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医学

中药鉴定学医学

科学的采收方法: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
阶段这两个指标相结合。
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 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 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有些木类药材,可全年 采收。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宁静致远
汇报日期
中药鉴定学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一节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科学。
第二节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真伪: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01
中药贮藏中常发生的变质现象
02
虫蛀
03
害虫生长的有利条件:
04
温度在16℃~35℃;
05
相对湿度在70%以上;
06
药材中含水量在13%以上。
07
2、害虫的防治 a.经验贮藏 喷洒白酒,放置樟脑、大蒜、花椒; 可将相互起保护的药材放在一起,如牡丹皮与泽泻放在一 起,牡丹皮不易变色,泽泻不易虫蛀。 b.利用温度贮藏 (1)低温法 药材害虫: 在8~15℃时停止活动; 在一4~8℃时,即进入冬眠状态; 低于一4℃,经过一定时间,可以使害虫致死。
(2)烘干: 利用人工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 a.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时抑制了 酶的活性。 b.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可用70~90℃ 的温度以利迅速干燥。 注意: a.含挥发油或须保留酶的活性的药材,不宜 用此法。 b.富含淀粉的药材如欲保持粉性,烘干温度 须缓缓升高,以防新鲜药材遇高热淀粉粒 发生糊化。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⑷寻找新药源.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一天学完

中药鉴定一天学完

中药鉴定学一文学完总论部分: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任务(4个)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品种,在该地区亦属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地方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虽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

(1)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当前药材与饮片假冒伪劣的表现形式有:主观利益驱动----①以相对价廉的它种药材伪充此种药材;②有意造假,以假充真;③掺伪;④药材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⑤染色。

客观专业水平不够----⑥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⑦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鉴定中药质量的优劣中药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中药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等大问题。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为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的含量的高低、有效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害物质存在情况以及中药的纯净度等。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除临床疗效、性状鉴别外,目前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和涉及中药纯净度检查的各项指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鉴定学讲义电子版

中药鉴定学讲义电子版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第七章 皮类中药第八章 叶类中药1、定义:叶(Folium )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叶子或带叶子的嫩枝入药的中药。

2、分类3、叶的构造4、气孔轴式5、叶类中药鉴定时的几个参数及概念气孔指数: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

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脉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指每1mm2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大青叶【来源】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 )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ert 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主要为栽培。

【采收】一年采叶2-3次,第一次在5月中旬,第二次在6月下旬,如果管理得当可在8月份采收一次。

【性状】多用基生叶。

①叶片极皱缩,或呈不规则团块状,有时破碎仅剩叶柄。

②外表暗灰绿色,完整的叶片呈长园形或长园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

③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成翼状,叶脉于背面较明显,叶柄长4-10cm,腹面略呈槽状,基部略膨大。

④叶质脆,易碎。

⑤气微,味微酸,苦、涩。

【显微】横切面:①上、下表皮:1列横向延长的细胞,外被角质层②叶肉:栅栏组织不显著,略呈长圆形。

③主脉:维管束3~7个,外韧型。

④主脉上下方可见厚角组织,叶肉的薄壁细胞中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呈类圆形,较其周围薄壁细胞为小,直径10~40μm,内含棕黑色颗粒状物质。

叶表面制片: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表面被角质层。

②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略呈念珠状增厚。

③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上下表皮均有。

粉末:绿褐色。

①靛蓝结晶:蓝色,于叶肉细胞中多见,呈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多聚集成堆。

中药鉴定学总论-1

中药鉴定学总论-1
❖ 研究和制定规范化的中药标准,是促进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 的重要内容,是中药鉴定学在新形势下的工作重点。
❖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包括新中药材、新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制定和老药 再评价等内容。
第四节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中药资源 ❖ 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 和矿物药资源。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
(三)中药资源的保护
❖ 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354种。 ❖ 1987年公布了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400多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的捕采,我国的一些宝贵的天然中药资 源如野生人参、雪莲、石斛、贝母类和一些药用蛇类处于濒危品种。
❖ 为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国务院于1987年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 理条例》。条例规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分为三级。
❖ 一级为濒临灭绝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 ❖ 二级为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 ❖ 三级为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 ❖ 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禁止采猎,二级和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采猎,必须按
⑨品种虽同,在一定条件下,性效可变论; ⑩研究中药品种,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论。
第二节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 “真”即正品,凡是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均为正品; ❖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
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③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
❖ 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 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它种蛇头后盘成小盘;也有用 其它带环纹的幼蛇或 用白色油漆划出环纹等
❖ 三七 的伪品有: 竹节参、菊三七、莪术、水田七、藤三七、淀粉、树脂等伪制

