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评价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简述

合集下载

基于动态评价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大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基于动态评价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大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基于动态评价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大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一、动态评价理论概述动态评价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达伦·英德尔提出的,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持续观察和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相比传统的静态评价,动态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全面性和持续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二、微观经济学大班课堂教学评价实施在微观经济学大班课堂教学中,动态评价理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施:1. 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问答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

3. 作业评价:教师通过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

4. 测验评价:通过定期的小测验或者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 注重学习过程:动态评价理论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及时调整教学:通过动态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3.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动态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动态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议在微观经济学大班课堂教学中,基于动态评价理论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国内外开放科学评价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国内外开放科学评价研究综述》范文

《国内外开放科学评价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放科学评价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科技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开放科学评价旨在通过开放、共享、协作的方式,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对国内外开放科学评价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国内外开放科学评价的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开放科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开放科学评价的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理论方面,学者们探讨了开放科学评价的概念、特点、意义等基本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方法方面,学者们研究了数据共享、科研诚信、同行评审等关键环节的开放科学评价方法,为实践提供了指导。

在实践方面,国内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始尝试开展开放科学评价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开放科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开放科学评价的内涵、特点、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并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在实践方面,国外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已经将开放科学评价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此外,国外还建立了一些开放科学评价的数据库和平台,为全球范围内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便捷的共享和协作平台。

三、国内外开放科学评价的研究发展趋势1. 理论研究的深入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将更加关注开放科学评价的内涵、特点、意义等基本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开放科学评价的理解和认识。

2. 实践应用的拓展随着实践的深入,开放科学评价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科研管理、学术出版、科技政策制定等。

同时,开放科学评价的实践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3. 技术手段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将不断应用于开放科学评价中,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

这些技术手段将进一步提高开放科学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国内外R_D项目评价研究述评

国内外R_D项目评价研究述评

第13卷 第4期2001年8月 研究与发展管理R&DM ANA GEM EN T V o l.13N o.4 A ug.2001文章编号:100428308(2001)0420040206国内外R&D项目评价研究述评 刘景江,郑 刚,杨雪梅(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27)摘 要:为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企业不仅越来越重视R&D,而且日益关注R&D项目的测度与评价。

在回顾R&D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的基础上,评述了国外R&D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了目前R&D项目评价的新趋势。

关键词:R&D项目;测度与评价;述评中图分类号:F270;G311 文献标识码:A为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越来越重视R&D投入。

为了提高R&D绩效,理论界和实践界,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日益关注R&D项目的测度与评价。

本文在回顾R&D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的基础上,评述了国外R&D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了目前R&D项目评价的新趋势。

1 R&D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1.1 R&D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根据国外相关文献,R&D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决策—事件阶段(1980年前);第二阶段是决策—过程阶段(1980~1990年);第三阶段是综合评价阶段(1990年至今)。

第一阶段用来评价R&D项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是古典模型、投资组合模型和项目评价技术(Jack son,1983;Schm itt和F reeland,1992;Sounder和M andakovic,1986)。

古典模型主要包括:轮廓图、清单模型、评分模型和经济指数模型。

项目评价主要方法为:决策树法、故障树和相关树法。

这一阶段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总体特征是:基于传统的财务评价;在特定的组织层面和时间点做出评价与选择;通常设置固定不变的指标与标准;在规划周期中不改变评价与选择的目标、指标和标准。

【优质文档】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范文模板 (9页)

【优质文档】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范文模板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篇一: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法)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姆.阿歇尔(James Asher)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

这种方法注重的是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

它的精髓即为:以口头发号施令,给予指示,并辅以肢体动作示范帮助了解指令的意义,等学习者充分了解语句的意义时,再以肢体动作做出正确的回应,不但能减轻开口的压力,更能累积足够的信心。

Asher 深信大量听力信息的接收与肢体动作反应的相结合,能使学习的印象更深刻持久。

全身反应法被介绍到我国后,引起我国教育研究者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广泛兴趣,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外语教育开始向小学进行普及。

