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作品欣赏PPT课件
人教版(2019)高中美术鉴赏第10课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课件(共33张PPT)

国 美 术
馆
藏
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 冷军
《世纪风景之二》冷军
冷军《五角星》
冷军什么?有什么特点?
走在美术界思想解 放前列的杰出艺术 家吴冠中是绘画 “形式美”和“抽 象美”的倡导者和 实践者,其创作的 《春雪》是他艺术 主张的成功实践。
春雪(纸本水墨设色) 吴冠中
在鲁迅的积极倡导 和推动下,20世纪 30年代兴起了新兴 木刻艺术运动。 受西方版画的影 响,新兴木刻由传 统木刻的“复制” 向“创作”功能转 变。 此外,新兴木刻的 “新”还体现在, 它紧跟中国社会现 实,是为变革社会 而产生的美术。
以️美术为武器
到前线去(黑白木刻) 胡一川
怒吼吧!中国(黑白木刻) 李桦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铜) 常沙娜主创 香港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局部)(花岗 岩)江碧波、叶毓山 重庆市
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
2022北京冬奥会 主火炬
新媒体 装置艺术
新媒体艺术
地书(装置艺术) 徐冰
信息技术 跨学科 跨媒介 交互性
徐冰自己说过关于 《地书》的创作过 程,很长一段时间他 在飞机上度过,他发 现飞机上的各种标志 标识都有很强的可读 性,于是便产生了整 理一套“标识语言” 的想法。可以️说读者 不管是何种文化背 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 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 以️读懂这本书。
屏开金孔雀 纸本水墨设色 任伯年
蛙声十里出山泉 纸本水墨 齐白石
栖霞山居 纸本水墨设色 黄宾虹
李铁夫
直接学习西方(学习型):留学学习 西方油画技法,技巧纯熟,造诣精 深。
徐悲鸿
林风眠
中西融合(融合型):“写实改良中国 画” ,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
中西融合(融合型):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 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人教社2024中职美术鉴赏与实践教学课件中国近代美术

基础模块---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国近代美术
赏名作
名称:地书(局部) 作者:徐冰 年代:2012年
思考与练习
许多博物馆都建有数字博物馆或官方 网站。请查阅相关资料,网上参观一座博 物馆,寻找其中的近现代美术作品,并思 考在跨学科、跨媒介的艺发展背景之下, 今后的美术创作还可能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并与同学们交流。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实 地参观调研。
赏名作
名称:李印泉像(局部) 作者:徐悲鸿 类别:纸本设色 年代:1943年 现藏位置:徐悲鸿纪念馆
赏名作
名称:水上鱼鹰 作者:林风眠 类别:纸本水墨设色 年代:1961年 现藏位置:中国美术馆
基础模块---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国近代美术
张大千、潘天寿等画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艺术养料,推动中国美术进一步发展。 张大千对敦煌美术情有独钟,他历时近三年在敦煌石窟临习壁画、装饰图案等,探究中国绘画的历史 根源。他主张从中国美术的内部探索中国画变革创新的道路。 潘天寿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强调中西绘画各有所长,各有自己的艺术高峰,中西艺术应拉开距离,保 持各自的艺术特色。他认为,无论是中国画引进西画的技法,或者是西画引进中国画的技法,目的都是增 加各自的高度。
思考与练习
想一想美术作品能够发挥 哪些社会功能,你如何理解中 国美术“文以载道”的传统。
基础模块---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国近代美术
三、多样化的艺术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繁荣和思想解放为艺术 家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艺术家既立足本民族 的优秀传统,又放眼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 美术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挖掘人性的真善美。艺 术思潮活跃、题材丰富、表现方式和风格多样,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美术创作的重要特点。
吴昌硕作品赏析:稳重、典雅、古朴、趣味

吴昌硕作品赏析:稳重、典雅、古朴、趣味原名俊卿,字昌硕,一作仓石,别号苦铁、缶庐,晚号大聋;七十以后字行。
当时由于王震的荐介,吴昌硕多次前往日本举办画展,声名鹊起,饮誉日隆。
其诗、书、画、印无所不精,逐渐成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家。
《杏花红映绿芭蕉》:体现的生机和魄力充满了生命张力杏花红映绿芭蕉立轴设色纸本 1915年作此幅《杏花红映绿芭蕉》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笔法入画,浓淡交合之笔挥写芭蕉,苍莽雄浑,浓重之赭墨色写杏花数株,老枝交错,互为呼应,槎枒多姿、气势如虹,逸笔草草如疾风骤雨,更以浓艳之色点染花朵,最为豁心耀目。
大块墨色的芭蕉叶片和纵横交错的杏花枝干构成画面线条和块面的有机组合,斜倚交错的枝干组成如铁网珊瑚般的密网,大块面的芭蕉叶片墨色浓淡相宜,疏密得当,错落有致。
画家用杏花枝干纵横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几个不等边三角形的空白,调节了画面的疏密,高空缀石般的用笔点出丛丛杏花,绯红粉白翠绿蔚为奇观,色彩清新明快,艳而不俗,自成面目。
整个画面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如同一首有韵律的交响乐。
全局开合纵横,朴茂浑厚之气纵横流淌,扑人眉宇,难以名状。
左上角落款书法险仄奇崛,堪称三绝。
潘天寿曾论吴昌硕的绘画,“以气势为主,故在布局用笔等各方面,与前海派的胡公寿、任伯年等完全不同。
与青藤、八大也完全异样。
”“它的枝叶也作斜势,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对角倾斜之势。
”观之此画正可以得到印证。
