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万物简史全课外知识

万物简史全课外知识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是英国作家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所著的科普读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随着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不断增加,万物简史成为了一本备受关注的畅销书,引发了公众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本书从宇宙的起源开始讲述,通过揭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探索历程,以及科学家们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重要发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宇宙和生命的发展史。
下面将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些关于万物简史之外的有趣科学知识。
1. 雷达技术雷达是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发送和接收信号来探测、测量和识别目标的一种技术。
它在军事、航空、海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雷达通过发射出的无线电波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互作用,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根据信号的特性来确定目标的存在、位置和速度等信息。
2. 环境污染与减排技术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现象。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们研发了许多减排技术,如废气处理设备、污水处理技术等,用于防止废气和废水的直接排放,从而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
3. 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创造新种类的技术。
通过基因工程,科学家可以向生物体中插入新的基因或改变现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转基因技术是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已经在农业、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药物的开发和应用。
4. 量子力学与量子计算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中微粒行为的理论。
它在物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量子计算则是基于量子力学的一种计算模型和技术,通过利用量子位(qubits)的叠加和纠缠性质,可以进行更加高效和强大的计算,有着巨大的潜力用于解决传统计算难以处理的问题。
2019年托福阅读背景知识:万物简史(History of Geology)

2019年托福阅读背景知识:万物简史(History ofGeology)万物简史History of Geology)Because the British were the most active in the early years, British names are predominant in the geological lexicon. Devonian is of course from the English county of Devon. Cambrian comes from the Roman name for Wales, while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recall ancient Welsh tribes, the Ordovices and Silures. But with the rise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elsewhere, names began to creep in from all over. Jurassic refers to the Jura Mountains on the border of France and Switzerland. Permian recalls the former Russian provinceof Perm in the Ural Mountains. For Cretaceous(from the Latin for chalk) we are indebted to a Belgian geologist with the perky name of J. J. d Omalius d Halloy.在这门学科的早期,英国人是最活跃的,所以在地质词语中英国的名称占了绝绝大部分。
泥盆系(即德文系)当然源自英格兰的德文郡。
寒武纪来自罗马人对威尔士的叫法,而奥陶纪和志留纪使人想起了古代的威尔士人部落:奥陶人和志留人。
《万物简史》序言节选及英文版

《万物简史》序言节选及英文版欢迎,欢迎。
恭喜,恭喜。
我很高兴,你居然成功了。
我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
事实上,我认为比你知道的还要难一些。
首先,你现在来到这个世界,几万亿个游离的原子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以复杂而又奇特的方式创造了你。
这种安排非常专门,非常特别,过去从未有过,存在仅此一回。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我希望)这些小粒子将任劳任怨地进行几十亿次的巧妙合作,把你保持完好,让你经历一次极其惬意而又赏心悦目的旅程,那就是生存。
为什么原子这样自找麻烦,这还搞不大清楚。
形成你,对原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情。
尽管它们如此全神贯注,组成你的原子其实对你并不在乎--实际上甚至不知道你在哪里。
它们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它们毕竟是没有头脑的粒子,连自己也没有生命。
(要是你拿起一把镊子,把原子一个一个从你的身上夹下来,你就会变成一大堆细微的原子尘土,其中哪个原子也从未有过生命,而它们又都曾是你的组成部分,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想法。
)然而,在你的生存期间,它们都担负着同一个任务:使你成为你。
原子很脆弱,它们的献身时刻倏忽而过--简直是倏忽而过,这是个坏消息。
连寿命很长的人也总共只活大约100万个小时。
而当那个不太遥远的终结点或沿途某个别的终点飞快地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由于未知的原因,你的原子们将宣告你生命的结束,然后散伙,悄然离去成为别的东西。
你也就到此为止。
不过,这事儿还是发生了,你可以感到高兴。
总的来说,据我们所知,这类事情在宇宙别的地方是没有的。
这的确很怪,原子们如此大方、如此协调地聚集在一起,构成地球上的生物,而同一批原子在别处是不肯这么做的。
不说别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生命只有这个世界上才有,真是不可思议:碳、氢、氧、氮、一点儿钙、一点儿硫,再加上一点儿很普通的别的元素--在任何普通药房里都找得着的东西--这些就是你的全部需要。
原子们惟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们形成了你。
当然,这正是生命的奇迹。
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导读设计