中药鉴定学基础知识

中药鉴定学基础知识

蒸、煮、 烫
白芍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 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五倍子、桑螵蛸 蒸至杀死虫卵。
熏硫 色泽洁白,防止霉烂,不提倡熏硫。
发汗 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揉搓 党参、玉竹中药、鉴定三学基七础知等识 。
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三)干燥:
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 温干燥”表示(一般不超过60℃); 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 表示; 少数药材需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 时干;郁金、 白芍、厚朴;辛夷等中。药鉴定学基础知识
药、菊花。以及内蒙的黄芪,山西的党参,甘肃
的当归,宁夏的枸杞,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
子,四川的黄连、川芎、乌头、贝母。广东的陈
皮、砂仁,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云南的三
七、茯苓等。
中药鉴定学基础知识
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三、药材的采收
采收原则: 确定适宜采收期的三要素:
①有效成分的含量; ②药材的产量; ③毒性成分的含量。
中药鉴定学基础知识
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二、道地药材
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 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十五个道地产地
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
药、秦药、淮药、北药、南药、蒙药、藏药、维
药、海药。
中药鉴定学基础知识
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传统的道地药材
如:河南的“四大怀药”:牛膝、地黄、山
苗期采收,如:绵茵陈。
中药鉴定学基础知识
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8)动物类:根据物种、生活习性或活动规 律选择适宜方法。如诱捕、网捕、活体收集等。

中药鉴定学 总论

中药鉴定学 总论
精选课件
➢ 通过对中药商品的调查和药材资源的普查,采集标 本,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进行科学分类,澄清 混乱品种。
➢ 国家非常重视:《常用中药的品种整理与研究》。 ➢ 近年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取消地方标准、实行中药
品牌和批号等。 ➢ 中药指纹图谱是大力提倡的方法。 ➢ 由于中药来源的特殊性,解决中药品种真实性的问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著作
年代 作者 载药数
特点
《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 《本草纲目》
东汉 不详 365种 唐代 苏敬等 850种 北宋 唐慎微 1746种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已知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 级药典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本草
对中药材的性状鉴 别记载较为完善
精选课件
一 国外生药学的发展
➢ 传统的本草学(或药物学)时期 ➢ 近代商品生药学时期 ➢ 现代生药学新时期
精选课件
二 我国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萌芽
性状记述
药图兴起
系统描述
1977年成 立
精选课件
重点内 容
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2、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 3、掌握中药、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的定义。 4、熟悉中药材品种及质量鉴定的相关内容。 5、掌握重点本草的特点。 6、了解中药的分类与命名。 7、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精选课件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1 核心任务
2 基本任务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基本任务
1 鉴定中药的品种与质量 2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
3 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4 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
精选课件
1 内容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习题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习题