吴昌硕的画作成熟较晚,一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才真正走向盛期。
此幅《杏花红映绿芭蕉》作于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画艺纯熟、精力弥满之时,与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较更多一些润泽之姿,用色也相对清淡一些,但画面中体现的生机和魄力使此画充满了生命张力。
《牡丹》:大写意花卉奇石重色厚墨蓬勃而出富贵牡丹立轴设色纸本 1919年作(403.2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吴昌硕的写意牡丹,一是重气尚势,以浑厚豪放为宗,二是“直从书法演画法”,以书入画,以印入画,以金石气入画,如写如拓,高古凝重。
【名品视界】吴昌硕《清供图》欣赏

【名品视界】吴昌硕《清供图》欣赏“清供”⼜称清玩,其发源起于佛像前之插花。
清供最早为⾹花蔬果,后来渐渐发展成为包括⾦⽯、书画、古器、盆景在内的⼀切可供案头赏玩的⽂物雅品。
⽽新春以“清供”⼊画的画作,便称之为“岁朝清供图”。
“岁朝”,农历正⽉初⼀,“岁之朝也”,《后汉书·周磐传》有“岁朝会集诸⽣,讲论终⽇”的记载。
宋徽宗命王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彝器,成《宣和博古图》三⼗卷。
元明之后,⼜将陶、瓷、铜、⽟、⽯等各种古器物及花卉、果品归为清供点缀,渲染成图,祝福岁朝的到来。
“岁朝清供图”在我国传统绘画题材中,是⼀个独特、应时且受⼈喜爱的画种。
它蕴含丰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赏,别有情趣,悬画迎新,给节⽇平添了吉庆祥和⽓氛。
汪曾祺说他曾见过⼀幅古画:⼀间茅屋,⼀个⽼者⼿捧⼀个⽡罐,内插梅花⼀枝,正要放到⼏案上,题款道:“⼭家除⼣⽆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应该说是“岁朝清供”的正宗了。
清中后期,“岁朝清供图”在书画领域很是盛⾏,画家们以清供之品⼊画,兼⼯带写,敷衍成诗,使之成为图⽂并茂的⽂⼈画。
这⼀风⽓在扬州画派和海上画派中尤为兴盛,许多画家都创作过“岁朝图”,有代表性的就有李鳝、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
其中,任伯年的天⽵、齐⽩⽯的万年青都堪称佳作。
“岁朝图”中,多福多寿的佛⼿,多⼦多孙的⽯榴,年年有余的鲤鱼、莲藕,喜上眉梢的梅花、喜鹊,平安如意的花瓶、如意等,都是画家笔下常见的吉物。
乾隆是位好风雅的皇帝,公元1749年临幸建福宫时,咏“清供花”(红梨花)⼀⾸:“不计⾹风⼏度频,娇红嫩绿各争春。
最怜⾬后偏饶韵,底事春来易怆神。
叶态花姿刚相称,蜂衙蝶阵岂⽆因?⼀枝佛钵堪清供,便欲因之悟六尘。
”图在⼼中,颇有参禅出世之想。
清乾隆年间进⼠黄钺者,幼年孤贫,后经⼀番仕途拼搏,官⾄尚书。
黄钺⼯诗善画,写花果,尤长画梅。
乾隆四⼗五年(1780)⾃⼭西还京,除⼣夜与妻话忆三⼗年前蛰居古桑书屋时,“百钱买春,便可⾜岁,殊有⾷贫居贱之乐。
【精品】中国书法欣赏PPT课件

[欣赏提示]《黄州寒食诗帖》,苏轼行书代表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 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这一遣兴诗作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惆怅 孤独的心情。作品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篆
篆刻艺术概述
刻
概 述 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
葩,印章是篆刻艺术的结果,是我国古代的持信
之物,又是行政权力的凭证,也是封缄公文信件
宝 ( 砚 )
书 三、书法的幅式
法
幅 大致有:横\竖\方\圆等。
式
横 幅 (横披)
竖 幅 (条幅)
书
法
斗
幅
方
式
圆
扇面
书
法 四、书法的基本流派
流
派 中国书法可分为碑与帖两大流派
碑:常指石刻
帖:最早指的是帛书。
现在常指墨迹手书的范本。
碑 派 代 表 作
北魏 游天柱山 刻石
东汉 曹全碑
东汉 乙瑛碑
• 全印文字之间极尽穿插呼应, 使多字印显空灵生动。
日庚都萃车马
篆 刻 [欣赏提示]
名 • 其文字以篆入印,但结体
作
方中略圆,带有隶意,带披 点书作增减,风格匀称方正,
浑穆端庄。
• 布局上呈“三密一疏”, 密处不觉得闷塞,密而不乱。 “王”挺拔夺目,疏处不觉 得空荡,疏而不空,大块的 留红呈强烈的疏密对比,打 破了僵化刻板的布局。
广陵王玺
汉代制印匠(待考)
篆 刻
[作者简介]
名 邓 石 如 ( 1743—1805 ) , 号 作 完白山人,为邓派创始人。书
法为清代第一篆隶名家,印章 融合书法与刀法,刚健婀娜。
江流有声 [欣赏提示] •以小篆入印,字体圆劲流动,刚健婀娜,用冲刀刻 成,保持了小篆流畅的笔意。 •疏密对比强烈 •融入作者的深刻情感
全集丨吴昌硕(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152幅)

全集丨吴昌硕(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152幅)《剪取两竿风带雨》吴昌硕 1912年152.7×37.8厘米纸本水墨《国色国香》吴昌硕 1927年89.9×133.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墨鸥》吴昌硕 1927年31×35×1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鸟》吴昌硕 1927年31×35×1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红梅》吴昌硕 1919年140.5×39.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眉寿图》吴昌硕 1912年139.7×34.1厘米纸本水墨《红牡丹》吴昌硕 1917年137.3×41.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绿梅(右)》吴昌硕 1916年148.5×16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兰花月影》吴昌硕 1899年132.3×65厘米纸本水墨《绿梅》吴昌硕 1916年148.5×160cm×4 纸本水墨《藐姑仙人冰雪肌》吴昌硕 1899年179.5×97.8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凉荷》吴昌硕 1910年 177.2×47.3厘米纸本水墨《墨鸥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一》吴昌硕 1927年30.8×36.3厘米纸本水墨《破荷》吴昌硕不详《牡丹》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鸟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八》吴昌硕 1927年30.4×35.5厘米纸本水墨《墨梅》吴昌硕 1921年133.4×41.2厘米纸本水墨《墨叶白莲》吴昌硕 1911年108×2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牡丹佛手》吴昌硕 1916年179.7×44.