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诗歌分析
食指《相信未来》赏析

用信念铺平未来之路——食指《相信未来》赏析【原文欣赏】相信未来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歌赏析】《相信未来》是诗人食指代表性的作品。
诗歌的写作时间是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处于狂热的巅峰时期,诗人在经历了初期的盲动,被政治浪涛冲向农村“广阔天地”之后,对这场政治运动已有了一些较为清醒的看法,特别是对“文革”中个人命运的遭遇有了切身的感受,曾经有过的热烈、单纯的理想遭到了狂风暴雨的冲刷,内心充满了失落、迷茫和悲哀,但他又不甘于轻易地放弃理想和希望,于是,希望与绝望的剧烈冲突,经由他的笔流淌出来,形成了这首被读者熟知的诗歌——《相信未来》。
通读整首诗,读者们很容易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以及诗人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的信念所感染。
因此,在学校的五四诗会、诗歌音乐会以及一些大型的诗歌比赛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很多大学生将这首诗歌作为他们的朗诵篇目。
究其原因,我想是这首诗歌所传达出的,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向上情绪,对于身处迷茫和困境中的青年学生的莫大鼓励。
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相信未来诗歌赏析

相信未来诗歌赏析
《相信未来》是现代著名诗人食指的一首诗,它以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念和对生命的热爱。
1、情感饱满:这首诗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以激昂的语调,描绘了未来的美好,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种信念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无限可能的信任。
2、思想深刻:食指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
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3、艺术性强:这首诗采用了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韵律优美,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主题突出:这首诗的主题非常鲜明,即相信未来。
无论是对未来的期待,还是对生活的热爱,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
这种主题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相信未来》是一首充满激情和信念的诗,它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无论是对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的运用,还是对主题的处理,这首诗都显示出食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诗朗诵相信未来原文

诗朗诵相信未来原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诗朗诵《相信未来》的背景和意义二、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三、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四、诗歌的社会影响和价值正文一、《相信未来》的背景和意义诗朗诵《相信未来》是我国著名诗人食指创作于 1978 年的一首诗歌。
该诗歌的创作背景正值中国历经十年浩劫之后,社会经济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向人们传达了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信心和憧憬。
二、诗歌的内容和主题《相信未来》这首诗歌以坚定的信念、激昂的热情歌颂了未来的美好。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念,强调人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未来,要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
诗歌的主题是积极向上、奋发向前,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念,不断追求进步。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相信未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诗歌采用了自由诗体的形式,使得诗人的抒情更加自由、奔放。
其次,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最后,诗人以自己真挚的情感、激昂的热情,成功地唤起了读者的共鸣,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诗歌的社会影响和价值《相信未来》这首诗歌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颂。
诗歌中所传递的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对于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同时,《相信未来》也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诗朗诵《相信未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价值,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
相信未来_诗歌

相信未来(诗歌作者:郭路生<笔名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北京—《中国文学现时代文学卷》(中国文学出版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诗歌鉴赏:相信未来

诗歌鉴赏:相信未来
诗歌鉴赏:相信未来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相信未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在呐喊,这个冬季过完的时光
有无数的念头,思绪缠绕在,如麻的春风上
燕子衔着草筑巢,花儿摇曳着身姿
还有我也在思考着未来
这片蔚蓝的下有什么在悠哉呢?
对了,还有一个梦想在沉睡
睡在我的家里,在我编织的巢穴里
它静静的`,安详的等待
等待苏醒的时机
是微风吵到它了么?不!
是命运沉重的抉择,决定未来将要放弃的冰川
但我相信未来,未来不相信命运
这个春天真给了我一道难题
但答案该写在哪里呢?
写在风中,写在梦中,或者是写在无尽的未来中?
我想,还是把答案写在命运面前吧!
——我不相信你!我只相信自己攥紧的是未来!
春天啊,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我将要忘记逃亡和躲避
面对春雨绵绵的困扰
夏日蚊虫的围剿
还有秋风引诱的睡意
最后将面对,冬雪严酷的考验
我相信未来能改变一切,你呢?。
诗朗诵相信未来原文

