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合集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长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期以来, 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 济发展很不平衡, 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 发展很快, 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 后,突出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个方面: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②城乡教育差距 ③城乡医疗差距 ④就业差距 ⑤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公共投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 的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统筹 城乡发展, 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 其目的是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措,其目的是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面临两大难题: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 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本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也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农业生产持 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 全局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农村建设:回顾十一五, 新农村建设 回顾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视频) 展望十二五视频)
新 农 合 宣 传 栏
城乡医疗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 城乡医疗差距。目前, 率基本达到90 左右, 90% 率基本达到90%左右,新农合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提高到200 200元 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高到200元。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农 民在医保待遇方面与城镇职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 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提高。 距,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推荐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难忘的实践活动又将谢下帷幕,我们一定积累一些相应的社会经验,不如认真地做个总结,写一份实践报告吧。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1调查主题关于我的家乡——“新农村”建设调查目的第一,寒冷的寒假好不容易过了,转眼到了报到注册的日子,且说报到注册不是什么难事,可定要人手奉上一份寒假调查报告。

没怎么调查,就按所思报告一下,好解报到之围。

第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光要在学校好好学习,在学校外面的日子更要了解社会、关注当前各种情势,作为连在学校都不能好好学习的本人,只得更用功去亲近社会(不论大小),以便不被社会遗弃。

第三,新农村好啊,大家吃饱了、喝足了、玩乐了、长胖了……值得称颂!家乡社会现状第一映像:当然是指这次回去的第一映像。

归心似箭(虽然不知道归哪)的我,在车上看到家乡的大致显然失望了——农村始终是农村!调查总结首先,政策好了,社会进步了,终于有空来关注农村了,我们农村人也就有干劲了。

其次,经济发展了,中青小一代的思想也慢慢跟上脚步了,老人虽然离这进度还差一段。

第三,脑筋活、能干的人在“新农村”政策下的农村也容易发财了,肯干的人也慢慢向富裕迈进了,农村的贫富差距也渐渐朝大脚步迈开了。

真希望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概念会慢慢消失,即使不能,农村人也要成长为富有的农村人。

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2一,农村政治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农业和农民的关注,多侧重于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

“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而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和谐很大程度上由农村政治状况来决定。

农村的政治状况也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不。

就我村而言,农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但是存在村干部行为失范,甚至有村干部在与民争利时采取非法手段,以致村干部与村民关系紧张,村干部与村干部关系紧张。

2023建设新农村调查报告

2023建设新农村调查报告

2023建设新农村调查报告2023建设新农村调查报告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20__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

为了对宝塔村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一次调查,我深入宝塔村,采取走访党委书记的形式,对宝塔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本篇调研报告。

一、宝塔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宝塔村位于皖宣城市狸桥镇,是一个由多个村合并而成的村。

调研发现,调马村的文化设施相对较为齐全。

村里有文化活动室、祠堂、寺庙、广播等文化设施,另外村里还有好几个篮球场。

每到大型节日,村里都会举办划龙舟、庙会等文化活动,尤其每逢到了春节,都会有舞龙舞狮、唱戏等活动,吸引了许多村民的参赛和观看。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分析(一)数量较少。

村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村里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也很少。

在村里开展相关体育比赛时,都没有专业的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素质相对低。

村里没有自己的文化队伍,文化队伍建设缺乏引导。

村里庆祝重要节日时,只能花钱请乐团来表演。

(三)经常性差。

村里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村里搞一些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

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

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打牌等,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三、加快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

文化与经济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

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否早日实现。

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就有了如下的建议和对策:(一)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

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变化

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变化

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变化摘要: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有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防活”的方针,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内溪村发展存在问题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我的家乡是福建龙海市海澄镇,是一个由3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及2个镇办农场组成的乡镇。

在此次调研中,我以内溪村为重点,走访多个自然村,总结了改革开发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以来,家乡的变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浅析祖国6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以广东省英德市九龙镇为例

