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工艺学复习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集合(带答案)
青岛农业大学成人教育《肉品工艺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解析】在肉制品的加工中添加少量食醋可以改善产品的滋味,并能促进胶原蛋白的膨 胀和松弛,使肉质松软。 【难度】1 【分数】1 【课程结构】00670001 【题干】
水分是肉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在肌肉中的水分含量大约是( )。 【选项】 A. 10% B. 15% C. 60% D. 70% 【答案】
A 【解析】结缔组织是疏松与致密结缔组织之间的过渡形态,其结构特点是:由较细密的 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交织成网,其中含有较多的细胞成分、小血管和神经等。 【难度】1 【分数】1 【课程结构】00670001 【题干】 僵直的肉品继续处在常温环境中,由于乳酸的增多,将肉中的部分蛋白质溶解,同时, 结缔组织也因之而被软化,此过程叫( )。 【选项】 A.自溶 B.成熟 C.腐败 D.尸僵 【答案】
人工合成的油溶性抗氧化剂有( )等 【选项】
A. VE B. VC C. BHA D. Nisin 【答案】
C 【解析】抗氧化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如 BHA、BHT、PG 等)和天然抗 氧化剂(如茶多酚、植酸等)。 【难度】1 【分数】1 【课程结构】00670001 【题干】 在肉品加工中添加( )可以给人爽快的刺激,增进食欲,通过调节 pH 值具有一定的 防腐,保水、嫩化和去腥等作用。 【选项】 A. 咸味剂 B. 酸味剂 C. 甜味剂 D. 鲜味剂 【答案】
( )是胴体中最有食用价值的部分,也是肉品加工的主要对象。 【选项】 A.心肌 B.平滑肌 C.骨骼肌 D.非随意肌 【答案】
B 【解析】胴体中最有食用价值的部分,也是肉品加工的主要对象称为骨骼肌。 【难度】1 【分数】1 【课程结构】00670001 【题干】
肉的保水性能主要取决于肌肉对( )的保持能力。 【选项】 A. 结合水 B. 不易流动水 C. 自由水 D. 水化水 【答案】
09年《肉与肉制品工艺学》期末复习试题A含答案

2009--2010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肉与肉制品工艺学》(A 卷标准答案)任课教师:罗欣课程代码:BB032014 教学班号:考试方式:闭卷一、判断题(对的打√,错误的打×,每题 1 分,共 10 分)1、×2、√3、×4、×5、×6、×7、×8、√9、×10、√二、名词解释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1、冷却肉:对热鲜肉进行冷加工,使其中心温度保持在冻结点以上而不冻结,并在此温度范围内流通和销售的肉(0~4℃)。
2、WOF 异味:熟肉在低温贮藏(4℃)的48 小时内,由于脂肪的快速氧化所导致的不新鲜的陈腐气味。
3、肉的保水性:是指在对肉进行各种处理时(绞碎、腌制、斩拌、烟熏等),肉能保持自身水分和外加水分的能力。
4、死后僵直:家畜屠宰以后,随着糖原酵解的进行,原来柔软松弛的肌肉逐渐失去弹性,关节不活动而变的僵硬,这种过程被称之为死后僵直。
5、肌节:相邻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20 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1、硝酸钠、亚硝酸钠、30mg/kg。
2、脂肪组织、结缔组织、骨骼组织。
3、肉松、肉脯。
4、结构性蛋白质、肉基质蛋白质。
肌浆蛋白质。
5、混合腌制法、注射腌制法。
6、12。
7、盐溶性、保水性差。
8、出油。
9、防止肠衣破裂。
10、调味、油炸、预煮。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40 分)1、影响肉的嫩度的因素。
