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旅游吸引物
旅游资源与开发

旅游吸引物:对旅游者具有某种吸引物,促进其产生旅游活动,并进一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世界级旅游资源:1.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资源;2.进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的旅游资源;3.进入《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4.进入世界《湿地公约》的旅游资源。
国家级旅游资源:1.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国家级森林公园;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国家级地质公园。
按旅游特征与游客体验分类:1.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市场推动型),这类资源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处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但(资源)环境往往先天不足。
不需要对基础设施过多的投资。
2.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资源依托型),以资源为基础,对游客吸引力大,但其往往具有区位偏远、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较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淡旺季明显、设备闲置期长等缺点。
3.中间型游憩资源(资源—市场兼顾型),具有客源优势,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开发利用价值高,旅游淡旺季现象不明显,客源比较稳定,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旅游设施。
按景观属性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1.地文景观类(山岳、洞穴、海岸、特异地貌等);2.水域风光类(海、江、河、湖、瀑、泉等);3.生物景观类(动、植物景观);4.天象气候类(宜人气候、冰雪雾凇、天象奇观等)。
人文旅游资源:1.古迹和建筑类(遗址、古都名城、古建筑、陵墓、石窟、园林等);2.现代景观类(大型工程、博物馆、公园、游乐场、娱乐康体设施等);3.民俗风情类(节会庆典、民间工艺、习俗、服饰等);4.文化艺术类(宗教文化、文学、曲艺、书法碑楹等);5.购物饮食类(特产、著名铺店、佳肴等)。
按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1.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2.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3.未开发利用(潜在)的旅游资源。
旅游调查的内容:发展环境,产业现状,资源赋存,市场态势。
旅游距离衰减分析:即游客的出游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发生递减的规律,它是由游客出游流量在距离上具有不同的分布概率计算得出的结果。
旅游吸引物要素浅析

旅游吸引物要素浅析作者:李英豪邹艳艳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4期摘要:全域旅游的核心是一个边界问题,由原来封闭式的景区模式转化为开放性的全域模式,在变化过程中,旧的吸引物要素会跟着转变,新的吸引物要素会自然产生。
新旧吸引物要素的融合、升级、重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新的利益关系问题、文化冲突问题。
本文对旅游吸引物新旧要素进行了区分并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吸引物要素,分析这些要素的转变融合中所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吸引物;重构中图分类号: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一、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随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更多倾向于“下马赏花”式的深度体验。
旅游者出游意识更加理性,人们在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无景点式”的全域旅游能带来更加惬意的感受。
休闲体验时代的到来。
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里指出休闲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生活态度、观念和活动,人们将购买经验而不是物品。
全域旅游就是休闲旅游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旅游方式。
二、文献综述1.全域旅游研究进展全域旅游的解读核心就是一个边界问题,总体说来就是从单一景点转向广域的景点。
第一,从单一的旅游产业发展转向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第二,从多部门混乱管理转向多部们权责分明的综合协调式管理;第三,从狭义的旅游资源定义转向广义的旅游资源定义;第四,从独立自享式运作转向协作共享式工作。
全域旅游概念最早出现在杭州市2011年提出的旅游全域战略中,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旅游的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全域旅游。
