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之光线分析
视听语言之光线

4、逆光
大多时候图像是生动有力的黑色与光亮的部分共存。对于 在阴影中勾画出物体的外形明亮轮廓的出现是非常有用的。 逆光的另一种特点是它能很好展示出透明,半透明属性以 及表现出沿着明亮的明缘的细节或纹理。对于表现富有戏 剧性的图像这种光是非常冲击力 。
脚光
“ 光源低于人的 头部,由下往上照明人物称为脚光照明。
在人物前面称前脚光,投影朝上,和顶光一样产生不 正常的造型效果。在影视摄影中,常用此来表现画面 中特定的光源效果:如油灯、台灯、篝火效果等。有 时也用来刻画特殊情绪的人物形象或丑化人物形象。
”
按光的形式划分
散射光
散射光的存在是由于外 景自然光被云彩遮住或 者是某种散光物质遮挡 光线所形成的一种散射 的效果。由于散射光没 有明显的光源方向,没 有明显的明暗关系,光 线的形式使得画面的效 果柔和而平淡。
像平面效果。 能帮助隐藏皱纹与瑕疵,因此经常用在人物肖像与产品的
摄影
光线与影调
2、侧面光:轮廓线条、层次,可表现场面重大、人物众多 以很好的表现出物体的轮廓形态、纹理及立体感。明暗关
系明显和对比强烈。
3、顶光:骷髅、恐怖、狰狞、丑化、魔鬼 隐藏在这阴影底下的大部分形状会给人一种神秘的气氛。
4 LOREM
电影的光线处理有的追求“自然、真实的效果”, 有的追求“唯美、戏剧的效果”,都是 LOREM
电影中的光线首先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其次, 才是一个艺术的问题。
分类
顺光
顺侧光
侧光
侧逆光
逆光
顶光和脚光等
顺光
01 对象的朝机面接受同等照度,对象各部分均得到同 等程度的描绘;
视听语言 光线 色彩

2、光的类型及画面造型特点
(1)、按光源划分: ①、自然光
主要来自太阳和天光,亮度强、范围广而均匀,色温也比较一致。随着时间、 天气的变化,自然光效会不同。早晨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比较低,光线柔和,中 午的太阳位置比较高,强度大,画面比较凌厉,明暗的对比度较大。晴天主要 以直射光为主,阴天、雨、雪天气则主要以散射光为主。
常被用于表现被殴打后的角色、饱饮而归的醉汉、正被强暴的妇女、刚刚遭到 重大事业打击的工作者等等
三、焦距与景深
1、焦距
(1)、概念:
即焦点距离,指光学透镜的中央点至焦点之间的距离。 衍伸概念:
变焦:焦点和焦距的相应调整 对焦:调整焦点,使被摄物位于焦距内,成像清晰
失焦:被摄物偏离出焦距以外,成像模糊
(2)、侧面角度 分为正侧面角度和斜侧面角度 ①、正侧面角度: 摄影机在被摄物体的正右面或者正左面,在与主体呈90°的位置拍摄。 正侧面角度能够充分呈现主体的正侧轮廓线和动作形态。
②、斜侧面角度 分为前侧面角度和后侧面角度。 前侧面角度是指摄影机在主体正面与侧面之间的任何位置上,拍人像,既能表 现面部特征,又能矫正人物面部缺陷。3/4人面像为经典人像。 后侧面角度是指摄影机出在主体正侧面与背面之间的任何位置。更为疏远,通 常表现人物的不友善。 无论是镜头的前侧面还是后侧面角度,主体的透视感都很强烈,可以增加画面 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东邪西毒》慕容 燕在没有等到黄药 师后的无助。
求助未成主人公坐 在地上,无助的垂 着头。
俯视镜头的极端——鸟瞰
摄影机完全处于被摄主体角色或物体的上方。鸟瞰镜头一般用于拍摄宏大的 场景,表现场面的广阔无垠。
视听语言-光线和色彩分析PPT课件