(7 分)答:肉的嫩度是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一个指标,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宰前和宰后两个方面。
宰前因素对肉嫩度的影响:种类、品种、性别、年龄和部位的差异。
如猪肉较嫩,牛肉较老。
幼龄家畜的肉比老龄家畜的肉要嫩。
不同解剖部位,肌肉的嫩度也表现较大的差异。
在牛肉中,腰大肌最嫩,半腱肌最韧。
宰前因素对肉嫩度的影响,从根本上讲,主要的还是肌肉本身的质构和结缔组织的含量和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复习题一、判断题1、肉的保水性是指肉能保持外界水分的能力。
()2、肉的颜色不但取决于肌红蛋白的量,还取决于血红蛋白的量。
()3、我国规定,在肉的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最大添加量为150 mg/kg。
()4、两相邻Z线间的肌原纤维为肌节,它包括一个完整的A带和两个1/2I带。
()5、常见的鸡、牛、羊畜禽中以鸡胴体的屠宰比例最高。
()6、对肉进行热处理时,温度越高,蛋白变性越大,因此保水性越差。
()7、肉的保水性是指对肉进行各种处理时,肉能保持自身水分的能力。
()8、DFD肉是指颜色发暗、质硬、汁液渗出的肉。
()9、中式香肠中不可以添加淀粉作为辅料。
()10、肉的化学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为脂肪。
()11、肉在煮制中,结缔组织中主要是弹性蛋白的变化。
()12、肉中的脂肪氧化机理在于脂肪的自动氧化。
()13、我国规定,肉制品中不得添加苯甲酸及其盐类作为防腐剂。
()14、我国规定,在肉的腌制过程中硝酸盐的最大添加量为500 mg/kg。
()15、肉的色泽只取决于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量,与其化学状态无关。
()16、肠衣中的胶原肠衣、纤维肠衣都可以食用。
()17、品质改良剂淀粉不但可以允许添加在香肠制品中,也可以添加在压缩火腿中。
()18、PSE肉既不可以添加在发酵香肠中,也不可以添加在熏煮火腿中。
()19、火腿加工中尽量避免采用PSE肉作为原料肉,主要因为其保水性差。
()20、DFD肉是指色暗、质软、汁液渗出的肉。
()二、名词解释1.滚揉:2.PSE肉:3.DFD肉:4.肉的僵直:5. 腌腊制品:6.胴体:7.冷却肉:8.酱卤制品:9.肌节:10.火腿制品:三、填空题1、肉品加工中常见的发色剂有或。
2、滚揉工序的的重要作用是对肉中蛋白质的提取,使其具有良好的切片性。
3、著名的中式火腿有、和三种。
4、肉品加工常用的品质改良剂有、和。
5、肉制品加工中硝酸钠的最大添加量为。
6、常见的烟熏方法有、、、。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考试试卷(AB卷)及答案

.肉(胴体)主要由、、和四大部分组成。
3.肉的化学组成物质包括有、、、、及少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4.肉中的水分并非像纯水那样以游离的状态存在,其存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5.肉的食用品质主要包括肉的、、、和。
6.根据畜禽宰前检验结果,可对畜禽作、、和的处理意见。
7.切断三管放血法是切断畜禽的、和。
8.我国猪胴体的分割通常分为、、、和槽头肉五块。
9.调味料是指加入肉制品中,能起调节,改善制品风味的物质,主要有、、、等。
10.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明文规定可用于肉制品的磷酸盐有三种,即、和。
三、是非判断题(是的打“√”,非的打“×”,每题2分,共20分)1.肉的颜色本质上是由肌红蛋白(Mb)产生,肌红蛋白为肉自身的色素蛋白。
()2.肉的保水性与加工过程中的滚揉按摩、斩拌、添加乳化剂、冷冻等有关。
()3.在猪的整个屠宰加工过程中,要进行宰后兽医检验,分设头部分、内脏、旋毛虫、胴体初检及复检等不同检验点,经检验合格确认健康的,盖以“兽医验讫”的合格印章。
()4.肉腐败的实质,是肉在自溶酶作用下发生的自家溶解。
()5.-5~-1℃被称为肉在冻结过程中的最大冰结晶生成带。
()6.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肉制品加工中最常用的发色剂和发色助剂。
