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

合集下载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打太极拳就要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在,行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回四梢通七窍,增长内力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怯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缠丝劲分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

初学缠丝功时,我们从单手、双手正面缠丝、双手斜步缠丝开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太极拳缠丝功的学习,将在缓慢的开、合、松、落的动作过程中,感受以丹田为核心、节节贯穿的缠丝运动,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身心内外合一。

通过缠丝功的习练,慢慢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培养太极拳的气感。

修习方式:正面单手缠丝(右手)准备口令:身体中正站立,两臂下垂,然后左手叉腰,拇指在后,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向右开一大步,右手伸于腹前,掌心朝上。

口令1,右手向左上方划弧于左胸前口令2,重心移向右腿,右臂外旋向右划弧于右前方,与肩同高。

口令3,松胯,右手内旋向右下划弧。

口令4,重心移向左腿,右手内旋向左下划弧,回到准备口令。

(单手正面缠丝-左手)口令同右手一样,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单手正面缠丝,左右手练习时,可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斜步双手缠丝(右侧)准备口令:身体直立开始,先右脚外摆70-80度与身体右转同时完成。

随之重心右移,屈膝下蹲,提左脚向左前方开一大步;同时两手捋至右侧,掌心向右后方。

口令1,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外旋,右手内旋,由右向左前运至左腹前,掌心朝左下;口令2,随之,左手内旋,右手外旋,由左下向左上划弧掤于左肩上方。

口令3,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

同时双手由左肩前上方划弧掤于右肩前。

口令4,随之,左手外旋,右手内旋,向下划弧成准备口令姿势。

双手缠丝(左侧)同右侧双手缠丝,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练习时,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缠丝功教学详解明白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学会了如何通过站桩形成丹田核心,使内气贯通全身。

缠丝劲

缠丝劲

1.手外缠出劲,自丹田出发沿任脉上行,经膻中过肩井转肩
隅下行缠绕大臂,经手三里,再缠绕小臂转劳宫到指梢。

2.手里缠入劲,自指梢上行经劳宫,缠绕小臂,经手三里,
经绕大臂,过肩隅转肩井下行入膻中回到丹田。

3.手里缠出劲,自命门沿督脉上行,过肩井转肩隅上行,缠
绕大臂经手三里缠绕小臂转劳宫到指梢。

4.手外缠入劲,自指梢上行转劳宫缠绕小臂经手三里,缠绕
大臂过肩隅转肩井,下行回到命门。

5.足外缠出劲,自丹田出发下行,经冲门缠绕大腿,经足三
里,缠绕小腿经解溪过涌泉到达足指梢。

6.足里缠入劲,自足指梢过涌泉经解溪上行缠绕小腿,经足
三里缠绕大腿,经冲门回到丹田。

7.足里缠出劲,自命门出发下行经环跳缠绕大腿,经足三里
缠绕小腿,经解溪入涌泉到足指梢。

8.足外缠入劲,自足指梢上行过涌泉、解溪、缠绕小腿经足
三里缠绕大腿,经环跳,回到命门。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提高生命质量 储蓄健康 美善人生 造福人类
传统陈氏太极拳缠丝功
1.陈氏太极拳缠丝功为太极入门基础,尤为重要。 2.练习缠丝功过程中,内要专心致志,精神内守,神 不外驰。外要虚领顶劲,尾闾下沉,立身中正,八面 支撑,上下前后左右都要顾及。 3.内外三合圆满到位,要做到意在先,眼在先,身形 紧跟,手的运动在视野范围内。三合和合,十方兼顾, 上下相随,完整和谐。 4.反练亦复如是,缠丝功既是基本功夫也是健身功法 有极强的健身效果。 5.每式练习以5—10次为一组合,有时间多多益善。
• 第二式:黄龙绞水(侧面缠丝) • 1.预备式,开三脚宽,右弓步。左手背贴命门,自然放松。右上肢展 开在右前方,右肘右膝合好,右手在右眼右前方。(上不过眉),坐 腕舒指。眼前视,余光照右手。立身中正(图5)。
• 2.腰微右转,胸右转,渐弓右腿,成右弓步。右掌逆缠向右、向上、 向后划弧。眼视右侧,余光照手(图6)。
• 3.续前,腰微左转,渐成左弓步,右手逆缠向下、向前划弧至腹前中 • 线(约腹前3-4拳距离)。立身中正,余光照手【图7】。
• 4.续前,腰左转,成左弓步。右手继续向左向上顺缠至眉平,立身中 正,眼看右手方向【图8】。
5.腰微右转,胸右转,渐成右弓步。右手塌掌根转成逆缠丝(塌掌根 • 是顺逆缠丝转换的关键),向右、向前、向上呈弧状运至右眼右前方。 • 眼先看右手方向,再转看前方,立身中正。余光照右手【图9】。
• 第五式:二龙盘旋(双手缠 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预备式,马步蹲立,右手位胸前中线,离胸约3-4拳,指尖向右, 掌心向上,坠肘护胸。左手位左肩左前方,离胸约3-4拳距离,指尖 向右,掌心向前,左手虎口与右掌根合住劲,注意坠肘护胸,左逆右 顺,两手保持一小臂距离。眼看右方,兼顾左右【图18】。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有哪些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有哪些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有哪些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的一种内劲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在太极拳中,手与腿的缠丝劲有顺和逆之分,凡是顺缠劲都是从实腿的腹侧腰隙开始,凡是逆缠劲都是从背侧腰隙开始,并且主张行气运劲时注意经络穴位,这是对腰隙锻炼较为全面的方法。

