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

合集下载

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与当代授箓的规范化

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与当代授箓的规范化

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与当代授箓的规范化*导读:内容提要:道教正一派授箓,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所体现的,是宗教信仰的基石,宗枝繁衍之根本,教内团结统一之保内容提要:道教正一派授箓,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所体现的,是宗教信仰的基石,宗枝繁衍之根本,教内团结统一之保证,也是道教传承之手段。

自宋元三山合一以来,历代朝廷对授箓管理都十分重视和严格,尤其是明代,从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共出了六道敕命,严禁私出符箓,凡授箓传度唯龙虎山万法宗坛方可举行,传承字辈亦以三山嫡血字辈为正宗。

进入当代,自1991年恢复对海外弟子授箓,1995年恢复对内地弟子授箓以来,基本上继承了传统规仪,每次授箓均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所授箓牒,皆以万法宗坛为正宗,此乃道门定制,不变之规。

为了使广大正一派弟子进一步理解道教正一派授箓的意义,作用和文化内涵,使授箓程序更加规范化,笔者特撰此稿,以飨读者。

关键词:授箓、文化内涵、宗枝整合、创新*一、道教正一派授箓的文化内涵要了解授箓的文化内涵,必须先弄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授箓始于何时?(二)、授箓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三)、授箓后又有什么要求?下面让我们来一一探讨。

一般地说,道教授箓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据《龙虎山志》记载,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居焉。

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明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

其子盛,魏封都亭侯,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第四代天师张盛在龙虎山大规模地开坛授箓确也不假,但细究起来,道教授箓仍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

道书载张道陵居鹤鸣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其中《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均在二十四篇之内。

到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祖天师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印剑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了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道教正一道

道教正一道

道教正一道正一道又称“正一教”、“正一派”为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清微、净明等符籙派的总称,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

宗坛江西龙虎山。

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

与全真道同为道教的两大派。

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

正一教道士可以不居宫观,拥有妻室。

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驱邪降妖,祈福禳灾。

天师道,其前身为五斗米教,五斗米教为张修所创。

在张角传播太平道的同时,张修也在传播五斗米道。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张鲁杀张修,其部众和五斗米道均被张鲁所夺。

张鲁在汉中,袭张修教法,并增饰之。

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受本道已信,则号称“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

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五斗米道后来被张鲁改革而成为天师道的主干,后托其祖父张陵之名,谓五斗米道是其祖父所创,且代代相传。

由此,后世提到五斗米道、天师道、正一盟威道均以张道陵为创建人。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教也即天师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

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

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

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

正一道在元代也被尊宠。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召见第36代天师张宗演,请他吃饭,赐给他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和银印,让他主领江南道教。

第二年又封他为"宣道灵应神和真人"。

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

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统称正一道。

此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统治者封为真人。

道教宗派传承考略及与正一道授箓的关系

道教宗派传承考略及与正一道授箓的关系

道教宗派传承考略及与正一道授箓的关系*导读:道教宗派的形成,始于宋元之间。

在此之前,方仙道、五斗米道、南北天师道虽然也有师徒传承,但尚未形成有组织,有字辈的道教宗派的形成,始于宋元之间。

在此之前,方仙道、五斗米道、南北天师道虽然也有师徒传承,但尚未形成有组织,有字辈的宗派。

那时的宗派其实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

唐宋时,由于全国性的修宗谱活动消然兴起,苏东坡、欧阳修发明了字辈传承谱系。

这一方法也为道教所吸收。

到宋、金、元时期,道教各宗枝及山、坛等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宗派。

主要有五大教派,即:正一派、全真派、真大道派、太一道、净明道。

以上五派、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兴起于北方;正一道,净明道则兴盛于南方。

正一派通称符箓派,有三山符箓之称,即龙虎山正一派,又称天师道、龙虎宗。

尊张道陵为始祖,历代世袭传承;樟树阁皂山的开山始祖乃葛玄,传灵宝法箓。

称灵宝派;江苏茅山上清派尊魏华存及三茅真君,其实际的开山祖师应为陶弘景。

南昌西山净明派尊许旌阳为祖师。

据考证,该派实际形成于南宋时期,实际开山祖师应为何真公。

全真派由王重阳于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在山东宁海立全真庵,创立全真教。

全真派主张三教合一,其规戒类似佛教,不娶妻室。

这一派主要活动于中国北方。

而在此之前,有张伯端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在浙江天台山作《悟真篇》,先丹鼎之学,后发展成全真派南宗。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赐封35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至此江南三大符箓道派统归天师统领,史称三山合一。

但其时各大道派仍各自授徒,有各自的字辈。

全真、正一两大道派又衍生出很多的小宗派,据李养正先生考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共有86个有字辈传承的宗派。

