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系统并联分析

合集下载

第9章 逆变器的并联技术

第9章 逆变器的并联技术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7
尽量减少两通道的输出电压的幅值和相位偏差 将会减少偏差电压,从而也会减小环流。 由图可知:通道1和通道2的 电流互感器次级电流分别为 流过采样电阻R1、R2的电 流,电流检测闭合环路表达 式为: IR1R1+IR2R2= (I1-IT)R1+(I2-IT)R2=0
为此逆变器模块不允许直接进行并联,需要采 取一定的均流措施,抑制环流的产生。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2
三、均流 如果不能保证逆变器输出电压频率、相位和幅 值相同的情况下,则将出现环流,造成极大的系 统损耗,甚至导致系统崩溃,供电中断。如何采 取有效的环流抑制措施是实现并联系统运行的 关键。 对开关变换器模块并联而言,其基本设计要求是: 1)各模块承受的电流能自动均衡,实现均流; 2)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当输入电压和(或)负载 电流变化时,应保持输出电压稳定,并且均流瞬态 响应好。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8
一般取R1=R2,则IT=(I1+I2)/2体现了负载电流 均值和电流偏差,将其分离成有功功率和无功 功率的分量,并分别用于调整电压相位和电压 幅值,从而实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均衡。
2016/12/30
济南大学物理学院
29
2. 主从式 在主从控制结构中,在系统中设置专门的稳压 及均流控制模块(主模块),从模块为电流跟随 器性质的逆变模块,各种负载条件下及动态过 程中均可很好地实现均流,从模块之间可以实 现功率冗余。 对主模块控制系统的电压环进行调节,其输出电 压信号作为内环电流的给定信号。从模块的电流 以主模块的输出电流为基准,跟随主模块的输出 电流,无需锁相环电路来实现同步。

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运行控制方案及其改进措施

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运行控制方案及其改进措施
逆变器并联 系统 , 果不加任何 环流 抑制措 施 , 如 由于 逆 变 器
输出引线阻抗很小 , 各模块输 出电压 幅值 和相位 等参数 的微
小 变 化都 将 在 模 块 间产 生很 大 的 环 流 . 得 逆 变 器 各 模 块 不 使 能均 分 负 载功 率 . 此 必 须 采 取 措 施 抑 制 环 流 。 以 两 台逆 变 因

改进 算 法 的 无 互 联 线 逆 变 器 并 联 运 行 模 型 。仿 真 分 析 表 明 . 系统 具 有 较 好 的 稳 态 性 能 和 动 态 性 能 , 块 问 的 功 率 均 分 性 模
能 和 环流 抑 制 能 力 满 足 并 机 运 行 需要 。 2并联运 行的功率 特性 .
法 作 了改进 。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 用 该 改 进 算 法 的 并 联 控 制 系 统 稳 态 性 能 好 , 态 响 应 快 , 块 间 的 功 率 均 分 性 能 和环 采 动 模

流 抑制 能 力 良好 。 关 键 词 :功 率 特 性 ;无 联 线 并 联 逆 变 器 ;下 垂 理 论 ;改进 下 垂 算 法 中图 分 类 号 : P 7 T2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6 2 0 4 (0 7 0 — 0 3 0 17 — 5 7 2 0 )6 0 7 — 2
《订 局 陵 院 颢 } 07年第 6 20 期
作者简介 : 周松林(9 5 )男 , 17 一 , 铜陵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
基金项 目: 安徽省教育厅 自然科学研究项 目。 编号:0 6 J7 C 2 0 K 12 。

