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某市江滨景观绿带规划设计说明

某市江滨景观绿带规划设计说明

某市江滨景观绿带规划设计说明丽水市江滨景观绿带规划设计说明一、项目背景和基础在新旧世纪的交替之际,丽水市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新的丽水市以其史无前例的崭新姿态进入21世纪。

行政区划调整是加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则是行政区划调整的根本目的。

丽水市自古以来就被山川环绕,环境优美。

自然资源和人类住区在结构和现状上仍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关系。

特别是在合并后的大理水市,保存完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已成为丽水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色。

在弘扬生态城市理念的当代城市发展背景下,丽水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保持城市环境的生态特征,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2000年7月成立了由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丽水市(连都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月,《丽水(连都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完成,成为指导丽水城市环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莲都区是大丽水市城市的主要建成区和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但因地处山区,可供城市建设发展的用地一直紧缺,造成建成区内建筑密度较高,缺乏大型的、连续的城市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

在新一轮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大型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的建设将是丽水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与城区建设用地紧缺、难以营造大型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的状况形成对比的,是莲都区城区南翼临大溪江的未开发的沿江区段。

沿这一区段,江域蜿蜒开阔,水色清丽,江北是建设中的城市景观,江南是山色秀美的自然景观,在延绵约8公里的沿江地带,城市与自然隔水相望,构成了丽水市城市内最具生态特色和景观特色的区域。

由于历史原因,该地段一直被视为城市的边缘地带,呈现出无序发展的态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规划将该路段的开发列为重点整治对象,该计划指出:“在近期向南发展的基础上,中心城区的长期发展重点将转移到东部的滨河地区,在大溪河和濠溪河交汇处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文化和行政中心区,并向两侧扩展,形成滨河生活和景观海岸线。

滨江路西段临江景观风貌概念性设计方案简介

滨江路西段临江景观风貌概念性设计方案简介

滨江路西段临江景观风貌概念性设计方案简介滨江路西段临江景观风貌概念性设计方案简介一、概况(一)市域及城市概况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自古为“巴蜀要冲”。

全市幅员面积1877.8平方公里,总人口85.86万人,市治保宁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古为巴国别都。

建国初属剑阁专区,1953年划入南充区,1991年撤县设市,名阆中市。

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阆中市为省直辖,由南充代管。

2. 地形地貌阆中市地处盆地北沿低山丘陵区,海拔328-889米。

3.地质构造阆中市位于四川东部台区、川北台陷。

区域地质构造简单,褶皱平缓。

4.气象水文阆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具冬干春旱、盛夏多雨、秋雨绵绵的特点。

5.历史文化及风景旅游资源阆中市是全省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保存最大最好的古城,祠庙、古塔、楼台、亭阁等古建筑众多。

其中张恒侯祠、五龙庙、永安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了南充全市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3个。

古城根据我国传统风水学而建,文化考古价值极高。

(二)城市概况阆中市城区位于市域中北部的嘉陵江沿岸,距南充138公里,距成都351公里,由位于嘉陵江北岸的保宁镇、南岸的江南镇及七里镇三片组成,嘉陵江呈“U”字型环绕老城,盘龙山、锦屏山、东山相峙,相契于城中,是一座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完美体现建筑风水理论的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市历史悠久,置始已有2300多年,自公元前314年置县以来,历为郡、州、府、县治地,是古金牛道和米仓道的交汇处,一直是川北商业通道和军事重镇。

战国时为巴国别都,西汉时为我国天文学研究中心,三国时为蜀巴西太守张飞驻守之地,历经朝代更迭,阆中这块山环水绕、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积累了丰富的风景、名胜、古迹资源,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了今天这座宝贵的唐宋风貌的古城,成为巴蜀重要的文化名都。

目前,阆中城内保存和恢复的历史遗迹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华光楼、张飞庙、滕王阁、川北道贡院、巴巴寺、清真寺、福音堂等,以及约1.5平方公里保存较完好的唐宋风貌式古民居群。

