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阅读三步法
“三步法”鉴赏古诗词

“三步法”鉴赏古诗词作者:刘立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1年第01期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必考题型,分值高达10分,不可小视。
有些同学平时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是每到考试时,依然跟着感觉走,稀里糊涂地丢分。
其实,大都时候是我们自己把鉴赏古诗词的问题复杂化了。
其实,古诗词鉴赏题并不是很难的,关键在于把握答题思路。
下面以2010年高考江苏卷鉴赏题为例,尝试一下快速把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三步”法。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第一步,由“题”入诗,整体把握。
此处的“题”,是指诗词的题目。
“送魏二”,显然是一首送别诗,在我们的头脑里应该立即呈现出“送别诗”的一般特点和通常所表现的情感。
古往今来,送别诗呈现的一般是凄清意境和离愁别恨。
读过题目,再进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时,不妨先进行自我发问:这首诗是谁写的?此人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特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阅读和感知全诗就容易多了,王昌龄的这首诗也不例外。
该诗作于贬龙标尉时,试卷没有交代本诗的写作背景,但第四句一个“愁”字可以想见作者的心情。
值得提醒的是,整体感知的时候,不要忘了注释。
既然提供注释,多少是有点作用的——或理解诗句,或了解作者,或把握背景。
第二步,缘“题”回诗,细致咀嚼。
这里的“题”,是指考题。
高考鉴赏题最终落脚点在于答题,答题就要有的放矢。
在整体感知以后,要迅速地看一下所要回答的题目,然后由“题”再读诗,具体把握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看看有哪些体现时令、描写景色、抒发情绪的特征词,从而了解诗歌的思路和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三步四看”巧解高考诗歌鉴赏题

高中语文教学“三步四看”巧解高考诗歌鉴赏题“古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三步四看”是我总结数年来教学经验升华的结晶,也是一种解答古诗歌鉴赏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写出来对同行和学生都有所帮助。
“三步”所谓“三步”,就是指从分析意象入手,从表现手法(广义着笔,从思想情感作结。
任何一首诗歌,都离不开意象的描绘,而作者描绘意象都是为了抒情,所以我们先从分析意象入手,找准诗歌鉴赏的切入点;既然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那么我们答题就从表达技巧写起,把握答题方向;然后再体会出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最终指向。
做到这三步,诗歌鉴赏题就立于不败之地。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题例】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
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题例】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
一为借景抒情。
“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
这首诗,就是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看关键语言(结句、诗眼、典故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结句和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步法品析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步法品析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摘要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要准确抓住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三步法来分析,具体步骤是:一读题目,二看作者,三抓意象。
关键词古典诗歌;思想感情;题目;作者;意象高考诗歌鉴赏考察的内容为: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如何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为高考扫除一个障碍呢?可以用三步法来分析,具体步骤是:一读题目,二看作者,三抓意象。
第一步,读题目。
诗歌的题目不可忽视,它往往隐藏着大量的信息。
题目有时可能点出了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有可能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也有可能直接表明写作的目的或情感。
引导学生先读题目,对于读懂诗歌,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怎么读题目呢?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读。
一、看题眼题眼是指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能揭示诗歌的情感。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无一“喜”字,但题目一个“喜”字早已流露出对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的喜爱之情。
陆游的《书愤》,一个“愤”字,毫无保留地揭示了诗歌的情感:抒发报国无门、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
有的诗歌,要理解其思想情感,离不开对题目的分析。
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由诗中“荒居”、“业贫”、“白头”,可知诗人的悲苦心情,但这还不能完全揭示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要理解其思想情感,还得联系标题,“外弟卢纶见宿”交代了人物和事件,“喜”字表达了诗人因表弟来访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因此,结合题目和内容,就可概括出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的感情。
二、辨题材不同的诗歌题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内容,因此,明确诗歌的题材对于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也是有帮助的。
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送”字表明了此诗是送别诗。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答“三步九法”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答“三步九法”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高考试卷中学生解答的难点与畏途,纵观近年高考古诗鉴赏主观试题的鉴赏要求,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
面对一道古诗鉴赏试题,指导学生如何依据古诗所固有的特点与规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既能想得清楚,又能答得明白呢?笔者根据多年指导复习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出了有助于学生逐渐认识古诗特点,逐步了解古诗鉴赏方法,进一步掌握古诗鉴赏规律,贯之以反复训练,进而便于快捷解答的“三步九法”。
现以2007年全国ii卷第12题《新晴野望》(下文简称《新》诗题)为例,略述之。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步:读诗以明类。
读懂古诗,是鉴赏解答试题的基础。
读懂一首古诗,要尽量做到“四读”,即读诗题,读作者,读注释和读诗句(即读懂诗家语和炼字句),并能串译全诗。
“文如其人”,诗亦如其人,其实读懂诗的过程,正如与陌生人交往而逐渐熟悉的过程。
读诗,先要读诗题,是因为诗歌标题或交待诗人写作缘由,或交待诗人写作目的,或直接表达思想感情,或直接表达写作对象与写作场景。
如《新晴野望》就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场景与对象:初夏乡村,雨后天晴,诗人“新晴”极目眺望所见。
读诗,二要读作者,力求“知人论世”。
近年高考命题选材上,呈现出一个大体趋势,往往是名家的非名诗(是指一般不入选中学教材或不为常人所称道者,又不在中学生阅读视野的诗歌)和非名家(是指一般不在中学教材或不为人所称颂,也不在中学生阅读视野的诗人)的名诗。
著名诗人中学课本经常出现,因其特殊经历和特定的诗歌内容,形成特定的风格,如盛唐王维长于山水田园诗,形成含蓄生动、恬静闲适,诗画一体,用语清新的风格。
诗词鉴赏“三步解题法”_63

