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与体位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入路

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 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 颅顶诸骨。
(1)额顶枕区
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 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
• 皮肤 • 浅筋膜 • 帽状腱膜及颅顶肌(枕额肌) •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将 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 称"头皮"。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 易分离。
颞部马蹄形皮瓣及骨窗
颞部入路切口
(六)额、颞、顶、枕切口
1、适应症: 1)额、颞、顶、枕部大脑凸面病变; 2)大脑镰旁、矢状窦旁、脑室内肿瘤。 2、切口类型: 1)马蹄形切口; 2)直切口; 3)S形切口。
顶部过路线马蹄形皮瓣示意图
顶部马蹄形切口
(七)经蝶窦入路
1、适应症: 1)鞍内及部分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 2)颅咽管瘤、Rethke囊肿; 3)其他鞍区肿瘤,如脑膜瘤等。 2、体位:仰卧位,上半身抬高,头稍后仰,偏向术侧。 3、术式:a、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 b、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 c、经筛窦、蝶窦入路; d、直接经鼻-蝶窦入路(内镜辅助下)。
翼点入路经典切口标记
翼点入路切口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 (左侧)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 (右侧)
(三)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1、适应症: 1)桥小脑角肿瘤; 2)三叉神经痛; 3)面肌抽搐; 4)前庭神经切断术; 5)舌咽神经和膝状神经节痛; 6)后循环血管性病变。 2、体位:可采用坐位、侧俯卧位、侧卧位。无论选 哪一种体位,都要用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侧俯 卧位、侧卧位头顶部稍向下屈曲,同侧肩部下拉,使 肩与头距离加大。 3、切口:皮肤切口呈弧形、“C”形或“S”形。
额结节 眉弓
眉间
鼻额点
4、冠矢点 又称额顶点,为冠状 缝矢状缝相交点,位于鼻额点 与枕处粗隆连线的前、中1/3交 界处,距眉间约13cm,是新生 儿的前囱所在处。 5、顶枕点 为人字缝与矢状缝相 交点,位于枕外粗隆上方约 6cm,是新生儿的后囱所在处。
神经外科手术记录规范化模板(-脑内血肿(脑挫伤)

手术记录单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
手术名称:
术后诊断:
手术人员:
麻醉方式:
麻醉人员:
手术经过:(包括病人体位、切口处理、病灶所见及手术步骤等)
记录要点:
1.手术入路:
体位(包括体位和头位),手术切口(位置、形状、大小),术野有无开放伤(有无异物;如何清创、消毒),头皮裂伤与手术切口的关系;
是否行快速减压,记录快速减压的过程,切开硬膜后吸出的血肿量以及当时生命体征有无改变;
皮瓣、肌瓣处理(软组织有无挫伤),皮瓣的翻开方向;颅骨有无骨折(情况描述);骨瓣的形成大小、边界和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例如额窦、蝶骨嵴、眶壁等);硬膜是否完好,硬膜的张力大小,硬膜的切开和翻开方向;
2. 血肿清除:
(如伴有硬膜下血肿,请记录相应信息及过程,要点参看“急性硬膜下血肿”);脑表面挫伤情况,脑组织张力情况;切开皮层位置及范围(与重要功能区的关系),主要血管的影响(例如:侧裂血管、中央导静脉、Labbe’s静脉等);脑内挫伤、血肿(估计大小)、水肿情况描述;血肿(挫伤脑组织)清除情况及范围(重要结构、功能区是否受影响);
3.关颅过程:
术野止血情况,止血材料的使用;关颅时脑组织张力情况;脑膜缝合情况(是否扩大修补,修补大小及材料);硬脑膜悬吊情况(间隔大小;脑膜中央有无悬吊至骨瓣);骨瓣是否还纳(有无缺损、固定或修补方法);肌瓣,皮瓣缝合及引流管放置情况;
4.其他:
手术过程中出血量的估计、输血情况(有无自体血液回输);术后麻醉恢复情况。
记录医师:XXX。
神经外科手术的体位与入路ppt课件

案例二:侧卧位在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总结词:特殊体位
详细描述:侧卧位通常用于脑出血手术,特别是基底节区的出血。这种体位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观察出血部位,并减少脑组织 受压的风险。同时,侧卧位还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对其他脑组织的损伤。
案例三:俯卧位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总结词:常用体位
详细描述:在脊柱手术中,俯卧位是最常用的体位。这种体位有助于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充分暴露脊柱 ,便于操作。同时,俯卧位还可以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压迫,降低手术风险。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遮盖非手术部位
在手术过程中,应对患者非手术部位进行适 当的遮盖,保护患者隐私,同时减少不必要 的暴露和尴尬。
尊重患者意愿
在手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 隐私需求,尊重患者的意愿,确保患者在手 术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尊重。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褥疮
在手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患者受压部位,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 褥疮等并发症。
神经外科手术的体位与 入路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常见体位 • 常见入路 • 体位与入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体位与入路的注意事项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神经外科手术的概述
01
神经外科手术是针对脑、脊髓和 周围神经系统的外科手术,旨在 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
要点一
适应症
适用于颈椎、胸椎和腰椎手术。
要点二
禁忌症
对于面部、胸部、腹部或髋部有损伤的患者不宜采用俯卧 位。
坐位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颈椎和腰椎手术,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手术。
禁忌症
对于胸部、腹部或髋部有损伤的患者不宜采用坐位。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

一、颅脑重要骨性标志
1、鼻额点 为鼻根中央的凹陷 处,相当于额骨鼻突与鼻骨的 相接处。 2、眉间 位于鼻额点上方约 2cm处,在两眉之间。 3、额结节 位于眉弓上方约5cm 的最突出部,其深面正对额中回。
.