()7.各种微生物的繁殖对Aω都有一定的要求,凡Aω低于最低值时,微生物不能繁殖,这是干肉制品得以贮藏的基本原理。
()8.煮制是酱卤制品加工中的主要工艺环节,肉品在煮制过程中其结构、成分都要发生显著变化。
()9.肌肉蛋白质的胶凝性、保水性、保脂性和乳化性等功能特性,是决定重组肉制品和肉糜类产品生产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10.发酵类肉制品的酸味主要来自于生产时添加的酸化剂。
()四、问答题(每题15分,计30分)1.试述烧鸡生产的工艺过程及其技术要领。
2.试述肉松生产中的技术关键。
五、分析思考题(18分)某肉制品加工厂,因市场急需一批“红肠”产品;采用从山东临沂某屠宰场调进的原料肉和本厂腌渍库存的猪小肠衣加工的一批红肠,发现在煮制后,出现大量“爆肠”现象。
肉制品工艺学A 及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肉制品工艺学(A)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熟肉制品中的主要辅料包括( )( )( )和( )。
2.肉的组成包括( )、( )、( )和( )。
3.腌肉温度一般因控制在( )℃以下。
4.中式香肠所用肠衣为()。
5.高温灌肠和低温灌肠杀菌温度分别为( ) 和(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味精的化学名称是()A谷氨酸钠 B、抗坏血酸钠 C、氯化钠 D、硝酸钠2.烟熏的目的是()A、增重B、保水C、增味D、乳化3.高压灭菌保温温度是()。
A、120℃B、100℃C、115℃D、110℃4.香肠中发色剂主要是()的作用。
A、淀粉B、脂肪C、纤维D、肌肉5.肉制品中磷酸盐的作用是()。
A、防腐B、保水嫩化C、抗氧化D、发色6.发烟过程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是()。
A、苯并芘B、酚C、酸D、醇7. 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明暗相间条纹的肌肉组织是属于()A. 骨骼肌和心肌B. 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C. 骨骼肌D. 骨骼肌和平滑肌8. 构成猪胴体的瘦肉的主要组织是()A. 骨骼肌肉组织B. 平滑肌组织C. 心肌组织D. 神经组织9. 构成猪胃肌肉的主要组织是()A. 骨骼肌肉组织B. 平滑肌组织C. 心肌组织D. 神经组织10. 构成猪心脏肌肉的主要组织是()A. 骨骼肌肉组织B. 平滑肌组织C. 心肌组织D. 神经组织11.用于猪肠衣生产的主要组织是()A. 骨骼肌肉组织B. 平滑肌组织C. 心肌组织D. 神经组织12. 用于猪香肠生产的主要组织是()A. 肌肉组织B. 脂肪组织C. 结缔组织D. 骨组织13. 用于猪脂肪生产的主要组织是()A. 肌肉组织B. 脂肪组织C. 结缔组织D. 骨组织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14. 用于猪骨粉生产的主要组织是()A. 肌肉组织B. 脂肪组织C. 结缔组织D. 骨组织15. 水分是肉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在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是()A. 10%B. 15%C. 60%D. 70%三、判断题: (每题1分,共18分)1.肉制品中加糖食为了防腐。
肉品加工必考题

一、名词解释低温肉制品电击晕宰前管理TVBN 值优质牛肉电刺激致昏寒冷收缩肌节I+G PSE肉极限pH值保水性调味肉类香精黏着性宰后肉的成熟PACCP 屠宰率肌粒牛柳乳化DFD肉溶酶体生理成熟度干耗高温肉制品交联瘦肉率西冷腌制冷却肉冷冻肉宰后检验兽医验讫栅栏技术栅栏效应SSOP肉品追溯二、填空题1. 肠衣主要有天然肠衣和人造肠衣,后者主要有、、、等。
2. 肌肉中的蛋白质约占20%,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和。
3. 肉的食用品质主要包括、、、、等。
4. 肉松按形状分为和,前者以为代表,后者以最为著名。
