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的代谢》高考考点解析
高考生物细胞代谢知识点与考点解析

高考生物细胞代谢知识点与考点解析在高考生物中,细胞代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点,它涵盖了细胞内一系列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化学反应,对于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关键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细胞代谢的相关知识点和考点。
一、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所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转换与利用等。
它是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细胞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平衡,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二、细胞代谢的主要过程1、物质代谢(1)糖类代谢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也可以通过摄取外界的糖类进行分解代谢,为细胞提供能量。
例如,葡萄糖在细胞内经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乳酸等物质,同时释放出能量。
(2)脂质代谢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当细胞需要能量时,脂肪可以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进一步氧化分解供能。
(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断地进行合成和分解。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可以通过摄取外界的氨基酸或者自身合成氨基酸来合成蛋白质,同时也会将一些老化或受损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重新利用。
2、能量代谢(1)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则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完全分解,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大量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在不同生物中产物不同,在动物和某些植物组织中,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在大多数植物和微生物中,丙酮酸被还原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高三生物细胞的代谢知识点

高三生物细胞的代谢知识点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内的所有生物活动都是由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完成的。
高三生物课程中,细胞的代谢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高三生物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包括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和发酵等。
1. 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细胞内的氧化反应过程,通过此过程,细胞可以从有机物中释放出能量。
细胞呼吸有三个主要阶段: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
在糖酵解阶段,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产生了少量的ATP和NADH。
接下来,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丙酮酸分子将被完全分解成CO2和高能电子载体(如NADH和FADH2),同时产生了大量的ATP。
最后,高能电子载体将进入呼吸链,在这个过程中,电子被传递给氧气,产生更多的ATP。
呼吸链是整个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最多ATP的阶段。
2.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植物可以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在光反应阶段,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内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被分解成氧气、氢离子和高能电子,同时还产生了ATP和NADPH。
接下来,这些高能电子和能量将被用于暗反应阶段。
在暗反应阶段,高能电子和能量将被用于合成有机物,最重要的产物是葡萄糖。
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它利用ATP和NADPH来驱动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暗反应中一些重要的酶包括RuBisCO和磷酸糖同化酶。
3. 发酵发酵是一种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的代谢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细胞可以从有机物中释放出能量。
发酵在某些微生物和肌肉细胞中发生。
发酵的一个重要例子是乳酸发酵,它发生在肌肉细胞中。
在运动过程中,当肌肉细胞需要能量时,细胞内的糖被分解成乳酸和少量的ATP。
乳酸在肌肉细胞中积累,导致肌肉酸痛和疲劳感。
除了乳酸发酵,还存在其他类型的发酵,如酒精发酵。
高考生物细胞代谢知识点

高考生物细胞代谢知识点细胞代谢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生物科目中的重要知识点。
细胞代谢是指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包括物质的合成和分解以及能量的转化。
了解细胞代谢的过程和关键点对于应对高考生物考试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带你重温一下高考生物细胞代谢的基本知识。
1. 细胞代谢的基本概念细胞代谢是细胞中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总称。
这些化学反应通过酶的参与,在生物体内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调控。
细胞代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内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复杂有机物的过程,比如葡萄糖的合成;分解代谢是指细胞内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物质以释放能量,比如葡萄糖的分解。
2. 能量的转化与储存细胞代谢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与储存是非常重要的。
能量在细胞中以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形式储存和释放。
ATP是一种高能化合物,通过酶催化,在细胞中能够转化为另一种化合物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和无机磷酸(P),释放能量。
而在合成代谢过程中,细胞则能够通过一系列反应重新合成ATP。
3. 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细胞分解代谢的最主要过程之一,也是细胞从有机物中释放能量的过程。
细胞呼吸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有氧呼吸需要氧气参与,产生大量ATP和二氧化碳。
无氧呼吸则是指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的呼吸过程,只产生少量ATP和乳酸(动物细胞)或乙醇(植物细胞)。
4.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最重要的代谢过程之一,也是地球上维持生物圈平衡的重要途径。
光合作用需要光能的参与,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合成葡萄糖。
5.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代谢差异细胞代谢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有一些差异。
植物细胞具备光合作用的能力,可以通过合成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动物细胞则主要以有氧呼吸的方式从有机物中释放能量。
高考生物代谢过程知识点讲解

高考生物代谢过程知识点讲解在高考生物中,代谢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它涵盖了生物体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以及排出代谢废物的一系列复杂过程。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高考中常考的代谢过程知识点。
一、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将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 ATP 的过程。
1、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 的过程。
总反应式:C₆H₁₂O₆+ 6O₂+ 6H₂O → 6CO₂+ 12H₂O +能量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H与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 ATP 的过程。
(1)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C₆H₁₂O₆ → 2C₂H₅OH + 2CO₂+少量能量(2)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C₆H₁₂O₆ → 2C₃H₆O₃+少量能量细胞呼吸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生物体代谢的核心环节之一。
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1、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条件:光、色素、酶物质变化:水的光解(2H₂O → 4H + O₂);ATP 的合成(ADP+ Pi +光能→ ATP)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2、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条件:多种酶物质变化:CO₂的固定(CO₂+ C₅ → 2C₃);C₃的还原(2C₃+ H +ATP → (CH₂O)+ C₅)能量变化: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意义在于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
高中生物高考复习细胞的代谢重点知识汇总

