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以大型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为例

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以大型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为例孙九霞;王学基【摘要】大型演艺产品日渐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地体验活动,对目的地的形象建构有着重要影响。
刘三姐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演化和现代建构,并被塑造成阳朔的形象符号之一,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则成为旅游地的新型形象吸引要素。
在此过程中,政府和项目开发商、居民与旅游经营者及旅游者等不同主体在“凝视与反凝视”中通过不同手段建构着目的地形象。
旅游者通过凝视供给方的发射形象而获得阳朔的感知形象,并通过微博等媒介将感知形象转变为发射形象,完成对阳朔旅游地形象的再建构,而旅游地的供给方则借助反凝视接收旅游者的发射形象获得感知形象,并依此对阳朔的目的地形象进行建构和修正。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11页(P47-57)【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凝视;旅游演艺产品;印象· 刘三姐【作者】孙九霞;王学基【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3伴随着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始,旅游地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地理学乃至旅游领域的热点话题,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也开始在实践中关注旅游地形象的相关问题[1],并取得了丰富成果。
旅游地形象研究的意义也被充分肯定[2]:旅游地形象不仅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行为[3-4]及游后行为[5],同时也对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6]。
在旅游地形象塑造与管理的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得旅游者的感知形象(Perceived image)与目的地的发射形象(Projected image)相吻合。
从形象的形成过程来看,旅游者的感知形象又可分为原始形象(Organic image)、诱发形象(Induced image)和复合形象(Complex image)3个阶段[7]。
第4讲 旅游吸引物

1、怀旧吸引物:博物馆
博物馆是以实物形式贮存的社会记忆。
生态博物馆:在原有的地理,社会和文化 环境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 物馆。
2、怀旧吸引物:自然/文化遗产
遗产景观的符号化流程 1)景观命名:张家界——武陵源 2)确定范围和提升:景区划界(由张家界 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 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组成, 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 3)装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5A 级旅游区 4)机械化再生产:景区设施建设,包括游 览道、两条索道和观光电梯等 5)社会再生产: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从“告别三峡”到“神女无恙”
三峡工程
1994 1996 1998
三峡旅游
三峡集锦
1994.12开工建设
1997.11大江首次 截流,三峡景观不变 1997年“告别三峡游” 1996年一期完工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03.6水位135米, 水流变缓 2006.9大坝提高 到150米 2009年工程完工, 水位达到175米, 高峡平湖景观形成
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还存在两种匹配: 1.吸引物与社会的价值与理想类型的匹配 (回归自然—九寨沟;怀旧--古镇;幻想— 迪斯尼)。 2.吸引物与旅游者类型的匹配(旅游者角色 与目的地的选择)
社会价值和理想会随社会变迁而变化,因 此游客追捧的吸引物类型也在变化 (微缩景观主题公园—参与式体验主题公 园)。
3.交通工具的快速移动带来了新的观看视角, 景观成为快速移动的画幅,催生了自驾兜 风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社会生活的美感化成为新的追求,“视觉 消费”流行,“主题化”成为吸引物的主 要标志(台中市中友百货)。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分析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分析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为了放松身心、拓宽视野,还是追求独特的体验,人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而一个旅游目的地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游客,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构成要素1、自然风光大自然赋予的美景往往是旅游目的地最原始、最直接的吸引力。
如雄伟壮丽的山脉、广袤无垠的草原、湛蓝深邃的海洋、神秘莫测的森林等。
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带来身心的愉悦和震撼。
2、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的灵魂所在。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悠久的历史故事等都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记忆和传承。
游客通过参观古迹、参与文化活动,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增加旅游的内涵和深度。
3、美食特色美食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能够给游客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例如,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法国的葡萄酒和奶酪等,都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众多食客。
4、娱乐活动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能够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如主题公园、音乐节、体育赛事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体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5、购物体验购物也是旅游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特色的手工艺品、当地特产、时尚的购物中心等能够满足游客的购物欲望,同时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一大吸引力。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体现1、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包括便捷的交通网络、舒适的住宿条件、干净的卫生设施等。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游客的旅行舒适度,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2、服务质量优质的服务能够让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口碑和竞争力。
从旅游咨询、导游服务到餐饮住宿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到热情、专业、周到。
3、旅游价格价格是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旅游价格体系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社会建构视角下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以798 艺术区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为例