XX滨江地标建筑规划设计说明

XX滨江地标建筑规划设计说明

XX滨江地标建筑规划设计说明Preliminary Concept for the North ParcelDESIGN NARRATIVE design concept :The preliminary concept for the North Parcel continues the ideas put forth during the Master Plan study prepared by The Jerde Partnership in October of 2009. There are three main objectives: 1.Restore this location as being perceived to represent the veryheart of the city, commercially as well as significantly. 2.The design benefits from and draws on its ideal waterfront location and views of the mountains beyond. 3.The density of program providesfor a new iconic complement to the skyline of the city. Planning Strategies :The master plan for the North Parcel imagined four goal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1.Connect the city to the waterfront 2.Extend Pozi Street to the River3.Create an iconic tower as a landmark for the city4.Enhance the waterfront The Preliminary ConceptDesign achieves these goals through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Create a Family of Towers The high density of the project calls for the creation of a group of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towers that form a strong urban center. The design language is cohesive without being repetitive, and the forms of the towers are similar in shape. The iconic office/hotel tower sets the tone by introducing a curved face to the city and a straight wall to the river, thus anchoring the southwest corner of the site.The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towers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views of the river and the mountains and to the requirement for daylight during the winter solstice. The curving form is inspired by the organic natural forms of the river edge, the mountains and the flow of the water. 华远金外滩北区地块概念规划设计说明规划理念:1.重建项目所在区位,使其呈现长沙市重要商业中心的繁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江西省贵溪市沿河东路延伸段地块滨江绿地景观设计方案设计以建设优美的滨江风景带为目的,对沿江进行最大规模的综合开发改造,将信江建成独具特色、景观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景观带、文化带,构筑与贵溪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亲水、通透、开朗、宜人”的滨河绿地景观。

滨江绿地范围西起贵溪电厂东侧,东至新建3号桥,全长约2.1公里,用地规模约173963平方米。

景观策略策略之一:绿色之道、低碳生活保留原生态基础上,通过整合,引入多元化生态元素手法,还城市一丝清凉,一片绿色,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尽情呼吸的场所。

策略之二:联动共享、内聚外显以城市生态核心的共享为基础,通过滨江绿色廊道建立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互通与联动。

策略之三:文化名片、城区新韵铜文化主题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情节,通过对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三种文化题材浓缩与提炼,使之反映到具体的景观场景及景观元素中,使景观具有情感、富有想象空间。

设计理念很多人想要的只是离自己更近、更新、更亲的感觉,讲究的是随意、舒心、舒展、青草芳菲般的自然感受,这正是滨江绿地景观设计的初衷和理念。

设计目标通过统一规划、整体实施,塑造一个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景观走廊。

指导思想在满足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尽量不去改变现有江岸状态的同时增强信江的可亲水性,提高江面——堤岸——沿河路的视线联系。

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滨河亲水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城市文化的延续。

具体设计:滨江绿地以铜文化为脉络将地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自西向东谱就了铜文化的演变史,整个滨江不仅仅是一个视觉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感情线索。

结合文化内涵与地块因素将沿江分为:生态滨水区、文化主题区、时尚休闲区、景观过渡区生态滨水区:新建三号桥段到冶金大道段原有水塘较多,以体现植物生态群落之美,湿地生态环境为主题。

嘉华滨江河畔景观设计说明

嘉华滨江河畔景观设计说明

嘉华·滨江河畔景观设计说明一、基地概述“嘉华·滨江河畔”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上中渡口30号,项目占地面积40287平方米,用地周围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人气旺盛,适宜建造高品质的住宅小区。

二、设计依据2.1嘉华·滨江河畔景观设计合同。

2.3嘉华·滨江河畔总平面图。

2.4 国家及重庆市有关法规、规范、规程、文件等。

三、景观设计指导思想通过优秀的景观设计,满足现代都市人的情感需要、心理需要,满足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平衡,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方案设计特点4.1设计风格上,力求用现代的表现形式,表现现代的、时尚的、优雅闲适的格调风情。

4.2亲水景观、活水景观:水景是景观要素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嘉华·滨江河畔充分利用地形并结合各种功能空间,综合运用水景观,与周围场地或为点缀、陪衬,相映成趣。

4.3生态性、生活性、艺术性相融合。

要做到远看大气,近看精致;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景观贵在自然,在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营造自然、清新的景观,是本社区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特点。

同时注重社区生活气息的营造,将居民的活动、交往、休息等需求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4.4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紧扣社区居住文化,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可参与性,贴近居民生活,尺度亲切宜人,并设置包括无障碍通道等在内的一些照顾特殊人群的设施。