7 一 3
维普资讯
目的 。 由 于 相 位 不 易检 测 , 般 通 过调 节 输 出 电压 的频 率 来 一

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和环流特性分析

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和环流特性分析

[U ref1 ( s )( K P1 + K I1
s ) K1 + I H ( s ) ]Go1 s ) K 2 − I H ( s ) ]Go2
(4)
[U ref2 ( s)( K P2 + K I2 =
1 + ( K P1 + K I1 s ) K vf1 K1Go1
1 + ( K P2 + K I2 s ) K vf2 K 2 Go2
出的有功功率之差主要取决于输出电压的相位差 输出的无功功率之差主要取决于输出电压的幅值 差 因此 通过改变各逆变模块输出电压幅值来控 通过改变输出电压相 但文献 [5]提出了 输出 到 制各模块输出无功功率平衡 完全相反的研究结果
u vf 为反馈电压
压反馈系 数 KP K I 为 PI 调节器的比 例 和积分系 数 i ref 为电流 给 定 数 iL 为电感电流 K 为电流环 放 大 倍 Go 为输出滤波电 容 C f 与负载并联的 传递函数
Xiao Lan 1 1 2 Abstract Zhejiang University Li Rui 2 Nanjing China 210016 China 310027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Hangzhou
Traditional power difference based paralleling control technology of inverters is evolved
素的电压电流双环控制逆变器单模块系统电路模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并联系统输出电压幅值 无功功率之间的关系 位与输出有功 值 应用等效输
出阻抗和求解微分方程两种方法推导出输出电压幅 相位与输出有功 无功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

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技术

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技术
并联的各模块为带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的正弦 渡逆变器,如图4,AC为公共负载线,ZIh为输出端导 线阻抗。
半百≯ 守
圈5两逆变器并联向负载供电
上式表明,两模块有功功率的均衡主要取决于功 率角al和82的一致性,而无功功率主要取决于逆变 器输出电压有效值EI和E2的一致性。令各模块
∞2∞o—m·P
V=Vo—n·Q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套——第—七—次——奎—国—学—术——舍—设———————————————————~~
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刑 岩戚惠严仲光赵修抖(南京210016)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其供电系统的容量、性 能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也推动着电力电子技术的 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多模块并联实现 大容量电源被公认为当今电源变换技术发展的重要 方向之一。多个电源模块并联,分担负载功率,各个 模块中主开关器件的电流应力太大减小,从根本上提 高可靠性、降低成本。同时,各模块的功率容量减小 而使功率密度大幅度提高。另外,多个模块并联,可 以灵活构成各种功率容量,以模块化取代系列化,从 而缩短研制、生产周期和成本,提高各类开关电源的 标准化程度、可维护性和互换性等。
(1)一台或多台投人运行时,相互问及与系统的 频率、相位、幅度必须达到一致或小于容许误差时才 能投人,否则可能给电网造成强烈j中击或输出失真。 而且并联工作过程中,各逆变器也必须保持输出一 致,否则。频率的徽弱差异的积累将造成并联系统输 出幅度的周期性变化和波形畸变;相位不同使转出幅 度不稳。
(2)功率的分配包括有功和无功功率的平均分 配,即均流包括有功和无功均流。直流电源的均流技 术不能直接适用。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以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为题,本文将介绍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原理、应用和优势。

一、引言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在光伏系统中,逆变器起着将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关键作用。

而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则是指将多个单相逆变器连接并联运行,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效率和容量。

二、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原理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原理是通过将多个单相逆变器连接在同一电网上,实现系统的并联运行。

具体来说,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通常包括多个单相逆变器、直流汇流箱、交流配电箱和电网连接装置。

在系统运行时,多个单相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将其输送到交流配电箱中。

交流配电箱将多个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进行合并,并通过电网连接装置将交流电输送到电网中。

通过这种方式,多个单相逆变器可以同时并联运行,从而提高系统的总容量和输出功率。

三、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应用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广泛应用于家庭光伏系统、商业光伏系统和工业光伏系统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系统容量:单个单相逆变器的容量有限,通过将多个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可以将系统的总容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2.增加系统可靠性: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中的各个逆变器可以相互备份,当其中一个逆变器发生故障时,其他逆变器可以自动接管负载,从而确保系统的持续供电。

3.提高系统效率:由于多个单相逆变器可以均衡负载和优化功率输出,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4.适应多样化需求: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配置,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电能需求。

四、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优势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相比于单个逆变器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可靠性更高:通过多个逆变器的并联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即使其中一个逆变器发生故障,其他逆变器仍然可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锁相环的选取原则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锁相环的选取原则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锁相环的选取原则以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锁相环的选取原则为标题,本文将从锁相环的作用、选取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锁相环的作用在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中,锁相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锁相环是一种闭环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输入信号与参考信号进行比较,通过调节输出信号相位,使其与参考信号保持同步。

在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中,锁相环能够确保各个逆变器之间的输出信号相位一致,实现系统的并联运行。

