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药物剂型

合集下载

药剂学简答题重点

药剂学简答题重点

药剂学简答题重点1、药物剂型的分类按形态可分为:液体剂型(注射剂、洗剂、搽剂等);固体剂型(散剂、剂、膜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软膏剂、糊剂等),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等)。

按分散系统可分为:溶液型(糖浆剂、注射剂等);胶体溶液型(胶浆剂等);乳剂型、混悬型(洗剂等);气体分散型(气雾剂等);微粒分散型(微球剂、纳米囊等);固体分散型(片剂、丸剂等)。

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粘膜给药;腔道给药。

2、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外界因素(1)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药物稳定性下降;(2)光线的影响:光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因而紫外线更易激发化学反应;(3)空气的影响:空气中的氧是引起药物制剂氧化的重要因素;(4)微量金属离子的影响:其对自动氧化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固体药物吸附了水分后,在表面形成一层液膜,分解反应就在膜中进行。

3、滴丸、微丸的特点滴丸是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熔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制成。

滴丸的主要优点是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便于服用和运输;增加药物稳定性;生产设备简单,重量差异小。

缺点是可供选择的基质品种少,难以滴成大丸(一般丸重100mg 以下),只能用于剂量较小的药物。

微丸是指药物和辅料组成的直径小于2.5mm的圆球状实体。

微丸的主要特点是在胃肠道中表面分布面积增大,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可由不同释药速度的多种小丸组成,可控制释药速度;基本不受胃排空因素影响;含药百分率大,最大剂量可达600mg;制备工艺简易。

4、片剂的质量评价(1) 外观:片型一致,表面完整光洁,边缘整洁色泽均匀,字迹清晰;(2) 片重差异:片重0.3g以下差异限度是±7.5%以内;0.3g及0.3g以上差异限度是±5%;(3)硬度:适宜的硬度便于包装运输,也与崩解、溶出有密切关系;(4)崩解时限:按中国药典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5)含量均匀度:是每片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6)溶出度:可反映或模拟体内吸收情况,按照中国药典要求方法检查;(7)卫生学检查:中药或化学药物片剂,不得检出大肠杆菌、致病菌、活螨及螨卵;杂菌每克不得超过一千个;真菌每克不得超过100个;(8)对于包衣片,要检查衣膜的物理性质,进行稳定性实验和药效评价。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在药物发现的早期,制定溶解度和通透 性的可接受标准可以有效降低新药开发的 风险
FDA对BCS分类加速仿制药研发的建 议
Class
Solubility
Permeability
Biopharm Risk
FDA Requirement

High

Low

High
High High Low
Low Risk In-vitro data
如何定义高渗透性
人体肠道灌流试验
原位动物模型
Caco-2 细胞渗透性试验
高于美托洛尔
人体药物动力学试验
绝对生物利用度>85% (若存在肝脏首过效应,尿中回收药量>85%) 通常,可以通过油水分配系数来大概估计药物的渗透性 (log P>1.72为高渗透性药物),但忽略了主动转运和主 动外排的过程。
Moderate IVIVC Risk Correlation
High Risk Human Data

Low
Low High Risk Human Data
剂型的选择
Ⅰ型药物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大,当该类药物在
0.1 mol/L盐酸中在15 min内溶出达85%以 上,可认为该种类品种无生物利用度问题
Ⅲ&Ⅳ型
Ⅲ型 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载体转运过程,较
难预测。 Ⅳ型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体内影响药物 吸收因素更加复杂,一般不能预测。
BCS决策树及应用实例 (Wyeth Legacy, Pfizer)
BCS Class 1药物处方决策树
BCS Ⅰ
DV(Dose Volume)=Dose/Solubility
Ⅲ型药物

药剂学试题药物的剂型分类与特点解析

药剂学试题药物的剂型分类与特点解析

药剂学试题药物的剂型分类与特点解析药物的剂型分类在药剂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方式。