诗词鉴赏“三步解题法”教学设想:诗歌是高考必考的题型,属于阅读一类。
但学生在这个题型上的得分情况很不理想,这也是由于诗歌极其语言凝炼、结构跳跃、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而造成的,由此给学生做诗歌鉴赏题带来了一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开始做诗歌鉴赏的时候,要抓住诗歌中的要点,从要点入手来理解诗歌。
掌握并理解所提到的四个要点,即:诗题、注释、诗眼(或关键词)、诗歌的主旨句。
第二,抓住要点之后再由点及面,即由点及意象(景),由意象(景)到整体。
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白诗歌里面出现的意象或写景,都是有一定的作用或含义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意象或写景里能帮助我第三,在理解了诗歌大意之后,在答题上也要注意一定的步骤,根据题目的要求,一些步骤是不能省略的,否则会丢掉不必要的分数。
教学过程:一. 抓住诗词的“关键点”.这里的“关键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诗题很多同学做古诗题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越过题目直接看那几行诗。
古诗的标题与正文是一体的,标题也是诗歌内容的一部分,标题是第一句诗。
有时,如果不读标题,就会错误诗歌的内容,造成一分不得。
例如:近试呈张水部(朱庆徐)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光看内容,大家认为是描写新妇见公婆前的紧张。
这样就把诗歌主题思想理解错了。
认真读标题才会明白诗歌的意思,《近试呈张水部》,就是在考试之前写给张大人的一首诗。
新妇比作自己,舅姑比作张大人,诗的意思是问自己是否是张大人心中想要的人才。
这是古代文人惯用的招数。
文人们都很关心自2.注释注释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要是不重要的话,出题人也就没有必要在诗题后面附上注释了。
注释中的信息会对把握诗歌的主线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一提南宋,我们就能想到那段山河破碎的历史,也才能想到千万宋代文人用诗章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想到岳飞,想到陆游,想到导致南宋灭亡的“靖康之乱”……也才能够真正理解这首诗要表达的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五步法课件

这里的叹息正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处于极度的矛盾
之中,思归却又不能满足,因此他只好“休对故人思
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于是用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
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
2.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
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
4、“表达”意识 诗歌鉴赏这道题,全国卷全是表达题,北京卷一道选择 题一道表达题。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准确、简洁、明晰、 流畅是十分重要的。“准确”是说要把话说准,表达语言 要恰如其分,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简洁”是 说不要啰里啰唆、拖泥带水;“明晰”是要求把意思说清 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流畅”则是要求连贯通 顺,不能疙里疙瘩。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响 到考生的得分的。 5、“比较”意识 学会比较鉴赏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两首或几首诗歌时, 要能看出相同中有不同,也要看出不同之中也有相同。如 果是比较两首“托物言志”诗的异同,有可能两首诗“托 物”相同,而“言志”不同;也可能“言志”相同,“托 物”不同。如果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辨析这同与不同,就
13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这首诗首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试结合作品内容简 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首联写出了山村荒凉、 夕阳惨淡、黄叶飘飞的景象。这一 萧索落寞的环境描写(反衬)为下 文突然见到朋友来访而产生的意外 惊喜作了铺垫,创设了意境。
( 能力层级E 5分)
22
诗歌鉴赏“意识”八谈
1、“积累”意识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一道最需要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才能够答好
古诗歌“三步阅读法”