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导读设计《万物简史》【作者及背景简介】一部好的科普作品,或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学幻想小说,往往能产生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专业的学术著作所难以达到的。
要吸引青少年走入科学殿堂,需要大量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有趣的科普作品。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
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毕业于美国德雷克大学。
从1973年起,曾在英国居住20年之久,任职于《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
布莱森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他的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皆为非学院派的幽默之作。
2003年5月,《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在美国出版,很快就在欧美各国引起极大轰动,稳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更是勇夺年度科学类图书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学术界和新闻界对这本书的评价都极高。
牛津大学教授、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会长彼特·阿金斯称,《万物简史》“可以跻身于最引人入胜的图书之列”;国际知名科学家、南澳大利亚州科学委员会主席提姆·弗兰纳里认为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出版商周刊》评价说“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了惊奇和美妙”;《纽约时报》则认为《万物简史》“似乎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
2004年初,本书被权威的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2003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之一。
同年6月,本书夺得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Aventis)奖,此前该奖的获得者包括著名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和进化论学者斯蒂芬·杰伊·古尔德。
【书籍介绍】《万物简史》是一部有关人类科学发展史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普名著,作者以超常的智慧、幽默风趣的笔法,结合有关现代科学的发现,勾勒了自然的演化史和人们认识宇宙、探索万物的科学历程。
《万物简史》英文原版介绍

From primordial nothingness to this very moment,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reports what happened and how humans figured it out. To accomplish this daunting literary task, Bill Bryson uses hundreds of sources, from popular science books to interviews with luminaries in various fields. His aim is to help people like him, who rejected stale school textbooks and dry explanations, to appreciate how we have used science to understand the smallest particles and the unimaginably vast expanses of space. With his distinctive prose style and wit, Bryson succeeds admirably. Though A Short History clocks in at a daunting 500-plus pages and covers the same material as every science book before it, it reads something like a particularly detailed novel (albeit without a plot). Each longish chapter is devoted to a topic like the age of our planet or how cells work, and these chapters are grouped into larger sections such as The Size of the Earth and Life Itself. Bryson chats with experts like Richard Fortey (author of Life and Trilobite) and these interviews are charming. But it's when Bryson dives into some of science's best and most embarrassing fights——Cope vs. Marsh, Conway Morris vs. Gould ——that he finds literary gold. ——Therese Littleton From Publishers Weekly As the title suggests, bestselling author Bryson (In a Sunburned Country) sets out to put his irrepressible stamp on all things under the sun. As he states at the outset, this is a book about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from the Big Bang to the ascendancy of Homo sapiens. This is a book about how it happened, the author writes. In particular how we went from there being nothing at all to there being something, and then how a little of that something turned into us, and also what happened in between and since. What follows is a brick of a volume summarizing moments both great and curiou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overing already well-trod territory in the fields of cosmology, astronomy, paleontology, geology, chemistry, physics and so on. Bryson relies on some of the best material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o have come out in recent years. This is great for Bryson fans, who can encounter this material in its barest essence with the bonus of having it served up in Bryson's distinctive voice. But readers in the field will already have studied this information more in-depth in the originals and may find themselves questioning the point of a breakneck tour of the sciences that contributes nothing novel. Nevertheless, to read Bryson is to travel with a memoirist gifted with wry observation and keen insight that shed new light on things we mistake for commonplace. To accompany the author as he travels with the likes of Charles Darwin on the Beagle, Albert Einstein or Isaac Newton is a trip worth taking for most readers. Copyright 2003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万物简史——精选推荐

万物简史【使用指南】《万物简史》和《飘》原典英语交流论坛//.homer-english/【使用指南】《万物简史》和《飘》(以下内容摘自《徐老师原典英语自学法》(徐火辉著)第二章)在使用时,一定要做到聆听先行,听读结合,即:■①打开一个MP3文件(一般3~5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不看任何文本,先静气聆听3~5遍后,谨记:千万不可看文本;■②聆听至少3遍后,打开PDF阅读刚才听的部分,生词可以用金山词霸查,大概读2~3遍;■③关掉PDF,闭目再听1~2遍;■④最后,可以进行跟读,朗诵,背诵,写作等操练。
◆方案3. 原典英语(50天 + 6个月)挑战新东方英语大牌名师训练方案◆训练素材:电子版经典名著有声读物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 GoneWith the Wind训练量:前50天每天运用原典英语训练法学习6个小时,后6个月每天2小时,总训练时间660小时。
训练目标:聆听、阅读、口语和文化欣赏水平超越新东方大牌名师。
适用对象:掌握3,000 以上词汇、听力和阅读基础较好、初三或以上有毅力挑战自我的学生。
训练具体方法:酷爱科学的学习者先选 A Short History ofNearly Everything,酷爱文学的学习者先选Gone With the Wind。
如果先选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则听读训练顺序为Introduction, Chapter 25-30,然后大体按逆序章节听读,即不要按照原书章节的顺序听读,详见第12章。
如果先选Gone With the Wind,则按小说原本的顺序听读。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的Chapter 25-26,总共约83分钟的朗读量,按533模式训练,即专注聆听5遍,可以切分成5-10分钟的音频段落聆听,然后认真研读3遍,再聆听3遍。
万物简史测试题及答案