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一、A1、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是A.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B.研究中草药的栽培C.研究中草药的采集和加工D.研究中草药的运输和贮藏E.研究中草药的采收季节和品质2、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是A.《神农本草经》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植物名实图考》E.《本草纲目》3、下列哪项不是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A.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随机抽5件取样B.100~1000件,按5%取样C.超过1000件的,按1%取样D.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E.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4、中药鉴定的依据是A.《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B.《中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C.《中国药典》D.药厂、医院制定的标准E.《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中药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或使用单位,为保证中药的品种、质量和安全,以协议书形式申请药品检验机构进行A.抽查检验B.委托检验C.复核检验D.仲裁检验E.自检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中药鉴定学最终通过我们的研究是要确保中药品种正确、质量优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该题针对“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植物名实图考》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3、【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药材取样法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①药材总包数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②5~99件,随即5件取样;③100-1000件,按5%取样;④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最终抽取的供检验用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3倍,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图1109幅,附方11096首 ❖ 全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成16部(纲)
60类
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 6. 《本草纲目拾遗》 ❖ 清朝(公元1765年) ❖ 赵学敏编著 ❖ 共10卷,载药921种 ❖ 其中收载了《本草纲目》未记载的药物多达
716种,新增药中首次记载了西洋参、冬虫 夏草、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品种
➢ 相关名词术语:
➢ 药品(Medicines,Drugs) 预防、治疗、诊断疾病
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
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
➢ 药品类别: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 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 断药品等
中药
➢ 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 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的命名
❖ 1.中药材名 :根据产地、形状大小、颜色、 气味、生长特性、药用部位、功效、人名、 外文音译名、神话传说等命名
❖ 2.中药饮片名:通常在药材名前加制法或辅 料名缩写
❖ 3.中成药名:药名+制剂名 ❖ 4.药材拉丁名:药用部位名+动植物种名或属
种名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学习了实用中药鉴定学的含义、研 究对象、主要任务、发展简史、资源与产地 以及中药的分类和命名等知识。
影响药材质量的产地因素
❖ 1.药材所处的地势——海拔高度 ❖ 2.土壤:性质、pH值、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 3.气候条件:包括光照、气温、降水量 ❖ 4.水质 ❖ 5.生态环境:环境温度的骤变、天然雷电、
射线与土壤中微量元素引起的突变和种间杂 交
道地药材与道地产区
❖ 道地药材(authentic and superior medicinal herbals):某一地区主产的、传统经验认为品质 较优的药材。通常在药材名称前冠以产地,如川贝 母、川黄柏、云三七、宁夏枸杞等。据统计,我国 现在比较公认的道地药材约有200多种。
❖ “劣”即劣药,是指虽品种正确,但质量不 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
❖ 中药内在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 种类及其含量。
影响有效成分积累的主要因素
❖1.药用的品种(种类、种质、农药及重
金属)
❖2.产地的分布 ❖3.生长繁殖条件(土壤、光照、气候、
降水量、海拔及栽培或养殖技术等)
❖4.采收季节(如“绵茵陈”与“茵陈
蒿”)
❖5.加工方法(如金银花蒸后晒干绿原酸
含量最高)
影响有效成分积累的主要因素
❖ 6.生产工艺(设备更新与流程设计) ❖ 7.药用部位(整形分类) ❖ 8.储藏(细辛贮藏半年后就失去镇咳作用) ❖ 9.运输(雨水淋湿、虫鼠危害、有毒有害易
串味物质混装)
❖ 10.包装(是否破损)
古方中药的本草考证
少是外国输入的药物,如血竭、安息香
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简称《证类本草》 ❖ 唐慎微编著 ❖ 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多种 ❖ 是当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和中药鉴定方
法的保存最完备的重要文献。
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 5. 《本草纲目》 ❖ 公元1596年 ❖ 李时珍编著 ❖ 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附
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 7. 《植物名实图考》 38卷1714种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22卷838种
❖ 清朝(公元1848年) ❖ 吴其浚编著 ❖ 共50卷,载药2552种 ❖ 有详尽插图 ❖ 可考证药用植物
生药与生药学
❖ 生药(crude drugs):是取自天然的、未 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原生之药
❖ 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一门运用多学 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来研究生药的名称、 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品质 评价、医疗用途、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 综合性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标准化 (重点) ❖ 中药鉴定技术的现代化 ❖ 中药鉴定的信息化发展
中药品种混乱的原因
❖ 1.多来源品种数量繁杂 ❖ 2.“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