4、冠矢点 又称额顶点,为冠状缝 矢状缝相交点,位于鼻额点 与枕处粗隆连线的前、 中1/3交界处,距眉间 约13cm,是新生儿的前 囱所在处。 5、顶枕点 为人字缝与 矢状缝相交点,位于枕 外粗隆上方约6cm,是新 生儿的后囱所在处。
.
三、颅顶部的血管——耳前组动脉
颞浅动、静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 & v.:与耳颞
神经伴行,穿出腮腺上缘,跨过颧弓到达颞区。颞 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终支之一,起自下颌颈后方, 在腮腺深面、耳颞神经前方上行,该动脉的搏动可 在耳屏前方触及。在颧弓上方约2~3 cm处颞浅动 脉分为额支和顶支。额支较粗,外径约1.8 mm,通 常与垂直线呈15~900前倾角向前上方斜行,至眶 外上角或额结节附近向上至颅顶,行程中向后上方 发出2~5条额顶支,分布于颅顶,分布的面积约99 cm2,这些分支中有一支以上的管径超过1.0 mm (82%)。顶支的外径约1.7 mm,与垂直线约呈300 后倾角,向后上方至顶结节,分支分布于颅顶,分 布面积约53 cm2。颞浅动脉位置恒定,管径粗大, 且具有较大的扩张性,是在颈内动脉系统缺血作颅 内外动脉吻合时理想的供血动脉。颞浅静脉. 汇入下 颌后静脉。
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
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
扩张。颅后窝开颅术若
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
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
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的体位与入路

• 颞肌前部,额颞蝶顶结合 部,眶上外侧缘,蝶骨嵴, 眶顶,前颅底、鸡冠和大 脑镰,蝶骨平台,视神经和 视交叉,颈内动脉及其
分支,海绵窦前外侧壁,
动眼神经,鞍隔,Βιβλιοθήκη 体 柄及鞍背。侧俯卧位之手术室的布置
• 应用三点头架, 将身体旋转固 定于侧斜位; 在患者腋窝垫 上小垫防止臂 丛受压
• 臀部及膝关节 微屈并用枕垫 隔开,避免压 迫越过腓骨头 的腓神经
神经外科手术基本体位
仰卧位
可以暴露幕上区,并可进入后颅窝的前部区域 入路:经蝶、经纵裂、翼点、颞下入路
侧俯卧位
可以暴露枕部和后颅窝,脑干外侧、桥小脑角、枕骨 大孔、岩斜区和上颈段侧方
入路:乙状窦后、乙状窦前、枕下正中、远外侧和岩 骨入路
俯卧位
可以暴露枕部和后颅窝,还可进入颈椎后部 入路:枕下正中、颈椎后路
• 显露从松果体区到枕骨 大孔并进入到颈椎上段
• 俯卧位,胸部抬高15°, 头固定于可以屈曲位置; 头的转角为0°
• 严格按正中切开 • 枕大孔及寰椎后弓骨
性处理动作要轻柔 • 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
护两侧小脑下后动脉 及其分支
• 分离时应避免脑干的损 伤
• 可能影响后组颅神经, 应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拔 管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潘剑威
神经外科常用手术体位 与手术入路
手术体位
患者体位是整个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适的体位对控制患者的静脉回流和颅内压、
预防术者的疲劳具有重要的作用
手术体位的摆放原则
舒适安全 固定牢靠 暴露充分 保证呼吸、循环通畅 避免损伤
体位摆放的术者要求
• 弧形乳突后切 口-探查后颅 窝外侧的病变
小脑幕下病变的切口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最终版】PPT课件

单侧前颅底病变 鞍区病变 前循环动脉瘤
操作要点
仰卧位,上半身抬高10度,头稍后仰,使眶板向后倾斜,额 叶自动向后塌陷,增加鞍区的暴露。 自骨膜表面剥离皮瓣至眶上缘附近时,应终止分离,因明显 的界面结构已经消失。
冠状切口右(左)额开颅额下入路
操作要点
