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故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历史真相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背后,有⼈说是亡国的开始,也有⼈说是开创了宋朝新局⾯,那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下⾯我们就来看看吧!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出征,费了很⼤劲⼉,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总不⼤踏实。
有⼀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百姓。
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
国家混乱,⽑病就出在藩镇权⼒太⼤。
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然太平⽆事了。
”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对宋太祖说:“禁军⼤将⽯守信、王审琦两⼈,兵权太⼤,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 宋太祖说:“你放⼼,这两⼈是我的⽼朋友,不会反对我。
” 赵普说:“我并不担⼼他们叛变。
但是据我看,这两个⼈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的将⼠。
有朝⼀⽇,下⾯的⼈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的额⾓说:“亏得你提醒⼀下。
” 过了⼏天,宋太祖在宫⾥举⾏宴会,请⽯守信、王审琦等⼏位⽼将喝酒。
酒过⼏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
他拿起⼀杯酒,先请⼤家⼲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
但是你们哪⼉知道,做皇帝也有很⼤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在。
不瞒各位说,这⼀年来,我就没有⼀夜睡过安稳觉。
” ⽯守信等⼈听了⼗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皇帝这个位⼦,谁不眼红呀?” ⽯守信等听出话⾳来了。
⼤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当中,有⼈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上。
你们想不⼲,能⾏吗?” ⽯守信等听到这⾥,感到⼤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没想到这⼀点,请陛下指引⼀条出路。
杯酒释兵权2个典故

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强干弱枝从唐朝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
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
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
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
在中央内部,太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为宰相设置了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而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另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
中国历史故事:太祖杯酒释兵权

中国历史故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在军队拥立下,代周自立登上皇帝宝座。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赵匡胤如今当了皇帝,当然也不能让手下的将领们吃亏。
进了开封,赵匡胤设宴庆贺,大封有功之臣,以前的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提升为殿前都点检,石守信做了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其他的有功之臣也一一封赏。
赵匡胤当了皇帝,可有一些前朝后周的将领认为从前柴荣与赵匡胤拜天祭地,结成金兰之好,称兄道弟,但柴荣去世才一年多,赵匡胤便自己当了皇帝,这些将领不甘心下跪称臣。
对于这些人,赵匡胤当然毫不手软。
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与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他们不愿臣服赵匡胤,也要当皇帝。
赵匡胤便令大将石守信等人攻打李筠和李重进,宋军兵强马壮,将士作战勇敢,李筠和李重进节节败退,最后他们走投无路,纵火自焚而亡。
消灭了二李,其他有异心的人也不敢有二心了。
这时,宋朝的政局趋于稳定。
赵匡胤扫平了内乱,他并没有因此就满足,接着便开始着手整顿朝廷内部事务。
公元961年,赵匡胤下令调任了慕容延钊,派慕容延钊到外镇做节度使。
殿前都点检这官职,自从慕容延钊以后,就不再设立了。
日子过得飞快,眨眼到了秋天。
这一日夜晚,赵匡胤在宫内设下筵席,召集众将一起喝酒,武将席位中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
王审琦当时是殿前都指挥,与石守信同样?军权在握。
殿内点满灯笼,整个房间灯火辉煌,赵匡胤与众将军推杯换盏,酒兴正高。
这时,赵匡胤举起酒杯,动情地对大家说:“今日我请的各位,有的是朕的结义兄弟,有的是追随朕多年南征北战、冒死杀敌的老部下。
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痛饮,真是让我十分高兴!今日大家都无须多礼,只管畅怀欢饮,尽欢才休。
”将领们全站起来,举杯向赵匡胤敬酒:“祝圣上寿比南山。