厉新建等(2013)以北京为例,最先创新地从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商品观四个方面解读全域旅游的概念并提出全域旅游的基本框架;付云(2014)创新地把全域旅游的概念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以湖南长沙沙坪小镇为例给出全域旅游的实践价值即把“全域旅游”的理念导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李玉国(2014)以沂南县为例从县级行政区的范围内探讨了旅游产业的全域模式,并从全区域、全时域、全领域、全业域、全地域的角度提出沂南县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李红(2016)以安徽霍山为例探讨了全域模式下县域旅游的发展研究;曾祥辉(2015)以永定县为例研究了全域视角下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思路;樊文斌(2015)从全域的视角下给出了大连旅游的专项规划。
旅游规划 第四讲 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

四、调查方法与实施
1、确定调查目标 2、明确调查对象 3、选择调查方法 4、拟定调查问卷:包括:开放式问题、多项选择、两 分式问题、衡量态度的问题 5、组织与实施调查
知名度:是指真实和潜在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识别、 记忆的状况。 知名度=知晓旅游地的人数/总人数*100 美誉度是指真实和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褒奖、赞誉、 喜爱情况。 美誉度=称赞旅游地的人数/知晓旅游地的人数*100 认可度是指旅游者把旅游地的产品和服务纳为自己消费 对象的程度。 认可度=行为人数/知晓旅游地的人数*100
2011年9月24日,张家界天门山旅游股份有限公 司在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举办了“翼装飞侠飞越 天门”的挑战活动,包括特技飞行和穿越天门等 极具挑战性的项目,绝对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体育 项目,来自美国、德国、挪威、芬兰等六个国家 的顶尖翼装飞行高手齐集天门山一展身手。这次 活动吸引了无数的大众和媒体视线,短时间内实 现了极高的曝光度,也将天门山的旅游资源特点 和天门洞的神奇景致表现得淋漓尽致,实现了张 家界景区品牌迅速提升的目标。
地格研究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 现代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旅游地分析
自然地理特征研究:将一地的地理特性强化开发为地方性特 征,使之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事物。不论其是否具有与其他地 区截然不同的特征或占有特殊地位。如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或区域内的地理之最。 历史文化特征:对地方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分析,寻找具有 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古 代文化背景,作为地方性的显要因素。 民族民俗文化方面:在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并不充分的地区, 可以通过对当地文化和民俗的考察分析,提炼出富有地方特 色的景观特性。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民族文 化往往构成富有旅游号召力的精彩内容,为旅游形象的设计 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吸引物

餐饮住宿: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 心,经济发展迅速, 因而餐饮住宿行业发 展相对完善,从快捷 酒店到六星级的大酒 店,适合各个类型的 旅游人群 奠定了会展旅游的发展
会议型酒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会议型酒店的设施完善,各种类型的场地规模,成为了会展旅 游发展的必要条件
狭义下的旅游吸引物
会展与旅游的关系
促进
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会展旅游 是借助举办国际会议、研讨会、论坛等会务活动
以及各种展览会而开展的旅游形式,是北京市旅游产品开 发的一个重点。
北京每年举办的各类会务和展览占全国的80%~ 85%,会展旅游者在北京市游客中的数量和消费 比例逐年上升。
会展旅游 作为一种把会展活动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方
狭义的旅游吸引物
一般是指有形的旅游资 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 和人文旅游资源;
广义的旅游吸引物
旅游服务:
北京旅游咨询站
北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遍布北京18个城区及首都机 场、北京火车站。为旅游、出行提供专业便捷的咨 询服务。
风俗特产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 之一。有很多地方特色的 民风习俗:北京小吃、京 剧、京韵大鼓、相声、舞 台剧、铁板快书、景泰蓝、 牙雕、毛猴、漆雕、赛蝈 蝈和蝈蝈笼、吹糖人、捏 面人等等。
• 一、自然景观: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6处)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 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对 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 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园林北海公园、颐和园和圆明园, 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 王府等名胜古迹。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99处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 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 森林公园。
