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牛顿定律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公式总结
F合= ma (是矢量式)或者∑F x = m a x∑F y = m a y
理解:(1)矢量性(2)瞬时性(3)独立性(4)同体性(5)同系性(6)同单位制
●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体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产生加速度,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若合外力恒定,则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保持不变,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轨迹可以是直线,
也可以是曲线.
④物体所受恒力与速度方向处于同一直线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⑤根据力与速度同向或反向,可以进一步判定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
⑥若物体所受恒力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⑦物体受到一个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外力作用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外力
仅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⑧物体受到一个与位移方向相反的周期性外力作用时,物体做机械振动.
表1给出了几种典型的运动形式的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综上所述:判断一个物体做什么运动,一看受什么样的力,二看初速度与合外力方向的关系.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从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的角度,进一步讨论运动规律.。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公式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公式篇一:高一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以下是一些高一物理中的必考知识点公式:1. 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 F 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表明了物体所受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之间的关系。
2.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表明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个定律揭示了惯性的概念。
3. 运动学公式:V=st,其中 V 是物体的速度,t 是物体运动的时间,s 是物体运动的距离。
这个公式表明了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4. 万有引力定律:F=G*Mm/r^2,其中 F 是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G 是万有引力常数,M 是天体的质量,m 是天体的质量,r 是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
这个公式表明了天体之间的引力与质量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5. 电场强度:E=F/q,其中 E 是电场强度,F 是电场中的电场力,q 是电荷的电荷量。
这个公式表明了电场力与电荷量之间的关系。
6. 电势差:U=Ed,其中 U 是电势差,d 是两点之间的电势差。
这个公式表明了电势差与两点之间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7. 热力学温度:T=2/3*k*T,其中 T 是热力学温度,k 是玻尔兹曼常数,T 是温度。
这个公式表明了温度与玻尔兹曼常数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高一物理中的一些重要公式,这些公式对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解决物理问题非常重要。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公式,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波动方程等,也需要熟练掌握。
篇二:高一物理是中国高中一年级学习的物理学科,主要涉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力学、热力学、电学、磁学、光学和波动学等。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物理公式和知识点:1. 牛顿第二定律:F=ma,即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表示物体所受的加速度越大,物体所受的合力越大。
2.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时,它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作用才会改变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即动量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这一定律是由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末所提出的。
牛顿第一定律给物理学的发展确立了基础,同时,它也是现代宇宙论的基础理论。
牛顿第一定律的公式是:F=mA 。
在这个公式中,F表示受力,m 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这就是净力和物体质量以及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根据力学原理表达了物体受力时形成的相
互作用。
它的最简单的表述就是“在某种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稳定的”。
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
不变的,而当外力作用与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相结合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
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追溯到古代爱恩斯坦的原子论以及弗洛伊德
的动量定律。
牛顿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明确了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力学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牛顿第一定律严格地说明了质量、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运输物品、控制机器以及研究宇宙等诸多领域,牛顿第一定律被广泛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也为研究宇宙及其天文现象、宇宙学家们探讨爱因斯坦的一般相对论等发现了新的可能性。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可以说是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它改变了人
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为宇宙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牛顿第一定律的公式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它的实用性和功能使它在物理学科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高中物理牛顿三大定律公式及内容

