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逆变器的均流技术
并联均流电路的几种最常见分析方法

并联均流电路的几种最常见分析方法先说说为什么需要均流输出阻抗法先来说一下第一种均流方法,输出阻抗法,droop法:3、主从设置法平均电流法平均电流法:平均电流法首先要得到一个平均电流,也就是总负载电流除以模块总数得到的电流值,各模块电流与该平均电流比较,如果模块电流大于平均电流就调低模块输出电压,反之调高模块输出电压,从而实现各模块输出电流一致。
在平均电流法中,将所有模块的输出电流,通过一个峰值电流法峰值电流法就是在所有并联模块中,模块自动选举产生一位主模块,其余所有模块电流向该模块靠拢,企图达到主模块的电流(但永远却达不到)平均电流均流法中,连接到均流母线的电阻换成二极管,就变成了峰值电流均流法,电路图如上图所示,假设有N个模块并联,模块输出电流对应的电压分别为V1\V2….Vn,很明显从上图可以看到,均流母线上体现的将是模块输出电流最大的模块的电压Vx(有一个二极管压降,即使将平均电流均流法中的四个电阻换成四个二极管,很明显A点电压将是最高电压减去一个二极管压降了)。
这个模块我们称之为主模块,从上面电路图上可以看出,电路会调整所有模块输出电流向主模块对应的电流靠近,但由于均流母线电压与主模块电流对应的电压相差一个二极管压降,所以从模块输出电流永远是紧跟主模块,但超不过主模块。
与主从设置法比较,这种均流方式里面的主模块,是由并联模块自己选就产生的,所以这种均流方式,也称为民主均流模式。
当主模块故障的时候,在其余模块里会再次选举产生一个模块作为主模块。
系统仍可以正常工作。
下图为曾经采用过的一种峰值电流均流模式的具体电路。
工作原理基本与3902类似,采用2.5V基准提供一个偏置电压,拉开主模块与从模块之间的差距,-2.5V的电平是为了让模块单独工作是,均流电路输出高电平,这样结合后面二极管,均流电路就不起作用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偏置是2.5V提供的,所以在额定输出电流下,电流检测放大电路的。
一种基于3次谐波注入的并联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均流控制策略

一种基于3次谐波注入的并联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均流控制策略陈轶涵;任磊;邓翔;龚春英【摘要】三相四桥臂逆变器(3p41)在三相三桥臂逆变器的基础上引入第四桥臂,使得三相能够解耦控制并具备带不对称负载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3次谐波注入可以提高逆变器的直流电压利用率.若将多个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单元共直流母线并联,能够实现扩容.但是并联单元的电感电流若不采取控制,会导致环流问题,严重时会损坏逆变器.在基于平均电流均流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采用一种适用于模拟电路实现的3次谐波注入方式.由于主电路元器件参数的不对称性,并联单元各自生成的3次谐波不对称,增大了并联单元之间的零序环流.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各并联单元3次谐波信号平均值法的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并联均流控制策略.在保留3次谐波注入的同时使得并联模块四个桥臂电感电流得到控制,消除环流,实现了并联桥臂均流.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期刊名称】《电工技术学报》【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10页(P104-113)【关键词】并联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平均电流控制;零序环流;3次谐波注入【作者】陈轶涵;任磊;邓翔;龚春英【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7079)。
航空机载电源系统经历了从低压直流、交流恒速恒频、交流变速恒频到高压直流电源系统的发展过程,目前飞行器上普遍应用的主电源系统既有270V高压直流,也有400Hz恒频交流与变频交流[1,2]。
为了给机载三相交流负载供电,三相中频逆变电源作为机载静止功率变换的重要环节,其需求在不断增加,功率容量也逐步提高。
逆变器论文:逆变器 并联 均流 下垂特性 并网和离网切换

逆变器论文:三相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中文摘要】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微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变得日益重要。
在交流微网中,分布式电源可以经过三相逆变器后并联到交流母线上向负载供电。
本文研究微电网处于离网独立运行时的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
三相逆变器并联的控制目标是各台逆变器输出电流均流和负载功率均分。
首先建立基于旋转坐标系下三相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三相逆变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SVPWM控制。
然后分析并联逆变器主电路和环流产生的原理。
通过开环控制逆变器并联和双闭环控制逆变器并联两种情况的仿真,研究了无并联均流控制时并联逆变器的环流情况。
其次研究了并联逆变器的主从控制策略。
