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笔记视听语⾔笔记第⼀讲⼈的视听感知特性视觉暂留现象⼈眼观看物体时,感觉到物体的像.当物体移去时,是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即消失,⽽要延续⼀段时间,⼈眼的这种特性称为”是觉暂留现象”.1825年英国⼈帕⾥斯”幻影”转盘.1829年⽐利时物理学家普拉托的发现:视觉暂留现象的时间为0.1-0.4秒(具体值因⼈⽽定) ?电影的⼯作原电影中图像的基本单位为格,摄影机的拍摄频率和放映机的放映速率均为24格画⾯/秒电视的⼯作原理重要概念:1帖:视频影像中最⼩单位的单幅静态画⾯,相当于电影胶⽚上的⼀格画⾯2帧率:即画⾯更新率,是指视频格式每秒钟播放的静态画⾯数量(中国电视25帧/秒)3像素:任何⼀帧图像都可以划分成许多⼤⼩相等⽽明暗、⾊调不等的最⼩单位,这些构成视频画⾯的最⼩单位称为像素⼆.似动现象在⼀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们在静⽌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德国⼼理学家韦特海默三.⼼理补偿机制⼼理补偿是指银幕上没有完成的形象,观众根据⾃⼰⽣活的经验在他⼼⾥上把它完成了,这就是观众的“参与”⼼理补偿机制让观众看到了屏幕上没有的东西。
实现⽅式之⼀:情感认同库⾥肖夫实验实现⽅式之⼆:省略运动(1)常规运动(2)创造性运动实现⽅式之三:利⽤声⾳实现⽅式之四:镜头队列第⼆讲镜头镜头的三种含义1 物理学中的“镜头”2拍摄的谈到的镜头3摄影机每⼀次从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那⼀段连续画⾯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段画⾯分镜头剧本导演根据⽂学剧本和导演的构思,将需要表现的内容分切为⼀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的⼯作剧本第三讲景别⼀、景别的概念被摄主体在画⾯框中所呈现出的⼤⼩和范围五分法: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阔空间、开阔场⾯(乡村⽥野)全景:⼈物全⾝或场景的全貌中景: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近景: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特写:肩部以上或被摄对象细部注:1景别所划分的对象应该是被摄主体2中近景:腰部以上,俗称“半⾝像、半⾝镜头”⼆、各种景别的作⽤(⼀)远景的作⽤:1表现较开阔的场⾯,如群众集会、战争场⾯等2展⽰⼈物活动的环境空间3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轨迹4⽤在影视段落开头和结尾,形成舒缓的节奏。
视听语言笔记

第一章基础概念第一节景别与构图景别:画面的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景别是一种最重要的最外在的视觉语言形式。
景别的特性和影响因素:1.景别的强制性是指摄影者和剪辑者对客观世界和观众的双重强制,对景,对人取景范围的强制性。
叫人看什么就看什么的强制性。
2.距离与景别1)首先表现在直接影响画面间的景别及其内容含量2)其次通过改变距离和换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获得不同景别,不同构图结构以至能改变画面内容含义。
景别的五分法。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广阔空间,开阔场面作用:被摄主体只占用画面很小的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位于远处或深处相比大远景,远景的景别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的具体感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
全景: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1.展现场景全貌2.场景段落的总角度,具有定位的作用3.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4.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5.场景段落的开始或结尾镜头中景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1.以描写为主,兼顾叙述和描写双重功能的构图景别2.在叙事作品中,中景多用于展开情节,能完美地显示人物手势动作和面部情绪,可以清楚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特定关系。
有利于表现人物间的感情交流,展开故事和矛盾冲突。
近景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1.一般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2.人物面部神态,头部形态居于画面的主导位置3.人物的细微神态动作成为表现的主要部分,通过神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近景1.介于中景与近景之间,一般对主体人物的取景到腰部以上。
2.近景和中近景主要用来突出主体,强调细节,表现相对的物体或人物表情。
暗示物体或人物表情的意义。
特写:局部以上被摄对象细节特写镜头是将演员细微的表情和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强调出来,因而增加其重要性。
