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 病案
中医妇科学.病案

陈某,女,28岁。
带下量多,伴小腹疼痛2日余。
现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
小腹及右侧少腹坠胀隐痛,不喜揉按。
胸闷心烦,口苦咽千,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唇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带下过多;湿热下注型。
病机要点: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董某,女,34岁。
带下量多两年余。
经抗炎及中药治疗无明显疗效故来应诊。
现带下量多,常需垫纸,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伴畏寒肢冷,腰痛如折,小腹凉,小便频数。
舌淡胖润,边有齿痕,脉沉细而迟。
要求:诊断、病机要点、治法、方药。
诊断:带下过多;肾阳虚型。
病机要点:久病及肾,使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寒湿内盛,引起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带下量多。
治法: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方药:内补丸加减。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紫菀茸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附子芡实白果金樱子王某,女,26岁。
带下量多,伴外阴、阴道瘙痒3天。
患者于20天前在某医院行人工流产术。
术中顺利,术后阴道出血近两周。
经服抗生素及中药血净,术后半月盆浴。
3天前出现带下量增多,色黄如脓,臭秽难闻,伴外阴、阴道瘙痒不适,心烦不安,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带下过多;湿毒蕴结型。
病机要点:患者因人工流产术损伤冲任,又值血室正开之时盆浴,令湿毒内侵,损伤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天葵子紫花地丁土茯苓薏苡仁红藤败酱草李某,女,27岁,干部,1987年10月3日就诊。
主诉:第一胎孕足月,胎死腹中10天。
患者素患慢性肾炎,于近预产期前10天,行产前检查,发现胎死,现小腹坠痛不适,疲倦无力,心悸气短,阴道有少量淡红色血,面色苍白。
舌淡黯,苔白,脉细弱。
诊断:子死腹中;气血虚弱型。
病机要点:久病体虚,气血虚弱,胎失所养,无力养胎促儿外出,故临产前胎死腹中,不能产出。
中医妇科-病案

七.病案分析: (要求: 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则、方药。
共15分1.某患者, 女, 49岁, 已婚, 月经紊乱近2年多, 半月~2个月一行。
现停经半年多, 觉头晕耳鸣, 腰酸肢软, 烘热汗出。
五心烦热, 失眠多梦, 口燥咽干, 皮肤干燥。
舌红苔少, 脉细数。
妇检未发现异常。
答: 诊断: 经断前后诸症辨证: 肾阴虚型证候分析: 患者经断前后, 天癸渐衰, 肾阴不足, 精血衰少, 冲任失调, 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紊乱, 周期不定。
精亏血少, 髓海不充, 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 肾又主骨, 肾阴不足, 故腰酸肢软;肾阴不足, 虚阳上越, 故烘热汗出;水亏不制心火, 心神不宁, 故失眠多梦, 五心烦热;阴虚内热, 津液不足, 口操咽干;精血不足, 肌肤失养, 故皮肤干燥, 舌脉皆为肾阴不足之证治则: 滋肾益阴. 育阴潜阳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生龟版、生牡蛎、石决明药物: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知母黄柏2.范某, 女, 18岁, 学生。
主因经行腹痛2年。
患者近2年来, 每遇经期第2天开始出现下腹疼痛剧烈, 经色暗红, 有血块, 排除血块及腐肉片样物后腹痛减轻, 伴面色苍白, 汗出肢冷, 恶心呕吐, 经前乳房胀痛, 心烦急躁。
来诊时正值经期第二天, 小腹疼痛剧烈难忍, 舌暗有瘀斑, 苔薄白, 脉弦细。
要求写出: 诊断(病名、证型)、治法、方药答: 中医诊断: 痛经。
气滞血瘀治法: 活血行气、祛瘀止痛方药: 桃仁12g 红花10g 赤芍10g 川芎10g 枳壳12g 郁金12g 香附 12g 五灵脂12g 益母草15g 泽兰12g 丹皮10g 王不留行12g四剂, 水煎服, 日一剂, 分两次温服。
调护: 注意调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
3.朱某, 女, 24岁, 未婚。
出诊日期:1986年7月15日。
患者素食饮冷, 近半年来, 月经延后, 常40—50天一行, 量少, 色暗红, 有血块, 小腹冷痛, 得热痛减, 经期畏寒肢冷。
中医医案——产后尿潴留(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疏理三焦、温通膀胱法治愈产后癃闭病案:阚某,女,成人,已婚。
初诊:1959年6月29日。
主诉及病史:初产妇,产后9天。
自产后起即小便不利,经多次努力后始能排出;腹胀腰痛,大便干结,眠差。
诊查:舌苔白腻,脉象细弦。
辨证: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为州都之府,今三焦膀胱同病,于是气化失宜,水道不利。
治法:治以疏利三焦,温通膀胱。
处方:当归9g 柴胡4.5g 川芎4.5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3g 制香附6g 小茴香3g 橘皮3g 3剂另:肉桂末2.7g,沉香末1.8g,琥珀末6g,三味相和,分6包,日2次,每次1包。
二诊:7月1日。
服药后小便较通,下腹尚胀,腰酸,便干,恶露多色红,自汗少寐,乳汁不多,胃纳不振。