浅析祖国6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以广东省英德市九龙镇为例

浅析祖国6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经验————以广东省英德市九龙镇为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今在祖国60华诞之际,作为生在英德长在英德的学子,深感家乡新农村建设几十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腹地的巨大变化,这60年来英德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英德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英德市地处广东中部,北江中游,位于珠江三角洲和粤北地区的结合处,以粮、油、糖、桑、菜、林、果、茶、笋、木薯等十大农产品生产为主。

截至英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期间,英德市在农村经济发展各方面都跨上了新台阶。

按照英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十五”时期农业总产值28.10亿元;三大产业年均增长11.5%,而其中农业年均增长23.1%;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52.6:23.9:23.5调整为2005年的28:31:41;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比2000年“九五”计划完成时增长30.6%,年均增长5.5%。

为何英德新农村经济建设能稳步前进?笔者欲在对家乡英德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切身体会的基础上总结多年来英德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以英德市九龙镇为例),以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九龙镇简介:九龙镇是个农业大镇,全镇1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56万人,总面积213.5平方公里。

目前该镇建有4个经济基地:即砂糖桔基地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5万亩;优质水稻基地2.1万亩;笋竹基地3.5万亩。

达到全镇农业人口人平1.5亩的经济作物,其中砂糖桔就有8000多亩挂果,收入可达6400万元以上,人均达1000多元。

新农村建设标语

新农村建设标语

新农村建设标语1、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建设新农村受益每个人3、新农村建设人人有责任4、全党动员,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5、大家一条心建设新农村6、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7、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8、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构建环境优美农村9、农村要环保青山绿水好1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12、建设新农村倡导新生活13、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1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15、培育文明新风构筑和谐农村16、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7、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8、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19、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20、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1、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建新机制、树立新风尚22、热爱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好都江堰23、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4、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环保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和节约型农业25、深入开展清理垃圾、清洁河道、改厕改圈和村庄绿化活动,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26、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7、道路通达河塘清、改水改厕饮水净、垃圾集中“无四乱”、绿色乡村面貌新28、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29、爱岗敬业勤劳富,精打细算聚财富,遵纪守法健康富,家庭和睦同心富,邻里相亲互相富30、诚实守信,勤劳致富31、扶贫帮困,患难相助32、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33、春耕不好误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34、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35、着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农村新风貌36、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水平37、用自己的双手把世代居住生活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3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9、生产发展是根本,生活富裕是目的40、周围多栽树,乡村胜都市41、不信邪迷信,养我浩然正气42、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43、不搞赌博打骂,保持安宁和气44、群众心中有秆称,民主管理自公正45、君子守信讲良心,坑蒙拐骗是小人46、争做科技致富的新农民47、三清六改更清爽,屋里屋外亮堂堂,全力清除脏乱差,农民生活有质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一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二关键词:新农村三农发展社会主义三引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切实体会新农村的发展情况,我们一组同学决定一起去我们各自的家乡进行调查。

四内容:首先,我们在学校制定了调查的路线和调查的内容。

调查路线:淄博市九级村——济宁市薛屯村——枣庄市李河湾村——聊城市胡谢村——滨州市南张村调查内容:新农村年老者的调查;新农村农田收入情况的调查;新农村农民家庭收入的调查;新农村的受教育情况;新农村的交通情况;新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情况;新农村绿化情况;新农村环境保护情况。

㈠基本情况2012年7月15号,首先我们去到了淄博当地的九级村,九级村人口在600人左右,耕地面积1200亩,全村生产总值300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现村中主要道路都进行了水泥硬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100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 %,受普通教育程度达到了90 %,受高等教育程度10 %,村中80岁老人也逐年增多,而且都十分健康。

下一站我们去了济宁的薛屯村,薛屯村人口在1000人左右,耕地2000亩,全村生产总值400万,人均纯收入也突破万元大关,村中的主要道路都进行了水泥硬化,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受教育程度和九级村相似,村中80岁老人也逐年增多,而且都十分健康。