5. 猪肉分级指标主要按和进行;牛肉分级指标主要按和进行。
传统板鸭和盐水鸭生产中,所用到的腌制方法包括和。
6. 目前用于冻结肉解冻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和等。
7. 根据历史渊源可将肉制品分为和;根据热加工温度可分为和。
8. 肉胴体主要由、、和四大组织组成。
9. 肉品气调包装保鲜中常用的气体主要是、和。
10. 油炸技术的关键是控制和。
11.西式肉制品起源于欧洲,在北美、日本及其他西方国家广为流行,产品主要有,和,三大类。
12. 通常向肉中注射能有效地减轻由于光线作用而使腌肉褪色的现象。
13. 肉制品生产中常用的红色天然着色剂有和等。
14. 肉的的风味主要由和组合而成。
15.来自植物提取物的天然抗氧化剂主要有、、等。
16. 肉制品常用的品质改良剂有、、、等。
17. 冻结肉的解冻方法常见的有:,和等。
18. 目前发酵肉制品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和。
19. 肉风味物质产生途径包括、、、、。
20.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的内涵包括、、。
21.肌肉蛋白质的功能特性主要包括、、、。
22.复合磷酸盐主要包括、、。
23. 骨骼肌中存在的对肌原纤维蛋白有降解作用的酶包括、、。
三、判断题1. 抗坏血酸钠和亚硝酸钠都是肉制品发色剂。
()2. 西式与中式香肠的区别之一是西式香肠多为熟肉制品,中式香肠多为生肉制品。
()3. 茶多酚在肉制品中应用,既有抗氧化作用,又有防腐作用。
肉制品工艺学题库26-1-8

肉制品工艺学题库26-
1-8
问题:
[判断题]动物种类、性别、饲料等对肉的气味有很大影响。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电刺激可改善肉品的嫩度,防止冷收缩。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畜禽愈肥,水分含量愈少;老年动物比幼年动物含量少。
A.正确
B.错误
/ 怎么谈恋爱
问题:
[判断题]在肉品加工中,要控制尸僵、促进成熟、防止腐败。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健康动物的血液和肌肉通常是无菌的,造成肉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来自外部坏境。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原料肉选择时,肌红蛋白含量越丰富的肉越适宜做肉制品原料。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白条肉三段锯分后,将中段在脊椎骨下约4~6cm的肋骨处平行斩下,带脊背部位略修割脂肪层为大排。
A.正确
B.错误。
《畜产食品工艺学》复习题肉制品部分

《畜产食品工艺学》复习题肉制品部分《畜产食品工艺学》自主学习复习题(肉制品部分)一、填空题1. 酱制品的加工中有两个主要的过程:一是 ____ _________? 二是。
和。
、、。
2.肉的保水性主要由肉中所含的蛋白质决定,取决于蛋白质3.肉制品加工中常用磷酸盐有、、4 在肉的形态学上,动物体主要可利用部位的组织可分为、。
引起的叫自溶,由、、5.肉的变质主要有两个过程,其中,由6.宰后检验通常是以感官检验为主,包括视检诊断。
引起的叫腐败。
,必要时进行实验室7. 酱卤肉制品调味的方法根据加人调料的时间,大致可分为和。
8.熏烟在烟熏制品加工中的作用主要有 9.高温火腿肠的一般贮藏温度为。
、、等。
10.一般活体肌肉 pH 值保持中性,死后由于糖原酵解生成乳酸,肉的 pH 值逐渐下降,一直到,这个 pH 值称、。
、。
11.肉制品加工中常用磷酸盐有 12. 刚屠宰的瘦肉部分呈现一段时间后呈现诱人的这是高铁肌红蛋白的颜色。
13.生猪在后检验的内容包括头部检验 14.肉类腌制的作用是、色,这是脱氧肌红蛋白本身的颜色;切开,在空气中放置色,这是氧合肌红蛋白的颜色;放置时间稍长,则呈现色,、、、、和。
15.比热因肉的含水量和脂肪含量的不同而不同,含水量多比热热增高,肉中脂肪含量多则。
,当冻结或熔化时潜16.肌肉的颜色是重要的食用品质之一,它是由称肉的味质,是指生鲜肉的气味和加热后肉及肉制品的和决定的;肉的风味又。
,随着时间的延长17.肉品在冷却和冷藏中干耗均会发生,尤其是冷却初期,干耗量干耗量将。