本文采用一种公共电压调节器的主从控制策略。
主逆变器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从逆变器采用单电流闭环控制。
从逆变器的电流指令都由主逆变器电压环输出给定。
再次研究了并联逆变器的无互联线下垂特性控制。
通过分析传统下垂特性控制的基本原理,发现传统下垂特性控制存在动态响应慢、输出电压和频率存在稳态偏差的缺点。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下垂特性控制,在下垂公式中加入功率的微分项来提高动态性能,加入高通滤波器来消除稳态电压幅值和频率的偏差。
本文还研究了微网变流器在...【英文摘要】Micro-grid technology an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The distributedgenerations in AC Microgrid can be connected to AC bus by three phase inverter. The control method of parallel three-phase inverters is researched in the paper. Parallel three-phase inverter control objective is sharing the output current of the inverters and power flow of load.Firstl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three-phase inverter based on the rot...【关键词】逆变器并联均流下垂特性并网和离网切换【英文关键词】inverter parallel operation current sharing droop characteristic【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目录】三相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致谢5-6摘要6-7ABSTRACT7 1 引言11-19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1.1.1 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概述11-12 1.1.2 逆变器并联技术在微网中的应用12-13 1.2 逆变器并联技术13-17 1.2.1 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分类13-17 1.2.2 微网变流器的并网和离网切换控制17 1.3 研究内容17-19 2 三相逆变器双闭环SVPWM控制及无均流控制并联仿真19-47 2.1 三相逆变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SVPWM控制19-29 2.1.1 三相逆变器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19-21 2.1.2 三相逆变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21-22 2.1.3 空间矢量控制原理及仿真模型22-27 2.1.4 双闭环控制逆变器输出阻抗计算27-29 2.2 三相逆变器并联电路分析29-32 2.2.1 三相逆变器并联主电路29 2.2.2 并联三相逆变器的环流分析29-32 2.3 开环控制下并联逆变器仿真32-37 2.4 双闭环控制下逆变器并联仿真分析37-47 2.4.1 电压环PI参数对环流的影响38-42 2.4.2 双闭环控制下逆变器并联仿真42-47 3 并联逆变器的主从控制原理及仿真47-57 3.1 主从并联控制原理47-48 3.2 并联逆变器的主从并联控制仿真48-57 3.2.1 并联逆变器的主从控制稳态仿真48-51 3.2.2 并联逆变器的主从控制动态仿真51-54 3.2.3 三台逆变器并联的主从控制仿真54-57 4 并联逆变器的下垂特性控制策略及仿真57-81 4.157-61 4.1.1 下垂并联特性控制的基本原理57-60 4.1.2 改进的下垂特性控制方法60-61 4.2 并联逆变器的下垂特性并联控制框图61-63 4.3 并联逆变器的下垂特性控制仿真63-81 4.3.1 下垂系数对环流影响的仿真63-68 4.3.2 传统下垂并联控制稳态仿真68-73 4.3.3 传统下垂并联控制动态仿真73-78 4.3.4 改进的下垂并联控制仿真78-81 5 微网变流器的并网与离网切换技术81-91 5.1 微网变流器的并网与离网切换控制分析81-83 5.1.1 变流器的并网和离网切换双模式控制81-82 5.1.2 变流器的并网和离网切换控制框图82-83 5.2 微网变流器的并网和离网切换控制仿真83-91 5.2.1 变流器从并网到离网切换仿真83-88 5.2.2 变流器从离网到并网的切换仿真88-91 6 结论91-93参考文献93-97作者简历97-101学位论文数据集101。
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技术

半百≯ 守
圈5两逆变器并联向负载供电
上式表明,两模块有功功率的均衡主要取决于功 率角al和82的一致性,而无功功率主要取决于逆变 器输出电压有效值EI和E2的一致性。令各模块
∞2∞o—m·P
V=Vo—n·Q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套——第—七—次——奎—国—学—术——舍—设———————————————————~~