常具有象征意义。
大特写则更进一步,甚至只表现某人的局部,具有极强的渗透力,直接影响暗示观众心理。
1.展现人物神情,揭示内心世界2.表现人体某一部位和突出物体的细部特征3.戏剧转场4.表现动作,突出视觉冲击力5.引起节奏上的变化6.特写镜头的残缺不完整,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空间7.具有强迫性的指向作用,有效约束了观众的注意力。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笔记第一章画面(一)镜头元素一、景别分类:大远景、大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满景、远景、全景、中近景大远景:1、尽量通过景物与人物的布局、色彩、明暗关系、线条等有机构成,造成整体的画面情绪。
画面的重点是用景别形成一种画面情绪与气氛。
2、清楚地表达环境规模、空间范围、地域位置、人物位置关系、主体运动方向,使环境能独立地表达出视觉效果。
3、从根本上讲,要形成画面的透视效果。
4、多采取静止的画面形式。
远景(人物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与大远景相比,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大全景(人物占画面的三分之二)人物与环境同等重要。
1、大全景的使用要和整场戏的处理全部考虑,符合整场戏的节奏。
2、往往用再段落的开头,以表达全名的空间关系。
3、在构图时,主体的线条要与其他线条搭配。
4、这种景别的剪辑往往会影响到前后镜头,往往在其他镜头的处理中,要考虑视觉连贯。
全景1、是每场戏拍摄的总角度。
2、在构图中,人不能够顶天立地。
3、明确表达出场景中人物的位置关系,建立起人物与环境关系。
4、人物身上的环境光效变化要准确统一。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1、突出人物——从光线、色彩、明暗、虚实等方面。
2、尽量避免单人画面,采用双人或多人画面。
3、中景画面的目的是叙事,多用于表现对话的人物。
4、准确在中景画面中表现人物的透视关系,空间关系,必须与镜头调度,拍摄的方式方法一起考虑。
5、在构图上,防止产生视觉呆板,避免产生线性或并行排列,可以改变前后景关系与前后变化,也可考虑改变镜头焦距来改变画面背景的虚实。
近景(人物胸部以上)1、近景取其质——人物的神态表情。
(给人物的手势留有一定空间;人物的上身形体,特别是肩部,不能破坏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范围不能太大,否则会分散人的注意力。
)2、近景画面是肖像画面,要考虑人物最佳角度的选择。
3、构图中对平、仰、俯视三种角度的运动要谨慎。
既要考虑人物肖像的完美,又要考虑人物形象鲜明,同时还要注意画面之间的连接。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语言笔记(第四讲~第七讲)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语言笔记讲师:方刚亮第四讲听觉元素(Mar.23th,2000)一、人声:对白—表演;法、美的区别:法—表现状态,一只话筒;美—对白知识至上,为了叙事,降低动效(无线);声音是一种表现手段,而不仅是一种叙事功能;1、剧作中,对白的写作法:废话,但承担着一种与主题有关、制造状态、渲染气氛的功能。
增加场、戏的真实感。
2、台词中的方言;3、叙事电影中的人声和状态电影中的人声;《费城》、侯孝贤《再见南国》,追求真实感,再现未格式化的生活,寻找生活的毛边;4、默片与对白电影:画面的表现力,用画面讲故事;二、音响:分为动效和环境声,是一种表现手段,增加真实感、刻画人物、渲染气氛;《现代启示录》旁白多、对白少、场面多;声音总谱:音乐→对白→动效→环境声,表现力逐渐减弱;《轱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三、音乐:分为有声源(客观)、无声源(主观);有声源音乐往往和画面一起构成特定空间(典型环境);无声源音乐本质是非现实的,与现实创作有矛盾;《邻居》无音乐;因为音乐的主观性,体现出一种法西斯倾向;四、音乐与画面的关系:1、音乐为画面服务,同步渲染;(有旋律、无旋律)2、音乐与画面相反、对位;3、音乐相对中立、主题式;现代电影→《教父》第五讲镜头的构成之一一、景别:被摄物在画面中占据的位置大小(主要指人);景别本身无意义(是指信息量),只是一个操作概念;1、特写组:大的景别是什么意思?(大特;特—头,稍带肩;近—胸部以上)特点:A.比较电影化、不正常,善于表现人的心理;B.消除观众与人物之间距离,易使人产生认同、同情;C.特写是一组镜头的重点;D.特写善于表现细节和人物视点;E.创造独特的视觉形象;F.近景特写常用于专场;2、中景组:中近景—腰以上,对话场面;中景—膝以上,小动作场面;l特点:A.数量最多,常规叙事手法景别;B.全景与特写的过渡;C.同时兼顾景与人,中庸;l局限性:①人景两难全;②比较难产生感染力;③难于左右观众注意力、对白、动作;《蓝风筝》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观;3、全景组:人全—人撑满整个画面,顶天立地;全—一个场景或一群人的全貌;远—人物比例小,以表现环境为主;l特点:A.主要表现环境,表现人与景的关系;B.创造意境,为故事展开开创气氛;C.