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自文库联系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Center at SJTU
地 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木兰船建大楼A906室 Address :Room A906, Ruth Chu Chao Mulan Buliding, 800 Dongchuan Road, Shanghai, China, 200240. 电 话:13761859703 021-34207275 传真:021-34206478 Email:jianjohnlu@sjtu.edu.cn linjunlu@sjtu.edu.cn 网址:http://trc.sjtu.edu.cn/
中 心 简 报 Digest
第二期 2012.1
智能交通与无人机应用实验室
以彭仲仁教授为带头人的智能交通与无人机应用实验室,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 验室的平台,协同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和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的力量,致力于开拓以无人驾 驶飞机为手段的陆路交通及海洋环境监控应用等领域研究。主要研究地空技术相结合的全息信息采集 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以及实时信息在综合交通(包括城市交通、国际航运、物流、船舶运输和港 口)和海洋工程环境监控(包含溢油监控等)中的应用。其中研究重点将聚焦于“基于无人机的地空 全息交通信息系统”和“基于无人机的海洋溢油监控系统”。
基础课程
道路工程 交通流理论 交通系统分析 交通运输经济学 交通运输系统管理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 公共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需求管理与建模 交通统计分析与建模 交通工程理论与方法 交通运输政策与法规 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方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城市与交通运输土地利用
特色课程
GIS-T 交通安全 绿色交通 智能运输系统 道路安全设计理论与方法 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航运金融 现代航运技术 航运贸易与法律 水运系统技术经济论证 现代物流原理 物流理论与技术 轨道交通系统 航空运输系统
此外,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校自1998年起开始招收和培养在职人 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目前已在深圳、上海、宁波等地培养工程管理、物流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工程硕士近 400名。
学术报道
2011年8月,交通研究中心高林杰、倪安宁、彭春露、徐萍几名青年教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2011年公派出国访学 (赴美),这对提高青年学者的学术水平、促进国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1年8月24日至26日,孙健老师参加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在韩国首尔举 行的首届中韩可持续运输双边会议(CKSS),就驾驶员行为及换车道模型研究主题做报告。 2011年9月3日到10日,陆键教授代表我国交通行业学者赴德参加了“Sino German Traffic Safety Symposium at Dresden 2011”会议,在会上做了关于上海市慢行交通发展战略思考的报告,并与与会专家探讨了制定我国交通安全 战略的学术框架和基本思想。 2011年9月11日至12日,上海交通大学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联合举办第二届学术研讨会(The 2nd Joint SJTU-NCL Research Workshop),交通研究中心胡昊教授、孙健特别研究员和徐萍老师参加,并分别做相关学术报告。 2011年9月13日,来自英国Newcastle大学的D. John Mangan 教授为国航系师生做了题为“An Overview of Logistics and Low Carbon Shipping”的学术报告,对港口物流和航运的发展前沿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就低碳航运化的发展 现状、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展望等做了系统阐述。 201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科引进孙健为我校特别研究员。孙健博士于 2009年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交通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交通驾驶员行为研究,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城市交通规 划与仿真和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GIS-T)等。 201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多功能智能化交通监测与仿真系统实验室初步建成,实验室主要用于开 展智能运输系统(ITS),交通综合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安全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2011年10月19日,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由胡昊教授指导的周晶、张蕾、 马鹏清同学的作品“大型展会垃圾分类情况调查报告”获世园会专项一等奖。 2011年10月20日,在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交通研究中心陆键教授做了题为“未来上海城市交 通的发展重点之一:慢行交通”的报告。 2011年10月23日,主题为“演变中的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研究前沿”的“交通运输研究(上海)论坛”第二届年会 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举行。交通研究中心陆键教授、胡昊教授及多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陆键教授受邀做了 题为“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战略的思考”的主题发言,胡昊教授做了题为“管道运输完整性管理”的会场报告。 2011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管道工程与非开挖技术国际研讨会(ICTPP 2011)上,胡昊老 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刘宇涛同学的论文“Fuzzy Inference Systems for Pipeline Risk Assessment ”获得大会组委会颁 发的“最佳论文奖”。 2011年11月10日至13日,第五届世界港口城市大学联盟会议(PUL’2011)在上海举行,我中心彭仲仁教授、胡昊 教授、史小宁和徐萍老师参加,并分别做学术报告。其中彭教授有关无人机溢油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报告引起 行业学者极高的关注。 2011年12月16日,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推导慢行交通——绿色交通出行”资深专家恳谈会,陆键教授作为 特邀嘉宾出席,并与在场专家讨论了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的措施和意义。
中 心 简 报 Digest
第二期 2012.1
研究生培养体系