舌苔薄白中微黄,脉象细弦。
治以养血疏肝,通利膀胱。
处方:当归9g 川芎6g 炙甘草3g 制香附6g 小茴香3g 橘皮3g 茯苓9g 桃仁6g 姜黄3g 泽泻9g 木通3g 小麦9g 2剂1另:肉桂末2.4g,琥珀末3.6g,二味相和,分4包,早晚各服1包。
服上方药2剂后,小便畅通。
按语此例由于三焦气化失宜,以致水道不利。
故治法以疏利三焦,温通膀胱,用琥珀、肉桂、沉香、小茴香、制香附以温通膀胱,再以逍遥散加减疏利三焦,因此能迅速痊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263,钱伯煊医案。
钱伯煊(1896-1986),江苏省苏州市人。
中医研究员,我国著名的中医妇科学家。
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钱益荪先生,是江苏有名的中医外科专家。
幼承家训,从小酷爱医学。
16岁即从苏杭名医曹融甫学医,20岁满师回家后,又跟父亲学习2年外科。
22岁独立开业,门庭若市,20世纪40年代便闻名江浙。
1948年国民党当局蓄意取消中医,钱氏愤慨之极,不顾个人安危,联合黄一峰、葛云彬、李畴人等中医界知名人士,在苏州组织“同舟社”与企图扼杀中医的政策相对抗,使中国传统医药学在姑苏城里深深扎根。
附录一中医妇科病案书(精)

附录一中医妇科病案书写病案是指医务人员规范记录病人疾病表现和诊疗过程的文件,它客观、完整、连续地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诊疗经过、治疗效果及最终转归,同时也记录了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病案是原始医疗档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
病案的保存为医、教、研提供宝贵资料,又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医疗保险等事项的重要依据。
临床上一般把正在运行的、还未归档的病案称为病历。
病历可分为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妇科病历书写时要注意记录月经史、带下史、婚产史、妇科检查等情况。
一、中医门诊病历格式及书写要求中医妇科门诊病历包括初诊病历和复诊病历。
1.初诊记录就诊时间:×年×月×日×am(pm)科别:×××姓名:×××性别:×年龄:×岁职业:××病案号:××主诉: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现病史:主症发生的时间、诱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及伴随症状、诊治过程、目前情况。
如有数项主要复杂疾病者,则按先后次序分段记述。
扼要记述月经史、带下史、婚产史和重要的既往病史、个人史和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中西医检查阳性体征及具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
尤其注意妇科检查及舌象、脉象有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就诊时已获得的相关检查结果。
诊断: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
西医诊断:治法:处方:方药、用法等。
医嘱:饮食起居宜忌、随诊要求、进一步的诊治建议及注意事项等。
医师签全名:2.复诊记录就诊时间:×年×月×日×am(pm)科别:×××记录内容包括:(1)上次诊疗后的病情变化、药物反应及治疗效果等,注意记录新出现的症状。
(2)体格检查时复查上次发现的阳性体征情况,注意记录出现的新体征。
(3)简要的辨证分析、补充诊断、更正诊断。
附录一中医妇科病案书(精)

附录一中医妇科病案书写病案是指医务人员规范记录病人疾病表现和诊疗过程的文件,它客观、完整、连续地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诊疗经过、治疗效果及最终转归,同时也记录了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病案是原始医疗档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
病案的保存为医、教、研提供宝贵资料,又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医疗保险等事项的重要依据。
临床上一般把正在运行的、还未归档的病案称为病历。
病历可分为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妇科病历书写时要注意记录月经史、带下史、婚产史、妇科检查等情况。
一、中医门诊病历格式及书写要求中医妇科门诊病历包括初诊病历和复诊病历。
1.初诊记录就诊时间:×年×月×日×am(pm)科别:×××姓名:×××性别:×年龄:×岁职业:××病案号:××主诉: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现病史:主症发生的时间、诱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及伴随症状、诊治过程、目前情况。
如有数项主要复杂疾病者,则按先后次序分段记述。
扼要记述月经史、带下史、婚产史和重要的既往病史、个人史和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中西医检查阳性体征及具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
尤其注意妇科检查及舌象、脉象有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就诊时已获得的相关检查结果。
诊断: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
西医诊断:治法:处方:方药、用法等。
医嘱:饮食起居宜忌、随诊要求、进一步的诊治建议及注意事项等。
医师签全名:2.复诊记录就诊时间:×年×月×日×am(pm)科别:×××记录内容包括:(1)上次诊疗后的病情变化、药物反应及治疗效果等,注意记录新出现的症状。