今后有什么事情圣上只管吩咐,我们粉身碎骨也要为圣上出力。
”赵匡胤请大家继续喝酒,众将交谈很是高兴。
“嗳!”赵匡胤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众人听到叹气声都放下酒杯,间:“如今天下太平,有什么让圣上哀声叹气的呢?”“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天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事件经过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
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
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
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历史故事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事件经过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
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
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话说当年,宋朝那会儿,皇帝老儿赵匡胤心里头可有个大疙瘩,那就是手底下的将军们一个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他心里头能不犯嘀咕嘛。
这日思夜想的,就琢磨着怎么和平地收回这些个兵权,别到时候闹出啥乱子来。
赵匡胤这人,脑子活络,心眼儿也多,他想着:“硬来肯定不行,得智取。
”于是,他就开始琢磨起了法子。
这天,秋高气爽,赵匡胤把石守信、王审琦这些个老兄弟,还有几位心腹大臣,都请到了宫里,说是要一起喝喝酒,叙叙旧。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伙儿都喝得脸红脖子粗的,气氛那叫一个热烈。
赵匡胤一看,时机差不多了,就放下酒杯,叹了口气,说:“哎,兄弟们,我这皇帝当得可是不容易啊。
每天晚上啊,我都睡不着觉,就怕哪天有人把我从这龙椅上给拽下来。
”这话一出,满座皆惊,大伙儿都愣住了,心想:“这皇帝今儿个是怎么了?怎么突然说起这个来了?”赵匡胤见大伙儿都看着他,就接着说:“你们想想看,咱们当年一起打天下,那日子多苦啊,可咱们都挺过来了。
现在好了,天下太平了,咱们也都有了荣华富贵。
可是呢,这富贵背后啊,藏着多少危机啊。
你们手底下的那些士兵,万一哪天有人起了歹心,咱们可怎么办?”石守信他们一听,心里头那个不是滋味啊,这分明就是皇帝在敲打他们嘛。
可他们也知道,这时候不能硬碰硬,只能顺着皇帝的话往下说。
石守信就站起来,恭敬地说:“陛下,您这是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
我们这些人啊,都是粗人,只知道打仗,哪里懂得这些个弯弯绕绕啊。
您要是觉得我们手里的兵权是个隐患,那我们就交出来,图个省心。
”赵匡胤一听,心里头那个乐啊,脸上却不动声色,说:“兄弟,你这话我爱听。
咱们都是自家兄弟,我也不想让你们为难。
这样吧,你们把兵权交出来,我给你们换个差事,让你们享享清福,怎么样?”大伙儿一听,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纷纷表示愿意交出兵权。
赵匡胤见状,大喜过望,当即就下旨,给这些个将军们封了高官厚禄,让他们回家养老去了。
就这样,“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传开了。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匡胤是北宋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在宴会上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当时,赵匡胤为了消除将领们的疑虑,决定在宴会上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表
明自己的决心。
在宴会上,赵匡胤举起酒杯,对将领们说道,“我现在把这杯酒举起来,如果你们认为我有能力统领全国军队,就请你们接过这杯酒,如果你们不认同我,就请你们放下手中的兵权。
”这一番话让在场的将领们感到十分震惊,他们都知道,这杯酒背后代表着的是国家的安危和未来的命运。
在场的将领们陷入了沉默,他们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最终,一位将领站了出来,接过了赵匡胤手中的酒杯,其他将领们也纷纷效仿,将手中的兵权放在了赵匡胤的面前。
这一幕让赵匡胤感到十分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决策得到了将领们的认可。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佳话,人们赞美赵匡胤的胸怀
和胆识。
他用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决心和信念,赢得了将领们的信任和支持。
这也为北宋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有胸怀和胆识,需要善于化解矛盾,赢得人心。
赵匡胤的做法,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果断,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担当。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能成为北宋第一位皇帝的原因之一。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传颂,它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
精神的传承。
这种精神,将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能够坚定信念,果断决策,化解矛盾,赢得人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防止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宋太祖即位以后,大封功臣。