本学科目前设有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智能交通系统、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国际航运、 海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研究方向。现有专职教师25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7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近30 名,硕士研究生80余名。 本学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学科课程设置及研究生培养紧密契合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需求和上海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本学科始终秉持“高起点、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 传统,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依托正在发展的科研与教学实力,为国内外各类交通运输企业、科研与教学团 体、政府机构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领域人才。 基于此培养目标所设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具备如下鲜明特色:基于综合交通运输(大运输概念)培养所开展 的课程设置,具备系统牢固的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理论和技术的课程,设立多门前瞻性的新课程,如 《绿色交通》、《交通安全》等,设立多种运输方式的专业课程,拓展研究生专业知识和应对学科未来的发展。 本学科培养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即将于2012年春季开设的课程包括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方法、交通运输系 统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交通安全、智能运输系统、交通运输经济学、GIS-T。






实验室建设
交通系统综合状况监测与仿真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交通系统综合状况监测与仿真实验室,依托中心科研实力和海洋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开展城市与区域道路交通系统的信息采集、传输、监测、仿真、评估、预 测、发布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结合交通系统的宏观和微观仿真技术,交通信息综合采集技 术,数据无线传输技术,统计学建模理论,交通系统评估与预测技术,以及动态实时的交通信息发布 与显示技术等。实验室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出行者行为特征,交通与道路综合数据采集系统软硬件开 发,交通系统各类评估和预测建模,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发布显示,交通系统风险评估和管理等。实验 室的目标是建成同领域中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实验平台。
学术热点
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战略思考
慢行交通是行走速度一般小于15km/h的出行方式的总称,包括非机动交通、步行等。近年来,随 着机动车激增带来的交通拥挤、停车难、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非机动车交通作为一种低碳、环境 友好型的出行方式,又逐渐被城市规划专家、交通专家等重视。上海市2005年曾组织相关研究单位和管 理部门开展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课题,2007年编制形成《上海市中心城行人交通系统规 划》、《上海市中心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规划》。由于过去近30年的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机动车一直 是规划和管理人员所考虑的核心和重点,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仍未得到有效建设,其出行环境远未达到安 全、舒适等基本要求。尤其是近年来,电动车等交通方式的产生,非机动车、步行出行环境进一步恶 化,因此提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认为慢行交通 体系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慢行交通系统发展与城市未来发展必须互补。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未来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 需求,为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留下发展空间,包括城市步行商业区的规划、慢行交通走廊规划、以慢行交 通为主的城市社区交通规划等。 慢行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系统须形成无缝衔接。慢行交通是交通出行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多交 通模式出行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交通模式。在制定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时,要侧重考虑慢行交通系统与 其他交通系统的衔接转乘的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和舒适性,同时在设计时更要确保以上提及因素 的体现和实施。 慢行交通需与公共交通形成良好互补和衔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以为慢行交通出行者长距离出行 提供快速通达的支持,同时慢行交通规划过程中也需要为公共交通提供无缝接驳服务。 慢行交通体系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慢行交通系统在未来必将达到安全、可靠、 便携、舒适的交通服务水平,在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的交通服务中,必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内容应包括慢行交通出行需求预测、慢行交通走廊规划、基于慢行交通需求的 土地利用和规划、慢行交通与城市规划的协作发展、基于慢行交通需求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商业 步行街规划等内容。 在研究上,应从保护交通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从慢行交通系统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慢行交通 系统与机动车交通混合交通流特征、慢行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慢行交通系统安全影响因素和慢行交通 系统安全需求分析等各方面着手,研究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技术理论依据,最后为城市慢行交通基础设 施设计奠定可靠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重建我国超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目前城市交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挑战,这不仅在慢行交通基 础设施技术环节、慢行交通管理和控制环节、慢行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环节等方面要开展实质性的重建工 作,更重要的是要在战略层面制定适合于我国超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战略规划,由此可在战略宏 观层面为未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发展纲领和指导。 文/陆键、彭春露/上海交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