社会建构视角下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以798 艺术区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为例-旅游管理社会建构视角下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以798 艺术区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为例邱?琪?高?冰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为理论基础,介绍了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并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针对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实践,阐述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旅游景区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首先总结了社会建构主义、旅游吸引物概念的最新动态,在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并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其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
一、引言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或研究范式,其主要主张在于批判传统实证主义中的理性主义取向以及方法论中的客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等,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的出现,人们形成一种看待问题的普遍视觉和方法。
建构主义在旅游研究中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旅游学中社会建构主义的兴起,使旅游研究者进行学术反思,从而促使旅游学术研究走向深入的体现。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旅游研究中的社会建构主义进行分析和论述,使人们认识到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要处在社会大背景中,必然要承载当时社会的理想与价值,应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旅游开发时具有预见性,避免盲目开发。
二、旅游吸引物概念以及属性(一)概念国内知名学者保继刚、楚义芳(1999)将旅游吸引物定义为“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了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还包括了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
谢彦君认(2005)为旅游吸引物系统包括一个核心层次和两个支持层次,核心层次包括核心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支持层次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标志物”。
西方学者更多的是强调旅游吸引物是一个大系统,是从属于整个旅游系统之下的一个子系统。
对于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界定强调了旅游吸引物的人为建构及系统的特点。
社会学家麦肯耐尔(1976)早期提出旅游吸引物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旅游者,旅游地,景点的标识物。
说明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

说明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标题: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摘要: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资源,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特色,对吸引游客和推动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从资源的特点、旅游需求和旅游体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形成和转化机制。
一、引言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民俗风情等。
旅游吸引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本身的特色和美感上,更重要的是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了解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和价值转移过程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值建构过程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是指通过资源开发和管理,将其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特点的分析:对旅游吸引物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独特之处和潜在价值。
2. 产品设计与开发:根据资源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和开发具有独特体验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高吸引物的附加值。
3. 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通过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吸引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4. 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务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提升吸引物的综合价值。
三、价值转移过程旅游吸引物的价值转移是指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通过感知、认知和消费等行为,从吸引物中获取其所产生的价值。
价值转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游客需求感知: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前期对吸引物的需求感知,包括了解和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旅游期望和预期。
2. 旅游体验过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旅游吸引物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包括欣赏自然景观、体验文化活动、参观历史遗迹等,通过亲身参与和感知,游客从吸引物中获得愉悦、兴奋和满足感等价值体验。
3. 价值认知和评价:在旅游体验后,游客对吸引物的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预期和期望,形成对吸引物的正面评价和口碑传播。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69
第 24 卷 2009 年第 3 期 月刊
西方的研究表明: 旅游吸引物不仅是天生的或 历史的遗产, 也不仅仅是指旅游吸引物本身, 它更是 一个建构的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旅游者、核心吸引物 和标识物。其中, 旅游者的要素说明, 旅游吸引物的 建构必须放在与旅游者相对的位置上; 而标识物的 要素则表明, 旅游吸引物不仅包括吸引物本身( 即它 的某种特殊客观属性) , 同时还包括人为建构的信息 和符号。 2 2 旅游吸引物的双重属性
[ 21] 郭剑英, 王乃昂. 旅游资 源的旅游价 值评估 [ J]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 6) : 811- 817.
以敦 煌为例
[ 22] 陈应发. 旅行费用法 国外最流行的森林游憩价 值评估方
法[ J]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4, 16( 3) : 97- 105 [ 23] 张红霞, 苏勤, 王群. 国外 有关旅游 资源游憩 价值评估 的研究