高考生物细胞的代谢重点知识汇总第一单元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3、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1)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4、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过程(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2)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3)首先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
且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导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即质壁分离)。
(4)将已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由于清水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吸水,液泡体积逐渐增大,紫色变浅,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逐渐复原。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由此得出结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认为这三层结构分别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4)1970年,科学家以荧光蛋白标记的小鼠细胞进行实验,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4)糖蛋白(糖被)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由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
高一生物细胞的代谢知识点

高一生物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在高一生物学的学习中,细胞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其代谢过程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介绍高一生物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包括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一、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的能量代谢涉及到细胞内的能量合成和能量释放两个过程。
1. 能量合成能量合成是指细胞通过光合作用或细胞呼吸将外界的能量转化为细胞内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通过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而细胞呼吸发生在所有的细胞中,通过氧化有机物质释放能量,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 能量释放细胞内的能量释放主要通过细胞呼吸进行。
细胞呼吸发生在线粒体中,将有机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
其中,糖类分解是细胞呼吸的重要过程之一,糖类在细胞内经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最终生成能量和二氧化碳。
二、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物质代谢包括物质吸收、物质转运、物质合成和物质分解四个方面。
1. 物质吸收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载体蛋白或胞吞作用吸收外界的物质。
对于植物细胞而言,它们可以通过根细胞吸收土壤中的水、矿物质和无机盐。
而动物细胞则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吸收营养物质。
2. 物质转运细胞内吸收的物质需要在细胞内进行转运,以便在细胞内进行进一步的代谢。
物质转运主要靠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进行,其中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种方式。
3. 物质合成细胞内的物质合成是指细胞利用吸收的物质合成新的有机物质。
其中核酸合成、蛋白质合成和脂类合成是细胞合成的重要过程。
核酸合成涉及到DNA和RNA的合成,蛋白质合成则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完成,脂类合成则是通过醋酸路径和脂肪酸合成途径进行。
4. 物质分解细胞内的物质分解指的是细胞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进行排泄。
其中包括蛋白质分解、脂类分解和核酸分解。
蛋白质分解主要通过蛋白酶进行,脂类分解则通过脂肪酶进行,而核酸分解则通过核酸酶进行。
总结: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其中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是细胞代谢的两大方面。
高考细胞的代谢知识点

高考细胞的代谢知识点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在生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高考中,关于细胞的代谢知识点是不可避免的考点之一。
细胞的代谢包括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发酵等过程。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将有机物转化成能量的过程,主要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
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气存在下进行的呼吸作用。
其主要反应式为: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能量。
这个反应式表明,有氧呼吸产生的最终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
这是因为有氧呼吸通过氧化有机物来产生能量。
无氧呼吸是指在缺氧环境下进行的呼吸作用。
其反应式根据发生呼吸的细胞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于微生物细胞,主要反应式为:C6H12O6 → 2乙酸 + 能量。
这个反应式表明,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乙酸,不需要氧气参与反应。
但是相对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能量产量较低。
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中进行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和氧气。
光合作用的反应可以分为光化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在光化反应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吸收,通过光合色素分子的电子传递,产生ATP和NADPH。
而在暗反应中,ATP和NADPH被用于二氧化碳的还原,从而形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
光合作用对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制造有机物质,供给自身生长发育所需,并且能够释放出氧气,维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呼吸。
三、发酵发酵是指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通过代谢有机物质来产生能量的过程。
发酵可以分为乳酸发酵、酒精发酵和乙酸发酵等多种类型。
乳酸发酵是由乳酸杆菌等细菌发酵产生乳酸的过程。
这种发酵常用于食品加工中,如酸奶的制作。
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等微生物在缺氧环境下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酒精和CO2的过程。
这种发酵是酿酒和制作面包等工艺的基础。
乙酸发酵是由某些细菌通过代谢产生乙酸的过程。
乙酸发酵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制作醋。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的代谢》高考考点解析

