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学方案-中药鉴定学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教案

中药鉴定学教案

课程教学教案课程中药鉴定技术系部药学教研室中药教研室教师班级教案执行时限2019年目录第一课:绪论(一) (3)第二课:绪论(二)、根及根茎类(一) (6)第三课:根及根茎类(二) (12)第四课:根及根茎类(三) (21)第五课:根及根茎类的鉴定实验(一) (29)第六课:根及根茎类的鉴定实验(二) (30)第七课:茎木类及皮类 (31)第八课:叶类和花类 (37)第九课:茎木类、皮类的鉴定实验 (42)第十课:叶类、花类的鉴定实验 (43)第十一课:果实种子类 (44)第十二课:果实种子类的鉴定实验 (51)第十三课:全草类、菌藻地衣类 (52)第十四课:动物类 (59)第十五课全草类、菌藻地衣类的鉴定实验 (64)第十六课:矿物类 (65)第十七课:动物类、矿物类的鉴定实验 (68)第十八课:常见药材的真伪鉴定 (69)第一课:绪论(一)一、教学目的要求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和中药的资源,掌握中药的分类与命名规则。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中药鉴定的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的采收与产地第四章中药的鉴定三、重点难点重点:中药鉴定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利用的重要性。

难点:中药质量标准评价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内容。

在讲授时,将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以完成本节课内容的讲解。

六、教学内容第1章中药鉴定的定义和任务第一节中药鉴定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第二节中药鉴定的任务第三节中药的分类与命名一、中药的分类按药用部位分类法按化学成分分类法按药材基源的自然属性或分类系统分类法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其他分类法二、中药的拉丁文名称第一部分是药用部位名称(第一格)第二部分有多种形式第2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第二节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地三节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第3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储藏第一节中药的采收第二节中药的加工第三节中药材的储藏第4章中药的鉴定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第二节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第三节中药鉴定的方法第四节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复习思考题思考题:1、什么是中药?什么是生药?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和意义是什么?2、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作业:1、举例说明寻找新药资源的途径2、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具体阶段下课堂上要提问作业内容预习要求:要求预习第五章、第六章的教材内容第二课:绪论(二)、根及根茎类(一)一、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中药材储藏中变质现象及其防治措施,掌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掌握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供四年制药物制剂本科、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使用)前 言《中药鉴定学》 是应用传统的经验鉴别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鉴 定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扩大和寻找新药源的学科,主要是通过基源鉴 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来鉴别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中 药鉴定学》实验则是将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桥梁,着重培养学习实际工 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和掌握 该门课程。

《中药鉴定学》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中药鉴定学 知识的掌握,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学会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的 基本方法;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中药的传统 经验鉴别方法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即基源、性状、显微和理化四大 鉴别方法,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本课程总学时 90 学时,其中课堂讲授 72学时,实验 18 学时。

教学要求与内容实验一 基本操作:徒手切片及粉末制片、简图及异常构造绘图 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教学要求】1.掌握徒手切片,表面制片方法,粉末制片方法2.熟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作图要领3.掌握显微测微尺的较正和使用方法4.掌握绘图通用的代表符号【教学内容】1.讲述:(1)显微镜的正确操作(2)徒手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方法的操作及装片(3)绘图要领(4)显微镜测微尺的校正操作方法2.重点讲授:(1)在显微镜操作时五点注意事项一定要牢记(重点交代)(2) 在徒手切片移动手腕,牵拽切片要轻快,不能是拉锯式(3)撕取表皮时要沿叶脉或果柄,易撕并且完整(4)记熟绘图原则及通用的代表符号(5)注意校正方法(6)较正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及计算公式要熟记(7)粉末制片的操作中注意透化液的选择(8)透化试剂的功能要熟悉3.示范操作。