4.5铺装:根据不同空间、功能要求,以有特色的铺装材料作变化丰富的铺装纹理,形成良好的可识别性和愉悦感,增强景观的层次、深度,提升物业的档次。

4.6运动与休闲结合:充分考虑社区的运动理念,将体育设施有机融入景观设计,如路旁设置一些健身器材,使运动和休闲有效结合。

4.7声音的运用作为景观要素的声音,无论是非自然的背景音乐,还是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水声、鸟鸣声等,都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得到合理应用。

4.8植物景观:注重运用植物的形、色、花、味、果等各种观赏特性,运用植物创造各种景观空间,欣赏植物的个体美、群体美、季相变化,并巧妙地运用植物的文化内涵,延伸植物的审美空间,并可利用植物的养生原理,创造养生园林景观。

滨江景观大道设计方案工程

滨江景观大道设计方案工程

滨江景观大道设计方案工程一、项目背景滨江景观大道是连接城市与江边的一条重要道路,其在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建的滨江景观大道设计需要顾及到道路的功能、交通、环境以及城市景观等多方面因素,确保道路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本文将对滨江景观大道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为该项目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总体规划1.总体定位滨江景观大道是城市与江边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城市文化与风貌的重要代表。

因此,新建滨江景观大道将以“绿色、生态、人文、艺术”的理念为发展方向,打造成为集交通、休闲、娱乐、观光、商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带。

2.设计理念本次滨江景观大道的设计理念是“和谐、宜居、开放、活力”,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融入城市人文景观、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滨江景观大道。

3.功能定位新建滨江景观大道将以城市交通、休闲观光、商业服务和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滨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营造出宜居、宜游、宜商、宜文的城市新形象。

4.发展目标本次滨江景观大道的建设目标是,使道路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休闲娱乐环境,促进城市旅游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三、设计构思1.景观节点在滨江景观大道的设计中,将设置多个景观节点,如观景台、休闲广场、文化广场等,在这些节点设置绿化、雕塑、喷泉、座椅等,创造出更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提升道路的环境质量和视觉效果,并增加道路的休闲、观光功能。

2.休闲设施为提升道路的休闲功能,将在滨江景观大道设置多个休闲设施,如咖啡吧、书吧、游乐场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绿化景观在滨江景观大道的设计中,将尽可能增加绿化带的宽度,设置多种植物和花卉,打造出美丽的绿色长廊,提升道路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文化建筑滨江景观大道设计将引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如庙宇、古镇、民俗村落等,以及一些文化主题街区,如书店街、美食街等,为道路增添更多的文化氛围和特色,提升道路的人文景观价值。

滨江公园设计方案

滨江公园设计方案

滨江公园设计方案一、介绍滨江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就滨江公园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滨江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二、位置选择滨江公园的位置选择对于其规划建设至关重要。

我们建议选择位于城市河流或湖泊旁边的地块,以便充分利用水域资源,提供更多的水上娱乐项目,并且能够创造更多的景观和观赏点。

三、景观设计1. 主题景区设计滨江公园的主题景区设计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进行规划。

可以选择融入水乡特色,打造水乡文化表演区或者设置以水为主题的游乐设施区域。

2. 花卉展示区在滨江公园设计中,花卉展示区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建议设计出四季都有花卉盛开的花坛,并设置观赏座椅,供人们赏花休闲。

3. 运动健身区滨江公园也应该提供运动健身的场所,例如设置户外健身器材、篮球场、足球场等,满足市民的各种运动需求。

4. 休闲游憩区休闲游憩区是人们放松身心的场所。

可以设置凉亭、休闲长凳等,供人们休息,也可以设置儿童游乐区,满足家庭的休闲娱乐需求。

5. 室外展示区室外展示区可以设置文化雕塑、艺术装置等,增添公园的艺术氛围,也可以设置临时展示区域,展示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和农产品。

四、交通规划滨江公园的交通规划应该考虑到人们的停车需求。

我们建议在公园附近设计停车场,并设置公共自行车点,方便市民的出行需求。

五、环保设计在滨江公园的规划建设中,环保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选择使用环保材料,提倡节能减排,在公园内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以供给公共照明等等。