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荷》吴昌硕 1912年26.8×34.6厘米纸本水墨《墨笔瓶花》吴昌硕 1890年112.5×38.7厘米纸本水墨《墨玉兰》吴昌硕 1921年148×40.3厘米纸本水墨《牡丹》吴昌硕 1925年132×32.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牡丹兰花》吴昌硕 1903年178.7×48.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松》吴昌硕 1919年150.9×54.1厘米纸本水墨《浓艳灼灼》吴昌硕不详年187.7×48.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青莲》吴昌硕 1911年110.4×53.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三秋》吴昌硕 1911年136.1×65.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古梅》吴昌硕 1914年152×82厘米纸本水墨《采菊东篱下》吴昌硕 1925年104.5×24.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傲霜图》吴昌硕 1915年104.9×48.3厘米纸本水墨《东篱野色》吴昌硕 1918年136.5×67.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白菜》吴昌硕 1912年26×43.5厘米纸本水墨《高风艳色》吴昌硕 1917年148.4×79.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赤城霞》吴昌硕 1910年97.1×4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东风吹作梅花蕊》吴昌硕 1910年174.6×47.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风壑云泉》吴昌硕 1918年135.4×66.6厘米纸本水墨《富贵牡丹》吴昌硕 1920年179×47.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粉白荷》吴昌硕 1903年159.4×7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桂花》吴昌硕 1917年136.1×41.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荷花》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灯下观书》吴昌硕 1908年106×40厘米纸本水墨《春风满庭》吴昌硕 1904年186.3×47.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桂花花卉蔬果册十二开之九》吴昌硕 1912年25.2×42.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错落珊瑚珠》吴昌硕 1905年31.5×85.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桂花》吴昌硕 1912年23.1×32.1厘米纸本水墨《风竹》吴昌硕 1924年131.6×33.3厘米纸本水墨《花开黄金色》吴昌硕 1915年136×6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幽兰》吴昌硕 1927年31×35×1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水墨设色《红菊》吴昌硕 1912年138.8×42.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芰荷香》吴昌硕 1890年72.3×34厘米纸本水墨《荷塘》吴昌硕不详纸本水墨设色《荷花》吴昌硕 1912年26.8×34.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柳雀》吴昌硕 1927年31×35×1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花影流芳》吴昌硕 1910年89.8×47.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劲节临风》吴昌硕 1899年139.1×42.3厘米纸本水墨《汗漫悦心册双石》吴昌硕 1927年31×35×1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芍药》吴昌硕 1927年31×35×1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金凤娇姿》吴昌硕 1917年139.2×41.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今花犹见今人红》吴昌硕 1900年177.2×47.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红梅》吴昌硕 1910年134.8×6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老少年》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荔枝(花果条屏1/4)》吴昌硕 1920年152×40.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山林秋色》吴昌硕 1927年31×35×20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芦橘黄肥》吴昌硕 1901年144.7×40.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篱菊》吴昌硕 1890年103.1×55.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栗里高风》吴昌硕 1917年150×81.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葫芦》吴昌硕不详年145.1×4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灵芝》吴昌硕 1912年25×43.