二、选取原则1. 带宽和相位裕度:选取锁相环时,需要考虑其带宽和相位裕度。

带宽决定了锁相环的跟踪速度,相位裕度则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

带宽越大,系统的跟踪速度越快,但相位裕度可能会降低;相位裕度越大,系统的稳定性越好,但跟踪速度可能会降低。

因此,在选择锁相环时,需要根据系统的要求进行权衡。

2. 相位噪声:相位噪声是指锁相环输出信号相位的波动程度。

相位噪声越小,系统的输出信号相位越稳定。

因此,在选取锁相环时,需要考虑其相位噪声参数,选择具有较低相位噪声的锁相环。

3. 抗干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锁相环会受到各种干扰,如电磁干扰、温度变化等。

因此,选取锁相环时需要考虑其抗干扰能力。

较好的锁相环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保证在各种干扰情况下,输出信号仍能保持稳定。

4. 功耗:锁相环的功耗直接影响系统的能效。

因此,在选取锁相环时,需要考虑其功耗。

较低的功耗意味着较高的能效,有利于系统的运行。

三、应注意的问题1. 系统稳定性:选择锁相环时,需要注意系统的稳定性。

锁相环的稳定性与其带宽、相位裕度等参数有关。

如果锁相环的带宽过高或相位裕度过小,可能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

2. 接口匹配:锁相环的输入和输出接口需要与其他系统组件进行匹配。

在选取锁相环时,需要考虑其输入和输出接口的特性,以确保能够与其他系统组件正常连接。

3. 可调性:锁相环的可调性决定了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在选取锁相环时,需要考虑其可调性,以满足不同工作条件下的要求。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一、引言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单相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

为了提高系统输出电压质量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二、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原理1.单相逆变器工作原理:单相逆变器是将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的装置,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使直流电源通过逆变器的电感、电容等元件产生交流电压。

2.并联运行系统工作原理:在单相逆变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电路实现多台逆变器的并联运行,共同为负载提供交流电源。

并联运行可以提高系统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和负载适应性。

三、系统方案设计1.硬件设计:a.逆变器设计:采用全桥拓扑结构,选用高品质开关器件,提高系统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b.并联控制电路设计: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实现各逆变器之间的协同工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2.软件设计:a.控制策略设计: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实现高精度、快速响应的输出电压控制。

b.保护功能设计:集成过压、过流、短路等保护功能,确保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切断电源,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四、系统性能分析1.输出电压质量分析:采用高品质逆变器和分布式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了系统输出电压的质量,降低了谐波含量。

2.系统稳定性分析:通过控制策略的优化,使各逆变器在并联运行过程中能够协同工作,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负载适应性分析:并联运行系统能够根据负载变化自动调整输出电压和电流,提高了系统的负载适应性。

五、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1.实验平台搭建:根据系统方案设计,搭建了实验平台,包括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负载等部分。

2.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分析了系统输出电压质量、系统稳定性、负载适应性等方面的性能。

3.结果分析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具有良好的输出电压质量、系统稳定性及负载适应性,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是指通过将多个逆变器连接在一起并联运行,实现电流的均匀分配和控制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多逆变器并联可以提高系统的输出功率和可靠性,同时还可以降低每个逆变器的负载和温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可以分为硬件控制和软件控制两种方式。

硬件控制主要通过电路设计和元件选择来实现,而软件控制则主要通过算法和控制策略来实现。

在硬件控制方面,可以采用电流传感器和电流分配电路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电流均衡。

电流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每个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并将其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反馈信号调整每个逆变器的输出功率,使其输出电流保持在设定值附近。

电流分配电路则根据每个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大小来调整其输出电压,以实现电流的均衡分配。

在软件控制方面,可以采用分布式控制算法和通信协议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协调控制。

分布式控制算法可以将整个并联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并为每个子系统分配一个控制器。

控制器之间通过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和协调,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电流均衡。