在枣庄李河湾村,人口和耕地方面和淄博九级村相似,有“蔬菜之乡”之称,李河湾村,近几年在蔬菜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村中农民依靠蔬菜也早一步的步入了小康生活,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100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受普通教育程度达到了90 %,受高等教育程度30 %,村中80岁老人也逐年增多,而且都十分健康。

新农村建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

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

安徽省滁州市施集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所在的家乡安徽省施集镇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大韩农村的宽阔的水泥街道上,一幅幅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百鸟齐鸣、绿树红叶、宽敞的楼房、交织成网的水泥路、绿色蔬菜示范园、笑逐颜开的农民、实实在在的新生活,见证了近几年来施集农村的新变化。

新变化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在我小的时候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

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

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

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好新农村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历史见证了这个国家曲折的复兴,如今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不断书写着这个国家的光辉,也让世界人民为之鼓掌。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中有近8亿的农民,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全面发展,如何搞好农村建设无疑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目前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全面抓紧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期间,农村问题得以明显的改善,因此保证了农村体系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我是一名农村的孩子,我切身感受到了建设新农村带来的的巨大变化,在这次实践报告调查中,我以我们乡的变化来说说家乡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取得的成就。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国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设》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防活”的方针,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长期以来这也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
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业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建设,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这次我主要通过对我所在家乡进行详细地调查,总结了近年来我的家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指导下发生的变化。

首先,我想说的就是我家乡道路的建设,这是一个大家亲身感受、亲眼所见的一个变化。

曾记得儿时,我们村就只有一条通往省城的马路,当时那条马路是家乡人民的希望。

而其他的路全是弯弯曲曲的泥巴路,每当下雨时,上学的孩子都撑着一把雨伞,与狂风暴雨斗争,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地前行,我记得那时我们心中只是怀着自己心中美好的梦想,总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现在呢?政府与百姓合资,在百姓出行的地方几乎都修建了宽宽的水泥马路,而大家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在下雨天艰难地出行了。

也就是家乡的这个巨大的变化,坚定了我对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份狂热的激情,现在我看到的家乡最大的变化,使我更加我坚定我们一定可以走出贫困,走出一条新的希望之路。

为此,我将继续奋斗,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

其次,我想说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家乡的乡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明显地提高了。

在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有关教育的减免学费的政策中,我的家乡也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地实施这一系列措施,现在每家每户的小孩都有书念,国家花了巨大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而我的家乡也全面落实了国家的这些方针政策,我相信我们农村的小孩一定可以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从而拥抱世界。

而且家乡的学校针对某些特困生给予一定的助学金以及给优秀学生一定的奖学金,也是这种措施,真正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好学的积极性。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家乡人民的致富精神,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以前小时候,爸爸妈妈最舍不得的就是家里的农田,非常重视种农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的就是收多一点稻谷,再卖一点儿钱,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把稻谷作为家里经济最重要来源,可以看出当初农民的思想比较陈旧。

然而现在再看看我们村,人们不再眷恋农田,都向往城市,轻壮年一般都是进城里工作,而那些年迈一点儿的村民就在家种田,但是现在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机械式的种田啦!农民学会了使用科学的种田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机械啦!抛秧种田、收割机收稻谷,种田比以前轻松多啦!而且在村里有的村民建了养猪场,然后又集中建了沼气池,这正是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体现。

慢慢地村民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生活娱乐活动与日俱增,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驾齐驱。

我看到现在村里的变化,不禁感叹祖国的前途是多么的光明,未来是多么的美好,农村正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了。

以上就是我结合自己的家乡所了解的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农村现在的这些巨大变化,我更加坚定了祖国的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当三农问题逐步开始解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开始打开思想的枷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我相信我们的国家的未来将书写历史新的篇章,为此,我们应该一起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因此我们要全力拥护党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坚定内心的理想,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