在 ❖ 3.本草记载不详或品种发生历史变迁而误传
误用 ❖ 4.形态相似,名称相近,造成误种、误收、
误售、误用 ❖ 5.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以次充优 ❖ 6.地方用药习惯不同
中药品质优劣鉴定
❖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 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实用中药鉴定学(第二版)
第1章 绪论
【学习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掌握中药鉴定的含义及中药命名的方法。 ❖ 2.掌握本草的含义及历代重要本草的主要内
容和学术价值。 ❖ 3.掌握天然中药资源的分布概况及主要道地
药材产地。 ❖ 4.了解中药鉴定的任务及中药的分类方法。
实用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 定义: ——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 研究对象: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
物,如金荞麦、垂盆草等 ➢ 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统称。 ➢ 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的民间药
物 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清利肝胆药) 苗药:三颗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蒙药:十六味冬青丸(止嗽定喘药) 维药:雪莲花(祛风湿、活血调经) 傣药:亚乎奴(消肿止痛药)等
中药鉴定的目的
❖ 为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 ❖ 为中药生产与流通提供鉴定技术和方法 ❖ 为中药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 道地产区:出产道地药材的某一地区。通常分为川 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秦药、 淮药、北药、南药、蒙药、藏药、维药等14个道地 产区。
中药常用的分类方法
❖ 1.药用部位分类法 ❖ 2.功效分类法 ❖ 3.汉字笔画分类法 ❖ 4.化学成分分类法 ❖ 5.自然属性分类法 ❖ 6.剂型分类法
中药材经净制、切制、炮炙、干燥后获 得不同规格的加工品,如川芎片、酒大黄、 盐附子等
中成药
❖ 根据中医临床处方的要求 ❖ 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 ❖ 采用一定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 ❖ 制成随时可以应用的一类药物 ❖ 绝大多数为复方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牛
黄解毒片等
➢ 草药 用于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中药资源概况
❖ 中药资源12807种 ——植物药11146种,占87% ——动物药1581种,占12% ——矿物药80种,约占1% ❖ 商品药材 ——野生药材品种约占总数的80%,约占总收购量的
60% ——人工种植和养殖的药材品种约占总数的20%,约
占总收购量的40%
寻找新药源的途径
❖ 1.通过资源普查寻找 ❖ 2.通过民族药或民间药寻找 ❖ 3.通过亲缘关系寻找 ❖ 4.通过有效成分寻找 ❖ 5.通过药理筛选寻找 ❖ 6.通过古代本草寻找 ❖ 7.通过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寻找
➢ 中药类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 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自然界,故又称天然药
物(Natural Medicine)
➢中药材(Chinese crude drugs)
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原料药,又 称为“药材”或“生药”
按来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饮片(Decoction pieces)
GAP基地建设步伐 ❖ 建立中药优良品种的种质资源库,加强遗传育种
研究 ❖ 多学科、多途径寻找和扩大新的中药资源 ❖ 应用细胞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快速繁殖新药源
和生产高含量有效成分的中药
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 1.《神农本草经》 ❖ 秦汉时期(公元200年) ❖ 我国已知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 共载药365种 ❖ 分为上品、中品、下品
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 2. 《本草经集注》 ❖ 南北朝时期(公元502~536年) ❖ 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 ❖ 共7卷,载药730种 ❖ 首次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
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
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 3. 《新修本草》 ❖ 唐朝(公元659年),又名《唐本草》 ❖ 由李勣、苏敬等23人共同撰写 ❖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行的药典 ❖ 共54卷,载药850种,新增114种,其中有不
❖ 制定原则 :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中药质量标准对收载品种的要求
❖ 1.中药的来源要正确 ❖ 2.中成药的处方要固定 ❖ 3.采收加工、炮制方法或生产工艺要固定,4.
临床疗效要确定 ❖ 5.对有害物质要有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
有效部位要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 加强立法保护,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 建立和完善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 积极开展野生转家种家养研究,加快道地药材
❖ 本章重点是:药品、中药、中药材、饮片、 草药、民族药、道地药材等概念;历代本草 的主要内容;寻找新药源的途径;影响药材 质量的因素;常用药材的拉丁名
❖ 前提:现存的400多种本草 ❖ 方法:继承前人实践经验
多学科联合考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拨 乱反正,正本清源 ❖ 目标:开发新品种、新功效
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 凡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及 中成药都要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 目前所执行的法定中药质量标准是《中国药 典》2010年版一部和《部颁药品标准》中的 中药标准
中药鉴定的任务
❖ 1.中药品种的真伪鉴定 ❖ 2.中药品质的优劣鉴定 ❖ 3.古方中药的本草考证 ❖ 4.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 5.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中药品种真伪鉴定
❖ 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 ❖ 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该中
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 药品冒充正品的品种 ❖ 同名异物:是指同一个中药名称同时表示 多种不同的来源物 ❖ 同物异名:是指同一种中药有多种不同的 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