本文将对常见的药物剂型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特点。

一、固体剂型1. 片剂:片剂是将药物压制成片状,通常由活性成分、辅料和填充剂组成。

片剂易于储存和使用,便于控制剂量。

例如,阿司匹林片、维生素C片等。

2. 胶囊剂:胶囊剂由外壳和内部药物组成。

胶囊壳可以是明胶或植物性胶囊,内部药物可以是粉剂或颗粒。

胶囊剂易于使用和储存,并且药物可以更好地保护。

例如,维生素E软胶囊、抗生素胶囊等。

3. 颗粒剂:颗粒剂由固体颗粒组成,颗粒可以通过挤压、制粒或涂层等工艺制成。

颗粒剂易于溶解和吸收,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

例如,颗粒剂生物素颗粒、肠胃颗粒等。

二、液体剂型1. 口服液:口服液是指服用时直接口服的液体剂型。

它具有剂量准确、易于服用的特点。

常见的口服液包括糖浆、悬浮液和溶液。

例如,感冒糖浆、止咳悬浮液等。

2. 注射剂:注射剂是经过无菌处理的液体剂型,常用于快速治疗或严重病情。

按照注射部位的不同,注射剂可以分为皮下注射剂、肌肉注射剂和静脉注射剂。

例如,青霉素注射液、针剂类抗生素等。

3. 滴剂:滴剂是指通过滴管给药的液体剂型。

滴剂具有剂量易调节、给药方便的特点,适用于眼部、鼻腔等局部给药。

例如,眼药水、鼻腔滴剂等。

三、半固体剂型1. 膏剂:膏剂是一种半固态剂型,由基质和活性成分组成。

膏剂可以分为水膏剂和油膏剂,具有局部作用和渗透性好的特点。

例如,保湿膏剂、舒缓膏剂等。

2. 凝胶剂:凝胶剂是指具有凝胶状的半固态剂型,通常由高分子聚合物和溶剂组成。

凝胶剂具有粘稠度高、吸附性好的特点,适用于局部治疗和修复伤口。

例如,消炎凝胶、创可帖等。

四、气雾剂型1. 气雾剂:气雾剂由药物、推进剂和表面活性剂组成,可以形成雾状喷射。

气雾剂适用于口腔喷雾、鼻腔给药和肺部吸入等应用场景。

例如,止痛喷雾、喉咙喷剂等。

五、其他剂型1. 贴剂:贴剂是将药物颗粒、粉末或液体置于基质中,附着在药物表面。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知识点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知识点

生物药剂学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即ADME过程。

3.ADME过程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体液循环的过程。

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等三个过程统称为药物转运(transport),而药物在体内依靠酶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成为新物质的过程称为转化或代谢(biotransformationor metabolism)。

两种变化往往结合进行,即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同时发生转化。

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药物一经服用,则吸收即开始,一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则分布、代谢和排泄即开始。

4.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①物的某些化学性质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③制剂的剂型及用药方法④制剂处方组成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⑥制剂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5.生物药剂学研究的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如兔、鼠、猫、狗和人的差异,及同一生物如人的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遗传差异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差异;⑤生理与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差异等。

6.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控释制剂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7.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①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②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可以为毒性实验设计提供依据③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④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需要进行动物或人体药动学研究第二章药物的口服吸收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口服药物的吸收再胃肠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膜中进行。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概述一、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关于药物制剂或剂型用于生命有机体(或组织)的科学。

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一)剂型因素1.药物的某些化学因素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

2.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度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二)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种属差异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新生儿因葡萄糖醛酸结合酶不足,加之肾功能发育不全,服用氯霉素后的消除过程受到影响,血药浓度升高,易蓄积中毒而致“灰婴综合征”。

又如肝脏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氨茶碱、三环类抗抑郁药,血药浓度可能增高1倍;同时半衰期往往延长作用时间延长。

4.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导致的差异5.遗传因素(三)药物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和毒性,是药学学科与药学工作者关注的核心。

二、药物体内过程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群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excretion)。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transport),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elimination)。

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一)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系统的命运;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生物药剂学——精选推荐

生物药剂学——精选推荐

P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P2转运、处置、消除: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消除,合称为“消除”。

P3药物的体内过程关系到“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P13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是动态的,“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深度镶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流动性和不对称性)P19胃:除一些“弱酸性”药物有效好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

P20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小肠液的pH约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

P27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P30脂溶性:对于主动吸收的药物,其吸收是受载体或酶作用实现转运的。

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也药物脂溶性不相关。

通过细胞旁路转运吸收的药物,脂溶性大小也与其吸收没有直接相关性。

P30溶出速率:溶出是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

P33亚稳定型:介于稳定型和无定型之间其熔点较低,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P35防止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方法有,制成药物的“衍生物”和“前体药物”。

P55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①提高药物溶出速度②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一、注射给药P67静脉注射:不存在吸收过程,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为100%。