(2)体格检查时复查上次发现的阳性体征情况,注意记录出现的新体征。
(3)简要的辨证分析、补充诊断、更正诊断。
妇科中医痛经病案范文

妇科中医痛经病案范文一、初诊。
# (一)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小李,女,22岁,是一名大学生。
这姑娘长得眉清目秀的,就是被痛经这个“小恶魔”折磨得够呛。
# (二)主诉。
每次月经来潮时腹部疼痛难忍,已经持续了3年多啦。
就像有个小锤子在肚子里不停地敲,痛得她小脸煞白,直冒冷汗。
# (三)现病史。
这姑娘说啊,月经周期还算比较规律,大概28 30天来一次。
但是每次月经前一天就开始肚子疼,疼痛主要集中在下腹部,是那种阵发性的绞痛,严重的时候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的情况。
她只能躺在床上,抱着热水袋,吃止痛片来缓解。
止痛片刚开始还管点用,后来效果也越来越差了。
这几年为了这痛经,学习都受到影响了,考试的时候要是赶上痛经,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 (四)既往史。
身体还算比较健康,没有什么重大疾病史。
不过小时候体质有点弱,经常感冒。
# (五)舌脉。
我一看她的舌头,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再一把脉,脉象弦紧。
这舌脉的情况啊,就像是身体在给我悄悄“告密”,告诉我她体内气血不畅,寒邪比较盛呢。
# (六)辨证。
根据她的症状、舌脉这些情况,我判断这是寒凝血瘀型痛经。
就好比冬天里的小河被冻住了,气血在身体里运行得不通畅,堵在那儿就疼起来了。
# (七)治法。
既然是寒凝血瘀,那咱们就得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 (八)方剂。
我给她开了少腹逐瘀汤加减。
这少腹逐瘀汤啊,就像是一支专门对付寒凝血瘀的“特种部队”。
里面的小茴香就像一把小火把,能把寒邪驱散;蒲黄、五灵脂这对组合呢,就像两个勤劳的小工匠,把瘀血一点点地化掉;再加上当归、川芎这些活血养血的药材,就像给身体的气血注入活力,让它们欢快地流淌起来。
具体的方子是:小茴香10g、干姜6g、延胡索10g、没药6g、当归10g、川芎10g、肉桂3g、赤芍10g、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益母草15g。
一共开了7剂,让她每天一剂,分两次服用,在月经前一周开始喝。
二、二诊。
# (一)治疗效果。
过了一段时间,小李又来找我了。
病案

PBL教学实施预案中医妇科教研室一.案例你是附属医院的妇科门诊医生。
这天接诊了一位病人,病人反映月经已经大半年没来了,人倒是比原来胖了很多,说话时病人情绪显得有些急躁,反复询问她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得的?看得好吗?有什么不良影响和后遗症?平时生活和饮食当中要注意什么?还有她想口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减肥药品想请教医生这可以吗?经过对病人的详细询问你又得到了以下资料。
(1)基本资料姓名:叶×,性別:女,出生日期:1978年 7月8日,年龄:28岁,职业:外企销售,婚姻:已婚,身高:160cm,体重:72 kg门诊日期:2006年 8月6日(2)主诉:月经量少2年,闭经7月(3)现病史:患者14岁初潮,周期尚准,经量中等,近两年逐渐出现月经量少甚至点滴即净,颜色暗红,近半年来月经停闭,体重上升,下腹胀满,白带量时多时少但均如白粥状。
末次月经2005年12月26日。
刻下胸闷、喉中带痰、神疲倦怠、胃纳欠佳、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夜寐不佳、心烦梦多。
(4)既往史:* 否认有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炎、甲状腺及乳腺疾病等全身慢性疾病史;否认有手术史及外伤史;预防接种按时完成;* 全身八大系统回顾未发现明显疾病(5)個人史:职业:婚前在国企工作,2003年婚后转入外企销售工作经常熬夜加班。
生活习惯:饮食无规律,工作忙时常吃快餐,无烟酒嗜好,但喜饮咖啡。
运动较少。
個性:较敏感,近年来情绪较易急躁;居住条件: 家庭环境良好(6)月经史:初潮:16岁;周期:30-60天;经期:2-4天;经量及伴随症状:月经量少,无痛经;2000年患者曾有类似闭经史,服用雌孕激素人工周期治疗和中药治疗后月经正常。
(7)婚育史:2000年结婚,婚后工具避孕;2005年起未避孕至今但亦未怀孕;0-0-0-0(8)家族史:父亲有糖尿病及高血压史,母亲尚体健;母亲及姐妹均未有闭经病史(9)四诊---望诊、闻诊、切诊望诊:精神尚可,体型肥胖;面色白皙,唇色淡紅,面部见较多痘痕,毛发较油腻。
中医医案——阴吹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补中益气汤化裁治愈阴吹病案:许某,女,33岁。
初诊:1984年9月5日。
主诉及病史:阴吹已近4年,前阴籁籁有声,如后阴矢气状。
诊查:食欲不振,形体消瘦,情意急躁,两腰酸坠,下肢乏力,小溲频数。
脉沉细,苔薄白,舌质淡红。
治法:治用补中益气汤化裁。
处方:炒潞参9g 清炙芪12g 煨升麻6g 柴胡9g 炒枳壳9g 炙鸡金9g 川连9g 炒白芍9g 淡竹叶4g 忍冬藤12g 3剂二诊:药后阴吹减少,精神较前振作,夜寐较安,食物已香,腰酸,肢软不若前甚,今日经转,脉细,舌质艳紫。
前方减升麻、黄芪,加入当归、赤芍、香附。
继服3剂。
三诊:经淋已净。
阴吹偶有发作。
继投补中益气汤10余剂,药后病除。
按语阴吹一证,因谷气不能上升清道,又不能循经下走后阴,阴阳乖僻,脾胃失于运行,胃气下泄。
治用补中益气汤,使脾胃健运,阳气上升,阴吹自愈。
编者评注裘老先生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60年,对妇科的经、带、胎、产以及其他杂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至于辨证,用药精练,构思灵巧,因此取效甚捷。
本例阴吹已近4年,表氏抓住后气不能上升清道,不能循经下走后阴的病机,投以补中益气汤,使脾胃健运,阳气上升,故药仅10余剂,4年沉疴即告痊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221,裘笑梅医案。