旅游吸引物

成为 吸 引物 , 不仅 因为 它具 有 某 种特 殊 的 客 观属 性 , 时还 因为 它具 有 人 为 建构 的 符 号属 性 。本 文在 分析 旅 游 同
吸 引物 的 符号 属 性 的 基 础 上 , 出旅 游吸 引物 的 概 念 内涵 , 提 并从 社 会 建构 的 角度 对 其 符 号 化过 程 进 行 分 析 , 认
为社 会 学视 角下 的旅 游 吸 引物 建 构 的过 程 实质 上是 旅 游 吸 引物 的 符 号 化过 程 。 这 一过 程 随 着社 会 主 流价 值 与
理 想 的 变化 呈 现 出 不断 变化 的动 态 特征 。 关键 词 : 游 吸 引物 ; 会 建 构 ; 号化 旅 社 符 中图分 类号 :2 F9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l 7 4 ( 00 0 — 0 8 0 17一 70 2 1 )5 0 9 — 3
在随后西方的旅游研究 中, 学者们开始强调旅游吸引物 不仅是一个客观 的具有“ 吸引力 ” 的要 素总 和, 它更是一个吸 引物 系 统 , 是 从 属 于 整 个旅 游 系统 之 下 的 一 个子 系统 。这 它
个 系 统 由 几个 部 分 组成 并 相 互 联 系 和作 用 比如 , 珀 认 为 , 雷
活 动 以及 经 历 ” 。
莫所 言, 没有 吸引物 , 旅游将不存在 。对 于旅游 吸引物的研
究, 国外 相对 成 熟 , 而 内则 相 对 缺 乏 。 主要 表 现 在 国 内学 这 术 界对 旅 游 吸 引 物 的概 念 认 识 仍 存 在分 歧 , 内 往往 使 用 旅 国
游 产 品 、 游 资 源 等 慨念 与之相 对 应 , 旅 常常 发 生 混淆 。 次 是 其
建 构 的产 物 , 就 是说 , 物之 所 以对 游 客 具 有 吸 引力 , 了 也 某 除
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相结 合,通过对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元素、建构过程和影响因 子的综合分析,揭示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规律。
02 节庆旅游吸引物 符号系统的理论 基础
符号学理论
01
符号学理论是探究符号系统的本质、构成、运作和变迁的科学 。
02
符号学理论关注符号的意义、符号与事物的关系、符号与人的
04 节庆旅游吸引物 符号的建构过程
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的能指选择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是节庆旅游的重要符号 之一,能够体现节庆的历史和文 化背景,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节庆旅游的另一个重 要符号,能够体现节庆的民俗风 情和文化内涵,吸引游客的关注
和兴趣。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节庆旅游的又一重要 符号,能够体现节庆的自然特色 和景观之美,吸引游客前来欣赏
和体验。
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的所指塑造
文化传承
通过符号化的历史建筑和民俗文化,塑造出节庆旅游的文化传承 形象,使游客感受到节庆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地方特色
通过符号化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塑造出节庆旅游的地方特色形 象,使游客感受到当地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旅游体验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体验,使游客感受到节庆旅游的旅游体验价值 ,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形象和特色。
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传播
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 媒体进行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 影响力。
网络传播
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 传播,具有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的 特点。
口碑传播
通过游客的口口相传进行传播,具有 可信度高、影响力强的特点。
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

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游客到达某一特定旅游目的地的一系列主题活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为人文景观、风景景观、文化景观和冰雪景观等几大类。
因此,该文章将重点介绍旅游吸引物。
首先,人文景观是指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民俗风情表现、传统建筑群、古村落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反映出当地漫长历史及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极具有趣味性,可以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的特色,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例如,四川乐山的大佛、新疆库车的历史文化街区等,都属于人文景观。