万物简史测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历史上首次提出 "万物简史" 这一概念的人是谁?A. 亚里士多德B. 查尔斯·达尔文C. 史蒂芬·霍金D. 弗朗西斯·培根答案:C. 史蒂芬·霍金2. "万物简史" 这本书主要探讨的领域是什么?A. 生物学B. 物理学C. 哲学D. 文化学答案:B. 物理学3. 下列哪位科学家对现代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有重要贡献?A. 奥古斯特·庞加莱B. 尤金·卡里亚C.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D. 加尔文·兰道答案:C.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4. "万物简史"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哪年?A. 1920年B. 1965年C. 1988年D. 2001年答案:C. 1988年第二部分: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 (×) 万物简史这本书只探讨了物理学方面的内容。
2. (√) "万物简史" 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 (√) 史蒂芬·霍金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和科普作家。
4. (×) 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因斯坦没有对现代天文学做出贡献。
第三部分:简答题1. 简述 "万物简史"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答案:《万物简史》主要思想是通过讲述宇宙的历史和发展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起源和存在。
书中认为,宇宙的发展可以通过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来理解,从宇宙大爆炸到星系的形成,再到人类的出现,宇宙中的一切都符合物理学的规律。
书中还涉及了黑洞、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要概念,以及对于宇宙的未来命运的推测。
《万物简史》的观点是,宇宙的起源和发展是由物理学中描述的规律所决定的,而人类自身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方式去理解宇宙和人类的存在。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最近读了一本著名的科普书——《万物简史》,作者是美国的比尔·布莱森。
这本书讲述了宇宙的许多奥密,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点到无限大的宇宙;从无数的元素构成我们的太阳系;从无数岩石构成我们的地球;从地球的诞生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切都无比的神秘,无比的复杂,但这本书却从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等多个方面来讲述这些事物,使它们成为有趣的知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地球的大小,讲述了很多的科学家不畏艰辛、不断的对地球进行研究,这是人类的好奇心理造成的。
诺伍德为了测量地球1度经线的长度历时两年走了330多公里;布格和孔米纳花了10年的时间证明了地球赤道略鼓,两极稍扁;马斯基林为了测量山的重量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不断的计算;玛丽·安宁为了挖一块蛇劲龙化石花了10年时间。
多亏第一代原子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不畏高度危险的工作,现在的我们才越来越清楚,地球是古老的。
通过阅读,我懂得了地球的形成;懂得了地球的周长;懂得了地球的质量;懂得了地球的年龄;懂得了地球的结构,而这一切,都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得来的!生命!地球!宇宙!很多的知识都被作者用清晰的笔法汇集到此书。
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了科学的有趣,我了解了宇宙,了解了,了解了生命,了解了万物!越了解生命,我越觉得生命的不易,越了解地球,我越觉得地球的珍贵,正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我才能懂得那么多的知识。
事物的发展和完善是靠着许多人努力奋斗来完成的,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发明创造更多更好的事物!《万物简史》读书笔记2《万物简史》是比尔布莱森的一部科普著作,是比较畅销的一部书,也是格局很宏大的一部书。
这部书在我的书架里放了两三年,只是信手翻了翻;前些日子,下了决心,看完了这部书。
《万物简史》是一部很出色的科普著作。
科普著作往往容易写得很生硬、乏味,但这部书不是这样,笔下很幽默诙谐,让人没有距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简介: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ISBN 0-7679-0817-1) is a general
science book by Bill Bryson, which explains some areas of science, using a style of language more accessi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an many other books
dedicated to the subject. It was the bestselling popular science book of 2005 in the UK, selling over 300,000 copies.[1]
A Short History deviates from Bryson's popular travel book genre, instead