4.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课堂扼要讲授、实验操作示范、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实验性质】基础性实验,必做实验二 根及根茎类中药 大黄、何首乌【教学要求】1.掌握二种药材性状鉴定特征2.掌握大黄,何首乌的显微鉴定特征3.掌握大黄,何首乌理化鉴定方法4.掌握原植物的鉴定特征【教学内容】(1)观察药材性状特征1.讲述:(2)组织切片及粉末的观察(3)记录理化鉴定全过程(4)任选(观察贯众叶柄,商陆根横切,牛膝根的组织切片)(1)掌握三种大黄原植物的鉴定特征,区别各种2.重点讲授:, “星点”“锦纹”(2)注意药材断面的性状特征,(3)注意观察星点的结构及何首乌的异常维管束类型(4)熟悉微量升华装置,在大黄的微量升华时,注意温度3.示范操作。

医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

医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

医学精品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程名称:中药鉴定学实验二、实验课程目的: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3. 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科的理解,提升他们对中药事业的兴趣和热情。

三、实验课程内容:1. 中药鉴定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

2. 中药样本的采集和保存方法。

3. 中药材的性状鉴定技术。

4. 中药饮片的显微鉴定技术。

5. 中药化学成分的鉴定方法。

四、实验课程步骤:1. 教师讲解中药鉴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负责一种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的鉴定。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样本的采集和保存,教给学生正确的取样方法和保存方式。

4.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性状鉴定技术和显微鉴定技术,对样本进行鉴定。

5.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药化学成分的鉴定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五、实验课程要求:1. 学生必须提前预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实验内容和目的。

2. 学生必须按时参加实验课程,不得迟到早退。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实验规程和安全规定,不得擅自操作实验设备。

六、实验课程材料与器材:1.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样本。

2. 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书。

3. 显微镜、显微镜片、显微镜台。

4. 放大镜、解剖工具、样品盘。

5. 化学试剂、实验仪器、实验室安全装备。

七、实验课程注意事项:1. 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必须认真检查实验材料和器材,确保齐全完好。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室安全,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试剂。

3. 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必须遵循显微镜的使用规程,防止损坏仪器。

4.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得随意离开实验室,如有特殊情况,需向教师请假。

八、实验课程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收获等方面的完整性and 准确性。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包括样本采集、保存、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等方面的熟练程度。

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

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

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鉴定方法;2. 使学生了解各类中药的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及主要化学成分;3. 帮助学生熟悉中药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显微镜、化学试剂等工具进行中药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中药质量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中药奥秘的欲望;2. 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中医药观念;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中药鉴定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中药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药鉴定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鉴定学定义、任务和分类- 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 中药鉴定学基本原理2. 中药的形态特征与药用部位- 各类中药的形态特征- 药用部位与药材性状3. 常用中药鉴定方法- 显微鉴定- 化学鉴定- 光谱鉴定- 色谱鉴定4. 中药质量标准与评价-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中药质量评价指标- 中药质量评价方法5. 实践操作- 显微镜的使用与观察- 化学试剂的使用与检测- 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中药质量评价实例分析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中药鉴定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中药的形态特征与药用部位第三周:常用中药鉴定方法(一)第四周:常用中药鉴定方法(二)第五周:中药质量标准与评价第六周:实践操作(一)第七周:实践操作(二)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与安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实际工作中解决中药质量问题奠定基础。

医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

医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

医学精品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一、课程背景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识别、鉴别和评价中药的真伪、优劣。

本课程通过实验课的形式,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中药鉴定方法与技术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中医药人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2. 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如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

3. 学会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中药鉴定,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5. 增强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提高传承和创新中医药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 中药的性状鉴定3. 中药的显微鉴定4. 中药的理化鉴定5. 现代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以及各种鉴定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演示法:教师示教,演示各种鉴定技术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中药鉴定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提供各种中药样本、实验仪器和试剂。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的中药鉴定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16课时,实验操作16课时。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第5-8课时:讲解中药的性状鉴定,包括外观、气味、滋味等。