展开群众场面和大场面一般为高机位;l局限性:①全景长度不能太短,信息量大;②节奏缓慢,不善于表现运动;③表现演员的戏有舞台化的倾向;l电影的景别观念:全景式电影(强调“环境”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和特写式电影(强调人的内心、人性)l以全景为主的电影的几种形态:①客观写实,多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主要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小武》;内容与创作方法,创作思想;②以反映意境为主的电影,景与人的交织是指唯美主义的交织,一般易反映意境;《黄土地》、《悲情城市》、《流浪艺人》[希腊]安格拉·普洛斯;③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l以特写为主的电影:(主观化倾向强)①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表达人性主题;《民事诉讼》;②需要强烈视觉效果,靠大量特写形成电影节奏;《战舰波将金》奥德萨阶梯;好莱坞常用手段;二、角度:位置、视点;视角是态度,焦距是心理距离;1、高度:平—存在,记录片常用,记实性,表现力较弱,构图易死板,缺乏张力;仰—优势感,透视变形较大,效果太强烈,易形成公式化象征意义;《疯狂英语》邪教化,主观参与;俯—将人物变得更渺小,压抑,展示空间关系,场面,画面为全、中景多;例外:近景俯(特殊要求)《费城》;2、方向:正—可表现物体特征,庄重而呆板;侧—有透视感,但难以表现物体特征;反—出于特殊需要;《美好的愿望》[希腊]比尔·奥古斯特经典段落;l现代电影的特征:①、中全景、齐腰(低机位):A.容易产生前景,运动中加强效果;B.易于表现空间,使画面具有三个以上层次;C.属于特殊机位,不正常,但最合理的视角;②、中近景、机位平视:A.现代电影要求在镜头视角上客观为主;形式、故事、人物表演;B.平视机位缺少透视,比较容易形成装饰感,仪式感;透视←→仪式(墙角是否存在)第六讲镜头的构成之二(Mar.27th,2000)二、摄法:镜头的运动方式;固定、摇、移、手持、升降、变焦距;1、固定:善于表现静止的人物,较客观、冷静,在一组镜头中间往往用于主、客观镜头的对峙和反应或镜头的组接;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较多用固定、空间变化小,主要变化在时间上;善于表现极端的角度:大仰、大俯;2、摇:摄影机位置不动,镜头轴心做水平或垂直运动;l特点:A.可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主体;B.可维持空间变化的连续性;(长镜头、两个以上的视觉主体、时空的真实连续)C.被摄物由远及近,可产生空间变化的连续性;D.该手法叙事性倾向较强,手法写实;l限性:①避免空摇,用被摄物把空摇变成跟摇;②避免空间平,不要环形背景;③摇的时间长、信息量的安排;摇的属性是写实的、装饰感差,现代电影常被摇移替代;(落幅与起幅的装饰感若只能选择其一强调,一般是落幅)3、移:摄影机本身的运动,纵向和横向的运动;①推—沿视轴向前移动;A.可模拟人视觉接近;B.有心理式揭示感觉;C.可改变景别;D.往往是一组戏的开始;②拉—沿视轴做退运动;A.可模拟人的远离;B.一组戏的结束;C.从微观到宏观,信息量的介入;③横移—横向运动;A.拍摄物体的有效方法;B.表现物体侧面和轮廓;C.能展示横向的空间变化;4、手持摄影:①运动自如,不受限制,展示较复杂的空间;②晃动,与人自然状态不同;③往往与移动结合,只能用广角;5、升降:3~5米大升降—较为普遍,比较主观化,表现力强;小升降—还算正常,构图需要;前景:①是否为运动,表现运动?前景使用非常重要;②无前景的升降,会有一种晕眩感;6、变焦距运动:光学运动;①特殊视觉效果;②偷懒;③企图用景别变化来表现心理距离的变化,是不真实的空间变化,焦距是心理距离而非景别的变化;视觉变化最大的运动方式是最不现实、最主观的;l电影镜头的运动特性:A.物象运动:拍的东西是动的;B.摄影机运动;C.剪辑运动;(D.心理运动;E.情节、内涵的变化;——非视听语言的使用)以上是否合理运用;问题:①布光,调度较难,自然光效的使用;②起幅与落幅是运动的关键;l现代电影运动的特征:1、小的升降,移动的广泛使用,使画面美感增强,为构图而产生;2、电影摄影机综合运动的程度,时空的衔接;让复杂的调度紧凑的组织在一起,又同时保持时空连续的可能;l学生作业:《过道》李红兵鸡头的视觉冲击力;《毕业幼儿园》全景跳切,形式感、节奏—枯燥与跟跑形成强烈反差;《跑男》《超跑男》、《再见,北京》心态轻松、语言流畅;《又见北京》【日】细野研第七讲光学镜头(Apr.3rd,2000)一、标准镜头:指景物的距离感与人眼的正常感觉类似;120镜头—75mm;135镜头—48~55mm;135相机镜头是58mm;电影的标头是50mm;二、特殊镜头:广角—40mm、35mm、28mm;长焦—75mm、85mm、100mm、250mm、500mm、1000mm;变焦距:35~135mm,28~80mm,70~210mm;(相机最多三倍);电影主要是长焦,可达10倍;定焦和变焦:定焦—镜片少,光线损失少,光圈可设计很大,透视性强,透光率强高,清晰度高,色彩还原好;变焦—镜片组多,特性相反,在景别变化上可保持机位不动,比较方便,偷懒的方法;电视用变焦是因为清晰度、光感、质感真实还原上与胶片相差甚远;电视的凸面问题:遮幅或稍加广角;1、电视剧用变焦改变景别;2、对话段落机位不动;三、关于特技:A.演员:武打、舞蹈、动作的替身等;B.美术:模型等,主要指背景、道具、物件;C.摄影:光学特技,配光、合成银幕、升降格、叠、淡、划;四、景深和焦距:景深是指在摄影时物体在胶片上成像的清晰范围;确定景深的两种因素:焦距和光圈;1、焦距长,景深短;焦距短,景深长;2、光圈小,景深长;光圈大,景深小;打光是为了获得更小的光孔和更大的景深;大底片,小光孔—F16学派,为获得清晰的底片,以风景为主,技术主义;大光孔会获得较小景深,把前后景虚化,剥离环境,避免环境对主体的干扰;l视角是态度,焦距是心理距离;焦点和焦距:焦点是画面中呈现的一点,焦平面→厚度即景深;焦距表现的是被摄物与视点之间的空间透视关系;l广角会有较大的视角,长焦相反;在获取一个相同的景别时,不同焦距涉及不同的空间内容,形成不同的空间关系;l变焦距镜头:通过光学原理改变景别大小,空间透视关系不变,类似认得心理接近,主观性强;l举例:典型的广角和长焦段落—吕克·贝松《圣女贞德》,表现段落、叙事段落(主观性的叙事),广角;长焦人全(《Flash Dance》)《九周半》;五、长度:1英尺=16格,1秒×1.51、长镜头:A.