裘笑梅,女,1911年生。
浙江杭州人。
主任中医师,师传妇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60年。
专擅妇科,于经、带、胎、产、杂病等方面积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创制妇科中成药妇乐冲剂、妇宁胶丸、调经定痛冲剂、蛇床子洗剂等。
曾任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顾问、浙江省妇科学会顾问、中国中西结合学术研究会顾问、浙江省中医学院妇科刊授中心顾问、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政协委员。
著有《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裘氏女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病案分析:(要求: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则、方药。
共15分1.某患者,女,49岁,已婚,月经紊乱近2年多,半月~2个月一行。
现停经半年多,觉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烘热汗出。
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皮肤干燥。
舌红苔少,脉细数。
妇检未发现异常。
答:诊断:经断前后诸症辨证:肾阴虚型证候分析:患者经断前后,天癸渐衰,肾阴不足,精血衰少,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紊乱,周期不定。
精亏血少,髓海不充,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又主骨,肾阴不足,故腰酸肢软;肾阴不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水亏不制心火,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津液不足,口操咽干;精血不足,肌肤失养,故皮肤干燥,舌脉皆为肾阴不足之证治则:滋肾益阴.育阴潜阳方药:知柏地黄丸加生龟版、生牡蛎、石决明药物: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知母黄柏2.范某,女,18岁,学生。
主因经行腹痛2年。
患者近2年来,每遇经期第2天开始出现下腹疼痛剧烈,经色暗红,有血块,排除血块及腐肉片样物后腹痛减轻,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恶心呕吐,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急躁。
来诊时正值经期第二天,小腹疼痛剧烈难忍,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要求写出:诊断(病名、证型)、治法、方药答:中医诊断:痛经。
气滞血瘀治法:活血行气、祛瘀止痛方药:桃仁12g 红花10g 赤芍10g 川芎10g 枳壳12g 郁金12g 香附12g 五灵脂12g 益母草15g 泽兰12g 丹皮10g 王不留行12g四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调护:注意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3.朱某,女,24岁,未婚。
出诊日期:1986年7月15日。
患者素食饮冷,近半年来,月经延后,常40—50天一行,量少,色暗红,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期畏寒肢冷。
刻诊:月经将临,小腹疼痛,喜热,畏寒,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紧。
请写出: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病机、治法、方药。
答:诊断:月经后期(血寒型)证候分析(略)病机:寒凝血瘀,冲任受阻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方药:温经汤4.宋某,女,40岁,农民,1997年4月就诊。
白带量多,伴周身乏力半年。
半年多来,白带量多,色白,质稀薄,无特出殊气味,伴身疲倦怠,周身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时感两足跗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有压痛,双侧附件略增厚。
白带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
(要求:诊断(病名、证型)治法、方药)答:诊断:带下病(脾虚型)5.朱某,女,24岁,未婚。
出诊日期:1986年7月15日。
患者素食饮冷,近半年来,月经延后,常40—50天一行,量少,色暗红,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期畏寒肢冷。
刻诊:月经将临,小腹疼痛,喜热,畏寒,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紧。
请写出: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病机、治法、方药。
答:诊断:月经后期(血寒型)证候分析(略)病机:寒凝血瘀,冲任受阻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6.范某,女,18岁,学生,1998年月0日出诊。
主诉经行浮肿2年。
