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
关于颜真卿写书法的故事简短

关于颜真卿写书法的故事简短
颜真卿,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有一次,颜真卿在南京应酬,突然接到一封紧急信件,说他的母亲病重。
颜真卿急忙赶回家乡。
在路上,他担心母亲会匆匆离世,无法亲手送母亲最后一程。
于是,他决定在路旁的一块巨石上写下一段表达思念之情的墨文,作为送别母亲的方式。
他站在巨石旁,手持毛笔,挥洒墨汁,以极其激烈的笔画写下了“永失我母,家破吾亲”的字样。
这几个字,不仅传达出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也展现出他与母亲深厚的亲情。
据说颜真卿的书法精湛,墨迹浑厚,笔力雄浑且富有张力,这段墨文更是他用心之作。
后来,这段字被人发现,无论是从气势上还是字迹上,都被赞誉为颜真卿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这个故事也流传下来,成为人们赞美颜真卿母子深情的佳话。
关于颜真卿练字的故事

关于颜真卿练字的故事
颜真卿,作为中国书法第二座高峰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故事很多。
颜真卿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不懈练字。
他的母亲和外祖父都是书画家,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
颜真卿小时候因家里贫穷买不起笔墨纸砚,就用碗装着黄泥在墙壁上练字。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然而,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告诉他练字的秘诀。
他只是给颜真卿简单地指点一下字帖的特点,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让颜真卿自己去领悟。
颜真卿考取进士之后就离家外出做官。
因为以前对书法的勤学苦练,为官不久他的书法就已经小有名气。
但他自己并不满足。
听说张旭书法成就很高,就投入洛阳张旭的门下学习书法。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颜真卿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颜真卿的相关故事

颜真卿(709年-785年),字杲卿,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在楷书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颜真卿的一些相关故事:
1. 学书经历:颜真卿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他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向多位书法家学习,包括褚遂良和张旭。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颜真卿在他的指导下,书法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书法成就:颜真卿的书法以楷书最为著名,他的字迹端正刚健,结构严谨,笔力遒劲,被后人誉为“颜体”。
他的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这些作品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3. 政治生涯:颜真卿不仅在书法上有成就,他在政治上也有显著的贡献。
他曾多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秉公执法,弹劾贪官,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导致他的官职多次升降。
4. 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坚守岗位,为抗击叛军做出了贡献。
他的忠诚和勇敢得到了唐肃宗的赏识,因此被封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5. 晚年被害:在唐代宗时期,颜真卿因为直言进谏,再次得罪了权贵,被贬到地方任职。
后来,唐德宗时,李希烈反叛,颜真卿被任命为安抚使,前往传达朝廷旨意。
不幸的是,他在途中被李希烈扣留,最终在李希烈称帝后,颜真卿因坚守节操而被缢杀。
颜真卿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在书法和政治上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名人。
他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品德和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颜真卿的小故事

颜真卿的小故事颜真卿,字子渊,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一生传奇,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颜真卿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
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一代宗师。
他的书法作品,如《颜勤礼碑》、《颜勤礼碑》等,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在颜真卿的一生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柳宗元之间的故事。
柳宗元是当时的名士,他与颜真卿有着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柳宗元写了一篇文章,讽刺了当时的一位官员,结果招致了官员的报复,柳宗元被贬谪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
得知这个消息后,颜真卿立刻写信给柳宗元,劝他不要灰心,要坚强面对。
他还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柳宗元的深情厚谊。
柳宗元收到信后,倍感温暖和安慰,他在困难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朋友的真诚和力量。
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除了与柳宗元的友情故事,颜真卿还有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据说,颜真卿曾在官场上受到了排挤和打压,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
相反,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书法创作中。
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他的一生就是对“书法至真、笔力雄健”的最好诠释。
颜真卿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毅力,创造了无数的传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终有一日会迎来成功的曙光。
颜真卿的故事,就像他的书法一样,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他的一生,是对艺术、对友情、对人生的最好诠释。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书法家,也让我们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
颜真卿练书法的故事

颜真卿练书法的故事
以下内容简要概述颜真卿练书法的故事,仅供参考: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颜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从小就展现出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颜真卿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买不起纸笔,但他对书法的热爱却丝毫不减。
为了练习书法,他琢磨出了一种独特的方法:用毛笔蘸着黄泥水在墙上写字。
这样,他就可以在墙上反复练习,不但节省了纸张和笔墨,而且墙壁上的字迹还能够用水冲洗掉,重复使用。
除了在墙上练习书法,颜真卿还向一位名叫张旭的书法家请教。
张旭是当时的书法大师,颜真卿希望能够拜他为师,学习书法的心得和技巧。
张旭开始并没有接受颜真卿,但颜真卿并没有放弃,他每天都在张旭的住所外等待,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张旭被颜真卿的诚意和毅力所打动,终于答应收他为徒。
在张旭的指导下,颜真卿的书法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在书法上的努力,颜真卿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原则。
他正直善良,尊重长辈,对待朋友和家人都非常真诚。
他的这种品质和性格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有形式的美感,更有内涵的神韵。
总之,颜真卿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师。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并为之付
出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关于颜真卿的故事