部位: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条件:光、色素、酶
原料:H2O、ADP、Pi产物:O2、[H]、ATP
能量转换:光能→活跃的化学能
②暗反应阶段:
A、CO2的固定:CO2+C5——→2C3
B、C3的还原:C3+[H]——→(CH2O)+C5
②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TP水解,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基团脱离开,形成磷酸(Pi),同时释放能量,ATP转化为ADP(二磷酸腺苷);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磷酸结合,从而转化为ATP。
③ADP+Pi+能量————→ATP
② 协助扩散:
A、概念:被选择吸收的物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B、举例: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C、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消耗能量,需载体协助,速度较自由扩散快。
③主动运输:
A、概念:被选择吸收的物质在载体的协助下,从浓度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B、举例: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K+、Na+、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红细胞吸收无机盐。
② 特性:
A、高效性:一般地说,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B、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C、多样性: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D、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a、在最适温度下,活性最高;b、温度偏高或偏低,活性明显降低;c、高温(如80℃对于胃蛋白酶而言)使蛋白质变性,酶因而失去活性;d、低漫,酶活明显降低(但分子结构没被破坏),在适宜温度下可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2.1能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
②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TP水解,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基团脱离开,形成磷酸(Pi),同时释放能量,ATP转化为ADP(二磷酸腺苷);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磷酸结合,从而转化为ATP。
③ADP+Pi+能量————→ATP
⑤水分: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及反应介质,缺少时可使光合速率下降
⑥矿质元素: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N是光合酶的组成成分,P是ATP分子的组成成分
4.4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
实验原理:
①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分离: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使其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
方法步骤:
①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
(1)称取5g绿色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磨: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5ml丙酮,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
(3)过滤:将研磨液迅速倒入小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将滤液收集到一个小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4)静置:
③取材时要选取新鲜的颜色较深的叶片,以便使滤液中含较多的色素。
④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更有效地破坏细胞结构。
⑤加入少许碳酸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研磨过程中,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镁原子,当细胞破裂时,细胞液内有机酸的氢可取代镁原子而成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碳酸钙可中和有机酸以防止去镁反应的发生。
B、光合磷酸化:ADP+Pi+能量————→ATP(为暗反应提供ATP)
部位: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条件:光、色素、酶
原料:H2O、ADP、Pi产物:O2、[H]、ATP
能量转换:光能→活跃的化学能
②暗反应阶段:
A、CO2的固定:CO2+C5——→2C3
B、C3的还原:C3+[H]——→(CH2O)+C5
B、无氧呼吸: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③意义:
A、细胞呼吸能为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
B、细胞呼吸能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5.2能说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化学反应式(A)。
⑤观察实验结果。
⑥由于接触了丙酮等化学药品,所以,实验结束后一定要用肥皂将手洗净。
注意事项:
①提取之关键:一、叶片要新鲜;二、研磨要迅速、充分;三、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②分离之关键:一、滤液细线不仅细、直,而且要含有比较多的色素(画二三次之目的也);二、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到层析液。
有氧呼吸:
①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②过程: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4[H]+2ATP
B、第二阶段: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
C、第三阶段:24[H]+6O2——————→12H2O+34ATP
部位:叶绿体基质条件:酶
原料:CO2、[H]、ATP产物:(CH2O)、ADP、Pi
能量转换: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作为还原剂)和ATP(提供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是光反应形成ATP的原料。由此可见,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A、对动物而言,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对绿色植物而言,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B、对动物而言,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对绿色植物而言,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C、对动物而言,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化学能);对绿色植物而言,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光合色素吸收的能量(太阳能)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化学能)。
无氧呼吸:
①总反应式:
高等植物:C6H12O6————→2C2H5OH(酒精)+2CO2+能量(少量)
高等动物和人: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少量)
②过程:二个阶段
A、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4[H]+2ATP
B、第二阶段:
高等植物、酵母菌:2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能量(少量)
⑥研磨要迅速、充分。一是因为丙酮容易挥发;二是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三是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破坏。
⑦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⑧制备滤纸条时,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目的是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⑨画线时,一定要细并且直,这样可以防止色素带重叠,使色素分子均匀分布在一条直线上,做到扩散起点一致。重复划二、三次,是为了增加滤液细线上的色素分子数量,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3)意义:
①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
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促进生物进化。
4.3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B)。
①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的速率
②光照时间:影响光反应产物的量
③温度:影响酶活性,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④CO2浓度:作为暗反应的原料,其浓度直接影响暗反应的速率
B、举例: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C、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消耗能量,需载体协助,速度较自由扩散快。
③主动运输:
A、概念:被选择吸收的物质在载体的协助下,从浓度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B、举例: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K+、Na+、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红细胞吸收无机盐。
C、特点: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载体协助,需消耗能量。
②制备滤纸条:取一块预先干燥处理过的定笥滤纸,将滤纸剪成长6cm,宽1cm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做标记,并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③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直的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二三次。
④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将3ml层析液倒入烧杯中,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略微斜靠着烧杯的内壁,轻轻地插入到层析液中,随后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细胞的代谢
1.能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不同方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与意义(B)。
①自由扩散:
A、概念: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B、举例:水、O2、CO2、脂溶性物质(如甘油、乙醇、苯等)
C、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消耗能量,属被动运输
② 协助扩散:
A、概念:被选择吸收的物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⑩分离色素时,一定不要让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这是因为色素易溶解于层析液中,导致色素带不清晰,影响实验效果。
5.1能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和意义(A)。
① 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② 类型:
A、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E、酶的活性受PH影响:a、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b、偏酸或偏碱,活性明显降低;c、过酸或过碱,失去活性。
2.2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B)。
生物体几乎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作用。
3.1能说出ATP的结构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形成途径(A)。
①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内有大量化学能)。
4.2概述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B)。
(1)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①光反应阶段:
A、水的光解:H2O————→[H]+O2(为暗反应提供氢)
4.1能解释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B、E)。
①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③ 1785年,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3.2说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B)——直接能源物质。
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也就是说,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因此,可以形象地把ATP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
④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⑤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