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笔白莲》吴昌硕不详年147.5×81厘米纸本水墨《葫芦》吴昌硕 1890年187×47.8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水墨设色《秋菊骨相》吴昌硕 1923年105.5×42.8厘米纸本水墨《芍药》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秋菊灿然》吴昌硕 1920年113.6×44.8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三千年结实之桃》吴昌硕 1918年96×4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三》吴昌硕 1923年27.2×16.9厘米纸本水墨《秋光》吴昌硕 1910年69.9×38.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芍药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六》吴昌硕1927年31×35.1厘米纸本水墨《珊瑚累累》吴昌硕 1900年100.8×66.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山中九秋》吴昌硕不详年137.5×68.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枇杷(花果条屏3/4)》吴昌硕1922年149.5×40.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二》吴昌硕 1923年 27.2×16.8厘米纸本水墨《山茶白梅》吴昌硕 1910年145×40.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菊》吴昌硕 1927年107.2×50.7厘米纸本水墨《瓶梅芝蒲》吴昌硕 1920年106×40.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乾坤清气》吴昌硕 1914年134.2×33.8厘米纸本水墨《牡丹水仙》吴昌硕 1925年130×42.8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蒲塘秋艳》吴昌硕 1925年150.5×41.8厘米纸本水墨《墨葡萄》吴昌硕 1890年67.3×33厘米纸本水墨《葡萄(花果条屏2/4)》吴昌硕 1920年151×40.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蟠桃》吴昌硕 1912年26.8×33.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秋草》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竹》吴昌硕 1902年178.4×46.7厘米纸本水墨《拟张十三峰笔意》吴昌硕 1912年96×67厘米纸本水墨《神仙福寿》吴昌硕 1917年74.1×134.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八》吴昌硕 1923年27.2×16.14厘米纸本水墨《瓶花佛手》吴昌硕 1915年153.1×82.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七》吴昌硕 1923年27.2×16.13厘米纸本水墨《三色牡丹》吴昌硕 1918年136.8×58.4厘米《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六》吴昌硕 1923年27.2×16.12厘米纸本水墨《天竹梅花》吴昌硕 1920年126.3×51.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十二》吴昌硕 1923年27.2×16.7厘米纸本水墨《天风和吟》吴昌硕 1910年178.4×48.8厘米纸本水墨《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十四》吴昌硕1924年27.2×16.1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水仙》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蔬菜》吴昌硕 1912年28.4×31.4厘米纸本水墨《铁网珊瑚》吴昌硕不详年178.5×48.8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铁骨红》吴昌硕 1918年107.2×51.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香遍大千》吴昌硕 1910年102.4×48.6厘米纸本水墨《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五》吴昌硕 1923年27.2×16.11厘米纸本水墨《水流花开》吴昌硕 1908年137.7×39.4厘米纸本水墨《寿松图》吴昌硕 1916年152.2×81.8厘米《芜园梅》吴昌硕 1898年121×38.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田园风物》吴昌硕 1910年31.8×147.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松枝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七》吴昌硕1927年30.7×35厘米纸本水墨《梧桐芭蕉》吴昌硕 1912年28.2×31.7厘米纸本水墨《玉兰》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萧斋清供》吴昌硕 1925年33.1×36.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新篁看欲活》吴昌硕 1914年90.4×48.7厘米纸本水墨《朱竹》吴昌硕 1921年138.3×33.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又一邨看梅诗意》吴昌硕 1894年67.2×33厘米纸本水墨《一花一世界》吴昌硕 1920年138.5×39.5厘米纸本水墨《幽兰》吴昌硕 1899年133.3×37.3厘米纸本水墨《枝藤烂漫》吴昌硕不详年137.5×39.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雪蕉书屋图》吴昌硕 1922年141.7×40.8厘米纸本水墨《蔬果》吴昌硕 1908年96.2×44.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十一》吴昌硕 1923年27.3×16.9厘米纸本水墨《石榴》吴昌硕 1925年135.7×5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十三》吴昌硕1923年27.2×16.15厘米纸本水墨《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一疆邨先生像》吴昌硕1923年27.2×16.7厘米纸本水墨《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十》吴昌硕 1923年27.2×16.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双石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三》吴昌硕 1927年31.4×35.3厘米纸本水墨《双松》吴昌硕 1908年185.7×48.2厘米纸本水墨《五色牡丹》吴昌硕 1916年148.3×80.