六、安全措施滨江公园的安全是人们享受公园的基本保障。

我们建议加强公园的安保力度,增设监控设备,增派保安人员,保证市民在公园内的安全。

七、宣传推广滨江公园的宣传推广工作是滨江公园能否顺利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建议通过市政府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网络及本地媒体等不同渠道进行推广,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

贵州凯里滨江国际城景观设计方案

贵州凯里滨江国际城景观设计方案

C组团平面图
C组团入口透视图
C组团入口大道透视图
C组团水景空间透视图
C组团中庭透视图
C组团中庭透视图
C组团草坪透视图
C组团景观道透视图
C组团儿童活动区透视图
C组团草坪透视图
E组图平面图
E组团商业街透视图
E组团商业街透视图
E组团商业街透视图
E组团商业街透视图
E组团屋顶花园透视图
总建筑面积约1541351.49㎡。
基础分析
建筑分析
风格分析
建筑功能分析
客户分析
景观定位
风格定位
灵感源泉
本案规划布局采用蝶形道路系统以顺应地形 的开放路网区隔社区组团、增加临街面,同时于 蝶形骨架中部形成中轴视线通道,建立起中心城 区与山水资源之间的城市景观走廊。
设计主题
繁华中品位纯净
F组团平面图
F组团商业内街透视图
F组团商业街透视图
F组团商业街透视图
F组团商业街透视图
示范透区视平图面图
示范区意向图
入口透视图
入口标志水景透视图
户外休闲空间透视图
体验通道透视图
体验通道透视图
体验通道透视图
LOGO标志牌透视图
体验通道透视图
空间分析
主要景观节点 次要景观节点 一级景观轴线 二级景观轴线 三级景观轴线
缇香郡
春江彼岸
缇香郡
蓝调天街
悠山郡
悠山郡
香醍漫步
长楹天街 悦澜商街
功能分区
悠山郡 春江彼岸 蓝调天街 香醍漫步 缇香郡 长楹天街 悦澜商街
总平面图
中轴商业平面图
中轴商业次入口
中轴商业内街
中轴商业街主入口
D组团平面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姚市姚北工业新区长泠江滨江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前言把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是当今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一个新的思路,在本区绿地系统规划中运用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原理(如:基质、廊道、斑块景观模式)来指导、构建科学、稳定的绿化系统结构,进一步分析各个绿地的地位作用,给整个绿地系统作出功能定位。

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泠江从生态角度出发,将水体、堤岸、滩地、湿地、植被、生物等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统一规划和设计、恢复这些自然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实现水域生态恢复、洪泛控制、水质自净、生物繁衍和人体休闲娱乐的综合目的,整个滨江景观设计体现了“以理为主(自然景观),以造为辅(人工景观)”的设计理念。

一、设计依据1、余姚市姚北工业新区要领规划文本2、姚北工业新区长泠江两岸景观方案征集文件二、区位分析余姚作为杭州湾南岸的重要城市之一,将成为长江三角洲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姚北新区地处杭州湾大桥南岸的桥头堡,开发建设姚北新区,有利于加快北部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集聚,促进该地区土地及空间资源的集约使用和合理配置,推动余姚工业区、城市化进程。

余姚市区由于周边山体及铁路、高速公路等设施的限制,城市进一步发展受到用地条件的牵制。

依据余姚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1~2020中规院)与政府战略决策,余姚未来发展将形成北园南城的空间形态结构。

即通过工业用地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疏解,将余姚主城建设成为以行政、商贸、金融、生活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姚北建设工业新区,作为余姚主城现有工业向外疏解的目的地以及余姚未来城市发展的工业产业基地。

三、基质概况余姚市姚北工业新城位于余姚市北部的低塘、朗霞镇内,是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的组成部分。

本区块东靠低塘镇区,南接老方桥镇,西邻朗霞镇区,北靠慈溪市的周巷镇。

区块内的地势平坦,南高北低,地面标高一般在3.4~4.2米左右,区内河道纵横,有临周长、长泠江、长庆桥江等,水位为2.5~2.7米(黄海高程,下同),历年最高水位(1962年)为4.63米,历年最低水位(1967年)为0.00米。

现状用地主要为农田村庄、工业用地和水域;本区块用地平坦,河道密布,水网河道提供了优良的自然生态景观;梁周公路、329国道、余慈公路从用地边缘经过,为初期开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基地南部山体绿化植被较好,可以作生态绿地的组成部分加以利用。