其实这86个字派都是由五大教派分化而成的,有的可能是同一道派师徒传承,但活动的区域不同的分支。

比如混元派就有两支,字辈不相同;清徽派有七支,字辈也不相同。

以张天师为始祖的正一派又派生出正乙派共九支,字辈也各不相同。

2019年内陆正一派道士参加初授箓活动培训纲要(附2018年内陆初授箓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年内陆正一派道士参加初授箓活动培训纲要(附2018年内陆初授箓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年内陆正一派道士参加初授箓活动培训纲要(附2018年内陆初授箓试题及参考答案)道讯法讯...为办好内陆正一派道士初授箓活动,传承正一经箓,培养道门人才,根据《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第二条和第八条规定,制定本培训纲要:一、关于对授箓的认识(要求:能背诵名称,阐述大意。

)(一)道教正一派为什么要举行授箓活动?(二)正一道士参加授箓的目的和意义?(三)箓坛三大师和护坛六大师名称分别为何?(四)初授箓所授的经箓名称为何?二、正一派基本知识(要求:能背诵名称,阐述大意。

)(一)何为正一?正一教全称为何?正一教由何人初创于何时何地?(二)正一教有何重要支派及著名道场(举三例以上)?(三)正一教四大法坛名称为何?(四)何为万法宗坛?(五)正式成为正一道士要举行什么仪式?(六)传度活动的“三师”是指哪三位?三、本人法眷知识(要求:能背诵。

)(一)度师(本师)、师祖(师爷)道名怎么称呼?(二)本派属正一派那个支派?(三)本派辈份如何排序(派谱)?(四)本人传度三师为谁?四、道教基本礼仪(要求:会演示,能讲解)(一)拱手、稽首、长跪、一礼三拜、三皈九拜、三礼九叩;(二)上香、献供、摆供;(三)秉简(站立、长跪、叩拜、行走、拈香)五、正一弟子日常应诵基本经典(一)通达《太上感应篇》(要求:熟习经文,能讲解经义);(二)熟习《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1.能背诵八大神咒和灵官咒、土地咒、供养咒、结斋咒等常用咒语;2.能背诵三清、玉皇、四御、雷祖、救苦、斗姆、三官、东岳、四大天师等宝诰;3.能熟诵(能熟读,会断句)《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太上洞玄灵宝十方救苦妙经》《元始天尊说昇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等功课经中的经文。

(三)熟诵《道德经》《度人经》《三官经》《北斗经》六、正一弟子基本戒律及饮食禁忌(要求:能背诵,会讲解,能持守)(一)三皈依;(三)太上老君说五戒;(三)五荤、四厌。

欲成道教法师,必经如下步骤

欲成道教法师,必经如下步骤

欲成道教法师,必经如下步骤正一派的道士必须要授箓,如果不授箓就不是一个法师,最多只能说算是道人而已,而在授箓后,通常会给一个职条,在授了初箓后,不但会有一个仙官品级,还会有一个靖坛,这个是按生年来的,如下:甲子通玄致真靖灵真应妙坛乙丑复性登真靖灵应通真坛丙寅通真澄化靖应妙合英坛丁卯洞真自然靖三界集神坛戊辰元一保真靖三界混真坛己巳澄心复真靖三界集真坛庚午保性宏真靖玄一守真坛辛未登真明性靖玄妙通真坛壬申混合明真靖通玄会真坛癸酉清虚自然靖玄妙应真坛甲戌致真通玄靖雷霆应化坛乙亥降真集灵靖玉堂赞化坛丙子混元至真靖飞捷报应坛丁丑虚一通真靖守玄静一坛戊寅集真洞化靖玄真通妙坛己卯与道合真靖凝神定性坛庚辰超元洞真靖英化普照坛辛巳涵虚复真靖坎离合元坛壬午自然成真靖合妙混元坛癸未元照虚真靖百神集应坛甲申清真正性靖神妙通玄坛乙酉澄性成真靖三界混元坛丙戌保真湛然靖灵一守玄坛丁亥虚白通真靖正一玄妙坛戊子自然合真靖三台保护坛庚寅湛真宏化靖飞魔演庆坛辛卯保真会一靖观静清虚坛壬辰冲虚会真靖璇玑应化坛癸巳摄真召灵靖玉堂静玄坛甲午感真集灵靖灵真应妙坛乙未制魔澄真靖灵应通真坛丙申通真会应靖应妙合英坛丁酉飞神达真靖三界集神坛戊戌存真守一靖三界混真坛己亥念性守真靖三界集真坛庚子葆真混元靖玄一守真坛辛丑韬光固真靖玄妙通真坛壬寅混然合真靖通玄会真坛癸卯与圣合真靖玄妙应真坛甲辰虚灵自真靖雷霆应化坛乙巳契真保元靖玉堂赞化坛丙午澄心皈真靖飞捷报应坛丁未无为契真靖守玄静一坛戊申真元和化靖玄真通妙坛己酉皈真安然靖凝神定性坛庚戌玉真洞灵靖英化普照坛辛亥修真知性靖坎离合元坛壬子通真洞清靖合妙混元坛癸丑真元变化靖百神集应坛甲寅体道会真靖神妙通玄坛乙卯法天成真靖三界混元坛丙辰玉神炼真靖灵一守玄坛丁巳保真洞微靖正一玄妙坛戊午纯素通真靖三台保护坛庚申太华澄真靖飞魔演庆坛辛酉太素颐真靖观静清虚坛壬戌会元合真靖璇玑应化坛癸亥通真会元靖玉堂静玄坛在授完箓后,法师会有一个职条,如×××经箓,××仙官之职;补充;担任××部门某某事为任;奏立××坛,××靖,××治,××炁。