关于颜真卿的故事颜真卿,字清臣,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琅邪临沂人,公元734年进士,曾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
创立“颜体”楷书。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颜真卿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颜真卿,字清臣,祖籍山东临沂,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一生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
二十六岁时他中了进士,又擢制科(朝廷为求散逸而有专长的人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顺利踏上仕途。
公元750年,颜真卿由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下属的三院之一的察院任职。
在此期间,御史吉温出于私怨陷害御史中丞宋浑(宰相宋璟之子),颜真卿于是上折:“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宰相杨国忠及其党羽便把他当成异己加以排斥,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把他调离出京,降为平原太守。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谋反初露苗头时,颜真卿暗中高筑城墙,并在墙边深挖战沟,招募壮丁,积储粮草,加以防范,表面上却作出每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不问世事的假象。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河北二十四郡除了平原城守备很好外,其他城均失守。
在与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将原来的三千兵扩充到万人,并择取统帅、良将,与堂兄常山太守(今河北正定)颜杲卿相约共同抵抗安禄山,颜杲卿在安禄山后方讨伐叛军。
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20万,横扫燕赵。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又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
公元756年,唐玄宗之子李亨即位后,为肃宗。
颜真卿重新当上了河北招讨使。
安禄山利用肃宗调走河北兵力之机,乘虚急攻河北,兵围平覃。
十月,颜真卿被迫弃郡。
他于公元757年见到了皇帝,被诏受宪部(刑部)尚书,后升职为御史大夫。
关于颜真卿的故事:宰相卢杞使毒计经过安史之乱,唐朝转向衰落,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代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即位,为德宗,但实权却被宰相卢杞把持。
卢杞一直对颜真卿的才略和耿直嫉恨。
公元782年,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却引发了藩镇叛乱。
颜真卿的经典故事简短

颜真卿的经典故事简短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刚劲有力的笔触和独特的风格著称。
以下是一个关于颜真卿的简短故事:
有一次,颜真卿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老人在卖自己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走上前去,看到老人的字虽然有些功底,但缺乏特色,于是他决定给老人一些建议。
颜真卿告诉老人:“如果你想让你的字更有特色,那就要每天早晨练习写自己的名字,直到你觉得自己可以掌握这种字体为止。
”
老人听从了颜真卿的建议,每天早晨开始练习写自己的名字。
几个月后,他的字迹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有特色和韵味。
老人感激地向颜真卿表示感谢,并请教他写字的秘诀。
颜真卿微笑着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只要你坚持不懈地练习,就能写出好的字来。
”
这个故事展示了颜真卿的为人和书法造诣,也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不断地努力和练习。
颜真卿书法故事