第9-12课时:学习中药的显微鉴定,包括细胞组织学、粉末显微镜等。

第13-16课时:了解中药的理化鉴定,如比重、硬度、溶解度等。

第17-20课时:学习现代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中药鉴定学教案1、2、3、4

中药鉴定学教案1、2、3、4
② 断面类白色,皮部较窄,油点少,放射状纹理不明显。
均以根粗壮、皮部肉质厚、质柔软、断面油点多,香气浓者为佳。医学教育网
防风
【性状鉴别】
① 根呈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cm~30cm,直径0.5cm~2cm.
②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环纹上有的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
③ 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
③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可见波状环纹(形成层),散有黄棕色小油点(油室)。
④ 有特异浓郁的香气,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后微甜。
【药材川芎】
以个大、质坚实、断面色黄白、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柴胡的鉴别
【性状鉴别】
北柴胡
① 呈圆锥形,常有分歧,长6cm~15cm,直径0.3cm~0.8cm.
⑤ 具败油气。
均以条粗长、须根少者为佳。
藁本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
[性状鉴别]:藁本
(1)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扭曲,有分枝。
(2)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上侧残留数个凹陷的圆形茎基,下侧有多数点状突起的根痕及残根。
(3)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色或黄白色,纤维状。
当归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性状: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皮孔。根头(归头)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1cm,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中药鉴定学教案

中药鉴定学教案

中药鉴定学教案一、课程概述中药鉴定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等方面的鉴定。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药学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常见中药的性状、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

2、能够根据中药的各项特征进行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中药鉴定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2)中药鉴定的历史和发展;(3)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2、常见中药的性状、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1)根类中药的鉴定;(2)茎类中药的鉴定;(3)叶类中药的鉴定;(4)花类中药的鉴定;(5)果实类中药的鉴定。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地观察、实验操作。

3、中药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1)中药的真伪鉴别方法;(2)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四、教学资源1、教材:《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等相关书籍。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天平、滴定管等实验器材。

3、教学地点:中药鉴定实验室、药用植物园等实践教学基地。

五、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个学时,分为个教学周。

每周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第X周: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时);常见根类中药的鉴定(学时)。

第X周:常见茎类中药的鉴定(学时);常见叶类中药的鉴定(学时)。

第X周:常见花类中药的鉴定(学时);常见果实类中药的鉴定(学时)。

第X周:中药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学时);实验操作和实地观察(学时)。

第X周:复习和考试(学时)。

六、考核方式及标准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占总评成绩的%。

2024年中药鉴定学教案

2024年中药鉴定学教案

中药鉴定学教案一、课程概述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的品种、质量、规格、真伪、优劣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药鉴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鉴定的定义、任务、发展简史等。

2.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包括中药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等。

3.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包括中药的传统鉴定方法、现代鉴定方法等。

4.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药鉴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1)中药鉴定的定义(2)中药鉴定的任务(3)中药鉴定的发展简史2.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1)中药性状鉴定(2)中药显微鉴定(3)中药理化鉴定(4)中药生物鉴定3.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1)中药的传统鉴定方法(2)中药的现代鉴定方法4.中药鉴定的实验操作(1)中药性状鉴定实验(2)中药显微鉴定实验(3)中药理化鉴定实验(4)中药生物鉴定实验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2.实践教学:采用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药鉴定的能力。

3.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共计48学时,每周4学时。

2.实践教学:共计48学时,每周4学时。

3.实习:共计8周。

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七、教学建议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结合中药鉴定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中药鉴定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学方案
课程名称:中药鉴定学
总学时数: 90
理论课时数:42
实习实验时数: 48
授课专业年级: 05中药
教学组成员:翁丽丽蔡广知
授课时间: 2008年3月-7月
教研室主任(签字):
院系部中心领导(签字):
学校领导(签字):
2008 年 3 月 1 日
教学方案
第页
第1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2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3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4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5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6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7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8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9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10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11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12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13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14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15页
教学方案
第页
第1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