18.贮藏肉品风味劣变的主要原因是脂肪自动氧化,特别是挥发性化合物,另外,成分降解所产生大量的的自动氧化引起颜色、质地及食品其他功能特性的变化,导致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性的降低。
19.肉制品的常压干燥过程包括和两个阶段。
120.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能产生加入能抑制这种毒素的生长。
,这种毒素具有很强的致死性,对热稳定。
肉品中21.肉在腌制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22.在恒速干燥阶段,肉块内部水分扩散的速率要蒸发是在决于进行,蒸发速度是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成熟对肉质的作用(简答或论述)肉的成熟:指尸僵完全的肉在冰点以上温度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使其僵直解除、肌肉变软,系水力和风味得到很大改善的过程。
成熟对肉质的作用有:1、嫩度的改善:随着肉成熟的发展,肉的嫩度产生显著地变化,刚屠宰后的肉嫩度最好,在极限PH是嫩度最差。
2、肉的保水性提高:成熟时PH偏离了等电点,肌原纤维蛋白极性增强、空间扩大,使肉的吸水能力增加,肉汁流失减少;3、蛋白质的变化:随着肉的成熟,蛋白质在酶带的作用下,肽链解离,使游离的氨基增多,肉水结合力增强,变得柔嫩多汁;4、风味的变化:随着肉的成熟,肉中浸出物和游离的氨基酸含量增加,其中谷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具有增加肉的滋味或有改善肉质香气的作用。
影响肉成熟的因素1 温度它们之间成正相关2电刺激在肌肉僵直发生后进行电刺激可以加速僵直发展,嫩化也随着提前。
3其他,如机械作用冷却的目的1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使肉温度迅速下降;2 抑制微生物生长,使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酶的活性减弱到最低程度;3 形成皮膜,在表面形成一层干燥膜,可阻止微生物的进一步污染,并能减缓内部水分的蒸发;4 冷却也是冻结的准备过程(预冷);5 在冷却阶段,肉也进行着成熟过程。
冷却肉冷藏期间的变化1、干耗,水分蒸发而导致的干耗最为突出2、发黏:降温较慢,通风不好,使某些细菌繁殖产生黏液样物质,引起肉表面发黏。
3、发霉:好氧性的霉菌,一般长在肉的表面。
4、颜色变化:肉在冷藏中色泽会不断变化,有的是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引起的,有的是自身氧化。
(如鱼肉产生绿变,脂肪黄变等)5、成熟:冷却过程可使肌肉中的生物化学变化缓慢进行而达到成熟。
6、冷收缩:主要是羊肉和牛肉,在屠杀后短时间内快速冷却,肌肉产生强雷收缩。
7、串味:肉与哟强烈气味的食品存放在一起会串味。
气调包装中各气体的作用1、氧气:主要功能是保持鲜肉的红色,肌肉中肌红蛋白与氧分子结合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但若包装中氧气含量过高,微生物生长快,易腐败产品保质期短。
2、二氧化碳: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生长。
3、氮气:主要作为填充气体,以保持包装饱满。
起缓冲,保护产品外形的作用。
4、一氧化碳:有抑菌作用,与肌红蛋白结合形成CO-Mb,为鲜红色,稳定,不易氧化,但用量应在规定范围内。
肌红蛋白颜色变化:(Mb)本身是紫红色,血红素中心铁离子处于还原状态,与氧结合生成氧合肌红蛋白,鲜红色,是鲜肉的象征;Mb和氧合Mb均可以被氧化生成高铁肌红蛋白,呈褐色,使肉色变暗;此时血红素中心铁离子处于氧化态,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一般肉的颜色将经过二个转变:第一个是紫色转变为鲜红色,第二个是鲜红色转变为褐色。
减缓第二个转变,是保色的关键。
影响肉色及其稳定性的因素(肉品贮藏过程怎样更好保证肉的颜色)影响因素:氧气压,细菌,pH,温度,光线,冷冻,盐等。