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寿桃图》吴昌硕 1924年111.8×58.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岁朝图》吴昌硕 1906年110.2×45.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岁朝清供》吴昌硕 1902年149.2×80.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竹梅》吴昌硕 1909年140.9×30.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雪焦书屋图》吴昌硕 1922年141.7×40.8厘米纸本水墨《幽兰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五》吴昌硕 1927年30.8×36.2厘米纸本水墨《珠光》吴昌硕 1920年139.5×69.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珠颜容光》吴昌硕 1921年118×43.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忆芜园梅花》吴昌硕 1903年113.5×31.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缀珠》吴昌硕 1896年127.3×59.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竹吟图》吴昌硕 1916年153×81.6厘米纸本水墨《竹影婆娑》吴昌硕 20 代年125.1×50.7厘米纸本水墨吴昌硕,浙江孝丰县人。
清朝晚期海派代表人物吴昌硕二十七幅精品绘画赏析

清朝晚期海派代表人物吴昌硕二十七幅精品绘画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绘画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清朝约200年来被视为正宗的文人画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宫廷画日渐衰微,而辟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广州,这时已成为新的绘画要地,出现了海派和岭南画派。
海派的代表画家有任熊、任颐、吴昌硕、虚谷、赵之谦。
赵之谦和吴昌硕作为文人画家,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有重大发展。
岭南画派,形成时间较晚,晚清居巢、居廉兄弟开其先声,后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新派。
他们汲取素描、水彩画法所形成的中西结合画风,为国画的新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
首先我们来分享海派代表人物吴昌硕精品绘画作品。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
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画家故居》课件5浙美版

•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 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 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 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 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 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 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 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 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 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画家故居
• 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丰子恺
吴昌硕
• 吴昌硕 (1844.8.1 1927.11.29),男, 原名俊,字昌硕。 汉族,浙江湖州人。 中国近、现代书画 艺术发展过渡时期 的关键人物,"诗、 书、画、印"四绝的 一代宗师,晚清民 国时期著名国画家、
吴昌硕故居
•
吴昌硕故居位于浙江安吉
县鄣吴镇鄣吴村上街,总占地 约2500平米,四合院式砖木结
构,有主楼、东、西侧厅、倒
厅和“状元桥”、半月池等建 筑,吴昌硕故居现在已成为安 吉县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黄宾虹
• 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 (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 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擅画 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精 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 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 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 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 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 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 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 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 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 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 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 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