患者近2年来,每于经期第2—3天小腹疼痛剧烈,经色暗红,有血块,排除血块及腐肉片样物后腹痛减轻,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恶心呕吐,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急躁,来诊正直经期第2天,小腹疼痛剧烈难忍,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要求:写出:辨证分析,病名、诊断,证型,病位,病机、治法,方药)答:本病属痛经,证属气滞血瘀,病性属实证,因瘀血阻滞胞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经期小腹疼痛,色暗红,有血块,病证属实,故痛势剧烈。
排除血块及腐肉片样物后气机暂时得以舒展,故腹痛减轻。
阳气郁闭于里,不能外达,故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肝气郁结,肝经不利,故见经前乳房胀痛,舌暗有瘀斑,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病位:胞宫。
诊断:痛经(气滞血瘀)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10g当归10g川芎10g三棱10g莪术10g五灵脂10g乌药10g香附12g元胡15g赤芍15g益母草15g血竭2g7.仲某,女,20岁,学生。
行经腹痛5年。
患者4岁月经初潮,周期正常,但每于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平素性情抑郁,经前1周即出现胸胁乳房胀痛。
刻诊正值行经第一天,量不多,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伴急躁易怒乳房胀痛,舌紫暗,脉弦。
答:本病为痛经、证属气滞血瘀,因患者平素性情抑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经不利,故胸胁乳房胀痛,冲、任及胞脉郁滞不通,故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
经行不畅,故量不多,气滞血瘀,故经色紫暗有血块,气郁而化热,故急躁易怒,舌紫暗,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病位:在胞宫,病机:为冲任不畅,胞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诊断:痛经辨证:气滞血瘀治法:行气活血,理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10g 当归10g 川芎10g 三棱10g 莪术10g 五灵脂10g 乌药10g香附12g 元胡15g 赤芍15g 益母草15g 血竭2g六.1.崩漏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治崩三法临床如何应用?(5分)答:崩漏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缓急,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①塞流,即是止血。
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
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治崩以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冶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留瘀。
治以可选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等。
②澄源,即求因治本。
崩漏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对因论治,采用补肾、健脾、理气、清热、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
临床上塞流、澄源两法常常并用。
③复旧,即调理善后。
在血止之后以固肾扶脾为主。
总之,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总宜灵活变通,崩中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下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后复旧为主。
2.[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忧愁气,伴有全身症状或局部症状者。
1激经:孕后仍按月行少量的月经,而无损于胎儿。
亦称“盛胎”、“垢胎”。
属生理上的异常现象。
1.绝经: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停止,称为“绝经”,或“断经”。
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
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妊娠痫证: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突然眩晕仆倒,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片刻自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
3.痛经:凡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闭经: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
异位妊娠:异位妊娠是指孕卵在子宫腔以外着床发育者。
滑胎:滑胎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
胞阻:胞阻是指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部疼痛为主的病证。
4.脏躁:脏躁是指妇人精神抑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者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5.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