后周大将慕容延钊带着重兵,镇守真定(今河北正定),因拥护宋太祖,升任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
石守信和一个叫韩令坤的将领,也因功同领禁军。
但是,后周领兵在外的节度使,还没有全部降服。
宋太祖即位不到半年,两个节度使先后起兵反宋。
宋太祖亲自带兵出征,平定,宋朝的统治才安定下来。
大臣赵普见宋太祖不断封赏将领,怕他们有了兵权,背叛朝廷,很是担忧。
他把这个想法向宋太祖讲了几次,宋太祖却不当一回事。
有一次,赵普又提了出来。
宋太祖说:“他们都是我的亲信,一定不会背叛的,你为什么这样担忧呢?〞赵普说:“我也不担忧他们反叛,只怕这些人不能控制部下,将士中间万一有人贪图富贵,想拥立他当皇帝,他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宋太祖终于醒悟了。
一天,宋太祖召赵普进宫,商议政事。
他叹了一口气,问赵普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帝王一连换了好几个姓,战乱不停,百姓遭殃,不知原因何在?我要让天下停止战乱,国家长治久安,究竟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对于这个问题,赵普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他答复说:“这不是别的原因,只是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
现在要治国,也没有其他特别巧妙的方法,只有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谷,收他们的精兵……〞不等赵普说完,宋太祖连忙打断他的话,说:“你别再说下去,我已经全懂了。
〞公元961年,宋太祖下令罢免了慕容延钊、韩令坤统领禁军的兵权,派他们到外地去当节度使,从此不再设立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这一官职。
石守信因为拥立有功,暂时没有下令罢免。
就在这年秋天的一个黄昏,宋太祖请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饮酒。
一桌丰富的酒席,君臣同饮,大家喝得兴高采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王故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历史真相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这个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故事,
它是这样演绎的:话说有一天(据说是建隆二年七月十五日),赵匡
胤召集大将们喝酒。
喝到高兴时,赵匡胤突然说道:“别看我现在这
么高兴,实际上我天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
一听这话,这些大将们就很奇怪,他们问道:“陛下富有四海,
何出此言?”
赵匡胤回答道:“当初你们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我身上,让我
当了皇帝,你们好做开国元勋。
万一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了,也逼着你们当皇上,你们怎么办呢?”
真是一语中的: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大将们一听这话,立刻吓得全体跪倒,皇上这不挑明了对自己不
放心吗?于是,他们集体玩儿命磕头道:“那您说咋办?”
赵匡胤说道:“干脆这样吧,咱们打仗不就是为了享福吗?你们
现在回家,你要房子我给你房子,你要地我给你地,你要钱我给你钱。
你再多娶几个小妾,晚上活动充实点儿。
咱们君臣之间再结成儿女亲家,我的公主嫁给你儿子,我的儿子娶你闺女,这样一来的话,君臣
结成秦晋之好,互不猜疑,你们看行吗?”
这有什么不行的?这帮大将回家后,第二天就纷纷上辞职信了:“我崴脚了,骨折了,不能再骑马了。
”“我感冒了,不能再上班了。
”没过几天,这些大臣们都知趣地回家了。
最后,赵匡胤很是高兴,他和平地解决了问题,顺利地收回了权力,君臣之间还相安无事,也留下了这段千古美谈的历史——杯酒释
兵权。
不过,这么一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跟您说,就
是一个后人杜撰的传说,它甚至跟“喝酒、赵匡胤”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您会相信吗?
事实正是如此。
作为宋朝初年政治、军事上的一件大事——杯酒释兵权,几乎所
有的文献、史书都会重复地讲述这件事情,仿佛这就是一件毋庸置疑
的事情。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件事情,并质疑此事的真伪了。
因为,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现在所有“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源,都是宋人的笔记,而非官方的文献。
要知道,如果“杯酒释兵权”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过,那这绝对是
赵匡胤的一项伟大的壮举,理应被永载史册,大书特书才是。
不过,
不管是当时的官方文献《国史》《实录》,还是元朝人编写的前朝
《太祖实录》《三朝国史》《宋史.太祖本纪》等,都对此无只言片语。
对于宋初来说,如此重要的一件军国大事,居然在官方文件上惜
墨如金,甚至一字不提,这岂不是咄咄怪事?还是说,这里面另有隐情,或者是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
而记录了这件事情的各种民间文献,则将此事人为渲染、大书特书,最后将此事演绎成为一个“声情并茂”的电影!
这个“杯酒释兵权”电影的原型,最早见于丁谓的《丁晋公谈录》。
这个丁谓不过一个猛人。
此人不但是宋真宗的宰相,而且还坑死
了一代名臣寇准。
当然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丁谓坑死了寇准,可谓损人不利己,
他未来的下场,比寇准要惨烈得多。
虽然在中国的历,丁谓最终上了《佞臣传》。
但是,丁谓毕竟是
一朝宰相,他不但有自己独特的发言权,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那么,这位丁谓同志,他到底见证了什么呢?