全身反应法因其自身的特点受到了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关注。

他们在认真研究这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活动形式和教学步骤之后,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和中小学的学习英语特点,在英语课堂上应用全身反应法,效果显著,很多中小学教师将他们的教学情况,教学反思写成论文发表,供其他英语教师做以参考。

他们中多数认为全身反应法为儿童英语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捷径,但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全身反应法的不足和局限之处。

这些学者和老师们普遍认为全身反应法必须和其他教学法相结合才取得更好的效果。

北大附中胡铁秋老师在《TPR——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外语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尽管全身反应法教学具有很多优点,但由于受环境文化语言迁移教师的语言能力和个人魅力教材与教具班级人数和考核方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全身反应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单词时态和习惯用语的记忆和讲解强调不够;学生认知层次不易确定;学习效果考核很难量化等因此,单纯用全身反应法进行教学往往很难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而传统教学法的规范性,可以弥补全身反应法教学在这些方面的不足由于全身反应法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灵活性,它可以和其他的教学法很好地配合使用,因此,把“TPR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一定能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国内外教育评估理论研究综述_马强

国内外教育评估理论研究综述_马强

收稿日期:2011-03-01作者简介:马强(1972-),男,山东烟台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训练部教务处处长,讲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戴燕君(1973-),女,湖北天门人,陆军航空兵学院政教室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伟(1982-),男,湖北天门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管理系讲师,从事法学、高等教育研究;陈铁柱(1956-),男,湖北天门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国内外教育评估理论研究综述马强1,戴燕君2,陈伟1,陈铁柱1(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2.陆军航空兵学院,北京101123)摘要:梳理了国外在教育评估的概念、方法论、体系、评估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概括了我国教育评估理论发展阶段以及我国教育评估理论研究现状,对教育评估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育评估;评估指标;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5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0-0195-03真正现代意义的教育评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教育测量运动,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实践与发展渐成体系。

但是我国教育评估的研究和实践,从严格意义上说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上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和成绩。

对国内外教育评估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外教育评估研究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始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标志,国外的现代教育评估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20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理论界对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在教育评估的概念、方法论、体系、评估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关于教育评估的概念。

国外关于教育评估的概念也是各有界定,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界定:其一,强调方法,认为评估是成绩考查的方法或调查的方法。

例如:斯坦福评估协作组认为,评估是对当时方案中发生的事件以及方案结局的系统考察———一种导致帮助改进这个方案或其它有同样总目标的方案的考察[1]。

评价理论研究发展概述

评价理论研究发展概述

评价理论研究发展概述发布时间:2021-09-03T03:33:26.28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张晟[导读] 为人际意义态度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工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进步。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85摘要: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补充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外评价理论应用发展的综述,回顾了评价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将评价理论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语篇中,证明了评价理论可以应用在不同领域,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今后进一步拓展评价理论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关键词:评价理论;理论应用;研究综述引言评价理论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和语境理论。

元功能概念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有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元功能、语篇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

概念元功能包括人类在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建构。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人际元功能中。

语篇元功能强调不同语篇资源的组织方式,强调语篇的衔接。

评价理论建立在人际元功能缺失的基础上。

在人际元功能范围内,没有一个固定的系统来研究语篇中的态度。

马丁的评价理论弥补了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态度分析的不足,为人际意义态度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工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评价理论起源于马丁和怀特发起的“正确写作”计划。

项目语言部分的研究后来发展为评价理论。

马丁教授将评价理论定位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部分,它处于语篇语义学的层面(Martin,1995)。

Martin&Rose将评价定义为一种评估,即态度协商,即情绪和价值指示的强度以及读者的一致性(Martin&Rose,2003)。

这样,评价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Martin和White将评价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态度、介入和级差(Martin&Rose,2003)。