若要将额部骨膜辨向颅内翻转,以修补前颅底的骨质缺损, 常使冠状切口位置高一些,扩大修补瓣面积,并使腱膜下组 织尽可能多地保留于骨膜辨上,以尽可能将眶上和滑车上动 脉保留于骨膜上。 骨窗下缘尽量接近前颅窝底,骨瓣下缘骨孔的下缘应位于眶 上缘上方,通常要求高于眶上缘5mm左右,使骨窗下缘与眶 顶相平,一般不会损伤眶上孔结构。
冠状切口双额开颅额下入路
操作要点
双额跨中线骨瓣,骨窗前缘至前颅窝底(眶顶) 上矢状窦位于额内嵴游离缘的后面,部分病例在此处为闭锁 段,因此额部中线钻孔的安全性较高。 可硬膜外或硬膜下入路 平行于眶缘并距眶缘1cm切开双侧额部硬脑膜,两侧靠近矢 状窦,经大脑镰缝扎矢状窦的近端,在两道缝扎线之间切断 上矢状窦和大脑镰 可联合纵裂入路以获得更广泛的显露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的命名一般以入路 过程中的关键结构(皮肤,骨性结构或脑组 织)为参照。
切口和入路的关系
同一切口可有不同的入路
冠状切口经纵裂,经额下
相同的入路可采取不同的手术切口
额下入路中的冠状切口,额颞切口 颞下入路中的颞部切口,扩大额颞切口短的路径到达目标区域 充分考虑到重要的结构对入路的影响 为扩大暴露留有余地
早期的神经外科手术切口主要有两种:
瓣状(马蹄形)切口:多用于幕上手术 直切口:多用于幕下手术
马蹄形切口 直切口 “S”形切口
幕上下联合切口
冠状切口
Souttar切口 体位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经胼胝体-室间孔入路
适应证
侧脑室前角、体部肿瘤 第三脑室肿瘤
操作要点
额顶部过中线马蹄形切口,切口2/3在冠状缝前 钻孔及取下骨瓣时注意避免损伤上矢状窦;可在上矢状窦旁 两侧分别钻孔 剪开硬膜基底位于上矢状窦,切口尽量靠近上矢状窦旁,一 充分显露纵裂和大脑镰
经胼胝体-室间孔入路
操作要点
选择无引流静脉处的纵裂进入,切开胼胝体约2cm,切开时 保证沿中线进行,并注意勿损伤胼周动脉 进入右侧脑室后,再由室间孔进入 若要显露第Ⅲ脑室前下部,可将室间孔前上方的穹隆柱切开, 以扩大室间孔。
扩大经额人路骨窗
(引自Feiz-Erfan I, Spetzler RF, Horn EM,et al.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for the transbasal approach and its modifications. Skull Base. 2008 Jan;18(1):29-47)
冠状切口双额开颅额下入路
操作要点
至距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约1cm处停止帽状腱膜下剥离,沿两 侧颞上线切开骨膜,形成额部骨膜辩,从骨膜下翻起骨膜辩, 暴露眶上孔(切迹),用微型磨钻或骨凿打开眶上扎,将眶上 神经、血管连同骨膜推向前方 两侧暴露额骨颧突,在其后方及眉间各钻1孔,再在这3孔后 方4~6cm处各钻1孔,其中眉间后方钻孔应注意避免损伤上 矢状窦。
额下入路示意图
冠状切口右额下入路切口及骨瓣
冠状切口额部经纵裂入路
适应证
中线部位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颅咽管瘤 前交通动脉瘤、胼周动脉瘤
操作要点
双侧切口可不对称,术侧较大 可单额或双额开颅,一般单额开颅 内侧钻孔位于中线
冠状切口额部经纵裂入路
操作要点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神外手术的体位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神外手术的体位一、体位摆放总的原则1、摆体位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脑重力下垂增加入路的显露从而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充分考虑到体位对颅内压,脑血流和呼吸的影响;•避免过渡扭转颈部以防静脉回流和通气障碍,同时避免颈部关节及神经损伤;•要照顾到术者操作的舒适性,以及病人体位的舒适性。
•手术部位位于最高点、最易显露。
•头部略高于心脏水平2、神经外科手术摆放体位的原则:•神经外科手术开始前体位变换需包括三部分内容:•头部的位置。
•颈部的旋转及屈曲(伸展)。
•躯干位置的确认。
