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练习题答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中国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2、西周官学在设置上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
西周时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为官学。
3、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和墨家。
4、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
5、“因材施教”的提法源出于《朱熹〈四书集注法〉》。
6、中国古代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是孔子。
7、“教育”、“学校”的概念最早都是出于《孟子》一书。
“启发”一词最早出于《论语·述而》一书。
8、孟子将教育对人类的发展的作用概括为性善论,意思是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心。
9、《中庸》关于学习的五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0、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简答题1、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什么特点?(p91-96)答: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者不宜偏废。
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2、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P91-92)答: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有: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填空

《中国教育简史》填空(1920)年,(北京)大学首先招收女生。
(1948)年《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要求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干部。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课程的两条原则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的标准和根据当地儿童与环境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容闳)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之一。
中国官方中吃的留学活动开始于(1872 )年,派往国是(美国)。
(隋文帝)时设立的(国子寺),是古代建立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开端。
长官称为(祭酒)。
“教育”、“学校”的概念最早出于(《孟子》)一书,启发一词最早出于(论语)一书。
“明人伦”的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因材施教”的提法源于(朱熹的《四书集注》“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千字文》是(魏晋南北朝或梁朝)时期(周兴嗣)所撰。
《劝学篇》是(张之洞)所著,其中内篇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宗旨是(“开风气”)。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中庸》关于学习的五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925年8月,(黄炎培)提出的(《山西划区试办乡村职业教育计划》)是第一部开展农村改进实验的方案。
1926年,广东召开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农村教育决议案》),实际上成了大革命时期全国农民教育的具体纲领。
1926年10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选择(河北定县翟城村)为试验区,1929年梁漱溟选择(河南辉县)为试验区。
1932年国民党政府废除综合中学制,中等教育分为(普通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三类学校。
北宋崇宁三年(1103年)设立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叫(国子监)。
北宋初期六所最著名的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依次为(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论强调教育不应受(政党)和(教会)的影响。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统考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时期主要教育政策: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D见闻为与开心意3.察举制度人才选拔的特点是首先凭士人在当地的声名及,即:A社会舆论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C能者为师5.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D“三舍法”6.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资协会,改国子学为:B国子监7.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B马礼逊学堂8.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9.荀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B闻、见、知、行10.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D试卷成绩11.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B传递儒家道统12.北宋的庆历兴学的主持人是:A范仲淹13.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B“致良知”说14.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1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件政策是: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C学、问、思、辩、行17.朱熹认为小学的学习重点是:D“学其事”18.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19.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最早的电报学堂是:B福州电气学塾20.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C宁波女塾二、填空题1.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等四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2.“不治而议论”的办学方针,使稷下学宫真正体现了办学自主、学术自由、管理民主的特色。
3.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4.嵇康在批判经学教育的同时,创立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5.朱熹把人生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6.1898年由经元善集资,并得到中外人士赞助,设“经正女学”于上海城南桂墅里,此为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女子学堂,7.梁启超于1896年发表了“《论师范》”一文,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8.西周学校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9.汉武帝即位后,断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唯一指导思想,10.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11.朱熹逝世后不久,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读书经验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1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关系二十八年(1902年)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13.外国传教士1839年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这是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14.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泮宫”15.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1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记》17.韩愈《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1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1866年12月,奕诉等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讲习化学、天文、数学等,20.西晋时创设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立高等学府的开始,三、论述题1.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1.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2.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所掌握。
3.文翁兴学——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郡吏中聪慧者到长安,就学于博士。
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
蜀郡从此学风大盛。
4.苏湖教法——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
前三种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千家诗》是诗歌类教材,合称“三、百、千、千”,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
6.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源于宋代,通称制艺,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1.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学校教育的产生: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简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
中国教育简史选择题答案缩小版

中国教育简史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教育产生于(C)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后期D.奴隶社会2.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西周时期官学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D.“六艺”包括了社会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3.作为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和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场所,稷下学宫是在战国时期的(A. )。
A.齐国 B.鲁国 C.秦国 D.赵国4.“重振儒术,兼崇佛、道”是什么时期的文教政策(B )。
A.汉代B.隋唐C.宋代D.魏晋5.在北宋熙宁兴学期间实施“三舍法”对太学进行改革的是(B )。
A.范仲淹B.王安石C.蔡京D.胡瑗6.书院是官方修书、藏书的机构,书院之名,始于(A.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7.朱熹主持修复并亲自掌教的书院是(B )。
A.东林书院B.白鹿洞书院C.嵩阳书院D.茅山书院8.诂经精舍的创立者是(A )A.阮元B.顾宪成C.胡瑗D.朱熹9.汉代制度化的选士方式总称(B )A.皇帝征召 B.察举 C.荐举 D.制举10.被认为是科举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是指在隋朝大业二年设立( A )。
A.进士科B.秀才科C.明经科D.明法科11.唐代科举考试的各科中,难度最大,竞争激烈,及第者常有“白衣公卿”美称的是(B. )。
A.明经科B.进士科C.明书科D.秀才科12.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取士考试要考(A )。
A.八股文B.诗赋C.策论D.经学12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著作是(D )A.《大学》B.《礼记》C.《学记》D.《论语》1.董仲舒流传下来的代表作是( C ) A《师说》 B《劝学》 C《春秋繁露》 D.《论衡》2.宋代理学家中,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是(D )。
A. 周敦颐B. 程颢C.程颐D.朱熹3.朱熹在对理学教育思想总结中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所体现的是(B )。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日期:2《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3、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4、《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5.韩愈《》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6.夏代“为政尚武”,故在国都设“”以培养武士。
7.稷下学宫采取“”的办学方针,保证了稷下先生学术自由。
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而又实际推行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等人拟定的《》。
9.1927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的教育方针。
10.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秦始皇采纳法家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儒道释三教合一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 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3.唐代科举考试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的方法是………………()A帖经 B墨义 C诗赋 D策问4.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A学习四书五经 B“明其理” C应科举 D“学其事”5.王安石在太学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6.西周时期教育主要特征为……………………………………………()A.政教一体,学在官府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A. “存天理,去人欲”说B. “致良知”说C. “教为圣人”说D. “知行合一”说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B.修己以安人C.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D.学而优则仕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A. “生活即教育”B.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C. “主动”、“习行”D. “教学做合一”10. 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D.见闻为与开心意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分)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一