旅游吸引物之所以能够吸引人, 不是因为人们 见到它之后才被吸引, 而是在没有见到它之前就对 其产生了渴望。可见, 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 不能仅 仅从其客观属性来判定, 而必须同时从其符号属性 来分析。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 首先离不开其 独特的客观属性( 如黄山的险峻挺拔) , 但这种客观 属性仅仅是某物成为吸引物的前提或潜在条件。只 有当人们形成了有关某个客体的形象, 这个客体才 在现实的意义上成为吸引物。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摘要]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旅游文化现象,介绍了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和研究的问题,探讨了旅游行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使多数社会成员把旅游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
关键词]旅游消费;符号互动;社会变迁一、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了新视角(一)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1.国外对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的科学研究起源于欧洲大陆。
1899年意大利学者D·波狄奥发表的《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有关旅游的学术著作;1933年英国学者F·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一书中,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旅游活动,并从经济的角度确定了“旅游者”的科学含义;真正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埃里克·科恩发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国际旅游业》,是一篇重要的旅游社会学论文,旅游社会学的研究由此形成。
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合着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其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旅游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国内对旅游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
(1)论文20世纪末,国内的学术期刊陆续刊登了一些旅游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如王宁的《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文章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
第4讲 旅游吸引物

1、怀旧吸引物:博物馆
博物馆是以实物形式贮存的社会记忆。
生态博物馆:在原有的地理,社会和文化 环境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 物馆。
2、怀旧吸引物:自然/文化遗产
遗产景观的符号化流程 1)景观命名:张家界——武陵源 2)确定范围和提升:景区划界(由张家界 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 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组成, 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 3)装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5A 级旅游区 4)机械化再生产:景区设施建设,包括游 览道、两条索道和观光电梯等 5)社会再生产: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还存在两种匹配: 1.吸引物与社会的价值与理想类型的匹配 (回归自然—九寨沟;怀旧--古镇;幻想— 迪斯尼)。 2.吸引物与旅游者类型的匹配(旅游者角色 与目的地的选择)
社会价值和理想会随社会变迁而变化,因 此游客追捧的吸引物类型也在变化 (微缩景观主题公园—参与式体验主题公 园)。
3.交通工具的快速移动带来了新的观看视角, 景观成为快速移动的画幅,催生了自驾兜 风游。
4.社会生活的美感化成为新的追求,“视觉 消费”流行,“主题化”成为吸引物的主 要标志(台中市中友百货)。
5. 新奇、虚构的刺激物对人们产生“白日 梦”的情感影响(迪斯尼乐园)。
总结
旅游吸引物不但有物理寿命,且有社会寿 命。 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但有其物理特性 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社会文化属性是否 符合当时的主流社会价值观。 对旅游吸引物的评级,也不能离开其符号 属性。(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非一定会 受消费者青睐)
人们对旅行中的环境差异性的需求消失了,也不
再到别处去寻找真实。因而,日常工作、娱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责任编辑: 张宪 玉; 责任校对: 宋志伟]
社会学视角下的 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马凌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 摘 要] 西方的旅游 研究表 明, 旅游吸引 物是 一个系 统, 它 往往是人为建构的结果。而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 为吸引物, 不仅因为它具有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 同时还因为它具有 人 为建构的符号属性。本 文在分 析旅游 吸引物 的符号 属性 的 基础上, 提出旅 游吸引物的 概念内 涵, 并从社 会建构 的角 度 对其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 游 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 程, 同时 也 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 化过程。 这一过 程随着 社会主 流价 值 与理想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特 征。 [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 社会建构; 符号化 [ 中图分类号] F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6
在吸引物的系统观点下不难看出, 旅游吸引物 之所以成为吸引物, 不仅因为其某种特殊的客观属 性, 而且因为旅游 经营者和旅游者 的感知和认同。 因此, 社会学家麦肯耐尔( MacCannell , 1976) 早期便
提出, 旅游吸引物应该包括 3 个部分: 旅游者、旅游 景点以及旅游景点的标识物或形象( marker image) 。 冈恩( Gunn, 1972) 的定义也与麦肯耐 尔相似, 他用 核心吸引物 ( nucleus) 的概念代替了 旅游景点 , 冈恩认为旅游吸引物是由 3 个因素组成的系统, 其 中包括: 旅游者( 人的因素) 、核心吸引物( 核心的物 的因素) 和标识物或标志( 信息的因素) 。而另一旅 游学者雷珀( Leiper, 1990) 同样继承了旅游吸引物系 统的观点,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 系, 即旅游者、核心吸引物和标识物是如何相互关联 而作用于吸引物系统的, 其模型如图 1 所示。
西方的研究表明: 旅游吸引物不仅是天生的或 历史的遗产, 也不仅仅是指旅游吸引物本身, 它更是 一个建构的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旅游者、核心吸引物 和标识物。其中, 旅游者的要素说明, 旅游吸引物的 建构必须放在与旅游者相对的位置上; 而标识物的 要素则表明, 旅游吸引物不仅包括吸引物本身( 即它 的某种特殊客观属性) , 同时还包括人为建构的信息 和符号。 2 2 旅游吸引物的双重属性
业科学, 1992, 28( 5) : 18- 23. [ 26] 艾运盛, 高岚. 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游憩效益的评 价[ J] . 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6, 18( 3) : 89- 97.