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刑 岩戚惠严仲光赵修抖(南京210016)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其供电系统的容量、性 能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也推动着电力电子技术的 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多模块并联实现 大容量电源被公认为当今电源变换技术发展的重要 方向之一。多个电源模块并联,分担负载功率,各个 模块中主开关器件的电流应力太大减小,从根本上提 高可靠性、降低成本。同时,各模块的功率容量减小 而使功率密度大幅度提高。另外,多个模块并联,可 以灵活构成各种功率容量,以模块化取代系列化,从 而缩短研制、生产周期和成本,提高各类开关电源的 标准化程度、可维护性和互换性等。
(1)一台或多台投人运行时,相互问及与系统的 频率、相位、幅度必须达到一致或小于容许误差时才 能投人,否则可能给电网造成强烈j中击或输出失真。 而且并联工作过程中,各逆变器也必须保持输出一 致,否则。频率的徽弱差异的积累将造成并联系统输 出幅度的周期性变化和波形畸变;相位不同使转出幅 度不稳。
(2)功率的分配包括有功和无功功率的平均分 配,即均流包括有功和无功均流。直流电源的均流技 术不能直接适用。
什么是并联均流技术

什么是并联均流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由于一台直流稳定电源的输出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不能满足要求,而满足这种参数要求的直流稳定电源,存在重新开发、设计、生产的过程,势必加大电源的成本、延长交货时间、影响工程进度。
因此在实用中往往采用模块化的构造方法,采用一定规格系列的模块式电源,按照一定的串联或并联方式,分别达到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功率扩展的目的。
但是电源输出参数的扩展,仅仅通过简单的串、并联方式还不能完全保证整个扩展后的电源系统稳定可靠的工作。
不论电源模块是扩压还是扩流,均存在一个均压、均流的问题,而解决方法的不同,对整个电源扩展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并联均流技术就是并联以后,每个电阻元件的两端电压是相等的,而总电路电流等于两个电阻上电流之和,所以说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
均流技术应满足条件:
-所有电源模块单元应采用公共总线。
UPS逆变模块的N+m冗余并联结构和均流

3个UPS模块的并联可以将可靠性提高4个数量级,不可靠性由原来的1%降到了0.000001%。
1.2 可用性的提高
UPS的可用性的一般定义为
可用性(Availability)=MTBF/(MTBF+MTTR) (1)
式中:MTBF为平均无故障时间,反映UPS的可靠性及冗余性;
2.1.1 监控均流母线对地短路故?的措施
均流母线工作正常时电压UB为一定值,且等于各模块电流Ik检测信号电压UIk的平均值;而均流母线短路时其电压UB=0,利用这个特点,在均流电路中接一个均流母线电压检测电路,就可以及时发现母线短路故障。检测电路,它由光耦、继电器和声光报警器组成。
2.1.2 任一模块不工作时的监控措施
1)各个UPS模块的频率、相位、相序、电压幅值和波形必须相同;
2)各个UPS模块在输入电压和负载的变化范围内,必须能够实现对负载有功和无功电流的均匀分配,为此要求均流电路的动态响应特性要好,稳定度要高;
3)当均流或同步出现异常情况或UPS模块出现故障时,应能自动检出故障模块,并将其迅速切除而又不影响UPS的正常运行。
模块失效时,其输出电流也为零,相应的模块电流Ik检测信号电压UIk=0,即图6中a点电压等于零。因此,在整流放大器的输出端接一个电压检测电路,就可以实现对模块失效的监控。监控电路,它由光耦、继电器和声光报警器组成。模块正常工作时,UIk>0,光耦导通,继电器K工作,K的常开接点闭合,均流采样电阻R接入母线,K的常闭接点断开,报警器不工作;当模块失效时,UIk=0,光耦截止,K失电,K的常开接点断开,模块与母线隔离,保证了其他模块不下调,K的常闭接点闭合,报警器工作,告知用户该模块失效。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是指通过将多个逆变器连接在一起并联运行,实现电流的均匀分配和控制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多逆变器并联可以提高系统的输出功率和可靠性,同时还可以降低每个逆变器的负载和温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可以分为硬件控制和软件控制两种方式。
硬件控制主要通过电路设计和元件选择来实现,而软件控制则主要通过算法和控制策略来实现。
在硬件控制方面,可以采用电流传感器和电流分配电路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电流均衡。
电流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每个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并将其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反馈信号调整每个逆变器的输出功率,使其输出电流保持在设定值附近。
电流分配电路则根据每个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大小来调整其输出电压,以实现电流的均衡分配。
在软件控制方面,可以采用分布式控制算法和通信协议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协调控制。
