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李商隐《无题》

合集下载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言知识
作家作品
1.《咸阳城东楼》选自《全唐诗》。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来评价。

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2.《无题》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其爱情诗对后世影响很大。

代表作有《嫦娥》《隋宫》《贾生》《夜雨寄北》等。

3.《行香子》选自《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

代表作品有《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等。

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名句默写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痛的名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设想对方相思的悲苦与无奈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的诗句是“蓬
1/ 2。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颈联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改”,改变。写出了女子担心别离时日长,自己容颜老去,表现出 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寒”,寒冷。一语双关。既指月光清冷,还指诗人孤独的心境, 表现出诗人对恋人的思念和关怀之深。 。
早起照镜,愁思难遣,连如云的鬓发也变了颜色;夜来 吟诗,心情愁苦,连月光也变得冰冷凄寒。
尾联
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 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 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 殷勤为探看。
情谊恳切深厚。
此去蓬莱仙山的路程并不太远,却无路可通,希望有青 鸟一样的使者为我们互通音讯。
尾联为何要以神话故事结尾?请简要分析。
用典,借用神话传说中仙山和“青鸟传信”的典故。表现 出诗人对恋人的思念和关切,也流露出只能靠书信传情 的无奈。
颔联:
这里与“思”字谐音。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比喻、对偶、双关的修辞方法。用“春蚕”“蜡炬”自比, 用“丝”和“思”谐音双关,写出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爱 情的至死不渝。
我的思念如同春蚕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我的泪水像 蜡烛泪直至烧成灰烬时才会流干。
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请分析我们学过的爱情是《关雎》《蒹葭》和李商隐 的《无题》,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不同:《关雎》对心上人的追求大胆热烈, 《蒹葭》对心上人的追求执着含蓄。 《无题》表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观
虽然《无题》和《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和朝代都不同,但“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都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内容进行分析。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李商隐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李商隐

无题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无题》的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偏旁部首等语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李商隐诗歌中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中的比喻和双关语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化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多角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话题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等。

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那么,李商隐的这首诗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探索。

2. 背景介绍,铺垫知识在正式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是唐代后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象丰富而著称。

《无题》这首诗,据说是他在玉阳山学道期间,与一位女道士相恋却无法公开,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深刻地反映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3. 朗读课文,感受韵律让我们先听一遍《无题》的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4. 初步讨论,激活思维听读之后,我想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觉得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特别有感觉?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稍后会一起探讨。

[^1^][^2^][^3^][^7^][^1^]: 李商隐的《无题》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著称。

[^2^]: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理解性默写
(1)“春__蚕__到___死__丝__方___尽_,__蜡__炬__成___灰__泪__始__干”是李商隐《无题》中的名
句,它可用来赞美爱岗敬业、奉献不止的精神。
(2)《无题》感叹时光易逝,相会无期的诗句是:蓬_山___此__去__无___多__路__,___ _青__鸟__殷___勤__为_!探看
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惜别之苦
1.首联中的两个“难”字意义上有何区别?
相见难 ——相见机会难得 相见之苦 别亦难 ——相别难舍难分 离别之苦
情深 意厚
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
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东风无力百花残”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
(1)点明离别的季节 (2)渲染离别的气氛 (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背景链接
在唐朝时,人们崇尚道教,信 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 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 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 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 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 爱情狂澜 ,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 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 曲、又深情无限。
解读诗题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 《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 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 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 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 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 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 《碧城》。
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人多把它们视为爱情诗。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无题

无题九年级上册原文

无题九年级上册原文

无题九年级上册原文
《无题》从头到尾都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查看。

一、原文:
《无题》
唐朝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译文:
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缠绵的丝儿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后,不断的泪才流干。

早晨梳妆对镜,只愁云鬓易改色;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应感到月色清寒。

蓬莱山离这儿也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青鸟啊,请为我殷勤地去探看。

三、注释:
①【东风】春风
②【残】凋零
③【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④【蜡炬】蜡烛
⑤【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脂油。

⑥【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⑦【云鬓改】比喻年华老去。

鬓(bìn)
⑧【月光寒】指夜渐深
⑨【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⑩【青鸟】神话传说中传递消息的仙鸟,为西王母的使者。

四、脉络结构
首联:引出背景、渲染气氛
颔联:诗人对恋人爱的表现
颈联:恋人对诗人爱的表现
尾联:结论是“无奈之余的遐想”
五、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白自己对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李商隐《无题》ppt课件 (18)(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李商隐《无题》ppt课件 (18)(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 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 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 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 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无题》“相见时 难别亦难”一首, 是一首抒写离别相 思的爱情诗,写难 以经受的离恨、终 生不渝的回忆及重 见无期的哀伤。
是李商隐“无题” 诗中最脍炙人口的 名篇之一,意境朦 胧,感情深沉,极 富艺术感染力。
• 赏析:
•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 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 诗的内容围
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东风”
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 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 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 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 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 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 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 相思情。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Βιβλιοθήκη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 书郎和东川节度使等职。他一生历经宪宗、穆宗、敬宗、 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 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开成二年,李 商隐25岁时举进士。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 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卷进两党 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 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 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带着一颗“夙心”,在悲愤寂 寞中死去。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李商隐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 号玉溪 (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 河南沁阳)。晚 唐著名诗人,和杜牧 合称“小李杜”,与温庭 筠合称为 “温李”。他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 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 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代 表作有《泊秦淮》《夜雨寄北》《贾生》等。
4、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 D )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 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 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 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 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 配合使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 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 切,意境隽永。
(3)婉曲柔密的风格。 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 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 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 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4)艺术风格。 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2、写作背景
李商隐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 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恋,但两人的感 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 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 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 深情无限。这首《无题》就是抒写他们两人 之间的恋情的诗。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无题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无题

