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的意思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的意思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的意思“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作品《过分水岭》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注释】⑴分水岭:汉水与嘉陵江之分水岭⑵潺湲:指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和声音【翻译】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
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
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此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然而却颇富情趣。
不仅把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了,而且拟的还是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的送行三日,离别前夜终于忍不住呜咽起来,给人感觉既可爱,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温言而又轻柔的替飞卿去抚慰她。
可以想象,此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而且和飞卿一路相处愉快,否则飞卿大概也不会有这般佳兴。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
“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
“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
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
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
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
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
羁旅诗

羁旅诗《泊秦淮》作者:杜牧【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意境】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营造了伤感、悲凉的意境。
【手法】●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作者眼中的烟雾和月亮,既笼罩了寒水也笼罩了寒沙。
●用典: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触景生情: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明写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真正要鞭挞的是晚唐那些“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借古讽今:讽刺晚唐那些“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情感】对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封建统治者无情的抨击,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典型意象】●巴山夜雨:唤起离人的愁思,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意境】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手法】●想象: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反衬:用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来反衬今夜的孤寂。
●对比: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触景生情: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明写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真正要鞭挞的是晚唐那些“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情感】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北师大版)1. 房兵曹胡马(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房兵曹胡马》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
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卓尔不群的志向与锐于进取的精神。
作者托物寓意,借马喻人,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
译文大意: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2.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简介: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全能专项练习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全能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古诗三首》,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耘田:_____________ 解:_____________ 供:______________ 傍:__________ 阴:__________ 稚子:_________________陂:__________ 寒漪:_____________ 腔:__________[3]解释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_____________________(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首诗塑造了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__的情景;《稚子弄冰》描写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村晚》描写了小牧童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温庭筠《过分水岭》阅读答案

温庭筠《过分⽔岭》阅读答案 温庭筠的《过分⽔岭》不写作者⾃⾝的孤独寂寞,⽽从本是⽆知⽆情的溪⽔来写,化⽆情之物为有情,⽴意新颖,想象丰富,显得格外有情致。
过分⽔岭(温庭筠) 溪⽔⽆情似有情,⼊⼭三⽇得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夜声。
【注】:①潺湲:⽔流动的声⾳ (1) 韩愈在论述七⾔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字奇。
简要指出 “溪⽔⽆情似有情”⼀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
(4分) (2)“惜别潺湲⼀夜声”运⽤了什么修辞⼿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 阅读答案: 8、(1)“似”字将⼈的主观情感注⼊客观景物之中,使本⽆⽣命的溪⽔充满了情趣;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来。
(2)⽤拟⼈,使本⽆⽣命的溪流充满了⼈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相关阅读练习⼀ 1.这⾸诗的第⼀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2.有⼈在评论这⾸诗时曾说,“有情”⼆宇是⾦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韩愈在论述七⾔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字奇。
简要指出“溪⽔⽆情似有情”⼀句中的“似”字“奇”在哪?起什么作⽤?(4分) 4.“惜别潺湲⼀夜声”运⽤了什么修辞⼿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2分) 阅读答案 1.不能。
溪⽔是没有感情的⾃然物,说它有情是⼀种主观感觉,⽤“似”表现的正是这样⼀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情”“有情”失去主次。
2.本诗写溪⽔与诗⼈“同⾏”“惜别”都为了写溪⽔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
3.“似”字将⼈的主观情感注⼊客观景物之中,使本⽆⽣命的溪⽔充满了情趣;(2分) 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来。
(2分) 只答引出下⽂给1分 4.⽤拟⼈,使本⽆⽣命的溪流充满了⼈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比喻流水无情的句子

比喻流水无情的句子1.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____先秦佚名《越人歌》译文: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____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____唐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译文: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4、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____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译文: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5、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____两汉司马相如《凤求凰 / 琴歌》译文: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____宋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译文: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7、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____宋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译文: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
8、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____宋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9、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____宋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译文: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2.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用来比喻什么释义:原指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的残春景象,为佛家禅林用语。
现多指一厢情愿的恋爱。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发生地:宋朝时的温州故事再生:南宋初年禅宗士珪禅师在温州雁荡一带宣讲佛法,一天说到了用心参禅的重要性。
凡人看世界,只会用眼,然而,通过眼睛得到的信息是局部的,而体悟佛性需要用整个的心灵去感悟,这种体悟就不是用眼睛所能看到的,这种体悟是心灵的感应和接纳。
温八叉温庭筠经典诗词赏析

温八叉温庭筠经典诗词赏析温八叉一般指温庭筠。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
我在此整理了温八叉经典诗词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温八叉经典诗词赏析1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唐代〕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闪露出时明时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飘过一缕青云,乌黑的鬓发掠过她的脸庞。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照插花时前镜对着后镜,镜里镜外都是花的倩影。
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似欲飞动;那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双,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
2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唐代〕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梳洗打扮后,在望江楼上独自依靠栏杆远望。
成百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
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的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温八叉经典诗词赏析21过分水岭温庭筠〔唐代〕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奔流,看上去无情却有情,进入山中三天,溪水总是伴着我前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听到流水一夜潺湲作响如同深情的惜别之声2更漏子·柳丝长温庭筠〔唐代〕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声。
这声音惊起了塞外大雁,在那城头上宿眠的乌鸦也苏醒,就连那画屏的的金鹧鸪好像也被惊醒。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
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3苏武庙温庭筠〔唐代〕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江上》《悲陈陶》《巫山一段云 古庙依青嶂》《过分水岭》《春光好》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董颖《江上》“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试题(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分)(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3)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4)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5)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4分)(6)在古诗文中,柳总与“别”有关,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的后两句说明。
(2分)阅读答案:(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4分,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4分,两种“感情”各1分,“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3)比喻和动静结合。
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4)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
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的意思“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作品《过分水岭》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注释】
⑴分水岭:汉水与嘉陵江之分水岭
⑵潺湲:指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和声音
【翻译】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
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
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此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然而却颇富情趣。
不仅把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了,而且拟的还是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的送行三日,离别前夜终于忍不住呜咽起来,给人感觉既可爱,又有情,甚至惹人
想温言而又轻柔的替飞卿去抚慰她。
可以想象,此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而且和飞卿一路相处愉快,否则飞卿大概也不会有这般佳兴。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
“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
“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
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
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
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
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
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
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
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
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
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
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
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
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
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
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