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三篇

【导语】《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合唱》的第⼆乐章,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表现出黄河⼉⼥的英雄⽓概,在《黄河颂》中诗⼈作为时代的歌⼿出现,他站在⾼⼭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黄河颂教案篇⼀ 教学⽬标: 1、指导学⽣把握诗⽂基调,有表情朗读诗⽂,培养学⽣鉴赏诗歌的能⼒。
2、了解《黄河⼤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 播放⾳乐《黄河⼤合唱》,以强烈的⽓势感染学⽣,引起学⽣⼼灵的共鸣。
⼆、朗读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由练习朗读; 3、学⽣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 2、这⾸歌词的⼀、三两节很显然是⾸尾呼应,但这两段⽂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上。
3、第⼆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个蓄势阶段,如果在⽂中找出⼀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 4、“颂黄河”这⼀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结课⽂ 四、⽤如下板书总结课⽂: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的基础上,要求学⽣根据《黄河颂》⾳乐,进⾏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天上来》。
2、欣赏《黄河⼤合唱》⾳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黄河颂教案篇⼆ [教学⽬的]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魄和中华民族伟⼤坚强的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黄河颂》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二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黄河颂》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二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黄河颂》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描绘了黄河的雄浑壮美,表达了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敬仰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诗歌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河颂》;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河颂》;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2.难点: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资料:准备关于黄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谈论对黄河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黄河颂》,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纠正发音和语气不当的地方。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⑶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能力目标:⑴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⑵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美点寻踪法:4.延伸拓展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保卫黄河》这首歌曲,播放《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
(板书课题)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作品: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3篇一说到黄河。
我们脑海中也许会出现黄河汹涌澎拜的画面。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七班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班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导入新课: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
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没有)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这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来到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一.初读课文,感知歌词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揣摩思想感情。
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自由诵读)1诗歌分为几部分?生: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
初一语文《黄河颂》公开课教案相关资料优秀教案

初一语文《黄河颂》公开课教案相关资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学习黄河颂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畏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黄河颂》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理解诗文中描绘的黄河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河的文化内涵。
2.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诗文的节奏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黄河颂》的作者、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黄河相关知识。
二、朗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黄河颂》,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重音、情感。
三、分析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描绘的黄河形象,如:雄浑、壮美、母亲河等。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黄河在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四、朗读展示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展示,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情感。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颂》,谁能概括一下诗歌的主题?二、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表现的民族精神,如:坚韧、不屈、团结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文中体现的民族精神。
三、创意表达1.学生分组,根据诗文内容创作一首赞美黄河的诗歌或散文。
2.各组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黄河颂》的内容和意义。
2.家长协助孩子录制朗读视频,至班级群。
六、教学反思1.在分析解读环节,可以增加学生对黄河文化内涵的探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2.在课后作业环节,可以增加学生对家长的评价,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促进家校共育。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表现的民族精神,如:坚韧、不屈、团结等。
《黄河颂》公开课教案设计

《黄河颂》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黄河颂》,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黄河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黄河颂》的内容,把握黄河的精神内涵。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解黄河的精神内涵。
2. 如何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1. 课前让学生预习《黄河颂》,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 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黄河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河的精神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自己对于黄河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黄河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黄河的精神内涵和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学生对黄河精神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和阅读理解能力;终结性评价则主要评价学生对《黄河颂》内容的理解、黄河精神的感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三篇】

我的问题: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黄河颂》问题生成——评价单 设计者:朱晓娟 学校:北郭中学 姓名: 班级: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列题目,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
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语言体味: 1、“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想想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 2、“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在你这儿发源。你认为把黄河比作“摇篮”好吗? 3、“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章最后反复吟诵这句话的意图? 问题二、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 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问题三、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问题四、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问题五、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六、请写出本文表达的主题思想? 拓展题 你平时了解历史典故吗?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写出下列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1)卧薪尝胆 (2)三顾茅庐 (3)负荆请罪 (4)破釜沉舟 A 古战场: B 历史人物( 1) 小组评价: 2) (3) 教师评价: (4) ( 《黄河颂》问题训练——评价单 设计者:姬秀珍 学校:方井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诗歌。
3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
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
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
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二、朗读,初步感知
1 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伟大坚强。
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导学案》33页背景回放。
4小组合作放声朗读。
三、合作探究
1、本课题目为《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颂。
2本首诗分为朗诵词和诗歌两部分,朗诵词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3第二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要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4“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从哪几个角度对黄河进行描写?
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望”的内容有实有虚,选择了不同的立足点,对黄河全方位地进行了描写。
近镜头描写;俯瞰全景式的总写;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5找出“颂黄河”这一环节的明显标志,并分析这一部分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标志:“啊!黄河!”
分为三层: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6作者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
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
(自古就是军事天险,挡住了侵略者的脚步,保卫了中华民族。
像歌里唱得“青纱帐里……”)
7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比喻。
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一些万丈/浩浩荡荡”正体现了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8如何理解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的含义?
黄河的流经长度、流域面积、流经区域博大而又与人类的发源、发展息息相关;黄河九曲十八弯,百折不回奔向大海,性格坚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9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这节诗的结尾出现了两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激励着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再次大声朗读《黄河颂》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希望大家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有机会去一去吉县壶口瀑布,更深入地走进黄河。
同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中,黄河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虽然我们不是出生在抗日年代,但今天的中华民族还远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负的地步。
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真正地做到有能力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