1氧气压:氧分压在5~7mmHg时氧合肌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肌红蛋白的氧化速度最快,氧气压升高则抑制高铁肌红蛋白的形成。
2 细菌繁殖:有利于高铁肌红蛋白的生成,肉色变暗。
3 pH:终pH>6.0,不利于氧合肌红蛋白形成,肉色变暗。
4 温度:温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从而加快Mb氧化,所以温度与高铁肌红蛋白的形成呈正相关。
5 光线:长期光线照射使肉的表面温度上升,细菌繁殖加快,肉色变暗。
6 冷冻:快速冷冻的肉色较浅,因为形成的冰晶小,光线透过率低,故而显得浅白。
慢速冷冻的显得深红。
7 盐:盐促进肉色素的氧化,不利于肉色保持。
保持肉色措施:1 真空包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可以降低细菌繁殖,延长肉的保鲜时间;(2)限制或减少了高铁肌红蛋白的形成,使肉的肌红蛋白保持在还原状态,呈紫红色,在打开包装后能象新鲜肉一样在表面形成氧合肌红蛋白,呈鲜红色。
2 气调包装:(1)抑制需氧微生物繁殖,从而延长肉的保存时间。
(2)控制肌红蛋白的氧合和氧化,从而调节肉的颜色。
3 低温存贮:抑制细菌繁殖4 抑菌和添加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 既能抗氧化,又有抑菌作用,还能延长肉色保持期。
肉的人工嫩化方法1)酶法: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等多种酶制剂,将肉浸渍在含酶溶液中或将含酶溶液直接泵入肌肉的血管系统;2 电刺激有利于改善肉的嫩度,导致了肌纤维结构的破坏,防止了冷收缩。
3 醋渍法酸性溶液可以改善肉的嫩度,PH值4.1-4.6时最佳。
且可增加肉的风味。
4 压力法高压可破坏肌纤维中亚纤维结构,使大量Ca2+释放,使组织蛋白酶活性增强。
5 钙盐嫩化法添加外源钙可激活钙激活酶,嫩化剂:CaCL2。
6 碱嫩化法可以显著提高肉的PH值和保水能力,使结缔组织的热变性提高。
香辛料的作用1、赋予产品特有的风味;2、抑制或矫正不良气味;3、增进食欲,促进消化;4、抗菌防腐,抗氧化;5、具有特殊生理药理作用;6、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
影响乳化作用的因素(1)温度:适当热诱导蛋白质变性,可增强乳化作用;(2)脂肪颗粒的大小:脂肪粉碎得越小其乳化性越好,但乳化稳定性降低;(3)pH值:pH=PI 溶解度小,降低其乳化作用,pH远离PI,溶解度大,增加其乳化作用;(4)蛋白质的溶解度:正相关,NaCl存在时(0.5~1M)可提高蛋白质的乳化容量;(5)可溶性蛋白疏水性基团的数量:与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存在正相关;(6)肉糊的黏性:肉糊的黏度增加,脂肪的分离趋势越小。
糖在腌制中的作用1)调味作用:2)助呈色作用:3)增加嫩度4)产生风味物质5)发酵底物6)焦糖化反应在腌制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类的作用2)抑菌作用: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和腐败菌的生长;3)呈色作用:形成亚硝基肌红蛋白(NO-Mb);4)抗氧化作用:本身具有还原性,延缓腌肉腐败;5)产生风味:有助于腌肉独特风味的产生,抑制蒸煮味产生。
滚揉和按摩的方法和作用作用①提高溶质扩散和渗透速度,加速腌制过程;②改善制品的色泽,并增加色泽的均匀性;③萃取蛋白质,改善制品的黏结性和切片性;④降低蒸煮损失,提高产品的出口率;⑤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品质。
方法:滚揉按摩必须在0~5℃的环境温度下进行①间歇滚揉:首先滚揉1.5小时左右,停机腌制16~24小时,然后再滚揉0.5小时左右,只2次;②连续滚揉:每小时滚揉5~20分钟,停机40~50分钟,连续进行16~24h。
发酵肉制品中霉菌作用1、形成特殊的表面外观,并通过霉菌产生的蛋白酶、脂肪酶作用,形成特殊风味;2、通过霉菌生长耗氧气,防止氧化、褪色;3、竞争性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4、他硝酸呈色时作为还原菌。