分布式控制算法可以将整个并联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并为每个子系统分配一个控制器。
控制器之间通过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和协调,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电流均衡。
常用的通信协议包括CAN总线、Modbus和Ethernet等。
除了硬件控制和软件控制,还可以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电流均衡。
自适应控制算法可以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负载情况,动态调整每个逆变器的输出功率和电流分配策略,以实现最佳的电流均衡效果。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输出功率和可靠性,还可以降低每个逆变器的负载和温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多逆变器并联还可以实现系统的容错能力,当其中一个逆变器发生故障时,其他逆变器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总之,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是一种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技术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硬件和软件控制方式,并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电流均衡,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

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多逆变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引言: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能源资源的日益稀缺,使用可再生能源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太阳能和风能是两种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它们的不确定性和间断性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带来了挑战。
多逆变器并联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一种常见方案,它可以通过有效控制逆变器的运行状态来实现多逆变器之间的均流控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基本原理多逆变器并联系统是指将多个逆变器连接在一起,共同向电网馈送能量。
每个逆变器都会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并通过连接电网的变压器将能量馈送到电网中。
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优势在于提高了系统的功率密度,降低了单个逆变器的负载和故障风险,同时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
二、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均流控制原理在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逆变器之间的输出电流需要保持一致,以实现均流控制。
均流控制的目的是减小逆变器之间的功率不平衡,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常见的实现均流控制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 静态均流控制:静态均流控制是通过改变逆变器的参数来实现的,例如调节电压、频率等。
逆变器之间的输出电流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参数来使得其保持一致。
但是静态均流控制方法需要精确的参数调节,对系统和逆变器的动态响应要求较高。
2. 动态均流控制:动态均流控制是通过控制逆变器的开关状态来实现的。
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每个逆变器都会根据电网的需求进行功率调整,而并联的逆变器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以保持均流。
动态均流控制通过逆变器之间的通信和协调,实时调整并联逆变器的功率输出,以实现均流控制。
在动态均流控制中,电流控制器可以实时监测系统的电流状态,并根据需要调整各个逆变器的输出功率。
通过逆变器之间的通信和协调,可以实现逆变器之间的电流均衡。
三、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均流控制策略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均流控制策略包括两个方面:逆变器间的通信与建模和多逆变器均流控制算法。
1. 通信与建模:在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逆变器之间需要实现通信与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社, 2003.