另外,基地东侧,群山环绕,可以作为新区的景观背景。

四、新区整体系地系统规划(一)绿地系统结构能够使城市绿地系统化最关键的是能够构建一个巩固的系统结构系统,结合姚北工业新区的概念性规划,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姚北工业新区的绿地系统是网格结构,具体讲就是由“一心、二带、三廊”构成的“册”字形绿化系统格局,这样的一种格局是在新区外围将两个大型的自然植被班块规划为生态涵养区,在新区内部按绿地相应的服务半径而设置一定数量的中小型绿地,用以保障景观的异质性,通过城市绿色廊道将新区内外部的绿色班块联系起来,成为完整的新区绿地系统。

主要是以两区生态涵养区为生态腹地,通过三条南北流向水系构成的绿色廊道与工业新区相互渗透,和一条人文景观轴东西贯穿;利用新区的河道,交通系统构筑新区绿地网格格局,在此基础上以绿色斑块(如科技广场、体育公园、文化休闲绿地等)丰富完善整个新区的绿地系统从而形成“南北水映绿,东西绿相通,处处临绿水,自然流入城”的生态环境.(二)功能作用依上绿地系统结构分析,针对“一心、二带、三廊”这新区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作出功能的定位。

“一心”即:即中心公园,是中心区行政商务、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的休憩场所。

中心公园通过开挖水面与适当堆造小山体丰富中心区景观,同时布置广场及其它休闲设施,形成本区特色景观。

体育公园是以体育休闲运动为主题的特色公园。

“二带”即:生态防护隔离带,是结合河流所形成工业园区的公共游憩绿地,防护绿带规划控制50~100m以上,在规划设计上,确定了“以护为主(生态防护)、以景为辅(人工景观)”的设计理念,注重植物群落的设计,从生态的角度将整个绿带结合河流,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设计,以更好地提高生态效益,而在功能空间上完成了由一般工业区空间向生活空间的过渡。

在植物群落设计上以防护林、抗污性强的乡土树种,如香樟、杜英、臭椿等为主。

“三廊”即是:生活休闲绿地,长泠江自然景观带,城市人文景观大道。

生活休闲绿地:处于新区的中心位置,依托于其周边的环境,确定了“以造为主,以理为辅”的设计理念,注重塑造不同的休闲空间、景观空间、活动空间,以满足周边的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消费者等的生活、休闲要求。

在功能空间上形成为新世界区的集休闲、活动、娱乐的绿色共享空间。

在植物种植设计上,以能释放健康因子式苔香气味的有利身心健康的树种,如银杏、木瓜、石榴等为主。

长泠江自然景观带:结合长泠江,自北向南形成150米左右的生态绿廊,在设计上确定了“以理为主(自然景观),以造为辅(人工景观)”的理念,将长泠江的水体、堤岸、滩地、湿地、植被、生物等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统一规划和设计、恢复这些自然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实现水域生态恢复、洪泛控制、水质自净、生物繁衍和人体休闲娱乐的综合目的。

在整个绿地系统中的作用是完成了从生态防护到生活休闲,又回到了自然生态空间的过渡,而在长泠江滨江景观设计上在通过功能分区设计,在内部景观结构上,从自然空间到休闲空间又回到自然空间,完成了由“静”到“动”再回到“静”的形态设计。

城市人文景观大道:该段包括东侧入城景观绿地、中心公园、中央景观绿带及西侧入城绿化景观大道。

结合两侧150米的绿化带设计城市小品、道路广场铺装、休息设施,强调人文景观和地方特色,同时整个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

五、长泠江滨江景观设计(一)环境分析根据规划的功能分区,可以看到未来的长泠江将从南部的生态涵养区一起流经自然山水生态公园、高教园区、教育体育中心、别墅区、新城中心、居住片区、工业园区等几个功能区,而这个功能区的功能景观各不一样,因此这为长泠江滨江景观的变化、丰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指导思想及原则综上所述,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长泠江滨江景观设计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周边的功能布局,按照“以理为主(自然景观)、以造为辅(人工景观)”的设计思路,将长泠江设计成一条集自然生态、生活商业休闲等以体现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滨江景观,代表了姚北工业新区未来城市新形象。