常用的通信协议包括CAN总线、Modbus和Ethernet等。

除了硬件控制和软件控制,还可以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电流均衡。

自适应控制算法可以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负载情况,动态调整每个逆变器的输出功率和电流分配策略,以实现最佳的电流均衡效果。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输出功率和可靠性,还可以降低每个逆变器的负载和温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多逆变器并联还可以实现系统的容错能力,当其中一个逆变器发生故障时,其他逆变器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总之,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是一种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技术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硬件和软件控制方式,并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电流均衡,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2012 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il1
SVPWM 逆变器1
io1 Vc
io
负载
Park 变换
V
+
D-Q 变换
il1
电流调 节器
+
D-Q 变换il*1ion源自Vc*D-Q 变换
*
+
Vc
+ +
逻辑 开关1
电压调 节器
-
+
io
Vc
至其它逆变器
来自其他逆变器
图4
各逆变模块的控制框图
Im I s1 Is2 I sn Io
负载 主机(电压源) 从机(电流源)
图3 并联等效电路
本文所有的逆变器模块都有功率变换部分、控制部分和通信部分,图4给出了各逆变模块的 控制结构框图。在并联系统中,所有逆变模块通过逻辑开关随机产生一台逆变器作为主机,主机 主要是给并联系统提供稳定的电压和频率,其它逆变模块都做从机,跟随系统输出电流。
流与负载Z和逆变器之间的电压差、滤波器参数和输出阻抗等因素有关。 (2)并联电压闭环特性 若对两台逆变器不加任何均流环节而直接进行并联, 并假设两台逆变器的输出已经同步, 逆 变器并联运行的电路模型如图2所示。
60
2012 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U g1

U f1
2012 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基于一种改进型模糊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 性能分析
王汇灵 1,王军 1,曹太强 1,王明清 2,崔晓荣 1,林莉 1,孙章 1
(1 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2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当逆变器并联系统各模块的输出电压参数不一致时,常常会产生环流现象,这样不但会加大开关元件的负
*
主机模块将采样回来的电压值进行dq分解,再将其与给定值 Vcd 和 Vcq 进行比较,将比 较结果送入电压调节器,产生电流环的给定信号,再经过电流环调节后作为SVPWM模块的 给定值,最后SVPWM模块的输出去驱动逆变桥,产生一个稳定的输出电压。主机模块中的 逻辑开关处于开通状态, 电压调节器产生的参考信号不仅作为自身电流内环的参考信号, 还 将传输到其它模块作为从机的参考信号。 对于并联系统的从机来说,主要是跟随输出电流,从机模块的逻辑开关处于关断状态, 其电流参考信号来自主机模块。 从机模块将得到参考信号与自身的反馈电流信号进行差值比 较,将得到的值通过电流调节器后送入SVPWM模块,然后由SVPWM模块去驱动逆变器输 出。 通过对并联系统的运行分析可知,系统中各逆变器模块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并联运 行。当主机模块发生故障时,系统通过逻辑开关会重新随机产生一个新的主机模块,当从机 模块出现故障时,故障模块会自动退出系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输出,当系统中有新 的模块接入时, 新模块会自动作为从机运行。 整个系统通过这种自动主从切换控制实现了各 个逆变模块的在线热插拔。
r11
U1
L11
L12
r12
io1
Uo1 Z
io2
Uo2
r22
L22
L21
r21
U2
C1
C2
图1
逆变器并联等效电路
定义逆变器并联的环流为:
iH io1 io 2 / 2
(1)
式中, io1 、 io 2 为两台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假设流过负载Z的电流为 io ,则各逆变器的输出电流 可表示为:
担,增加系统的损耗,严重时会损坏功率器件使系统崩溃,导致供电中断。针对双闭环逆变器并联系统,本文对 其输出环流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采用了一种改进型模糊PID控制和LCL滤波器,构成真正的冗余逆变系统,并 且实现了逆变器并联的在线热插拔。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对逆变器并联的输出环流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关键词:逆变器并联;模糊控制;LCL 滤波器;主从控制
*
3
基于改进型的模糊 PID 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
(1) 改进型的模糊 PID 控制 针对传统的模糊PID控制的一些不足,许多文献都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将传统的两 输入三输出变成两输入一输出,此方法克服了传统模糊PID的一些缺点,但是此方法降低了 模糊控制的维数,显得略微粗糙。 传统模糊控制的数学表达式为:
U1 U 2 G4 U1 U 2 2 jωL
(4) (5)
IH
若逆变器并联时,U1 略大于U 2 ,由式(4)和式(5)可知U1 > U o > U 2 。根据各逆变器反馈控 制的过程可以得出,输出电压较高的逆变器输出电压会变得更高,输出电压较低的逆变器输出电 压会变得更低,从而加大了各个逆变器之间的环流。 (3)逆变器并联控制 逆变器主从并联控制方式是一种较早的并联控制方式, 主模块控制整个并联系统的输出电压 幅值与频率,从模块的输出电流跟随参考电流实现负载均分。早期的主从控制是整个系统只有一 个固定的主模块, 其他并联的逆变器都作为从模块, 一旦主模块发生故障, 整个系统就无法工作。 改进型的主从控制可以应用于多个相同的模块并联工作,通过逻辑模块产生一个主模块控制输出 电压,并且主模块的输出电流作为从模块的电流基准。当主模块发生故障时,任意一个从模块变 成主模块,实现了并联系统的冗余控制,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本文所采用的主从控制方式为公用电压外环法, 提供恒定电压输出, 从机提供恒定电流输出, 主机相当于电压源,从机相当于电流源,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
PM NB PM NB PM NM PS NS ZO ZO
NS PS NS PM NM PB NM PB NB PB NB PB
NS PS NM PM NM PB NM PB NB PB
NS PS NS PM NM PB NM PB
NS PS NM PM NM PB
NS PS NS PM
(2) 改进型的模糊 PID 在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的应用 本文所述的系统中各逆变器模块既可以单独启动运行,也可以在并联系统中同时启动,或者 将一个逆变器模块先启动然后启动另一个逆变器模块与其并机运行。 改进型模糊PID控制器在并联 系统中的应用如图7所示。在整个系统中,改进型模糊PID控制器作为各个逆变器模块的电流内环 调节器,为主机和从机的SVPWM模块提供输入信号,主机和从机之间的信号传输采用CAN总线,当 主机和从机之间满足并机要求过后,并机闸1和并机闸n会自动闭合,实现逆变器模块的在线热插 入。当主机要退出系统时,从机逻辑开关kn闭合,并机闸1断开,关闭CAN总线传输,关闭主逆变
图6 表1
NB NB NM NS ZO PS PM PB PB NB PB NB PM NB PM NB PS NM PS NS ZO ZO NM PB NB PB NB PM NB PM NM PS NS ZO ZO ZO PS
e、ec和u的隶属函数图
k p 和 ki 的模糊规则库
NS ZO PM NB PS NM PS NS ZO ZO PS PS NM PS NS ZO ZO PM ZO ZO NS ZO PB ZO ZO
G1
H v1
U1