视听语言
光是影像造型元素中的核心元素。
电影的叙事构成中,对于人物塑造中的形体、动作、服装、化妆、光 线等都可以形成独特的镜头语言,但光线更具有视觉的外在性。
.
17
光线与造型
一、光位:决定物体造型形状的主要因素 1、正面光又称为质感光、色彩光 不能完展示出影像的外形和纹理,其结果是使物体看起来像平面效果。 能帮助隐藏皱纹与瑕疵,因此经常用在人物肖像与产品的摄影
主光决定形 副光决定神 主光决定效果 副光决定感觉
.
37
色彩的理解
色彩是看得见的能量
——鲁塞尔
.
38
人眼的色彩感知机理
一、人眼的感色系统 视网膜中的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 “感色纤维间联结的设想”。
.
39
色彩感觉的三种基本特征
二、色彩感觉的三种基本特征 人眼的彩色视觉有三种基本特征,每一种特征既能从色光的客观刺激
反差取决于两个因素:光的性质、光的比值
光的性质也叫光源性质,它分为直射光、漫反射光两种
.
30
光线与影调
人工光线与自然光线。
.
31
光线与影调
A、直射光:硬光、男人光
可以是自然光,也可以是人工光(聚光灯)
光效:有明显的投射方向——形成明显的亮暗反差、强烈的视觉起伏 感,物体显得坚硬沉重粗糙,人物显得坚强、有力量,性格豪爽、粗 犷
光
.
1
光是什么
光,是能够作用与人们的视网膜,刺激视神经引起视觉感受的电磁辐 射。
.
2
.
3
物体色
物体色是由投射光和它自身的表面两个因素决定的。
.
4
.
5
光线的基本作用
1、完成曝光,实现影像的确立; 2、控制画面亮度和反差,形成明暗影调位置; 3、确定场景气氛; 4、突出强调人、景、物的造型特点; 5、为影片确立视觉基调; 6、协调画面的构图。
视听语言8分析

《毕业生》
侧顺光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45度 左右角称为前侧光或侧顺光、斜侧光。
既能看到物体的全貌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可表现出被摄对象的质感,是电影电视中运用 最多的光线。
《阳光灿烂的日子》
侧逆光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135 度角左右的光线为侧逆光或者后侧光。
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画面增 加一块亮斑,加大景物亮度范围,使画面生动 活泼
直射光
直射光(又称硬光):光源与被摄物之间没 有中介遮挡,景物和物体表面有明显的受光面 和背光面,并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 线。
造型特点:
(1)有明显的投射光线 (2)受光与背光区别明显,画面的明暗反 差强烈,也可增强物体的立体感。 (3)能显示出被摄物体的外部形状、轮廓 形式、表面结构和质感。 (4)一般多用作主光
顶光
从被摄体上方投来的光线为顶光,当光源的 高度超过60度以上时就成了顶光光效。
形成较大明暗反差,造成硬调效果 ,拍摄肖 像时丑化人物,造成异常感觉
脚光
从被摄体下方投来的光线为脚光。
造成异常效果 ,用于渲染特殊气氛,如恐怖、 惊险,或丑化某一人物造型。
公民凯恩
(三)按光线的性质分
(1)直射光(硬光); (2)散射光(软光); (3)混合光
三、光线的分类
(一)、按光源划分: ①、自然光:阳光、天光; ②、人工光:灯光。
一天中的光线变化规律
1、黎明和黄昏:光线大量散射,物体受光较少, 普遍亮度较低,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细部层次,适合拍 摄剪影效果。
2、早晨与傍晚:明暗对比反差较强,地面物体投 影较长;光照时间较短,变化较大;光线色温低,色 调偏暖;近浓远淡透视效果好;
视听语言之光线分析

光线
光是什么
光,是能够作用与人们的视网膜,刺激 视神经引起视觉感受的电磁辐射。
光线
1Hale Waihona Puke LOREM光线是摄影创作中的灵魂。
2 LOREM
电影光线是电影视觉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光线的使用 体现了导演和摄影师对未来影片画面视觉形式的追求。
3 LOREM
光线的形式决定了影片的人物形象 风格。
侧光有正侧光和 斜侧光之分
EIUSMOD
画面层次丰富, 立体感强。
EIUSMOD
注意光比,光比 不能太大,
EIUSMOD
EIUSMOD
表现有个性的人 物常用侧光
EIUSMOD
对粗糙表面质地 能很好地表现出
来。
侧逆光
侧逆光又称后侧光、反侧光,是指光源方向和摄像机光轴成 130度左右的照明形式。
Lorem
的视觉起伏感,物体显得坚硬沉重粗糙,人物显得坚强、 有力量,性格豪爽、粗犷
效果光
效果光的光源方向可以 是任意的,是由于某种 特定光源所产生的效果。
光线在电影中的作用 1、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2、渲染环境气氛 3、表现人物情绪 4、作为重要的情节因素 5、构图作用 6、创造节奏
什么是影调
影调是景物的明暗关系表现在影象上的明暗层次,是构成 影象的基本因素。是造型处理、画面构图、烘托气氛、表 达情感的重要表现手段。
4 LOREM
电影的光线处理有的追求“自然、真实的效果”, 有的追求“唯美、戏剧的效果”,都是为了完成人
物的塑造和环境的表现。
5 LOREM
电影中的光线首先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其次, 才是一个艺术的问题。
分类
顺光
考研笔记,最全的视听语言(下)