单一的视觉元素,时间经度长;B.戏剧式长镜头:时空连续的两个动作,蒙太奇即被禁止;真实,较强的记实性,时空是完整的,视觉时间上的压力,思想走神,去想别的东西;l长镜头的局限:A.拍摄难度大,节奏拖沓;B.无视觉冲击力,不能加快动作节奏,叙事戏剧化冲突,抖包袱;C.做作,设计痕迹严重;运动、调度、灯光、起幅与落幅;2、短镜头:组接一场戏,单个镜头无意义,以一个视觉主体为主,一组镜头的组接产生意义;A.视觉主体要清晰;B.动作性要强,节奏加快,真实性下降;l常规电影特征:大量短镜头场面中必须要有1~2个以上的长镜头,以交代环境的真实;镜头的长度:信息量被完全阅读所需时间,视觉经验、生活经验(中国人的电影,外国人难以理解);l过长与过短:东方电影,时间上的夸张:①过长:《小城之春》对时间的认识—侯孝贤;过长的镜头让观众体验所谓东方的意境;②过短的武打片:《少林寺》→《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8格形成一种印象;《好男好女》侯孝贤;吴宇森,升格、省略、重复;。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ⅰ景的分类:①依照景的来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虚拟;②依照景代表的空间性质,内景、外景、合成景观;③依照景相对于拍摄主体所处的空间位置,前景、后景、背景、满景;④依照景在画面中所占的空间大小(比重),远、全、中、近、特。
ⅱ景的作用:①景可以体现一个特定的时空②景可以描写人物的心里③景可以寄托作者的感情或评价⒈景别⑴像景别及划分①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被摄主体②通常的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的标准。
⑵几种常用景别①远景划分:广阔的空军或广大的人群,人很小作用:环境描写、交代故事背景、营造氛围、揭示人物内心②全景:划分:人物的全身或完整的场景作用:表现一定范围的情景、人物活动、人物关系③中景划分:人物膝部以上作用:展现大半身动作、表情、关系;过渡镜头④近景划分: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作用:表情清楚,更容易使观众介入;人物的情感活动⑤特写划分:人物肩部以上或物体细部作用:强调、突出、抒情⑶物像景别大体以人的身高标准,模仿人的视野。
⑷景别的心理意义景别代表的就是人和他看到的物体的远近,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感受,例如景别越近就越有亲切感,而越远则感情越淡。
景别的选择也关于安全的感受,处于安全的本能。
模拟人的视觉习惯。
⒉角度①正面:最平常的角度,可以获得最全的信息,个体的外貌、立体的全貌,即最普通的角度。
②斜、侧面:关注于一种美感,侧面不利于拍面部表情,更适合拍动作。
如果拍表情又要拍动作则就用斜侧面。
③反侧:拍动作前提又增加神秘感。
④反面:制造神秘感,并不适合表现动作。
ⅱ垂直(高度)仰、平、俯①仰拍:(从低处向高处拍)给人以心理上的崇拜、英雄、伟大、恐惧。
②俯拍:(从高往低看)给人物心理上一种渺小,可怜、压迫、无力反抗(敌人),也可制造喜剧、讽刺效果。
⑵镜头所摹拟的视点——心里角度ⅰ客观镜头:剧中人物的视点(恐怖片、心理片)ⅱ主观镜头:模拟观众的角度,摄影师旁观的角度(不做判断、不言好恶)ⅲ反应镜头:表现人物的反应,可拍成主观镜头也可是客观镜头。
《视听语言》笔记

第一讲视听语言的形成史视听语言=蒙太奇(镜头、剪接)电影:1、是造型和叙事2、是空间和时间一、单镜头时期1889 乔治.伊斯曼50英尺/ 1895 卢米埃尔技术主义——爱迪生基本特征:1、抓住了物体运动这个特征;2、摄影选择的角度是电影化的;3、出现了故事片(事件片)——来自生活,有头有尾的事件;4、全部是单镜头。
电影的最大特征:记实性(人为的参与降到最低——选择)二、戏剧性分镜头的时期梅里爱1896 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 镜头分切(技术上的失误)/ 电影特技基本特征:1、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倒放、叠化);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假定性;2、乐队指挥式的机位、死板的全景;3、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开始戏剧式分场、分镜头;4、题材广泛(科幻、神话)审美上酷爱人工环境;依靠外来的艺术形式创造审美——“表现美学”——二十年代高潮《卡里加里博士》、《水手奎赖尔》;5、有系统地把绝大部分舞台的东西搬到银幕上来(剧本、演员、化妆、布景、分场、分幕、字幕);6、开始商业操作;7、电影的另一大特征出现:假定性和故事性(不是事件)三、电影的结构方式出现1904 鲍特《火车大劫案》分场景十四场戏出现了分镜头、特写特征:1、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了叙事;2、平行蒙太奇;3、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四、完整的视觉语言的形成格里菲斯出现系统的镜头《一个国家的诞生》制作10万美元、12本、1200多镜头(中国现今故事片9本600-800镜头)特征:1、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把戏剧化的矛盾因素融入到平行中)/ “最后一分钟营救”——最电影化的一种手段/ 