静脉注射的容量一般小于50ml,当药物的半衰期较短或需要大容量(100~1000ml)给药时,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P67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的药物制剂一般为水溶性或水醇溶液,有时亦为乳剂或脂质体制剂。

P68肌内注射:①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

毛细血管壁是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转运,通过速度快于其他生物膜。

②一般认为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药剂学中的新型药物剂型研究

药剂学中的新型药物剂型研究

药剂学中的新型药物剂型研究药剂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制剂与药物剂型的学科,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型药物剂型的研究逐渐成为药剂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介绍药剂学中新型药物剂型的概念、分类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概念新型药物剂型是指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合理选择和设计药物的给药途径、给药形式以及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手段,开发出的新型给药系统。

二、分类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新型药物剂型可分为口服剂型、注射剂型、外用剂型以及其他给药途径。

1. 口服剂型口服剂型是指通过口腔进行给药的一种途径。

在药剂学中,口服剂型可以分为固体剂型和液体剂型两大类。

(1)固体剂型固体剂型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固体剂型有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它们在给药效果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药剂学家们开始尝试开发新型的固体剂型。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颗粒剂型成为固体剂型研究的热点。

纳米颗粒剂型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等,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口腔薄膜剂型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口腔薄膜剂型采用在口腔黏膜上放置薄膜的方式进行给药,可以实现药物的快速释放和高生物利用度。

(2)液体剂型液体剂型是指药物以溶液、悬液、乳剂、微乳剂或胶体等形式进行给药的剂型。

传统的液体剂型在研究上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近年来,药剂学家们开始关注微型包裹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或聚合物纳米粒子中。

这种新型液体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并实现靶向给药。

2. 注射剂型注射剂型是指将药物通过注射途径直接注入体内的剂型。

传统的注射剂型主要包括溶液剂型和悬浮剂型。

然而,这些剂型在逐渐被新型注射剂型所替代。

目前,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微球和纳米乳剂等注射剂型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新型注射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持续释放效果,同时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3. 外用剂型外用剂型是指将药物应用于身体表面的剂型。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剂的制备、性质、质量及其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的学科。

生物药剂是指采用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剂型,包括生物蛋白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细胞疗法等。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药剂的制备方法、递送系统、稳定性、制剂工艺及质量评价等。

生物药剂的制备方法是生物药剂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生物蛋白药物的制备通常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包括重组DNA技术、融合蛋白的表达、细胞培养和分离纯化等步骤。

基因工程药物的制备流程复杂,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条件,确保制备出纯度高、活性好的药物。

细胞疗法制备的细胞治疗药物,往往需要经过细胞的分离、培养、扩增和质量控制等步骤。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者通过优化制备方法,提高药物的制备效率和产量。

生物药剂的递送系统在药物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

生物蛋白药物的分子量较大,口服给药往往不易达到所需浓度,因此常常采用注射给药途径。

生物药剂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药物的递送效果,例如通过制备缓控释剂型,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在时间;通过改变递送系统的性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通过改变递送系统的结构,增加药物对特定靶点的亲和力。

此外,生物药剂学还研究了药物递送系统对生物药剂生物利用度和毒性的影响。

生物药剂的稳定性是确保药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药剂学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确定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最佳条件。

生物蛋白药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比较敏感,容易发生降解。

因此,生物药剂学研究者通过改进药物包装材料、添加稳定剂等方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此外,生物药剂学还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

生物药剂的制剂工艺是确保药物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生物药剂学研究者通过研究药物的制剂工艺,确定最佳的生产条件和工艺步骤。

制剂工艺涉及药物的配方设计、溶解、过滤、灭菌等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每个步骤的条件和操作。