其次,风景景观指以特定的自然环境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大自然风光景观、植被景观、山川河流景观等。
这类景观可以真实地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游客及潜在游客有效访问旅游景点。
例如,青海湖的浩瀚湖面、新疆阿勒泰的冰川草原等,都属于风景景观。
第三,文化景观是指以特定的文化元素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民族风采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渊源可追溯到古老的社会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体现不同地域的精神特征,接近当地的生活实践,使游客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
例如,四川遵义的木偶戏等,都属于文化景观。
最后,冰雪景观是指以特定的冰雪活动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如滑雪、滑冰、打雪仗、水上活动等。
其特点有:一方面,有利于活跃气氛,促进游客体验;另一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给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被称为“北国风光”。
例如,青海的夏都雪山、新疆的阿尔泰山等,都属于冰雪景观。
以上就是主题文章《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中所介绍的旅游吸引物。
可以看出,旅游吸引物是多类型且综合性的,可以分为人文景观、风景景观、文化景观和冰雪景观。
它们的出现会使游客获得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带来更多的旅游乐趣。
本文的内容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基本介绍,供大家参考。
1、如何理解旅游吸引物是社会建构的这一说法结合该

1、如何理解“旅游吸引物是社会建构的”这一说法?结合该观点谈谈你对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开发的认识。
(不少于2000字)答:旅游吸引物是旅行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不仅包括旅游景点和事件,还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
旅游吸引物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它是旅游活动的客体。
旅游吸引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旅游吸引物一般是指有形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广义的旅游吸引物除有形的旅游资源外,还包括旅游服务、社会制度、民居生活方式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社会,早在古代时人类就对有了对自身活动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及其深入思考,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种思想都是源远流长的。
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曾论述过“人生不能无群”的思想,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而“群”即“社会”。
因此,人类活动具有从众性及大众性。
毋庸置疑,游客去旅游时所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到底这个目的地有什么可以吸引他的标志性建筑物、风景、人文文化等具体情况,而实际上选择旅游目的地不仅仅是单个个体的兴趣所好,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社会大众价值的取向,比如代表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因为某个事件导致游客剧增,很多时候旅游吸引物就是一个城市或者国家的符号。
旅游吸引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吸引物还包括社会构建的作用,吸引物的成型是由社会赋予的象征意义,比如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物自由女神像,如果说美国没有发展成世界一流发达国家,世界经济地位也可有可无的话,那么谁还愿意到美国看看自由女神像或者是提起它的呢?在比如国内的很多景点,像首都北京的景点也不算太多,而且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也比不过上海、深圳等城市,但是就是因为北京是中国的核心,很多游客就是要慕名而来,一睹首都北京的芳容,感受一下北京的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怀旧吸引物:博物馆
博物馆是以实物形式贮存的社会记忆。
生态博物馆:在原有的地理,社会和文化 环境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 物馆。
2、怀旧吸引物:自然/文化遗产
遗产景观的符号化流程 1)景观命名:张家界——武陵源 2)确定范围和提升:景区划界(由张家界 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 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组成, 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 3)装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5A 级旅游区 4)机械化再生产:景区设施建设,包括游 览道、两条索道和观光电梯等 5)社会再生产: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从“告别三峡”到“神女无恙”