《党同伐异》;2、景别作为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广泛而交叉使用);3、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一个国家的诞生》种族歧视电影的本体(文本)与泛文本/ 泛文本——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哲学、政治、经济等;4、哲学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党同伐异》/ 传达理念的方式比较机械和理性、对概念的抽象理解、情感的介入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1、普多夫金:结构性剪辑(抒情、渲染)把格里菲斯的分镜头理论系统化,并加入抒情蒙太奇,更注重叙事和情节的渲染/ 《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2、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纯粹技巧方式提出蒙太奇概念六、未来电影语言倾向1、视听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技术密不可分①电影的诞生光学镜头、感光材料、机械革命;②分切的出现停机再拍;③声音的出现同步声音的出现;④色彩的出现和胶片的革新2、电脑在电影中的应用工具式三维电脑——三维电脑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不能改变电影的本质——写实(物质现实的复原)作业赏析:93级毛小睿《地下铁》95﹒04﹒20封闭狭小的空间,两个可能相互吸引的陌生人发生的事情(通俗模式——虚无结尾)结尾一组空灵的镜头93级王海啸《日子》对于风格的坚持/ 寻找视觉点“喷水” / 镜头的使用——“一顺” / 强大的镜头(女孩面对镜头,结束与观众的隔绝,试图沟通)艺术化的东西都是推向极至、绝对的。
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考研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影视视听语言绪论一、视听语言是“语言”吗?1.视听语言到底是不是一门学科2.克里斯蒂安·麦茨①开创了电影第二符号学《想象的能指》②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术语:能指和所指)③“电影是短路的符号”④八大组合的: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
3.视听语言的语言是影视艺术的技术表现方式的功能性比喻。
二、怎么学习视听语言1.看片2.感觉、理解、记忆画面形象三、什么是视听语言1.有意义的形象具有分析意义的影像;有选择的、鲜明特征的、形象凸显的。
2.叙事性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要利用画面中的场景、细节、事件讲述故事。
3.表现性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通过镜头间的组接用极主观化的方式表现现实,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4.象征性的视听语言用可感知的形象,比喻某种抽象的思维、概念、情感、意境5.视觉构成画面、镜头、运动、光、色、构图、角度、场面调度、造型等等。
四、课程相关性和目的性五、课程内容框架1.视听语言基本元素、规律2.类型化的电视视听语言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学习要点第一节景别一、景别的概念1.景别是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2.景深是从纵深空间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3.远景系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近景系列: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4.作为造型元素:景别意味着距离;景别暗示着银幕空间作为叙事手段:景别交代特征;景别强调细节。
5.二、景别的划分与功能根据拍摄对象:物;人1.大远景概念: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宽度和广度,用来交代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
作用:适用于表现大的空间、环境、背景,展示事件的规模和气氛,展现多层次景物。
影片结尾、动作结束、情绪远离。
情绪的超脱、气氛的宏大、交代故事环境。
2.远景概念: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的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
视听语言课堂笔记

视听语言课堂笔记视听语言笔记法国学者里吉斯·代布雷曾对人类社会给出三种时段划分: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及视听时代。
代布雷认为:书写时代是语言的势力范围;印刷时代是文字的势力范围;视听时代是视图的势力范围。
1伯格曼对语言的质疑:语言正如空虚、孤独、陌生、痛苦和无助已经失去了意义。
(《假面》)2希区柯克悬念大师形象记忆沉入精神底层,比理性层面更深的是“视觉无意识”。
(《爱德华大夫》)一、电影的秘密1幻觉中的可视性的真实:明知是一种荒诞却又把它当作一种无与伦比的真实。
2银屏始终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扇透明的窗,它向我们显现的,尽管几乎可以乱真的表象世界,但他不是现实世界本身。