[ 27] 李 巍, 李 文. 用 改进 的旅 行费 用 法评 估 九寨 沟 的游 憩价 值 [ J] .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9( 4) : 548- 555.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本文首先对 旅游吸引物 的概念内涵和内在属 性进行阐述分析, 并提出本文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 理解, 然后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旅游吸引物的符号 属性以及旅游吸引物的形成和动态发展过程进行分 析, 最后提出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及其变化的动 态概念模型。本文认为, 旅游吸引物不仅是一种客 观存在, 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也就是说, 某物之所 以对游客具有吸引力, 除了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 物理特性以外, 还因为它符合了社会的价值与理想, 并成为了承载某种价值与理想的符号。而旅游吸引 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意 义和价值建构 的过 程, 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旅游者对 旅游吸引物的选择事实上代表了其在一定社会条件 下对某一旅游吸引物所代表的 符号意义的价 值认 同。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 旅游吸引物 也随之发生更替或循环。 2 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在属性 2 1 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
可以看出, 在雷珀( Leiper) 的模型中, 对于一个 旅游吸引物而言, 3 个因素都是 不可或缺的。正如 雷珀举例所说的, 假如没有旅游者去参观伦敦塔的 话, 那么伦敦塔就不会被看成一个旅游吸引物; 而另 一方面, 标识物也是旅游吸引物不可缺少的信息系 统, 也就是代表某种吸引物的符号, 旅游者正是因为 这些信息才产生了对旅游吸引物的需求。
1 引言 旅游吸引物是旅游活动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正
如皮格拉莫( Pigram, 1983) 所言, 没 有吸引物, 旅游 将不存在。对于旅游吸引物的研究, 国外相对成熟, 而国内则相对缺乏。这主要表现在国内学术界对旅 游吸引物的概念认识仍存在分歧, 国内往往使用旅 游产品、旅 游资源等概念与之 相对应, 常常发生混 淆。其次是研究视角比较单一, 对于旅游吸引物的 分析大多是从地理学的角度、从资源的物理属性的 角度来进行的; 对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及其社 会建构过程分析则相对欠缺。
[ 19] 詹丽. 用改 进的 旅行费 用法 评估 文化 旅游资 源的 经济 价值
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 J] . 软科学, 2005, 19( 5) : 94- 96. [ 20] 辛琨, 等. 海南省生态旅游价值估算研究[ J] . 海南师 范学院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8( 1) : 81- 83.
旅游吸引物之所以能够吸引人, 不是因为人们 见到它之后才被吸引, 而是在没有见到它之前就对 其产生了渴望。可见, 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 不能仅 仅从其客观属性来判定, 而必须同时从其符号属性 来分析。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 首先离不开其 独特的客观属性( 如黄山的险峻挺拔) , 但这种客观 属性仅仅是某物成为吸引物的前提或潜在条件。只 有当人们形成了有关某个客体的形象, 这个客体才 在现实的意义上成为吸引物。
[ 收稿日期] 2008- 07- 09; [ 修订日期] 2008- 12- 03 [ 作者简介] 马凌( 1977- ) , 女, 湖南人, 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 教 师, 中山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 研 究方向: 旅 游社会学, 吸引物研究, 事件旅游。
69
第 24 卷 2009 年第 3 期 月刊
在随后西方的旅游研究中, 学者们开始强调旅 游吸引物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具有 吸引力 的要素总 和, 它更是一个吸引物系统, 它是从属于整个旅游系 统之下的一个子系统( Getz, 1986; Leiper, 1990) 。这 个系统由几个部分组成并相互联系和作用。比如, 雷珀( Leiper, 1990) 认为旅游者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 的 旅游吸引物 的消费者或使用者, 他还是旅游吸 引物系统的一部分; 而皮尔斯( Pearce, 1991) 和罗顿 ( Lawton, 2005) 也认为, 在旅游吸引物的定义中, 不可 忽略的还有旅游经营者的作用, 因此他们认为, 旅游 吸引物是 吸引管理者和旅游者注意的, 有特殊的人 类或自然界特征的知名事 件、遗址、区域或相 关现 象 ( 转引自胡抚生, 2008) 。
[ 28] 郝伟罡, 等. 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评估的分组旅行费用区间分
析法[ J] . 旅游学刊, 2007, 22( 7) : 23- 28. [ 29] 于泳,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简析与运用[ J] . 技术与市场,
2006, ( 10) : 63- 65.
[ 30] 梁修存, 丁登山. 国外 旅游资 源评价 研究进 展[ J ] . 自然 资源 学报, 2002, 17( 2) : 253- 260.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第 24 卷 2009 年第 3 期 月刊
[ 17] 王艳, 吴郭泉, 高元衡. 自然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核算 研究综述
[ J]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 5) : 28- 32.
[ 18] 陆鼎煌, 吴章文.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效益的研究[ J ] . 中南林 学院学报, 1985, 5( 2) : 160- 170.
On the Application of ITCM in the Evaluation of China s Recreational Value and Its Improvement
ZHAO Ling, WANG Er- da, MIAO Cu-i cui (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travel cost method ( TCM ) is the most commonly applied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value of non-market resources, especially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including tourist entertainment resources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 This approa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zone travel cost method ( ZTCM ) and individual travel cost method ( ITCM) . However, this conventional method applied in the evaluation of resource value abroad has shown some limitations when being directly introduced to China. The pap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China s recreational resource value, tries to apply improved ITCM model to calculate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Xinghai Park in Dalia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Xinghai Park is worth RMB 16 085 billion. Key words: recreational value; travel cost method; individual travel cost method; Dalian Xinghai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