古诗歌“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看标题,定题材知大概
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
1.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2.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作品的感情基调;
4.诗歌的主要内容;
5.诗歌的题材。
第二步: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注释的内容有:
1.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感情;
2.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情感、写作风格;
3.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
4.注解典故;
5.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第三步: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
1.理清诗歌结构
诗(以近体诗为例):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讲究前半截写景,后半截抒情,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
古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用于扣题;“承”对诗意申述;“转”用于拓展诗境;“合”收束全篇,卒章显志。
2.抓住关键词句,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
(1)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2)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3.把握诗歌六要素
通过读诗,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明白诗中借助怎样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高考诗歌鉴赏“三步走”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三步走”答题策略作者:李秋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9年第04期诗歌鉴赏,是高考重要考点,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地方。
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都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同学读不懂诗歌,不清楚诗歌常考类型,答题不规范。
如果按照“三步走”原则解答诗歌,明确诗歌常考类型及其相应解答方法是可以提高诗歌鉴赏题得分的。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冷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
这“三看”,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素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事、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等。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阅读三步法
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古典诗词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丰富多彩的南北朝民歌;从以鄙弃官场、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诗歌,到拥有被后世誉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唐诗,再到以风韵雅致、千姿百态著称的宋词……古典诗词可谓源远流长,千古流芳。
阅读古典诗词,我们可以领略文言语汇的神奇魅力,可以沉醉在诗歌所描绘的诗情画意里,还可以和各式各样诗人进行灵魂的沟通,进而得到情操的陶冶。
“读诗使人聪慧”,读中国古诗精妙和谐的语言,体会其深沉丰厚的感情,更是妙不可言。
而且,古诗阅读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之一。
这道题要求学生鉴赏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体会诗人情感等。
有些诗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大多只停留在诗歌表面意象的感知上,难以去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深层内涵,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就更不好入手了。
针对此类问题,笔者总结了“三步走”的阅读方法,希望能给心存困惑的学生一些帮助。
第一步:看作者,读题目
首先,读诗要看作者。
作者的身世经历一定是影响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关键因素。
古人很早就讲过读诗的方法之一是知人论诗,意思是指要了解诗人,包括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
及他所处时代的特征,都会在他的诗歌中打上深深的印记。
以我们所熟悉的诗人为例,如忧国忧民的杜甫非常关心民生,所以才有“三吏”“三别”;“别是一家”的李清照婉约清新、缠绵悱恻,无论《声声慢》《醉花阴》还是《一剪梅》皆是如此;横槊赋诗的曹操是气魄雄浑、慷慨悲壮的,他所写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是如此;喜好宁静的王维隐逸恬静,这在他的诗作中也体现了出来……我们循着这些印迹,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其次,还需要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是诗歌的主旨,有时一首诗的诗眼也会出现在题目当中。
比如,王昌龄《送魏二》这首诗的题目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杜甫的《倦夜》写的是夜晚的辗转难眠;《征人怨》的题目显示出这是一首表达征人厌恶战争的边塞诗;《在狱咏蝉》明显是托物言志,借蝉写自己的囚禁遭遇……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总之,一首诗的题目无论是主旨还是感情基调,总能提供出或多或少的信息暗示,帮助我们理解诗意,鉴赏诗情。
第二步: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令全诗境界全出的关键词或者句子。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人先说闺中女子“不曾愁”,忽而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心理发生变化,一个“悔”字就写尽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对夫婿的思念担忧。
再如,宋代赵师秀的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他待客不至、百无聊赖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有些诗作的诗眼可能是一个句子。
例如,欧阳修《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就是末一句“酒阑无奈客思家”,一个因仕途失意,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急切返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所以,在整体读诗的进程中,我们要仔细体会诗意,想象作者的处境,才能找到这个所谓的诗眼。
第三步: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主旨就是诗人在作品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意图。
这就我们需要综合观照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是对诗歌总体的把握阶段。
其中,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甚至是诗前的小序、诗后的注解,这些细节我们都需要关注。
例如,欧阳修《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欧阳修在滁州期间,颇有惠政,《醉翁亭记》一文对其与民同乐的治理作风有所描绘,此诗写他离开滁州时的心情。
首句写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
次句写众宾客宴送知州,“酌酒送行”。
后两句是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激动、矛盾以及坦然自若等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写于诗人西行途中,向东望去回乡路漫长,思乡之情油然袭上心头,泪落如雨。
正当这时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欲捎书回家报个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完全是马上相逢匆匆离别的行者的口吻,写得十分传神,写尽了旅途的颠沛流离和思乡的肝肠寸断。
诗歌赏析是一个综合的艺术领悟的过程,所以“三步”思路只是理解诗歌的三个角度、三种方法。
只有对作者、诗题、诗眼综合理解,才有可能上升为对诗意的整体把握,进而概括诗歌主旨。
(责编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