在这本《丁晋公谈录》中,丁谓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
有一天,赵普急匆匆地告诉赵匡胤:“不要再让石守信、王审琦
掌握皇家禁军了!”
一听这话,赵匡胤当时就蒙了,说这哥儿俩是我义社十兄弟呀,
他们难道要造反吗?
赵普继续说道:“这两个人不会造反,但是他们管不住自己的下属,臣担心他们手下要造反的话,他们也就身不由己了。
”
听完这番解释后,赵匡胤哈哈大笑地说道:“宰相多虑了,区区
下属,这两个人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如此器重他们,他们怎能有负
于我?”
赵匡胤话音未落,但见赵普冷冷地回答道:“陛下不知周世宗吗?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周世宗也器重自己的手下呢,结果怎么
样的呢?”
一听这话,赵匡胤浑身冷汗直流。
这个周世宗的手下,你我心知
肚明,何必再言。
于是,赵匡胤立刻听从了赵普的建议,收回了这二
人的兵权,并把他们轰出了朝廷,去地方上任职了。
综上所述,《丁晋公谈录》里记载的这个故事,虽然有收缴兵权
在里面,但是这里面没有“杯酒”,也没有“释兵权”,更没有赵匡胤
什么事,这完全是赵普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结果。
那么,就是这么一个和“杯酒释兵权”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是
如何与这个经典故事扯上关系的呢?
几十年后,宋真宗赵恒驾崩西去,赵祯登基称帝,史称宋仁宗。
仁宗一朝时,当时的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笔记的时候,就把这
段故事写入了自己的《王文正公笔录》。
为了增加这个故事的阅读性,王曾将它重新书写了一遍。
于是,这个故事就变成了这样:
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好几年后,宰相赵普多次进言,说石守信、
王审琦这俩人位高权重,还掌握着皇家禁军,这样早晚得出事,还请
皇帝把他们调到别处,防患于未然。
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赵普的这个建议,赵匡胤仅仅微微一笑,他
完全信任这两位好兄弟。
不过,架不住长时间地被灌输着三人成虎,
任谁也会改变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初衷了。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找来了石守信、王审琦一起吃饭,
并在这个酒席宴上,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我和各位,那都是同生共死的好兄弟,所以我绝对没有怀疑过
你们。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文臣们天天在我耳边嗡嗡叫,说得我
头都大了,我也保护不了你们了。
这么着吧,你们不如选一个风水宝地,去地方当一个土霸王。
当地的赋税收入,足以让你们荣华富贵一
生了。
这样颐养天年,岂不快哉?
“除此之外,我再跟诸位联姻,我收你们的儿子为姑爷,收你们
的女儿为儿媳,让诸位当国丈。
这样咱们结秦晋之好,以示君臣无猜,你们看怎么样?”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对于石守信、王审琦来说,他们也早就过够
这种日子了。
所谓树大招风,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人吊起来
当靶子打,自己再皮糙肉厚,也有抵挡不住的时候。
如今,自己不但
啥事没有,还能彻底地功成身退,对于这样的好事,他们还能提什么
反对意见!
于是,石守信、王审琦马上第一时间磕头谢恩,且唯恐皇帝说话变卦,立刻交出了兵权,定下了儿女婚姻的时间,就这样去地方上享福去了。
至此,“杯酒释兵权”故事的基本框架,就此敲定。
后来,等历史的车轮转到宋真宗时期,当时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自己的《涑水记闻》中,又对这件事情实行了重新的演绎,把它最终演变成为咱们现在众人皆知的“杯酒释兵权”了。
综上所述,在这三位作者的持续演绎、持续加工下,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根本就是一个后人杜撰的传说。
不过,这么一个永载史册的故事,虽然是宋代文人演绎的结果,但是在那段真实的历史中,它确实存有过,并且真的与“杯酒”相关系。
这段历史,也许才是“杯酒释兵权”的真正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