态度是第一个出现在头脑中的项目,它可以进一步分为情感、评判和鉴赏。

动态评估及其预测效度的研究概述

动态评估及其预测效度的研究概述

动态评估及其预测效度的研究概述作者:林雪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7年第01期(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 动态评估是与传统静态测验相对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立足于智力发展观,从动态发展视角对个体认知、元认知过程进行评估。

动态评估以提升预测效度为出发点,但因校标确定和研究模式等原因并未达到可证实的效果是动态评估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 动态评估;理论基础;概念界定;模式;预测效度[中图分类号] G4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3-0180-01一、动态评估提出的社会背景及理论基础动态评估属另类评估(Alternative Assessment)的一种,是近30年来兴起的心理测量领域新分支,其诞生依赖于智力理论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

自1900年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诞生起,IQ的被过度使用和标签化使社会上出现对弱势群体和非主流文化群体的歧视现象。

20世纪50~60年代至90年代社会各界呼吁新测验的出现成了动态评估开发的最直接动力。

新智力理论与认知心理学新研究取向贡献了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皮亚杰提出“智力评估的过程取向”成了动态评估的理论根基。

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70年代提出的“学习潜能”理论成为动态评估的开创性理论,而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文化理论进一步催化了动态评估的推广。

二、动态评估的界定动态评估即动态交互评估(dynamic-interactive assessment,DA),由瑞文·费厄斯坦1979年提出,将其定位成一种与静态评估相对立的交互教学应用系统。

德心理学家K.H.Wiedl从临床角度出发认为动态测验的目标是通过有效互动过程最小化偏见及评估个体能力可塑性。

Embretson1987年定义为在测验过程中用互动提升参与者理解力以得到真实成绩的评估方式。

而C.S.Lidz从宏观视角作出总结,提出动态评估最主要的特征是主试在测评过程中提供特殊决策信息,焦点是学习者的元认知过程及对干预的反应,基本形式是前测—干预—后测。

初中数学学生成绩动态评价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学生成绩动态评价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学生成绩动态评价方法研究开题报告姜寨中心校数学组2015年1月初中数学学生成绩动态评价方法研究选题目的:将教育学、心理学及统计学理论知识与初中新课改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业科学地动态评价,反馈新课改实验的教学效果,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本课题将对课程实施的导向与调控,对改进教学、科学管理、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新课程实验目标的实现具有促进保障作用。

国内外现状: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特征和新课标的精神,教学工作者必须思想统一,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普通初中新课程实验,各种评价方式方法应运而生。

初中新课程方案以“三个面向”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确定了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而初中学生学业评价也成了初中课程改革中实施中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

既定的培养目标中强调了学生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题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建立过程性动态评价体系。

选题的意义评价体系是否合理,评价方法是否有效,怎样检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成效?运用动态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

本课题以技能、过程、方法、情感及发展能力为侧面进行多方位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揭示阶段能力和情感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与数学成绩的相依关系。

研究思路:数学成绩的动态评价要和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联系。

借助成长记录,利用统计方法研究学生的思想情感、学习技能及发展能力的变化。

通过初中三年各期的终结性成绩统计分析学生成绩分布变化趋势、进步程度、在班级或年级中所处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评价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简述
动态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集评价与教学为一体的交互式评价法。

历经几十年的时间,动态评价理论受到了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其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的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

因此,系统地梳理和整理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未来更好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动态评价理论;国内研究;国外研究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22
0引言
动态评价概念最早由Luria于1961年使用,几十年来研究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设计论证了各具特色的动态评价程序,形成了多样多模态的动态评价研究范式。

为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剖析动态评价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其理论界定和研究历史做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1理论界定
我们首先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梳理下主要的有关动态评价的论述:Feuerstein (1979)指出“动态评价……是一种新颖的心理测量方法和技术,是一种动态交互的教学评估应用系统。