视听语言•分类:•1、按光源划分:•①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②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2、按光线的性质划分:•①散射光(软光);•②直射光(硬光);•3、按造型的性质划分:•①主光:•A、照明被摄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着该场景中的总的照明的格局;•B、多用硬光,并且它使被摄物有明显的阴影;•3、按造型的性质划分:•②副光:•A、它是辅助主光的光线,它主要用来对主光照明被摄物所产生的明显的阴影提供适当的照明,(注意不应把阴影全部消除,还应使被摄物的阴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软光(散射光)。
•4、按光位划分:•①顺光(正面光)• 优点:被摄体受光均匀,景物没有阴影,色彩饱和,能表现丰富的 色彩效果。
• 缺点:呆板,无变化。
•②侧光:电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
• 这种方法照明,使被摄物富有层次感。
•③背光:又称逆光,来自被拍摄物的背后。
(剪影)• 强烈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突出,可怕;• 柔弱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神秘动人。
•④顶光:光源来自被摄体的上方。
• 往往会使被摄对象丑化。
•⑤脚光:光源来自被摄体的下方。
• 往往会使被摄对象显得残暴。
•光线语言•光线构成了塑造银幕空间的重要手段。
•不同照度的光线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
•由光线所形成的明暗、阴影暗示人物、事件的性质。
•1935年,《浮华世界》又译(名利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
从而使色彩真正作为一种元素、手段、风格进入了银幕的世界。
•(一)属性•1,色相• 即色的属相,指色与色之间的主要区别,这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又称色别。
• 从光学意义上讲,色相的特征决定于光源的光谱组成以及有色物体表面反射的各波长辐射的比值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
人的眼睛可以分辨出约180种不同色相的颜色。
大致可以分为:配不出来的。
不同比例混合调配产生的颜色。
如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
•复色:也叫“三次色”。
影视视听语言色彩光线影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金陵十三钗》中都用到了底光,一个是在独自 一人的海上夜里,另一个是在日本兵逼近,前者是孤独中的恐怖,后者是危险 中的畏惧。
按作用分:
1、主光:人物的主要塑型光源,是镜头曝光的主要依 据。物的主光可以是任意的光线形式。当然,人物的主光在 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明暗比例分配的问题。
按作用分: 2、辅助光:人物的次要光源,帮助主光共同表现形象。
辅助光可以影响光源的反差,也可以影响光比。我们可以通 过控制人物的辅助光来达到控制光比效果。
《金陵十三钗》中运用 主光、辅助光的拍摄,用来 表现约翰·米勒这一任务在 此时的转变:由原来的势利 小人到神父的转变,以此塑 造人物。
按作用分:
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一、摄影
(六)光线
光源:自然光与人工光
光线三元素;质量 方向 强度
按性质分: ①直射光:有明显投射方向(在单个画面内),光 线很硬。 ②散射光:没有明确的投射方向,光线比较软
自然光:《同桌的你》中的阳光。
人工光:《同桌的你》重投在周小栀脸上的电影院的灯光。
直射光
散射光
按光的投射方向分:
1、顺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 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主体自身的后面,在画面的
《战舰波将金号》:运用“加色法”,将战舰 上的旗涂成红色,由此来表示革命的胜利。
《辛德勒的名单》:用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来便 是犹太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战舰波将金号》中运用“加色法”,将战舰上的旗涂成红色,由此来表示 革命的胜利。
色彩的功能
6.被凸显出来的色彩,大都带有表现主义的味 道。
《红色沙漠》:为了制造现在工业社会的形象, 将工业废料、河水污染、沼泽和大块地区都染成 了灰色,也表现女主角单调乏味的生活。
视听语言 光线

安吉尔
2、环境造型 《边城》清新、明净的环境 ——柔和的平光
《边城》作者沈从文,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 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 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 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 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 纯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纪录性,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 实景拍摄,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 进行拍摄。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
长镜头的运用,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既体 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也起到了突出影片形 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 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混用,使 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能够获得意大利电 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结构形式,影片结构简单和动人,朴实无华。不使用倒 叙、闪回等,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 为直观的结构形式,这也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的。
4、表现性光效阶段(1970S)
创作的主体意识崛起、主观性强化,影调风格渐 渐背离“真实再现”传统,呈现出表现主义色彩。 《一个和八个》(张军钊 ):大反差的光线和 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以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 度与沉重感。 顶光——压抑、沉闷、严峻、苍凉
《黄土地》漫散光——柔和醇厚 凸显人的浑厚、温和,环境的压抑、黯淡。
伦勃朗式用光:
拍摄时,被摄者脸部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 部的四分之三。以这种用光方法拍摄的人像酷似 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