三峡工程
1994 1996 1998
三峡旅游
三峡集锦
1994.12开工建设
1997.11大江首次 截流,三峡景观不变 1997年“告别三峡游” 1996年一期完工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03.6水位135米, 水流变缓 2006.9大坝提高 到150米 2009年工程完工, 水位达到175米, 高峡平湖景观形成
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还存在两种匹配: 1.吸引物与社会的价值与理想类型的匹配 (回归自然—九寨沟;怀旧--古镇;幻想— 迪斯尼)。 2.吸引物与旅游者类型的匹配(旅游者角色 与目的地的选择)
社会价值和理想会随社会变迁而变化,因 此游客追捧的吸引物类型也在变化 (微缩景观主题公园—参与式体验主题公 园)。
3.交通工具的快速移动带来了新的观看视角, 景观成为快速移动的画幅,催生了自驾兜 风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社会生活的美感化成为新的追求,“视觉 消费”流行,“主题化”成为吸引物的主 要标志(台中市中友百货)。
5. 新奇、虚构的刺激物对人们产生“白日 梦”的情感影响(迪斯尼乐园)。
总结
旅游吸引物不但有物理寿命,且有社会寿 命。 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但有其物理特性 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社会文化属性是否 符合当时的主流社会价值观。 对旅游吸引物的评级,也不能离开其符号 属性。(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非一定会 受消费者青睐)
人们对旅行中的环境差异性的需求消失了,也不
再到别处去寻找真实。因而,日常工作、娱乐、
休闲、运动的场所都可作为旅游地。
1.城市旅游兴起。城市居民成为自己家门口 的游客。 2.现代展会受捧。展品代表了各种文化形式 的集合,从而成为一个审美空间(车展、 时装秀)。 传统的吸引物是把旅游体验与人们不能回 到的过去相联系,现代吸引物则是与当下 的生活进行联系。
案例 三峡集锦以长江三峡山水为主体,以三峡大坝为 中心,集宜昌至重庆沿江的自然、人文、民俗风 情、历史名人于一体,用艺术微缩和现实写意的 手法,以近百个观光景点和大型水上激光喷泉、 三峡民俗歌舞艺术、风情水上夜总会、巴楚文化 精品展、土家山寨古作坊、民族风情一条街等项 目。景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7万平 方米,距宜昌市区7公里,总投资4000万元。
第四讲 旅游吸引物
一、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其内涵、属性
面粉
面包 小麦 酒
(旅游媒介)
认同
(旅游经营者)
旅游者
审美 消费
图5.1 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品的关系
(一)旅游吸引物的概念
旅游吸引物包括旅游者、旅游地/景点、标 识物或形象,实质上反映了潜在的旅游需 求者通过旅游信息系统获得核心吸引物的 过程。
文 化 生 产 过 程 文 化 消 费 过 程
图5.4
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与“意义转移”模型
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对吸引物的朝 拜、凝视、摄影和购物仪式,将吸引物主 观化、情感化,并在内心产生移情。 纪念品和摄影图片都成为吸引物的意义的 物化产品,收藏这些物品便是收藏意义。
图5.5
价值与理想、游客和旅游吸引物之间的双重匹配过程
(二)旅游吸引物的分类 核心吸引物(物质与非物质) 特殊游客(构成景观的游客) 有效的旅游运营方式(网络信息平台、贴 心营销服务)
(三)旅游吸引物的属性
1、客观性
1. 观赏审美价值
3. 科学教育价值
2. 历史文化价值
2、 社会性
3、 符号性 4、 系统性
客观性代表旅游吸引物的绝对价值,是某 物成为吸引物的前提。(气势磅礴的黄果 树瀑布) 符号性代表吸引物的相对价值(长城--中国 象征;自由女神像--美国象征)。但因旅游 者不同而不同。(月球岩石)
旅游吸引物需要游客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 价来获得,因而是绝对价值(某种稀缺的 客观属性)、符号价值(某种社会价值和 理想的意义建构)和消费价值(旅游者的 获得)的结合。
二、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
旅游客体的符号化过程包括: 1、通过大众媒体、大众传播和教育等知识 传播过程,使旅游客体成为社会的价值与 理想的承载体。 2、旅游开发过程中,经营者借助市场营销 手段而树立某一旅游客体的形象,提升其 旅游价值,赋予其神圣意义。
旅游者的消费过程,不但是对吸引物性能 (美)的使用过程,且是对吸引物符号意 义的消费过程。
Why we choose LV?
王宁(2008)认为,旅游客体的符号化过 程也有“意义的双重转移”。 1.社会中的神圣价值和理想被转移到旅游客 体上,使客体成为象征物,即集体建构的 文化生产。 2.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将旅游客体所 代表的神圣价值与理想转移到自身,表达 了对社会价值的认同。
3、怀旧吸引物:古城/镇/村
古城/镇/村因其历史性风貌,为人们提供了 怀旧的最佳场景。 讨论:作为怀旧吸引物的古镇是原生还是 制造出来的? 在原生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制造。 当吸引物被融入现代时,就丧失了本来的 特征而博物馆化或舞台化(如丽江古城)。
(二)后现代语境中:求新
后现代的特征:去差异化 过去与现代的时间界限模糊;异乡与本土的空间 差异越来越小。
1998-2001年三峡游低迷
2002年“三峡绝版游” 2002年停业
2006年拆除
三、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中的旅游吸引物
(一)现代语境中:怀旧 怀旧是一种现代病。 怀旧旅游的推力是现代性的负面后果,拉 力是目的地所代表的非现代、真实性。 代表过去的吸引物成为人们的向往(古镇、 传统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