3影片的解读,不仅是专业化的电影欣赏,而且是电影的揭秘。
我们应该在电影叙事人隐身的电影语言背后发现他、反身揭破某种视听效果的构成,并且在丰富而巧妙的电影叙事策略中发现其中的叙事结构与意义结构。
《楚门的世界》看与听的能力皮埃尔·布迪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看的能力即是知识或概念的功能,也就是词语的能力。
即可以命名可见之物,就好像是感知的编程,缺少特定代码的观赏者会感到莫名其妙。
完全迷失于声音与节奏。
二、电影与电视的差异:所依赖的物质载体的不同;对影像艺术的接受与体验方式不同;电影是一种放大的艺术,电视则是一种“缩小”的艺术;受众群体不太相同。
电影与电视的统一性:都是由活动的影像所构成的艺术;都是一种文化产业;都属于视听一体的语言符号;都是大众传播媒介。
三、视听语言与小说语言的区别:1同现实的关系:小说是一种以现实为材料的在作者头脑中随意性建构;内在性与外在性:小说更为内心化,而电影更为外在化;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区别:小说是时间的艺术,电影则是时空结合的艺术;单一性与多样性:小说靠单一的文字符号系统来表意,电影不仅有由活动着的图像组成的可视听性系统,还有由语言、杂声和音乐组成的声道系统。
专题一视觉元素:画面造型语言1人的视听感知特性:视听暂留原理: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视像在视网膜上滞留秒时间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①什么是视听语言:以视听为载体来传达和接受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
视听元素:影像,声音,剪辑特征:(全媒体全渠道的融合性,重共享重反馈的交互性,纪实与虚拟的两极化发展,艺术创作的虚拟性)②视听语言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特征):一,逼真性(精确还原现实世界,重现幻听渴望。
生产技术特性决定,使人产生快感,造就质感质感即信息,使人产生快感,造就感染力)二,幻觉性(运动幻觉与立体幻觉)光波与声波接受的特殊机制:视觉暂留原理。
似动现象。
心理补偿机制。
视觉暂留(视觉后像):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视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
电影胶片每秒24格的速度匀速转动,每秒24帧。
双眼视差:两眼瞳孔相距大约65毫米,当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两个略有差异的一事项。
心理补偿机制:人有一种将他看到,听到感知的形象复合成他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倾向。
电影创作流程:前期筹备阶段(选择剧本,组建创作班子,分镜头剧本。
)实拍阶段,后期制作阶段。
视听作品: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
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实际拍摄:一次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剪辑之后: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机位、画框、构图、景别、角度、焦距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场面调度上述各元素并非孤立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形成影像的叙事,表意,抒情等。
分析影像的基本方法:文本分析(分镜头分析,截图截取片段分析,机位图分析)背景资料阅读(导演的个人背景作品,创作的背景,文本的时代背景)画框:又叫景框,封闭的四边框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③画类空间,画外空间构成画外空间的主要方法: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6,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引人联想画外空间7,摄影机的运动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9,画外音④构图一,概念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被摄取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色调)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二,作用影视构图是指画面的结构形式,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影片主题和内容服务1,叙事功能:突出主体形象,以便更好的叙事2,造型功能:使画面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造型美感3,象征功能: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1)位置安排,中央显得重要,具有稳定感和权威,常用来表现严肃庄重的气氛。
顶部具有权力神圣轻压感,底部具有从属脆弱和渺小感边缘,显得不重要,具有挤压排斥渺小无力感。