烟熏的目的1、呈味作用:烟气中有机酸、醛、醇、酯、愈创木酚等,赋予制品特殊的烟熏风味,增进香味.2、呈色作用:美拉德反应, NO–Mb(一氧化氮血素)生成, 脂肪外渗润色3、杀菌作用:有机酸、醛和酚类有抑菌、防腐作用。
4、抗氧化作用:酚类等烟气成分渗入肉内部防止脂肪氧化。
中式香肠的加工工艺(论述)中式香肠:以猪肉为主原料,经切碎或绞碎成丁,用食盐、硝酸钠、糖、曲酒、酱油等辅料腌制后,灌入可食性肠衣中,经晾晒、风干或烘烤等工艺制成的香肠类制品。
中式香肠工艺流程:原料肉选择与修整 -----切丁 -----配料、腌制 -----灌制 -----排气 -----困扎 -----漂洗 -----晾晒或烘烤 -----包装、成品原料肉选择与修整:主要以新鲜猪肉味原料加工。
瘦肉以腿臀肉最好,肥肉以背部硬膘为好,修整:去除骨头、皮、筋腱、淋巴等。
切块:以绞肉机以0.4~1.0cm绞瘦肉。
肥肉切0.6~1.0cm切丁,并漂洗。
分别放置配料:常用主料:食盐、糖、酱油、料酒、亚硝酸盐;调味料:大茴香、小茴香、豆蔻、桂皮、白芷、丁香等。
腌制:原料、配料混匀,加入20%温水混合后腌制1-2h。
最后加料酒。
灌制:用灌肠机将肉馅灌入肠衣内,要松紧适度。
排气:用排气针扎刺湿肠,排除空气。
困扎:灌肉后每隔20cm为一节,节间用细绳扎牢。
漂洗:将湿肠用35℃清水漂洗。
除去油污。
晾晒或烘烤:将制好的香肠挂在日光下2~3日;晚间移入房内40~60℃烘烤3昼夜;然后挂到通风良好处风干10~15日。
包装、成品:简易、真空等。
(1)、天然肠衣:动物肠衣即猪、牛、羊的大肠、小肠、膀胱和盲肠和食道等。
优点:弹性好,能承受韧性和坚实度;具有透过水汽和熏烟的能力;食用安全。
缺点:直径不一,厚薄不均,多成弯曲状,需要专门的条件贮藏。
(2)、人造肠衣:胶原肠衣、纤维肠衣、塑料肠衣和玻璃纸肠衣中式香肠感官指标:色泽:瘦肉呈红色,枣红色,脂肪呈乳白色,色泽分明,外表有光泽;香气:腊香味纯正浓郁,具中式香肠(腊肠)固有的风味;滋味:滋味鲜美,咸甜适中;形态:外型完整、长短、粗细均匀,表面干爽呈现收缩后的自然皱纹。
金华火腿工艺流程:原料选择→截腿坯→修整→腌制→洗腿→晒腿→整形→发酵→修整→成品。
其中腌制是金华火腿加工中最关键的环节:①腌制火腿的最适宜温度应是腿温不低于0℃,室温不高于10℃;②在正常气温条件下,金华火腿在腌制过程中共上盐与翻倒6~7次,七次上盐的数量和部位各不相同,其要求为“头盐上滚盐,大盐雪花飞,三盐四盐扣骨头,五盐六盐保签头”第一次用盐量为总用盐量的25%左右;③总用盐量约占腿重的6%~8%。
一般重量在6~10kg的大火腿需腌制40d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即可。
4北京烤鸭1)工艺流程:选料→宰杀造型→冲洗烫皮→浇淋糖色→灌汤打色→挂炉烤制①选料:烤鸭的原料必须是经过填肥的北京填鸭。
饲养期55~65日龄,活重3~3.5kg。
②宰杀造型:填鸭经宰杀、放血、褪毛后,先剥离颈部食道周围的结缔组织,打开气门,向鸭体皮下脂肪与结缔组织之间充气,使鸭体保持膨大壮实的外形;从鸭翅膀根开一刀口,取出内脏洗净;再取7cm长的高粱秆,两端分别削成三角形和叉形,伸入鸭腹腔内,使鸭胸脯隆起。
这样在烤制时,形体不致扁缩。
③冲洗烫皮:将清水从刀口处灌入腔内,晃动鸭体后从肛门排水,如此反复清洗数次,再用沸水往鸭皮上浇烫,先烫刀口处,再均匀烫遍全身,以使毛孔紧缩,皮肤绷紧,便于烤制。
④浇淋糖色:糖色的配制用麦芽糖一份,水六份,在锅内熬成棕红色。
熬好后趁热向鸭体浇淋,浇淋的方法同烫皮一样,先淋两肩,后淋两侧。
浇挂糖色的目的是使鸭体烤后呈棕红色,表皮酥脆。
⑤灌汤打色:鸭坯烫皮上糖色后,先挂阴凉通风处干燥,然后向体腔内灌入70~100mL开水,鸭坯进炉后便激烈汽化。
这样外烤内蒸,达到制品成熟后外脆里嫩的特点。
为防止前面浇淋糖色有不均匀的现象,鸭坯灌烫后,要再浇淋一遍糖色,叫打色。
⑥明炉烤制(挂炉烤制):鸭坯在炉内烤制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炉温掌握在200~250℃为宜;炉温过高,时间过长,会造成鸭坯烤成焦黑,皮下脂肪大量流失,皮如纸状,形如空洞,失去脆嫩的特点;时间过短,炉温过低,会造成鸭皮收缩,胸脯下陷和烤不透,影响烤鸭的质量和外形;另外,鸭坯大小和肥度与烤制时间也有密切关系,鸭坯大,肥度高,烤制时间就长;反之则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