”美国心理学家Lidz(1987:4)认为,“动态评价是一种测试人员兼干预者对学习者兼积极参与者之间的一种交互,旨在评估学习者的可塑程度,以寻求能够激发并维持学习者认知功能积极变化的途径”。

Tzuriel & Kaufman(1999)则认为“动态评价是通过改变认知能力的教学和干预等,对儿童思维、认知、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估的过程”。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看到,区别于传统的静态评价,动态评价把评价和干预结合起来,强调评价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重点考察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能力的变化并关注学习者未来的发展。

区别于形成性评价,动态评价以更科学完整的体系设计,以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方式,通过结合学习者不同反应状况的不断修正,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错误评价的风险,从而更高效地促进了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潜能的发挥。

因此,笔者认为,动态评价是集评价与教学为一体的并融入心理测量与评估的交互式评价法,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提供介入式干预完成对学生的全过程动态监测,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评价互动主动建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简言之,动态评价以其独特的互动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挖掘潜能、走向卓越,同时实现教学相长。

2国外动态评价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关于动态评价的介入研究在心理学和普通教育的领域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但在外语或二语教育领域却处于起步阶段。

较早的有Kozulin & Garb (2002)在EFL的阅读课程中设计的动态评价模式,接下来有Antón(2003)将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应用于大学西班牙语的高级课程测试中,Gibbons(2003)将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应用于基于学科内容的外语教学中的实验。

近几年,随着动态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语言教学领域针对动态评价的研究范围也呈现了逐步扩大的趋势,主要有:Summers(2008)探讨了在以法语为第二语言的阅读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实施介入式动态评价的可能性,Marta Antón(2009)对以西班牙语为第二语言的大三学生进行了包括写作和口语等共计五部分的动态评价实验,Ableeva(2010)通过建立一系列由近及远的迁移任务,对以法语为外语的听力课堂教学进行了动态评价尝试等。

然而,截至目前,在外语教育领域中对动态评价研究得最深入,影响力最大的尚属由Lantolf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的成果。

他的学生Poehner撰写了首部关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动态评价研究的著作,并提出了动态评价模式下的二语发展模型。

Lantolf本人也编制了《动态评估教师操作手册》,对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说明,并应用于多所小学的二语课堂。

另外,Lantolf于2012年通过结合互动式和介入式动态评价模式对以英语为二语的学习者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进行了评价实验。

其研究结论对世界各国的动态评价体系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国内动态评价研究述评
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动态评价方面的研究还显得相当薄弱,而且多数研究尚属于理论探索,涉及到提高学生整体潜能水平的实证研究则少之更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南京师范大学的麻彦坤和范兆兰先后完成的两篇博士论文《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和《动态评估理论与应用研究—智力测验的新进展》才真正开启了国内关于动态评价的理论研究。

在外语教学方面,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文章发表见于彭金定、谭颖(2002)在《外语教育》上发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动态评估的开发与利用》,彭金定(2004)于《外语界》上发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动态评估》,洛阳师范学院的张艳红(2008)发表于《外语界》的《大学英语网络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估模式研究》和北外的韩宝成于2009年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动态评价理论、模式及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国内关于动态评价模式在外语教育领域的实证性研究还尚属萌芽,急待学者们不断地探索下去。

4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动态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可观的研究经验和研究资料,但仍需进一步地发展、完善和整合现有的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使动态评价理论不断走向成熟,使动态评价模式不断趋于稳定。

另外,我国的研究者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积极探索和设计适合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动态评价模式,弥补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缺失。

参考文献
[1]Feuerstein R.,Y.Rand,M. B. Hoffman.The Dynamic Assessment of Retarded Performers:The 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Theory,Instruments,and Techniques[M].Baltimore,MD:University Park Press,1979.
[2]Lidz,C.S.Dynamic Assessment: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Learning Potential [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87.
[3]Tzuriel,D. & R.Kaufman. Mediated learning and cognitive modifiability:Dynamic assessment of young Ethiopian immigrant children to Israel[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9,(30):3593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