腰隙的抽换,也有人采取从两腹侧开始的练法,但是经络穴位就不一定要去注意它,因为太极拳缠丝劲的练法是要“行气运劲无微不到”,气血流转贯注,对三阴三阳的经络系统,无所偏倚。

如果注意了运转经何穴位,反而有偏倚,有刻舟求剑之弊。

手的顺缠、逆缠,有一顺一逆(右顺左逆或左顺右逆)、双顺、双逆之分,错综复杂,因势而异。

左右手同时运行,不分先后。

运转时须以意轻轻运行,不可着力,不可使气,着力使气则犯硬,甚至有流弊。

动作越轻缓越好,能轻缓可以揣摩所运之劲从何处而起,到何处而止,柔顺中正,呼吸不急促,气血通行无滞。

成势时,手臂微向前合,微屈不直;不可过,过则无蓄势,不能滔滔不绝,气也只能至肘,不能至指;不可太屈,太屈为不及,不及则手臂成直角无劲掤。

内劲须得其中,姿势也须得其中。

手在运转时,中指领住左右四指,自食指至小指指节骈并,指尖向手背微弯,劲由掌根透于指尖,指方有劲。

运转时小指拥无名指,无名指拥中指,中指拥食指。

大指尖亦微向后弯,虎口要圆。

手足一起运动,中间胸腹随之运转,不分先后,必如此运,方能一气贯通,上下相随。

所谓:“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

”陈氏太极拳顺缠与逆缠的练法一、手顺缠劲从实腿的腹侧腰隙起,里往外缠为顺缠。

内劲由实腿的腹侧腰隙上行至日月,达肩井,向肩顒;下行至青灵、少海,经上廉、下廉,达阳池,或由阳池向大指根从手背再缠至小指腓,里转小指肚,依次贯注于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肚。

指向前合,劲贯九分,神气要贯到十分。

难练的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法

难练的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法

难练的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法中华武术家 2017-09-14 06:29“缠丝劲”的训练缠丝劲的形体训练“缠丝劲”的形体训练,是指肢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螺旋形”地缠绕锻炼。

正如拳谚所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

”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以形导气”阶段必须借助肢体外形的螺旋缠绕,来带动身体内部气机的运行与聚合。

如此,才能渐悟“缠丝劲”的意义和内涵。

躯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三种表现形式。

1.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线贯串,即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以“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为训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以胸腰运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对拉拔长,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

同时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桡二骨拧擦翻转,双手做顺缠与逆缠,双肘松垂随之同步旋转。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气贯串)为轴线,双胯同时松开,争横前绻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双足缠丝法,有了体会后再练两手足和两臂腿的同步缠法,及其身体一侧的同步缠法,逐步掌握身体各部和整体的缠法。

在其缠绕的运动中,必须细心地体会揣摩“筋骨的对拉拔长,关节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顺而又敏捷的状态下,进行自然的缠绕旋转。

在一动无有不动之中,一动即缠,一运即缠。

对形体缠丝的总要求是:从腰部缠至四梢,再从四梢缠绕回腰间,循环往复。

其紧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须旋转一致,互为传递并相合相随。

(二)内缠外绕互为里表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练,难就难在功夫,犹难者,长久功夫。