describing general sciences such as chemistry, paleontology, astronomy, and
particle physics. In it, he explores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the discovery of
quantum mechanics, via evolution and geology.
Bryson tells the story of science through the stories of the people who made the discoveries, such as Edwin Hubble, Isaac Newton, and Albert Einstein.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
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这本书可以说是科普的科普了,并不是由于它简单粗浅,而是生动易懂;这是一本真正让人读的书,会让人爱不释手,会让人浮想联翩,而不会想到过多的摘录援引。
[引言]
Q……是不是有可能在不大专门或不需要很多知识的,而又不完全是很肤浅的层面上,理
解和领会——甚至是赞叹和欣赏——科学的奇迹和成就。
——————
科普的价值在于如何描述事实。
一篇好的序文就足以引人入胜了。
感动不了自己就感动不了别人,我猜比尔在写这个序文的时候一定会反复读,反复改,会笑出声,会洋洋得意,翘着两条腿,甚至把椅子的三条腿都翘起来,再衔个巨大无比的烟斗……啪,一个念头又蹦出来了。
这样的文章如果出现在语文课本上(不是读本),我想以后的物理课可能会好上一些——好吧,读本也凑合吧。
[第一部寥廓的空宇]
比尔以极其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宇宙大爆炸,感受宇宙之大之奇之妙,并诙谐的打消了可能会有的种种疑虑,譬如宇宙之外怎样?宇宙会不会有尽头?能不能实现星际旅行?而真正值得疑虑的问题同时又被点明。
反复地放大缩小比例尺以弥补想象力的不足,甚至是嘲笑狂想的勇气。
宇宙初始的时刻没有时间,之后便有了么?我们距离最有可能存在文明的星球也要200光年,那么彼此信息交互一次就需要400年(当然是利用电磁波),对于我们400年的沧海桑田,在相对于宇宙这样小的一个范畴上那就是同时的,甚至都不是一秒一瞬一眨眼,谁说时间不能停止呢?刹那即永恒。
埃文斯牧师惹人艳羡之处就在于它找到了那片属于自己的星空,还有那颗早已消失的星,只为他绽放,壮美而短暂。
当人们用电荷耦合技术来代替眼睛加镜片的时候,埃文斯牧师不高兴了,他要的就是那种神奇的味道。
会不会有一天,更多“耦合”的“耦合”出现了,疯狂的求知欲被不断满足,任何事情都不再神奇,大家会高兴么?幸好宇宙无边无际,而人类的欲望也不逊于此。
[第二部地球的大小]
对于牛顿和卡文迪许的描述,没见过更有趣的了,我猜胡克到了他手里也会变本加厉。
早期地球测量者们艰苦卓绝的努力绝对可称之为历险记,大片现成的题材。
相对于地球的年龄,它的大小、质量、形状以及在队列中的位置保密性都很差。
和人类一样,年龄是个岁月问题。
詹姆斯·赫顿——一个语言蹩脚枯燥无味的地质物理学家幸而遇到了约翰·普莱费尔——一个文辞优美理解力超群的数学家,才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想法——我们脚下的大地和巍峨的群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否预示着岩石的命运?——岩石被理解之日便是成尘之时?
达尔文喜欢确切的数字,然而他研究的对象却是混沌不堪的。
水成、火成、灾变、均变、泥盆纪大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如今都成了一锅粥,吃的人(包括看的)津津有味,熬的人兴致盎然。
玛丽·安宁和埃文斯牧师一样善于发现,所不同的是后者白天还是个卫道士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和不俗的收入,而前者在穷困潦倒中把挖化石当生命一样活。
一个年轻的女士能花十年时间用简易的工具不停的挖,只为一块化石,没有金钱和名气的附带条件。
这石头当时没引起学者的重视,对于她自己却足以石破天惊。
相较之下,曼特尔医生就没那么潦倒,甚至可以说是幸运多了——虽然他自命不凡、唯我独尊,但他有一位留心观察的太太,在家附近散步时的一个弯腰就发现了一颗源自白垩纪巨兽禽龙牙齿的化石。
但是谁又能想到,这个意外的成就更加助长了曼特尔的虚荣心,持续的借债收藏抵押变卖,以至于最后这位功勋太太不得不带着四个孩子出走。
更为悲惨的是曼特尔最后被另一位才华横溢又阴险无比的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迫害致死,而欧文在发表了600篇论文叱诧了好一阵之后也终于名声扫地。
更有甚者,由于另外两个曾亲密无间的天才(柯普和马什)无止无休的勾心斗角,被得知的恐龙由9种激增至近150种……这些人无不在科学史上立下功勋,但背后相差万千的灵魂却都是执拗的,或狂热或焦灼或挣扎或瑟瑟发抖。
读第三部的时候,更多的像是在和老朋友会晤,那些熟悉的大人物,熟悉的大事件,甚至小怪癖,小笑料回味无穷。
脑门不时会热:海森伯不是这样子的;玻尔可没那么说;普朗克也没那么惨啦……
[第三部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无论是谁都可以把100年前物理学的天翻地覆写得激情澎湃,在这里比尔的优势不明显了。
“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么是集邮。
”卢瑟福当年这句话够蛊惑人心的,只是不知道之后在1908年他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时作何感想。
我一直认为,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也是很伟大的,至少它具有伟大的思考高度思考视野,它是在宏观的思考物理甚至是世界。
为什么当全世界都懵懂地高歌猛进地受惠于量子力学的福音,而他还在思考他的根基,还在建设统一?仅仅是不甘寂寞不服气么?归根结底无论是整个人类种族还是每个个体都需要建立完整和谐的世界观,那么这种宏大开阔的思考就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的伟大并不以衍生应用技术为唯一向度。
同样我们仰望星空,感叹云瀚浩渺神游不知所踪时也不妨碍没完没了的煲电话粥。
“无法与之争辩,也无法理解。
”这与其说是对弦理论、M理论的态度,不如说是对所谓
宇宙理智的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