(2)面积大小,面积大意味着视觉重量加大,意味着被关注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感,面积小是被忽略的地位。
三,构图的基本内容1,主体画面主要表现对象。
画面结构的中心。
景物或者人物。
2,陪体陪体是在画面中与主体有紧密联系,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拍摄对象烘托陪衬主体3,环境前景画面中位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的人或景物是主体周围环境的一部分作用: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关系能够较好的引导并突出主体内容前景可以与背景内容形成较好的对比关系前景可以强化画面的地位感和装饰性前景可以有力的烘托主体前景可以均衡画面也可以创造虚幻之美4,背景画面中位于主体的最后,用来衬托和渲染人物主体的人或景物称为背景作用:突出主体,表现意境,装饰画面,表现空间,均衡画面。
空白(合理分配画面空间,营造意境,基调情绪表达,空镜头)空镜头的作用: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影视构图的基本形式:一,黄金分割构图二,线条分割构图(井字构图:两分法构图,三分法构图,水平线构图,对角线构图,中央构图,放射型构图,对称式构图,三角形构图,垂直式构图,曲线构图,S型构图,L型构图,圆形构图)构图的基本原则:对比,均衡,集中。
⑤景别(分析一个影片的景别作用)概念:镜头由于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意义:是视觉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描绘和在线的视听作品中的画面空间限定了观者的情感参与度作用:景别的变化促使视听作品实现造型意图和节奏变化影响观者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认知景别的不同运用建构导演风格和视听作品风格景别的完整序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划分标准:一、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二、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
大远景:展示大的空间环境交代背景,展示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
《情书》要位于影片的开头或结尾远景(广阔的场面):以景物为主要拍摄对象,展示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空间的具体感和主体在其中的位置感。
《巴顿将军》全景(人物的全身):展现环境全貌,人物全体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可大可小,具有叙事,描写功能,侧重交待,说明中景(膝盖以上的部分):既能交代环境,又能专注于主体的细部,如人物的形体和表情,人与人的交流关系等近景与中近景(胸部以上部分):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主要用于面部表情的刻画,揭示人物性格强调和暗示细节不同寻常的意义。
特写与大特写(颈部以上部位或被摄物体的细部):主要拍摄重要的细节和人物瞬间的神态变化,表现主体的细微表情,视觉上具有强制性,风格较为极端和远景大远景,并称为两极镜头表达特定的,特殊的观点⑥角度拍摄角度又称为画面角度或者镜头角度,指的是摄影机拍摄画面时所选取的视角拍摄角度包括: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距离,拍摄视点四个方面拍摄方向:是指拍摄角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正面,侧面,背面,1,正面角度:体现物体主要外部特征的最主要的角度,再现被摄体正面的全貌和局部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展示人体对称的特征和人体正面动作的姿态适合表现安静,平衡,庄重的主题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的表现,人和物的本来面貌2,正侧面角度:是从被摄体的正侧面拍摄,它往往用来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的表现力特点:有利于表现人或事物的动作姿态有利于金主的交代动体的方向性和事物之间的方位感剪得较为疏离,人物并不知道他被拍摄3,前侧面角度纸人像既能表现人物的主要面部特征,又能表现人物面部的起伏和轮廓,矫正人物面部的缺陷4,背侧面角度更为疏远通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不友善斜侧面角度(前侧和背侧)可以弥补政策面结构形式的不足,消除画面的呆板,显得生动活泼多变有利于使相互联系的事物分出主次关系利于表现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充分利用画面对角线的容量,形成对角线构图5,背面角度从人体背后拍摄代表人物与世界的疏离,也可以表达引力和神秘的气氛热点:给观众带来很强的参与感,伴随感有一定的悬念效果具有借实写意的效果拍摄高度:俯拍,平拍,仰拍1,平角度拍摄适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交流和内心活动给观众带来平等,客观,真实,自然的感觉,是典型的新闻摄影角度,也是表现面部表情最有效的角度,也称为表情角度对话感使观众身临其境空间透视效果比较差2,仰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