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导读: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历史悠久,箓仪繁杂,对其宗教文化内涵、作用功能等,今人或有不解。

笔者因出自天师世家,自幼便常听母亲讲述一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历史悠久,箓仪繁杂,对其宗教文化内涵、作用功能等,今人或有不解。

笔者因出自天师世家,自幼便常听母亲讲述一些道教传统,加之近30 年来一直专致于道教传承,对正一派授箓制度有一些研究和心得,故撰文以飨读者,以期抛砖引玉。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一般认为,正一派授箓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

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

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明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中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

其子盛,魏封都亭侯,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

若细究起来,道教授箓的由来或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

张道陵居鹤鸣山,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等均在其内。

《正一法文经》有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张道陵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

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系师张鲁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以五斗米道教义施政理民。

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另立都讲、祭酒,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

而这种制度的确立,必然得有一套科仪章法,这便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形。

南宋末,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嗣教。

嘉熙三年(1239)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道教正一派之三山合一由此开始。

元初,世祖忽必烈盛赞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佩箓三元,蜚声八极,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

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

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

整个元朝入主中原89 年,历七代天师,皆赐二品银印(其中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金印、视一品),主管三山符箓,恩遇隆极一时。

道士受箓之后如何护持法箓

道士受箓之后如何护持法箓

道士受箓之后如何护持法箓道教要求入道者通过内心的宗教修持,不断提高道学修养和道品阶次,以最终得太上之“道”,成为有“道”之士。

道教认为人要学道,必须先读道书,接受法箓的传授。

道教各派的法箓,成为衡量道士修道阶次的标准。

而道教法箓的传授,要按照专门的祀神仪式举行,由此形成道门内部的传度仪式。

授箓,不仅是道士修道之阶梯,正一道授箓传度法会的仪格,又形成道教斋醮仪式的一类。

道教的箓,又称法箓、道箓、经箓、戒箓、宝箓。

箓是道教的一种符书,是道士入道的凭信,也是法师行法的依据。

道教的法箓上列有神将吏兵名号,并配有相应的神符,绘有神灵仙真的图像。

道教认为箓是自然之炁结成,是元始神尊化灵应气形成的文字,由道教的神灵仙真所传授。

道教宣称受道者名登道箓,才具学习道法的资格,法箓是道士从凡入圣的阶梯,是得道成仙的必经途径。

授箓作为正一道的仪式,具有意蕴深沉的宗教意义和特殊的宗教功能。

道士对受持的法箓,需要非常珍惜地佩带保存,道教称之为“事箓”。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事箓行戒》说:事箓之法,恒存其官,忆识位次,人数少多,文武所主,有急呼之。

文常佩身,唯欲暂脱,若兼参染,自可脱之。

秘箓净处,勿令去失,去失有罚。

依案科仪,穿坏改易,净之如法。

夫妻同道,非为淫秽,带之存之,弥不可脱,脱之为淫,更增重考。

若入余处,凶丧之间,危险鬼贼,恒佩勿脱。

神入体中,不存素上,箓符在身,存师在心,带之不舍,以坚忠信。

若有丧产及行出触秽,皆即解除,依太上秘教。

道士受度的法箓,被视为通灵的信物,受箓道士要终身佩服,才能随时得到神灵的佑护。

《正一威仪经》说:“正一死亡威仪:正一符箓,券契环剑,布囊盛之,随身入土。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上清大洞真经目》说:其正一符箓及诸券契函盛,随亡师所在山谷或墓内,别作坎安置,余皆不得辄随身去。

所以者,真经宝重,灵官侍奉,尸朽之秽,宁可近之!此最至慎,违魂谪三官,殃及七世子孙,各明慎之。

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

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

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2001年12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修改通过,2005年6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第一条为继承道教正一派授箓传统,健全正一派教制仪规,端正道风,提高道士素质,加强管理,促进道教活动正常开展,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正一派道士住持宫观、主持斋醮仪典,须经过授箓,领受法职,持奉经戒,明证道位。