生物药剂的制剂工艺不仅要满足药品质量管理的要求,还要满足生产的规模化需求,确保药物的产量和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制剂技术、药用辅料、制剂设备是制备优 质制剂不可缺少的三大支柱。
• 如流化床制粒
三. 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如:硫酸镁溶液(致泻) 注射剂(抗惊厥) 依沙丫啶 1%注射 中期引产 0.1~0.2%溶液 外用 杀菌
调节药物作用速度 剂型不同,作用速度不同
如硝酸甘油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氨茶碱治疗哮喘
是保证药品质量,进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及监督检验 的法定依据。
国家药品标准 是指CFDA颁布的中国药典、药品注册标准和其他药品
标准。 其内容包括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
主要包括
药典标准 卫生部中药成方制剂一至二十一册; 卫生部化学、生化、抗生素药品第一分册; 卫生部药品标准(二部)一册至六册; 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蒙药、维吾尔药分册; 新药转正标准(约每年出版一册,不断更新); 国家药品标准化学药品地标升国标一至十六册;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 国家注册标准(针对某一企业的标准); 进口药品标准
质、试剂试药和指导原则)及药用辅料
《临床用药须知》、《药品红外光谱集》、《中药材 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 BP 、USP、JP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药典品种占全部标准比例
05版 10版 国标现存总数
2.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处方:
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制的一种重要的书面 文件。
按分散体系
按形态
• 液体剂型 • 固体剂型 • 半固体剂型:软膏剂 • 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
五. 药品标准
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按照批准的处方来源、 生产工艺、贮存运输条件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 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ChP2015 凡例)
如片剂中的乙酰水杨酸片(阿司匹林片)。
能直接用于患者
另外,把制剂的研制过程也称为制剂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
药品(medicines ):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原料药和制剂产
品。
有国家药品标准
药剂学(pharmaceutics, pharmacy ):
剂型(dosage form ):
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 求将药物制成的不同形态(应用形式)。
剂型是药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注意:相同药物,有不同的剂型,其在 体内的行为不同。
药物剂型必须与给药途径相适应。
药物制剂(phar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eutical preparations):
简称制剂,是按国家药品标准将药物制成适合临 床用药要求的,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 是剂型中的具体品种。
新剂型、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通过制剂手段达到高效(生物利用度高)、低毒、 定时、定量、定位
缓释、控释、靶向制剂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 中药薄膜包衣片、中药微囊、中药透皮贴剂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 缺点:分子量大、稳定性差、吸收 性差、半衰期短。
• 如降钙素鼻腔喷雾剂
制剂新机械、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工业药剂学 industrial pharmacy
第一章 绪论
掌握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 掌握国家药品标准的含义 掌握处方的概念 熟悉剂型的重要性和分类 了解药剂学的任务和发展 了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一. 基本概念
药物(drugs ):
可用于诊断、治疗、预防各种疾病的活 性物质。
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 不能直接用于患者。
• 药典制定的标准一般是一个原料药或制剂等必须符合 的最低标准,作为生产单位等一般应制定更为详尽和 要求更高的标准,以提高药品的品质。
• ChP 2015(第十版): 一部: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
剂和单味制剂,共计2598种; 二部: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
共计2603种; 三部:生物制品,共计137种。 四部:通则(包括制剂通则、检定方法、标准物
1. 药典(Pharmacopoeia)
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由国家 组织的药典委员会编写,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 法律约效力。 药典收载药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较稳定的常 用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 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等,作为药品生产、检验、 供应与使用的依据。 反映了这个国家的药品生产、医疗和科学技术的水 平。
设计和制备药物制剂,属工业药剂学的范畴
二.药剂学的任务
基本理论的研究
• 溶液形成理论 • 表面活性剂性质 • 微粒分散体系 • 粉体学理论 • 稳定性 • 流变学 • 生物药剂学 • 药物动力学
药用新辅料的研究开发
没有优质的辅料就没有优质的产品。 EC、丙烯酸树脂系列等,促进缓、控释制剂发展; 聚乳酸(PLA)、聚乳酸聚乙烯醇共聚物(PLGA) 等可生物降解辅料促进长时间缓释微球注射剂的发展; MCC、可压性淀粉、L-HPC等促进粉末直接压片。 注意:生产药品所用的药用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 注射剂用药用辅料应符合注射用质量要求。(CP2010 二部 附录20页)
研究药物制剂 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 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 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核心:原料药(药物) 制剂(药品)。 宗旨:制备安全(safety)、有效(efficacy)、稳 定(stability)、使用方便(usefulness)的药物制剂。 对象:剂型和药物制剂
制剂学(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
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
脂质体、静脉乳剂 肝、脾靶向
影响疗效: 固体剂型,制备工艺不同可影响疗效,
晶型、微粒大小
CP2010 ,259页
CP2010 ,1171页
四. 药物剂型的分类
按给药途径:
• 口服给药剂型:口服,并进入胃肠道吸收全身作用 • 口腔内给药剂型: 口腔内发挥作用
口腔用片(含片、舌下片、口腔粘贴片) 口腔喷雾剂、含漱剂 • 注射给药剂型、 呼吸道给药剂型 • 皮肤给药、 眼部给药 • 鼻腔黏膜给药、 直肠给药 • 阴道给药、 耳部给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