现处于较高位置的对象,有利于表现高大垂直的景物拍摄跳跃动作有夸张跳跃动作高度的作用往往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如表示赞颂胜利高大敬仰庄重威严等有利于简化背景利用广角近距仰拍可使前景物体变得高大有夸张作用仰角度镜头可以用来模拟剧中某个主人公的特定视角或代表观众的视线,传达特殊的主观情绪效果特殊情况下,仰角度镜头还可以模拟动物的视角,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产生独特的喜剧化和人性化效果3,俯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现某种气势,地势如河流等,有利于介绍环境地点规模数量,如群众集合阅兵等有利于展示画面中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方位等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示反面的贬义的感情色彩造成观众心理上的渺小可怜,压迫,以及宿命感具有简化背景的作用另外,将仰角度镜头和俯角度镜头结合使用,还会达到对比强烈,褒贬鲜明的艺术效果4,顶角度拍摄(摄影机镜头垂直的从被摄物体上方自上而下拍摄,又叫扣拍镜头。
)有利于强调人物景物造型上的图案变化,往往用于展现平面上组成的图案的美感上帝的视角俯瞰众生,显示主人公的无助⑦焦距(长焦短焦的定义)焦距的概念:及焦点距离指光学透镜的中央点至焦点之间的距离。
【延伸】变焦:焦点和焦距的相应调整对焦:调整焦点使被摄物位于焦距内,成像清晰失焦:分生物偏离出焦距以外,成像模糊选焦:选择景深中某个层面清晰对焦,其他层面成像模糊跟焦:变焦点使移动的人物位于焦距之内拉焦:焦点由一处重点移到另一处,速度当相当突然定焦镜头划分1,中焦镜头又称标准镜头焦距接近或等于画面,画幅的对角线长度的镜头通常指35到50毫米的镜头拍摄的画面2,长焦镜头俗称望远镜头焦距长于50毫米的镜头通常为50到250毫米,视野窄景深较小,适合呈现远处的主体细微状态,或让人物从环境中突然出来塑造人物形象作用:有利于突出主体有利于远距离拍摄描绘细节有利于表现拍摄对象之间的亲近感与紧凑感有利于表现影调色调柔和的人物与景物有利于表现横向运动物体的动感《我的父亲母亲》3,短焦镜头俗称广角镜头焦距小于35毫米的镜头,视野开阔,景深较大,适合呈现大范围的视域和主观化,戏剧化的影像风格。
作用:有利于拍摄大场面,展示大空间有利于偷拍和抓拍有利于强化空间纵深感和透视感近距离拍摄产生变形现象善于表现纵向物体的动感变焦镜头是伸缩镜头前伸/伸进:由短焦距调整为长焦距后缩/缩出:长焦距调整为短焦距变焦摄影的速度景深:距离镜头最近的清晰影像到最远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大景深镜头,全景焦点镜头,又称深焦距全景深景深大小取决因素:光圈焦距物距光圈大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摄距越短,景深越小景深空间只通过一定焦距的镜头拍摄到的具有一定景深的画面空间,主要分为浅景空间和深度空间。
浅景空间:浅景深,焦距较长,表意单一景物清晰的范围控制在有限距离内只对被摄的几件物体对焦吸引注意深度空间:深景深,焦距较短,表意含混然后井之间较大范围都在焦距内,诸多你被对焦讯息同时包含在各层面焦距和景深的运用叙事,抒情,人眼视点,美学效果景深表现现实的多重性和丰富性景深的处理,拓展了空间景深镜头可以起到对比或暗示的作用清晰区与模糊区: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效果。
表达主观的感受。
全景深:一个镜头之中没有清晰区与模糊区的区别,前景和后景都同样清楚。
“运动景深镜头”的核心是纪实,是表现生活的状态。
“静止景深镜头”则是一种东方式的距离和冷静⑧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的概念一,固定镜头:概念: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焦距均不发生变化所拍摄的片段。
固定的画面框架带来其在画面表现上的许多特点:带来稳定的视觉感受提供客观的参照物观众视线可在画面上随意浏览镜头可塑性大,容易造成视觉节奏固定画面的作用: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对静态的人物有突出的表现作用较为客观的记录和反映被摄对象的运动速度与节奏变化利用框架因素突出和强化动感在造型上更富于绘画和图片的造型美感趋于引发观众静的心理反应比较容易表现出久远的时间感表现,追忆,回忆等局限:固定画面视点单一一个镜头中难以产生较大的画面构图变化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很好的表现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在纪实性拍摄中,仅采用固定画面,难以展现一段相当完整的处于真实环境中的生活流程,难以构成较长的画面叙事段落和营造特定的气氛固定拍摄的适用场合:远、大场面单构图画面表现的场合需要对某一小事物进行演示的场合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选择拍摄角度捕捉动态因素表现纵深空间考虑画面组接时的连贯力求稳定二,运动镜头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焦距有意者发生变化,所拍摄的片段常见形式:推,拉,摇,移,跟,升降,甩…一个标准的规范的运动镜头的拍摄:起幅+运动过程+落幅起幅: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讲究构图有适当长度,有固定转为运动画面时要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