牛顿三大定律公式: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合=ma或a=F合/m
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定律公式:
F= -F;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各自作用在对方。
4,共点力的受力平衡公式:
F合=0
二力平衡则满足公式F1=-F2
请注意,二力平衡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不一样的。
二力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同一个物体;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研究对象是两个不同的物体。
5,超重与失重的公式:
超重满足:N>G
失重满足:N<G
N为支持力,G为物体所受重力,不管失重还是超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牛顿三大定律的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定性的描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定量的计算力与运动的关系,F=ma)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大全一.匀变速直线活动1.匀变速直线活动的六个根本公式①tatv v-=②0tv v at=+③02tVv v+=④2tv vS v t t+=⋅=⋅⑤212S v t at=+⑥2202tv v aS-=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活动的特色①从活动开端计时,t秒末.2t秒末.3t秒末.….n t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持续天然数之比:v1∶v2∶v3∶…∶v n=1∶2∶3∶…∶n.②从活动开端计时,前t秒内.2t秒内.3t秒内.….n t秒内经由过程的位移之比等于持续天然数的平方之比:s1∶s2∶s3∶…∶s n=12∶22∶32∶…∶n2.③从活动开使计时,随意率性持续相等的时光内经由过程的位移之比等于持续奇数之比:s1∶s2∶s3∶…∶s n=1∶3∶5∶…∶(2n-1).④经由过程前s.前2s.前3s…的用时之比等于持续的天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1∶t2∶t3∶…t n=1∶2∶3∶…∶n.⑤从活动开端计时,经由过程随意率性持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光之比为相邻天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1∶t2∶t3∶…t n=1∶)12(-∶)23(-∶)1(--nn3.自由落体活动的特色(00,v a g ==)①t v gt =②212h gt =③22t v gh =④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①中央时刻速度:022t t v v s v v t +===②中央位移速度:22022t s v v v +=③随意率性持续相等时光T 内位移差:21n n s s aT --=随意率性持续相等时光kT 内位移差:2n n k s s kaT --=二.力学1.重力:G=mg(g 值随地理纬度的增长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偏向老是竖直向下的.2.弹力:F =kx (x 为伸长量或紧缩量,k 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前提:①接触;②产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产生前提:①有弹力;②产生相对活动或具有相对活动的趋向;③接触面光滑(1)滑动摩擦力:f=uN ,N 是两个物体概况间的压力,μ为滑动摩擦因数.(2)静摩擦力的大小:①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②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点,但有时以为二者是相等的.③均衡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合力等值反向.④静摩擦力的取值规模是max 0f f <<静留意:两物体间有弹力,不必定产生摩擦力,但物体间有摩擦力时,必有弹力产生.4.力的合成①1F .2F 同向:合力21F F F +=偏向与1F .2F 的偏向一致②1F .2F 反向:合力21F F F -=,偏向与1F .2F 这两个力中较大的谁人力同向.③两个力的合力规模:F 1-F 2 ≤F ≤ F 1 +F 2④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5.力的分化(1)己知合力的大小和偏向,-----有很多多组解(即可分化为很多对分力)(2)己知合力的大小和偏向,①又知F 1.F 2的偏向——有一组解②又知F 1.F 2大小(F 1≠F 2)——有一组解③又知F 1的大小和偏向——有一组解④又知F 1的偏向及F 2的大小:当F>F 2>Fsin θ时——有两组解 当F 2=Fsin θ时——有一组解当F 2>F 时——有一组解6.共点力感化下物体的均衡前提:F 合=0(静止或匀速直线活动)①二力均衡:大小相等,偏向相反,感化在统一条直线上,感化在一个物体上.②三力均衡:随意率性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用三角形轨则③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感化下处于均衡状况,平日可采取正交分化三.牛顿定律1.牛必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活动或静止状况,直到有外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况为止.(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前提.(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活动或静止状况是成果.(3)直至外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况为止,解释力是产生加快度的原因.(4)物体保持本来活动状况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5)留意:①牛顿第必定律不是实脸直接总结出来的.牛顿以伽利略的幻想斜面实脸为基拙,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归纳综合总结出来的.不成能由现实的试验来验证;②牛顿第必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幻想化状况.③揭示了力和活动的关系:力不是保持物体活动的原因,而是转变物体活动状况的原因.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感化力与反感化力老是大小相等,偏向相反,F=-F /感化力和反感化力与一对均衡力的接洽和差别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快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a 的偏向与F 合的偏向老是雷同,F=ma动力学的两大根本问题a接洽力和活动的桥梁是a4.应用牛顿活动定律解决物体的超重与掉重问题(1)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或对吊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超重时物体的加快度向上.(2)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或对吊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掉重现象.掉重时物体的加快度向下.(3)假如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快度加快下落或减速上升时,处于完整掉重状况.(4)留意:超重和掉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现实感化力(重力)并没有变更.5.力学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SI)中,力学的根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和时光,对应的根本单位是m.Kg和s,除力学中的三个外,还有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资的量.发光强度这四个,对应的单位是A.K.mol.cd.根本物理量依据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如力.速度.加快度等的单位.。
高一物理牛顿定律公式,牛顿运动定律的总结及其应用

高一物理牛顿定律公式,牛顿运动定律的总结及其应用牛顿定律的应用和考试是必考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这部分内容学好,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1.理想实验法2.控制变量法3.整体与隔离法4.图解法5.正交分解法6.关于临界问题处理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1.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2)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3)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2.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1)轻绳:①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②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③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④弹力可做瞬时变化(2)轻杆: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②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③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④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⑤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3)轻弹簧:①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②弹力的大小遵循的关系③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3.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1)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2)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这个定律有两层含义:(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①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a·v,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②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③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对于惯性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
(3)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
物理 必修一 公式

物理必修一公式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界的科学,它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在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公式,这些公式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重要的物理公式。
1. 牛顿第二定律:F=ma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的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2. 动能定理:W=ΔK动能定理描述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关系。
其中,W代表力对物体做的功,ΔK代表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力对物体做功会改变物体的动能。
3. 弹性势能公式:Elastic Potential Energy = 0.5kx²弹性势能公式描述了弹性物体的势能与其形变量的关系。
其中,k代表弹性系数,x代表形变量。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弹性物体的势能与其形变量的平方成正比。
4. 万有引力定律:F=G(m₁m₂/r²)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其中,F代表引力,G代表万有引力常数,m₁和m₂代表两个物体的质量,r代表它们之间的距离。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 光的折射定律:n₁sinθ₁=n₂sinθ₂光的折射定律描述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偏折规律。
其中,n₁和n₂分别代表两个介质的折射率,θ₁和θ₂分别代表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偏折角与入射角和介质折射率的乘积成正比。
以上是几个在物理必修一中学习的重要公式,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
通过学习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希望大家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