G3
Uo
Ug2
Uf2
G2
H v2


U2
G4
IH
图2 逆变器并联闭环控制模型
在图1中,当 r12 = r22 = ro 时,输出电压U o 和环流 iH 分别为:
Uo U1 U 2 G3 U1 U 2 2 jωL1 / r 2 jωC
1 U s Gs k p k I k d s es s
(6)
其中 Gs 为控制对象, es 为偏差输入。在二维的输入模糊控制中,三个参数均已经考虑 到了微分作用,而在PID控制中又再一次使用了微分,这使得第三个控制分量 k d 出现了 s , 这意味着微分环节过于灵敏,控制效果变差。因此本文将比例积分环节引入模糊控制器,构 成复合控制器,作为系统各个模块的电流调节器,将微分环节剥离,不对微分参数 k d 进行 自适应调节,从而提高了模糊PID控制器的稳定性,改进型模糊PID控制框图如图5。
62
2
2012 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e ec
ki1 ki 2
模糊 规则
ko1 ko 2
kp
kd
du
dt
ki
kd
u
e
PID控制器
图5 改进型模糊控制器结构
*
上图中偏差值 e 为参考电流与反馈电流的差值( il - il ) ,模糊PID 控制器的输出 u作为 SVPWM模块的输入信号,其中 ki1 和 ki 2 为模糊PID控制器的输入量化因子, ko1 和 ko 2 为模 糊PID控制器的输出量化因子, k d 为剥离的微分参数。根据并联逆变系统要求结构简单、响 应灵敏、线性度好等特点,模糊控制采用Z形隶属函数、三角形隶属函数和S形隶属函数相 结合的方式,如图6所示。该模糊控制的规则库如表1。
得知环流在S域中可表示为:
iH s
s L L
3 in
out
C s 2 2ZLinC sLin Lout 2Z U1 S U 2 S 2 k6 s 6 k5 s 5 k4 s 4 k3s 3 k2 s 2 k1s



(3)
io1 io / 2 iH io 2 io / 2 iH
(2)
由式(2)可知每一个逆变模块的输出电流由负载电流和环流所组成。当图1中 L11 = L21 = Lin ,
L12 = L22 = Lout ,C1 = C2 =C,由于电感的等效电阻很小,因此可以忽略,由环流定义式(1)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