第三条正一派道士受箓具备的条件:(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传统的师承法派,(2)经过省级道教团体认定并备案的正一派道士。

(3)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仪整洁,持守规戒;(4)懂得道教基本知识,能依科习诵各阶经诰;(5)熟悉道教主要的科仪规范,能从事斋醮仪典活动;(6)经所在省级道教协会审核推荐。

未成立道教协会的地区,可由宫观推荐,报上级道教协会审核。

第四条正一派授箓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指导,授箓宫观承办。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行授箓活动。

第五条宫观举行授箓活动,须征得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省级道教协会报中国道教协会核准后,报国家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六条承办授箓的宫观,须具备以下条件:(1)经政府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2)管理组织健全,道纪严明;(3)具备举行授箓科仪法事活动的能力;(4)授箓活动所需的设施、用品;(5)颁发给受箓道士的法器和经典;(6)授箓活动必需的资费。

第七条授箓宫观提名的箓坛监度、传度、保举三大师,经中国道教协会确定后由授箓宫观礼聘。

第八条箓坛监度、传度、保举三大师应具备的条件:(1)爱国爱教,遵纪守法;(2)本人受过箓并具有相应的经箓品秩;(3)持戒精严,熟悉授箓仪轨:(4)通达典籍,能开导后学;(5)入道二十年以上。

第九条申请授箓的正一派道士,须填写中国道教协会印制的申请表,依本规定第三条审查并培训合格后,方可人坛受箓,称箓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教界规章制度——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
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
( 2001年12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修改通过,2005年6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
第一条为继承道教正一派授箓传统,健全正一派教制仪规,端正道风,提高道士素质,加强管理,促进道教活动正常开展,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正一派道士住持宫观、主持斋醮仪典,须经过授箓,领受法职,持奉经戒,明证道位。

第三条正一派道士受箓具备的条件:
(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传统的师承法派;
(2)经过省级道教团体认定并备案的正一派道士;
(3)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仪整洁,持守规戒;
(4)懂得道教基本知识,能依科习诵各阶经诰;
(5)熟悉道教主要的科仪规范,能从事斋醮仪典活动;
(6)经所在省级道教协会审核推荐。

未成立道教协会的地区,可由宫观推荐,报上级道教协会审核。

第四条正一派授箓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指导,授箓宫观承办。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行授箓活动。

第五条宫观举行授箓活动,须征得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省级道教协会报中国道教协会核准后,报国家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六条承办授箓的宫观,须具备以下条件:
(1)经政府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
(2)管理组织健全,道纪严明;
(3)具备举行授箓科仪法事活动的能力;
(4)授箓活动所需的设施、用品;
(5)颁发给受箓道士的法器和经典;
(6)授箓活动必需的资费。

第七条授箓宫观提名的箓坛监度、传度、保举三大师,经中国道教协会确定后由授箓宫观礼聘。

第八条箓坛监度、传度、保举三大师应具备的条件:
(1)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2)本人受过箓并具有相应的经箓品秩;
(3)持戒精严,熟悉授箓仪轨:
(4)通达典籍,能开导后学;
(5)入道二十年以上。

第九条申请授箓的正一派道士,须填写中国道教协会印制的申请表,依本规定第三条审查并培训合格后,方可人坛受箓,称箓生。

第十条经箓品秩为: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通《早晚功课经》,诵《老子道德经》、《度人经》;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通正一诸经;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通上
清经;加升《上清三洞经箓》,通三洞经;晋升《上清大洞经箓》,通览藏经。

箓生的法职道位依《天坛玉格》给凭。

第十一条初授三年后可申请升授;升授八年后可申请加授;加授十二年后可申请加升;
晋级经箓品秩的箓生,应通习相应品阶的经书,并按本规定第三条的要求,通过箓坛大师集体考察复核,凭道德功行方可晋级;
凡升授、加授、加升、晋升经箓品秩的箓生,由省级道教协会提名的破格晋级经箓品秩的箓生,须经中国道教协会审核同意并报请国家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箓牒是正一派道士经过授箓传度的凭据,由中国道教协会制作,授箓坛颁发。

第十三条授箓人数每次在200人以内,时间为三至五天。

第十四条箓生应向承办授箓宫观交纳相应的资费。

资费标准由中国道教协会核定。

第十五条箓生放弃道教信仰或违规犯戒.经省级道教协会核准,由当地道教协会收缴箓牒,并报中国道教协会备案。

第十六条违反本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举行授箓活动、印发箓牒的道教组织和宫观,其授箓活动及所发箓牒均无效,并追究道教组织和宫观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七条本规定由中国道教协会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