3. 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____。
A. 尊师重道
B. 师法、家法
C. 能者为师
D. 师道遵严
正确答案:C
4. 殷商重祭祀、崇礼乐,专为贵族子弟设立学习礼乐的学校( )。
A. 瞽宗
B. 成均
C. 辟雍
D. 东胶
正确答案:A
5.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A. 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B. 修已以安人
C. 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
D. 学而优则仕
正确答案:A
6. 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____。
A. 学、思、行
B. 闻、见、知、行
C. 学、问、思、辨、行
D. 见闻为与开心意
正确答案:D
7. 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 )。
A. 经正女学
B. 正确
正确答案:A
2.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中共中央发布了《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一纲领性文件,指明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3. 1866年12月,奕诉等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 天文算学馆 ,讲习化学、天文、数学等,京师同文馆遂成为一所培养外语和自然科学人才的综合性新式学堂。
D. 北洋水师学堂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1. 西周的“乡学”根据地方行政区划,设有哪些类型?
A. 校
B. 序
C. 庠
D. 塾
正确答案:ABCD
2.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 )。
A. 帖经
B. 墨义
C. 口试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日期:2《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3、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4、《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5.韩愈《》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6.夏代“为政尚武”,故在国都设“”以培养武士。
7.稷下学宫采取“”的办学方针,保证了稷下先生学术自由。
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而又实际推行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等人拟定的《》。
9.1927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的教育方针。
10.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秦始皇采纳法家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儒道释三教合一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 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3.唐代科举考试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的方法是………………()A帖经 B墨义 C诗赋 D策问4.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A学习四书五经B“明其理” C应科举D“学其事”5.王安石在太学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6.西周时期教育主要特征为……………………………………………()A.政教一体,学在官府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A. “存天理,去人欲”说B. “致良知”说C. “教为圣人”说D. “知行合一”说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B.修己以安人C.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D.学而优则仕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A. “生活即教育”B.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C. “主动”、“习行”D. “教学做合一”10. 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D.见闻为与开心意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分)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简答题:
.“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
()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
答:()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
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
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
()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
《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
()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岁儿童入学;()中学院,岁入学;()大学院,岁以上中学毕业生。
《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
教改内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入中国;()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斯特卡制也开始介绍到中国;()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
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
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
这种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这种选士制度,在开始实行时,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到后来,则蜕变为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也不屑学习。
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这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作用。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答:世纪初,大批赴美留学生回国,使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剧增。
以反传统教育自居,并在世界范围的进步教育运动中有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恰好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
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到中国,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也在中国加以推广。
此外,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所有这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着独特的长处和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教育界反对传统教学法的需要,克服了传统学科教学相互割裂、不能满足儿童个体生活需要及忽视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弊端。
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简述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
答: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大的方面:()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简述墨家对教育内容的主张。
答:墨家的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墨家主张培养“兼士”,其主要品德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
而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技能教育方面的内容:注重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和军事知识等技能训练。
()思维方法方面的教育内容:注重思维方法的教育。
.简述我党早期的工农教育运动。
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积极地在工人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在北方,最早成立的工人教育机构是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年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举办。
在南方,共产党上海支部于年在沪西小沙渡开办了劳动补习学校。
此后,在武汉、济南、广东等地,也相续举办了工人补习学校。
年月,毛泽东等发起成立了湖南工团联合会。
年到年间,澎湃成立了海丰农民总会。
年至年,许多省都召开了农民代表会,通过了农民教育决议案。
农民教育运动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并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
.简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
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继承辛亥革命未竞的事业,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封建复古思潮展开了论争。
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要求铲除封建礼教。
新文化的先驱们将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封建礼教。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和普及教育。
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
五四前后,除了教育部所属的有关教改组织如教育调查会外,还出现了很多民间性质的教育社团,影响较大的是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科学社等。
.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答: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
因此,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对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的选择和采用起决定作用。
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荀子认为当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有尊严,使人敬服;()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至于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
.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答:()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
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