陈式太极拳有一个大原则,讲究处处皆有阴阳开合,随处皆有圈。

可见,周身缠丝运动应当始终在“中气”贯串下协调一致、和谐完整。

尤其要注意的是,气由精变,由弱而壮,生于肾,养于丹田,发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脊而行,循经走脉,充于肌肤缠绕运行,复归丹田之中。

正如冯志强老师说:“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劲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动之道。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太极拳功夫修养的十大要领,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实践的全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十大要领第太极拳的一大要领虚灵顶劲气沉田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

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不可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

因此,太极拳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

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

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又认为,将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充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

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

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太极拳的第二大要领:含胸拨背意内敛含胸者,胸微内含;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

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论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

论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

论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被认为是对身体和心灵的一种修炼。

太极拳动作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叫做“缠丝劲”,它可以帮助练习者提高身体平衡能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原理。

缠丝劲是太极拳中一种重要的力学技术,它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转动和螺旋运动来产生一种相互叠加的力量,这种叠加力量可以延长时间,从而使得太极拳练习者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稳定自己的身体。

具体来说,缠丝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 通过双脚站立,双手放在腰部两侧,使体重分布均匀,并保持背部挺直。

2. 向右旋转右脚,同时左脚也转向右侧,使身体右侧转向,并且同时右手也向右侧移动,形成一个螺旋运动。

3. 在向右侧移动时,左手可以缠住右手,然后继续向右侧缠绕。

这个过程中,身体的重心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调整身体的平衡。

4. 当你到达右侧时,你需要停下来,并缓慢向左侧缠绕。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继续调整你的身体平衡,使你能够保持自己的稳定。

通过这个步骤,练习者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身体平衡能力。

缠丝劲可以让身体的重心不断地变化,让练习者成为更大范围的平衡掌握者。

这也是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为身体动静平衡的重要原因。

总之,太极拳的缠丝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它可以帮助练习者提高自己的身体平衡能力。

通过不断地练习,练习者可以掌握缠丝劲,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十大要领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臵。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 “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 ,《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 “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 要塌腰〜必定含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十大要领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臵。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

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

《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

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

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

《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

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

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

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

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

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

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

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

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

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

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分清虚实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

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

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

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

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

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

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

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

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

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

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沉肩坠肘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

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

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

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

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

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以意行气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为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

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在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

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肺呼吸的空气。

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

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虽然~练太极拳要“以意行气”~但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温长过程。

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阶段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错误~使意气俱蒙其害。

所以《拳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

可以说~太极拳所有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忽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准确的相应动作~免受损害。

到了个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以随心所欲。

上下相随陈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指~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手指。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

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上下相随必须注意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指中冲穴领其周身运动。

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一齐动~说停一齐停~将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八体紧密结合~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机灵敏~缓急相将。

正可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学者动作不熟~容易顾此失彼~顾上不顾下~顾下不顾上~必须加强训练~使之协调一致。

同时~还要注意分清虚实~特别是左手虚与右手实~右手虚与左手实~左脚虚与右脚实~右脚虚与左脚实~左手虚与右脚实~右手实与左脚虚等相互配合~以意运气~以气运形~练出灵劲~周身才有真正的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太极拳运动之所以必然要求内外相合~原因在于它是一项“意识体操”~以意运气。

练拳以练意为先~意为主帅~意到气到~以气运形~身体上下、内外才高度一致。

正如《拳论》所说“内外一气流转”。

陈式太极拳千变万化~所向无敌~虽然动作态势多端~也不外虚、实、开、合四字。

演练者从头顶到足尖~内有五脏六腑、经络筋骨~外有肌肤皮肉、毛发~四肢百骸处处相连为一体~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乱~以意行气催形变。

若要拉开~不但手开足开~心中意念随之也开,若要闭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与之俱合。

一招一势~凡上欲动下自随神往~凡下欲动上自领神去凡上下动中部和神策应~凡中欲动上下辅神主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虚实开合~浑然一气~则发力自然会迅猛而机灵。

内外相合的基础是上下相随。

但也只有达到内外相合的阶段~上下相随才会最完美地得到表达。

演练太极拳不可上下不随~更不可内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乱无主。

招势相连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太极拳招势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