6.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三.判断、改错题:(每题1分,共10分)1.妊娠期间发生的疾病,称为妊娠病。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
2.清经散的药物组成为丹皮、白芍、地骨皮、熟地、猪苓、黄柏、青蒿。
×猪苓改茯苓3.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称为闭经。
(∨)4.肾与胞宫之间的经络是直接相通的。
(∨)5.健康女子到了14岁左右,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6.新产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可诊断为产后血晕。
(∨)7.产后一二日,出现轻微的发热、自汗,称为产后发热。
×为产后阴血骤虚,阳气浮越于外引起。
不属病态8.带下病以湿邪为患。
(∨)9.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和经量的改变。
(∨)10.产后三冲,即败血冲心、败血冲胃、败血冲脾。
×败血冲脾改为败血冲肺1.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是由昝殷撰写的。
2.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
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3.凡不属于经、带、胎、产疾病范围,但又与妇女解剖、生理密切相关的疾病,称为杂病。
1.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胎产书》。
4.胞宫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除恶露5.妊娠期机体的生理特点是阴血偏虚、阳气偏盛。
6.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经以治本。
7.月经先期伴月经量过多,若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崩漏。
8.经期延长的病机主要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9.带下病的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
10.产后机体的病理特点是多虚、多瘀11.《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12.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崩漏。
4.正常的带下对阴道有的作用润泽。
13.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6.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8.闭经分为原发性、继发性。
14.痛经的机理主要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0.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安胎并举。
11.子宫脱垂的主要机理是冲任不调、提摄无力15.第一首治疗妇科疾病的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月经来潮。
16.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内治法有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解毒杀虫。
5.月经病的治疗原则是调经以治本。
17.月经后期伴月经量少,进一步发展可发展为闭经。
7.月经先期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益气、固冲任。
8.妊娠恶阻的主要机理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9.痛经的治疗原则是通调气血。
18.缺乳的病机为化源不足、肝气郁滞。
19.月经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0.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调补肝肾来体现调理冲任的。
21.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崩漏。
22.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23.月经过多是指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持续超过7天,总量亦增多者。
24.崩漏的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25.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原发性闭经。
26.月经不调主要是指周期、经量的改变。
27.缺乳的病机为化源不足乳汁运行受阻。
病因病机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体质因素。
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
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
外热:火热、湿热入侵血室;热毒结聚冲任胞中;过食辛热温补。
内热:阴虚生内热;七情因素湿—阴邪,性重浊趋下,黏腻,阻遏气机。
病机:冲任损伤是最重要的病机。
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