颜真卿书法故事
以下是 8 条关于颜真卿书法故事:
1. 颜真卿小时候可勤奋啦!他天天都在练字,据说有一次啊,连家里的墙都被他写满了,这是多么执着呀!就好像一只小蚂蚁努力搬运食物一样执着,你们能做到吗?
2. 有一回,颜真卿看到一块特别好的碑刻,哎呀,他就像着了魔似的,站在那里看了好久好久,简直比看到好吃的还入迷呢!你们难道不好奇他当时心里在想啥吗?
3. 颜真卿和朋友们一起交流书法,朋友们都对他的字赞不绝口,说他的字啊就像挺拔的山峰一样有气势!他听了心里得多美滋滋啊,换做是你,你不高兴吗?
4. 你们知道吗,颜真卿为了写好一个字,能反复练上几百遍呢!这跟那铁杵磨成针有啥区别呀,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5. 有一天下雨,颜真卿还是坚持在练字,浑身都湿透了都不管,这是多么大的热情啊!就像那燃烧的火焰一样热烈,你们有这样的热情对待喜欢的事吗?
6. 颜真卿的书法在当时可是出了名的好,好多人都慕名前来求字,哇,那场面,就跟现在的大明星一样受欢迎呢!想想都觉得好厉害呀!
7. 他曾经为了练习一种笔法,废寝忘食,连家人叫他吃饭都听不见,这是不是很疯狂呀!好比一只饿极了的老虎在专注地寻找食物,你们做什么事会这么投入呢?
8. 颜真卿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大家一定都要向他学习呀!我的观点就是,颜真卿真的是书法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
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
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
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
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
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
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
颜真卿的生平故事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
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
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
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
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
不信,我写给您看!”
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
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
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辞官拜师
颜真卿二十六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
两年以后,他在朝廷里做了校书郎(负责写碑文、祭文的官)。
后来朝廷又让他到礼泉县(在现在陕西省)去当专门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尉。
县衙里公事很多,可颜真卿还是不忘练字。
虽然大家都夸赞他的字写得很有功夫,他却想,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写字的功夫还不到家,还要拜高明的人为师才行。
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拿着自己写的一些字,赶到洛阳去拜大书法家张旭为师。
张旭听颜真卿说完来意,仔细地看了颜真卿写的字以后对他说:
“你的字写得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你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哪能在写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你只要勤练,字就能有长进,就不必拜我为师了。
”
听了张旭的这番话,颜真卿觉得有道理,见张旭执意不肯收自己做学生,就告辞回长安了。
颜真卿回家以后又在朝廷里做了官,可他心里总放心不下向张旭学书法的事。
过了不久,他又一次辞去官职,来洛阳找张旭。
张旭见颜真卿第二次辞官学书法,被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就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写字的秘诀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后,书法大有长进,张旭对收了这么一个好学生十分的满意。
一天,张旭和颜真卿一起谈论书法,张旭问:“三国时候的钟繇,把写字的方法归结了十二个字,你知道是哪十二个字吗?”
“是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还有损、巧、称。
先生您看我说得对吗?”
颜真卿回答说。
“对!不过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我说不大好,还请先生指教!”
“好!这十二个字是书法的精髓。
现在,我把我多年的体会传给你。
这‘平’字是说,横的笔画要写得平,但是,不能太平,要有气势,不呆板;‘直’是说,竖划要从不直中求直,下笔要放纵开来,不能歪斜变曲;‘均’指的是字的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要均匀自然,不能过远过近;‘密’是说,笔画相连处要不露痕迹;‘锋’是每一笔的收处都要写好笔锋,使它挺健有力;‘力’字很容易懂,是说字要写得有骨力;‘轻’是说笔画在转折的地方,要轻轻带过;‘决’的意思是说,下笔的时候,一定要果敢坚决,不能胆怯犹豫;‘补’是头几笔没有安排好,就要设法用下面的笔画来补救;‘损’字很重要,是说在一点一画的书写上,要让人感到还有余意没有表达出来,能引起人的想象;最后是‘巧’和‘称’,‘巧’是要把字的形体结构布置得富于变化;‘称’不但是说字的笔划结构要匀称,在一篇字的布局上,也要大小疏密得当。
这样
字看起来才能匀称。
写字的时候,只要注意按这十二个字的要求去写,字是一定能够写好的。
”
“先生,您讲得太好了,我明白了写字的门径和精要。
”颜真卿高兴地说。
原来,对这十二字的解释,张旭从来没有向别人讲过,今天他传给了颜真卿,从此,颜真卿的字写得更好了。
后来,他融汇了前代书法家的特长,自己创制了一种新字体。
这种字体精神饱满,厚重朴实,刚健雄壮,很受大家的喜爱,人们叫它“颜体”。
由于学写颜体字,可以使人少犯缺乏骨力的毛病,所以初学书法的人都爱习写颜体字。
御史雨
颜真卿的书法学成以后,告别了张旭,回到了长安。
过了没多久,朝廷就让他做了监察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官)。
一次,颜真卿来到陇右(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去巡查,发现五原(现在宁夏盐池县)有一件案子牵连了许多人,是一件冤案。
虽然当事人和他们的亲属一再向官府申诉冤情,可办案的官员一直不认真察访审理,结果,案子拖了很久不能平反。
说来也怪,自打五原出了这桩冤案以后,天就一直大旱,没落一点雨星儿。
水井干涸了,小溪断流了,田里的庄稼枯萎了。
人祸加上天灾,五原的百姓日子过得苦极了。
颜真卿决心为这起冤案平反,他经过一番明查暗访,终于弄清案情真象,重新审理了这个案子,最后解救了蒙冤受屈的人,惩治了失职的官员。
五原的百姓人心大快,都说:“颜御史真是为百姓作主的好官啊!”
据说,就在颜真卿为蒙冤的人平反那天,好几个月不下雨的五原,一下子就下了场透雨,枯黄的庄稼没几天就变得一片青绿了。
五原的百姓又把这场雨和颜真卿平反冤狱的事连起来,四处传扬说:“准是冤情惹怒了上天,给五原带来这场旱灾,如今颜御史为受难的人伸了冤,感动了老天爷,才有这场大雨呀!这场雨就叫‘御史雨’吧!”
颜真卿的人物简介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
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
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
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
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
宋人辑有《颜鲁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