常规检查的各项指标及参考表

血常规检查的各项指标及参考表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发现某些疾病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血常规检查的各项指标及其正常参考范围。
1.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范围为4-10×10^9/L,反映机体免疫功能。
2.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范围为4.0-5.5×10^12/L,反映机体贮血功能。
3.血红蛋白浓度(Hb):正常参考范围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反映贮血和输血能力。
4.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参考范围为80-100fL,反映红细胞大小。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参考范围为27-32pg,反映红细胞内Hb含量。
6.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参考范围为320-360g/L,反映红细胞内Hb浓度。
7.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范围为100-300×10^9/L,反映凝血功能。
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正常参考范围为50%-70%,反映机体感染性疾病。
9.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正常参考范围为20%-40%,反映免疫功能和病毒感染。
10.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正常参考范围为3%-8%,反映慢性感染和炎症。
1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正常参考范围为1%-5%,反映过敏和寄生虫感染。
12.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正常参考范围为0%-1%,反映变态反应和寄生虫感染。
以上是血常规检查的主要指标及其正常参考范围。
如果各项指标偏高或偏低,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如果出现异常,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血常规是指通过检测全血中的各种参数来判断患者的血液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机体内的疾病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成人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2-5.8×10^12/L,女性为3.9-5.6×10^12/L。
红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肺心病、高原适应、肺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计数降低常见于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出血等疾病。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其正常范围是120-160g/L。
血红蛋白异常可以反映贫血程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因为失血、贫血、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25-350×10^9/L。
血小板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炎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血小板生成障碍、贫血等原因引起的。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10×10^9/L。
白细胞计数升高是炎症、感染、白血病等疾病的常见表现,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缺陷、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范围是82-92fL。
MCV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大小,如果MCV增高可能是宏细胞性贫血的表现,而MCV降低可能是微细胞性贫血的表现。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正常范围是11.5-14.5%。
RDW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如果RDW增高可能是由于不同大小的红细胞比例的改变,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范围是7.2-11.0fL。
MPV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如果MPV增高可能是由于血小板产生增加,例如炎症、感染等。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炎症、感染等病情,提供有关疾病的初步诊断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
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
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
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白细胞IWBC或LEU)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DC)
【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②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
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
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②减少。
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
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②减少。
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
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
②减少。
无临床意义。
3.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
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
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
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4.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50~300)×108/升。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DC)。
5.红细胞(RBC或BLC)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6.血红蛋白(1ib或HGB)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RBC)。
7.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男性为0.40~0.50(40%~50%),女性为0.37~0.48(37%~48%),新生儿为0.49~0.60(49%~60%)。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RBC)。
8.平均红细胞体积(MCW)
【单位】飞升(f1)。
【正常值】80~95飞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减少: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单位】皮克(pg)。
【正常值】27~32皮克。
【临床意义】
(1)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1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0.32~0.36(32%~36%)。
【临床意义】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0.109~0.157(10.9%~15.7%)。
【临床意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营养缺乏性贫血。
目前,Bassmen提出了平均红细胞体积(或容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分类法,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见下表1-1。
12.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约0.0001(0.01%),绝对数<300/109 红细胞(RBC)。
【临床意义】明显增多可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13.网织红细胞(RC或RET)
【单位】个/升(个/L)或百分数(%)。
【正常值】成人绝对数为(24~84)X 109/升,百分数为0.005~0.015(0.5%~1.5%);新生儿绝对数为(144~336)×109/升,百分数为0.02~0.06(2%~6%)。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大出血。
(2)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4.血沉(ESR)
【单位】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临床意义】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15.血小板(PLT)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16.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单位】飞升(f1)。
【正常值】6.3~10.1飞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2)减少:常见于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17.红斑狼疮(LE)细胞
【正常值】为阴性,即未找到LE细胞。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80%),亦可见于一些结缔组织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8.血常规化验报告单
见表1-2。
表1-2 X 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血)
19.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广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注:#为仪器打印后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