肆 诗意解读
4、仕途无常:
回想昨日,我于画楼桂堂中大宴宾朋,夜 阑人静时仍是高朋满座送钩射覆歌舞盈盈。红 灯绿酒不知何时终了,清风明月渐消融,星辉 融入朝霞中。恨不能如彩凤身生双翼飞舞筵席 中,以慰宾朋,幸众友心存灵犀不必去逢迎。 而如今于兰台奔走效命,命如郊野之草,身如 风中之蓬,唯唯只听他命。可叹人生多变迁, 命运不由自己来定。
一个“嗟”字写出了人居下位,身不由己之感,充满了理想 破灭之感。
“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所以,在古代 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 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以及对爱人的无尽思念。

PART THREE
文学艺术赏析
叁 文学艺术赏析
1.虚实相生、富于变化 这首诗,首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是由今宵到
官分灵堂昨 去曹犀东夜 ,射一。星 走覆点身辰 马蜡通无昨 兰灯。彩夜 台红隔凤风 类。座双, 转嗟送飞画 蓬余钩翼楼 。 听春,西
鼓酒心畔 应暖有桂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 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 (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 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 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PART FOUR
诗意解读
肆 诗意解读
1、爱情诗说
昨夜星光灿烂,微风吹拂,你我于画 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今宵相离,相见望。 我虽然不能像彩凤那样身生双翼飞到你的身 边,但是心中却有灵犀可与你相通。想今宵 你可曾仍在画楼桂堂之中与人送钩射覆欢悦 歌舞?而我却在兰台听命应差如风中蓬草到 处飘零。
肆 诗意解读

PART TWO
赏析课文
贰 诗歌赏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首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无题
1“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

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

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

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3“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5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

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理解性默写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

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经特征
《诗经》无论是民歌还是文人诗,都是合过乐的歌词,因而形式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如大都分章,四言为主,句尾押韵,且多是隔句用韵等等。

但文人诗以叙事见长,如周人史诗大都是叙事诗,而民歌则多抒情诗;文人诗写得较为板滞,文字干涩,不及民歌生动活泼而富于变化。

《诗经》艺术的最高成就,应以民歌为代表。

总括起来,它有如下特色: 1、从创作方法来看,《诗经》民歌开创了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传统,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正是它的特色,诗歌作者善于按照现实本身的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并通过生动的画面,真实地、具体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斗争,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和感情。

从前面分析
的民歌主题的多样性、广泛性看,就足以证明这点。

我们所以能从中认识当时社会,了解历史,并获得真实感和形象感,总的来说都是这一创作方法带来的艺术效果。

2、从表现手法来看,比、兴是《诗经》民歌中广泛采用的表现手法。

前人把《诗经》的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当然是对的,不过比、兴尤为重要。

朱熹曾对赋、比、兴作了非常简要地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以更具体而熟悉的事物来打比喻,“兴”就是先描写其他的事物来开个头,一般是用景物起兴。

比、兴手法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诗歌的意境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赋”,有铺叙和直言的意思,就是除开比、兴以外的一种直接描写的手法。

许多诗篇往往通过细节描绘,人物对话以及心理刻画等手段展示人物的性格,其中较少雕琢,显得朴实自然而富有生活气息,象《静女》、篇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

3、从形式看,多重叠句,保留了民歌的原始状态。

如《西南•苤苡》全诗十二句,两句一组,各组之间只有一字不同,然而都很有韵味。

重章迭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诗歌意境的不断加深。

4、《诗经》民歌语言,亦以生动、形象、优美、自然而富有音乐性为特色。

诗歌作者不仅熟悉生活,而且熟悉当时语言,能运用语言的一些特性来表现生活,特别是大量运用近字和联绵字,或双声,或迭韵,读来自然和谐,富有音乐感。

5、古代劳动人民虽然还处在生产力发展较低的历史阶段,但由于他们长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就逐渐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们善于区别事物的善恶,发现事物的特征,并且通过口头语言和歌舞场景表现出来。

因而在诗歌创作中,不仅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而且还表现了他们善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才能。

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较好的体现,并且成为诗经显著的艺术特点,给予后世诗歌以极大的影响。

其实,这首诗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以及它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

《蒹葭》(“秦风”)则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有些诗的起兴也同样对人物形象起衬托作用,如《桃夭》(“周南”)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它正好是行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

而《谷风》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则暗示了将有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