•躯干摆放应先于头部。
•通过头及颈部的屈伸旋转和手术床的侧斜来变换和最终确定头位。
3、体位归纳:①神经外科手术常用体位包括:•仰卧位(supine position)、•侧卧位(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ing)、•俯卧位(prone positioning)、•协和式飞机体位(concorde position)、•侧俯卧位(lateral oblique position)或公园长椅位(park bench position)、•坐位(sitting position)、•半坐位(semi-sitting position).②在将近90%的手术中,我只使用两种手术体位。
•当病变位于鼻根到顶结节之间时,我使用仰卧位。
•当病变位于顶结节到枕颈交界时,我使用侧卧位或者侧俯卧位。
③另外10%的病例应用坐位或者俯卧位。
④坐位主要用于病态肥胖患者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它比侧卧位更好摆放。
4、神经外科手术前体位的相关概念:(1)、躯干位置的确认:•不管躯干处哪种体位,手术床背板均需抬高10°-30°以保持头部高于心脏。
某些手术入路要求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此时颈部往往呈前屈状态从而降低头部的高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增加躯干抬高的角度。
(注:躯干抬高回增加空气栓塞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ppt
35
(七)枕下中线或旁中线入路
1、适应证: 1)小脑半球、蚓部、第四脑室、
脑干、枕骨大孔区的血管及肿瘤性病 变;
2)、Chiari畸形减压 2、体位:可取侧卧位、俯卧位或坐 位
完整ppt
36
3、切口:
枕下中线入路:切口始于枕外粗 隆上2~3cm,止于上颈椎。
完整ppt
37
(八)远外侧入路:
1、适应症: 1)延髓颈髓结合部腹侧硬膜下病变; 2)累及下斜坡、枕髁或颈静脉孔的硬
膜外病变; 3)风湿病和生长发育性疾病累及椎动
脉; 4)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连接处的动脉瘤;
5)位于前方近中线的动、静脉畸形 。
完整ppt
38
2、体位:侧卧位,枢椎体与水平位呈 45°,头向对侧旋转45°,向下倾斜30°, 同侧肩部向下牵拉,使手术入路有更大的 空间,乳突置于手术野的最高点。
3、切口:一般为“C”形切口,若有枕颈 融合,应用马蹄形切口。
“C”形切口从耳廓上方开始,围绕耳 廓弯向乳突尖,到达第1颈椎水平的胸锁 乳突肌。
完整ppt
39
(九)枕部经小脑幕入路
1、适应证:适用于松果体区及第三脑 室后部病变 2、体位:取坐位或3/4侧俯卧位。 3、切口:马蹄形切口
完整ppt
40
2、切口:颞部n形切口,皮瓣基底部 在下方,皮瓣翻向颞部。
完整ppt
29
(四)颞下入路
1、适应证: 1)鞍旁、颅中窝底的病变; 2)上斜坡的病变; 3)通过小脑幕裂孔向上生长的肿
瘤,幕上部分较大。 4)岩尖部病变。
2、切口同颞部入路切口形状。
完整ppt
30
(五)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1、适应症: 1)桥小脑角肿瘤; 2)三叉神经痛; 3)面肌抽搐; 4)前庭神经切断术; 5)舌咽神经和膝状神经节痛; 6)后循环血管性病变。
4、切口:双侧额部冠状切口,从一侧耳屏前 方到另一侧耳屏前方。
完整ppt
20
(二)翼点入路:
1、适应证: 1)所有位于前循环的动脉瘤; 2)基底动脉分叉部较高的基底
动脉瘤和小脑上动脉瘤; 3)额叶和前颞叶动、静脉畸形; 4)额颞叶病变; 5)鞍区和鞍上病变。
完整ppt
21
Pterion
翼点pterion:位颧弓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额、 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少 数呈"N"型。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 形成硬膜外血肿。
6
▪
乙状窦后完入整pp路t 切口