诗朗诵相信未来原文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2.诗歌创作背景二、诗朗诵《相信未来》原文1.原文内容概述2.原文详细内容三、诗歌主题及意义解析1.主题思想2.意义内涵四、诗歌影响及启示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对后世的启示正文:【诗歌背景介绍】《相信未来》是我国著名诗人食指(原名:郭路生)于1968 年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动荡和思想混乱。
这首诗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念和期待,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思想价值。
【诗朗诵《相信未来》原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诗歌主题及意义解析】《相信未来》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诗中运用了蜘蛛网、灰烬、紫葡萄、露水、鲜花等具象事物,寓言式地传达了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主题思想积极向上,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诗歌影响及启示】《相信未来》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对当时的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
论《相信未来》三美

论《相信未来》三美关键词:相信未来食指诗歌格律的三美论摘要:闻一多先生很早就提出关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格律主张,她要求诗歌的实力要包括音节,词藻,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他的这一关于新诗三美的主张成为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它在一定程度上客服克服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贡献。
朦胧诗做为一种新诗潮在艺术表现上的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都符合了闻一多先生对于诗歌三美的主张。
诗歌作为心灵的一种呈现,在很大程度上透露了诗人意识的流变历程。
诗歌作为不同于散文,小说,戏剧的文化形态,以其特有的形式与内涵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
而80年代的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它以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为其思想核心,朦胧诗的出现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而闻一多先生很早就提出关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格律主张,她要求诗歌的实力要包括音节,词藻,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他的这一关于新诗三美的主张成为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它在一定程度上客服克服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贡献。
朦胧诗做为一种新诗潮在艺术表现上的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都符合了闻一多先生对于诗歌三美的主张。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赏析】《相信未来》郭路生 文学考研

《相信未来》郭路生主题思想《相信未来》以及其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境组接,表现了诗人在那个令人悲哀绝望的年代里真实的灵魂对抗和挣扎,表达了他在绝望之中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朦胧而坚执的希望。
诗歌的写作时间是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处于狂热的巅峰时期,诗人在经历了初期的盲动,被政治浪涛冲向农村“广阔天地”之后,对这场政治运动已有了切身的感受。
曾经有过的热烈、单纯的理想遭到了狂风暴雨的冲刷,内心充满了失落、迷茫和悲哀,但他又不甘于轻易地放弃理想和希望,于是,希望与绝望的剧烈冲突,经由他的笔流淌出来。
艺术特色诗人运用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意象来象征性地表达作品的意蕴:布满蜘蛛网的锅台、灰烬的余烟、凋落的葡萄、干枯的枝藤、凄凉的大地,是理想的崩溃、希望破灭的象征;美丽的雪花、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的漂亮笔杆,则是诗人内心的剧烈冲突和不熄希望之光的体现。
诗歌以绝望、惆怅、感伤与希望、未来、幻想的激烈争斗的痛苦语言,奏响了悲怆的心弦,在无法调和的对立中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性情感,形象而又凝练地表达了这一代人从盲目、狂热走向失望与挣扎的内心世界。
另外,作者还采用了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
全诗形式整饬,每段一、二句都用排比句式,有力地反衬或烘托了第四句的主题;在三段的反复吟诵中进一步强调了顽强地“相信未来”的主题意蕴。
诗作情感激越饱满,音韵跌宕,节奏铿锵。
正因为此,这首诗歌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不是依赖于公开的传播媒介,而是领先人心的流传,不胫而走,很快在全国各地的知青中秘密传诵,甚至被谱曲传唱。
作者简介郭路生,代表作品有《命运》、《疯狗》、《愤怒》、《相信未来》、《鱼群三部曲》等。
原文阅读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诗歌分析
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无论是否经历过那个时代,人们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
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霜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到黯淡,由热情到失意,由饱满到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
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只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己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
“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
“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
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
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
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这首诗构思巧妙。
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
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
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通读该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