2、规划原则(1)生态原则:以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为根本目标,在技术上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杀菌、滞尘、减噪的功能,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土等环境资源,形成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不同植物群落、构成一个和谐、稳定、健全、并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的植被系统。

(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行为需求为中心,把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融汇于规划设计中,景观环境的空间划分,景点布置等考虑人的行为方式,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创造具识别性、归属感、宜交流的共享人性空间。

(3)多样性原则:物种多样性:采用群落式种植手法,构成复层结构植物群落,并形成绿色生态网络,以保证多种生态进程的整体性和连续体,促使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提高,增进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

景观多样性: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综合运用环境艺术处理手法,创造出景观层次丰富的特色空间,形成多样的景观。

如阴处多植洒金桃叶珊瑚、八仙花、白玉簪、鸢尾等耐阴灌木;阳处则多植杜鹃、南天竹、金丝桃、栀子花等;水边则多菖蒲、枫杨、乌桕等耐水湿植物。

适当增加常绿量。

利用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整体形态,层次变化,根据空间类型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并加大常绿量,力求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形成春花烂漫,夏日浓荫,秋日如染,冬季常绿的丰富景观。

空间多样性原则:采用现代园林多种类型的空间塑造手法。

应用现代园林多种要素,创造出开放、半开放及私密性等多种类型的空间。

(三)总体构思根据余姚姚北工业新区的概念规划要求和上述的新区的整个绿地系统的规划构思,把长泠江定位于集自然生态、防护隔离、生活商业休闲的一条体现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滨江景观,成为姚北工业新区未来城市新形象的特征。

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指导下,从生态角度出发,将水体、堤岸、滩地、湿地、植被、生物等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统一规划和设计,恢复这些自然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实现水域生态恢复、洪泛控制、水质自净、生物繁衍和人类休闲娱乐的综合目的。

按照“以理为主,以造为辅”的设计理念,结合周边的功能布局,把长泠江滨江景观分成三段:生态空间、休闲空间、工业空间。

(四)分区介绍综上所述,把长泠江滨江景观分成三个空间:生态空间、休闲空间、工业空间。

生态空间:在本空间内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题,在本区内以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恢复河流滩地和湿地的畜水功能,保护和恢复上游的生态平衡为主要目的。

首先对长泠江河流进行改造,恢复了自由弯曲的河流体系,并按照自然规律重新构造了滩地和湿地。

在对驳岸处理上结合滩地、湿地,采用草坡、要地等自然式生态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湿地景观。

需要时摆设栈道,将平台设在水中,人可以在栈桥上、柳树丛中、芦苇丛中、花丛中漫步观赏,或在水中泛舟探幽。

在竖直设计中,首先保护了生态湿地的需要。

同时,尽可能减少方工程重,并保持场地内的土方平衡,将挖湖取出的泥土用场地微地形的改造,设计场地总体地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场体整体向水中缓缓倾斜,通过场地排水和道路排水,将整个园区的雨水收集到长泠江中去。

在园区的上方,利用场地内微地形设置了植物园,以科普教育、以保护涵养生态为目的,按照生态群落进行组合,注重乔灌草搭配,讲究林相变化、季相变化,给植物挂牌、命名,增加科普成分。

休闲空间:位于长泠江的中部,与人文景观轴相交叉,是人流最集中,功能多样的一个区域。

整个园区是以“动”的情景进行设计的,注重于通过人们的流动、活动来带动景观上的变化,在空间塑造上体现了以人为文的理念。

整个空间由一个连贯长泠江、中心公园、人文景观轴的大圆形广场统领全局,广场内分别以植物、水、铺装为素材,设计了不同的小空间,疏林广场、水广场、集散广场、表演平台等。

在堤岸设计上采用了亲水性设计,让人们与江水接触式交流,一是采用亲水花岗岩大台阶,二是挑入江中的缘木挑板,三是表演平台。

在铺装小品设计上,吸取“只言片语”的传统园林形式移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使人在其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选用河姆渡文化中的一些传统图案作为铺装小品的基本构成,并加以抽象,形成现代感十足的抽象几何纹样。

工业空间:位于长泠江下游,两侧均为一般工业区,在该区主要以防护隔离为主的生态设计,结合地形变化,重新设计了湿地、栈道等景观,在其中适当增设些能够代表余姚工业发展进程的一些工业构件,丰富了工业空间的工业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