7
3、直切口:
如枕下后正中入路切口、颞 肌下减压术切口、小骨窗开颅 血肿清除术切口等。
完整ppt
8
▪
颞肌下ppt
10
4、拐杖或倒拐杖切口:
见于小脑半球肿瘤或血肿手 术等。
完整ppt
11
完整ppt
12
术前切口标记线
完整ppt
13
5、“S”状切口及梭形切口:
完整ppt
42
2、脑膜瘤手术入路:
1)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入路: 若在额部,则可取冠状开颅或马蹄形切口; 其余部位可取过中线的马蹄形切口
2)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入路:可采用翼点 入路切口
完整ppt
24
翼点入路完经整p典pt 切口标记
25
完整ppt
26
还有改良翼点入路或称额颞入路、扩大 翼点入路。
完整ppt
27
额颞部切口或扩大、改良翼点入路
完整ppt
28
(三)颞部入路:
1、适应证:
1)颞叶病变,尤其是颞叶中、后 部病变;
2)海马病变及侧脑室颞角病变;
3)颞部硬膜外、下及脑内血肿、 脑挫裂伤;基底节区血肿等。
完整ppt
31
2、体位:可采用坐位、侧俯卧位、 侧卧位。无论选哪一种体位,都要用 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侧俯卧位、 侧卧位头顶部稍向下屈曲,同侧肩部 下拉,使肩与头距离加大。
3、切口:皮肤切口呈弧形、“C”形 或“S”形。
完整ppt
32
完整ppt
乙状窦后入路切 口
33
(六)乙状窦前入路:
完整ppt
22
2、体位:仰卧位,Mayfield头架固 定,头部向对侧旋转20°~30°.对 于前部病变,旋转角度可适当加大; 对后部病变,旋转角度可适当减少。 头顶部向后倾10°~15°,使颧突位 于视野的最高点。
完整ppt
23
3、切口:在发际内行弧形切口。切 口始于耳屏前方,不超过 颧弓根部, 以免损伤面神经分支,并尽量靠近耳 屏,不要损伤颞浅动脉;终于眉弓中 点或上矢状线。
完整ppt
18
二、经典入路切口:
(一)、额部冠状开颅切口:
1、用于经额叶入路、额下入路、 经终板入路、经胼胝体间入路等。
2、适于额叶病变、鞍区及鞍上 病变(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 颅咽管瘤等)、前颅底病变等。
完整ppt
19
3、体位:患者取仰卧位,Mayfield头架或 头托固定,头顶部向地面后伸10°~15°.
(十)幕下小脑上入路
1、适应证:适用于松果体区或第三 脑室及小脑上蚓部、半球的病变 2、体位:坐位或侧卧位 3、切口:采用中线直切口或马蹄形 切口。
完整ppt
41
四、各病变的手术入路
1、垂体瘤手术入路: 1)经鼻蝶入路: 2)经口鼻蝶入路: 3)冠状开颅经额下入路: 4)经翼点入路: 5)经颞下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与体位
完整ppt
1
一、颅脑手术的切口形状
1、马蹄形或“n”或“U” 形切口: 最为常用。 如颞下入路切口、枕部经小 脑幕入路切口、颞顶部切口、 远外侧入路、冠状切口等。
完整ppt
2
完整ppt
3
完整ppt
4
2、弧形: 如翼点入路切口、枕 下乙状窦后弧形切口等。
完整ppt
5
翼点入路完切整p口pt 标记
1·适应证:当岩斜区肿瘤体积较大,而且 肿瘤的幕下、上部分基本相等,任何单纯 的幕上或幕下入路不可能很好地显露肿瘤 的全貌时,需要采用乙状窦前入路
完整ppt
34
2·体位: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向对 侧旋转,使岩骨位于最高点,头架固 定。
3·切口:始于耳前颧弓,绕向耳上 方,向下终止于乳突后1cm,呈问号形。
见于颅骨肿瘤切除或头皮肿 瘤切除等。
完整ppt
14
枕下“S”形切口
完整ppt
15
6、问号形切口:
如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 切口,改良翼点入路切口等。 7、抛物线切口: 8、“T”形切口: 9、三角形切口:
完整ppt
16
额颞部切口或扩大翼点入路
完整ppt
17
Mayfield头架固定脚放置
Mayfield头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