- 61 -
4. 主从模块法 主从式并联系统由一个电压控制 PWM 逆变器(VCPI) 单元、数个电流控制 PWM 逆变器(CCPl)单元(功率单元) 和功率分配中心(PDC)单元组成并联系统。并联系统的基 本结构如图 3 所示,它包括:(1)一个 VCPI 主控单元,其电
图 4 基于“民主”主从法的 N 个逆变器模块并联系统 VCPI 单元通过锁相环(PLL)使其正弦输出电压与市电
基于“民主”主从法的 N 个逆变器模块并联系统如图 4 所示。通过硬件开关选择或软件设置,将任一逆变模块 设置为主模块 1 并控制其输出电压,电压环的输出即为所 有模块的电流给定,从模块 2~N 自身的电压环不再起作 用。当主模块故障时,任一从模块可以上升为主模块。这种 主从模块法可实现并联系统的冗余,实现系统的模块化,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但模块间仍有通信线。主从控制解 决了单个逆变器故障的问题,但是由于存在主从切换的问 题,其可靠性也就打了一定的折扣。一旦主从切换失败,必 将导致系统的瘫痪。
输出电流为:
(8)
故
(9)
由此可得出输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别为:
(10)
由于一般逆变器输出电压 U1 和系统电压 U0 间的相
位差 很小,即
,
则
(11)
同理逆变器 2 的输出功率为:
(12)
由式(11)和(12)可以看出逆变电源的输出有功主要取 决于功率角,而输出无功功率则主要取决于输出电压幅值 差,即二模块有功功率的均衡取决于输出电压相位 !1、!2 的一致性,无功功率的均衡主要取决于输出电压 U1、U2 的 一致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各逆变器的基准电压信号的 幅值和相位就可以实现各逆变器输出的无功功率和有功 功率的均衡,从而达到均流的目的。
图 1 并联系统简化电路图
(1)
则有
(2)
定义环流为:
若 r1=r2=r,且 r<<RL,则式(2)可以简化为:
又由式(1)和(3)可得环流为:
又由于
(5)
由式(4)( ,5)可知
由式(6)可以看出,逆变器的输出电流由两部分组成,
收稿日期: 2005- 07- 04 作者简介: 周松林( 1975- ) , 男, 安徽宿松人, 铜陵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 合肥工业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
或自身产生的基准电压信号同步,而输出电流取决于负载 性质。它与常规的逆变器或 UPS 无异。CCPI 单元必须具备 快速响应性能以跟随所分担的负载电流,不需要 PLL 实现 同步,故可适应 VCPI 输出频率的变化。输出电压被看作干 扰输入,通过前馈加以补偿。PDC 的主要功能是监控整个 系统的工作状态。并按各单元的视在功率为各工作单元分 配电流。
(1)滤波电容与环流的关系
《
》2005 年第 3 期
( a) C1=35μF、C2=10μF
(b) L1=5mH、L2=1mH 图 7 滤波电感与环流的关系仿真波形 从波形看出:当两组逆变器的滤波电感不同时,两电 感电流因为电流内环的调节而跟随同一给定,在电流调节 器的放大倍数足够大,跟随效果良好时,数值几乎相等。所 以说滤波电感的差异不会在两组逆变器之间形成环流。 (3)电流环检测系数与环流的关系 各并联模块的电感电流跟随同一给定,当电流环检测 系数不同时,电感电流必然不等,从而形成环流。图 8 是检 测系数分别为 1 和 0.9 时的电感电流和环流的仿真
- 59 -
《
》2005 年第 3 期
一部分为负载电流分量,一部分为环流分量。负载电流分 量总是平衡的(在输出滤波器参数相同时),但环流分量的 存在使各逆变器输出的总电流不相同。由式(4)看出由于 r 仅仅为线路阻抗,其值非常小,两台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矢 量在相位、幅值上有所差异时就会在各电源的输出端形成 较大的电流。这一电流大部分不经过负载而在电源之间形 成环流,环流较大时极易损坏逆变器,必须加以控制。
(b) C1=100μF、C2=10μF 图 6 滤波电容与环流的关系仿真波形 由波形看出:当电容差别较大时,由于电流环的作用 使两电感电流的差几乎为零,另外两逆变器的输出电流的 差(i01- i02)却比较大,这是由于在电感电流相同情况下, 不同的电容分流不同,从而使它们向负载输出的电流也不 同,但这一电流差不会在两逆变器之间形成有危害的环 流。另外还可以看出电感电流中含有部分高次谐波。 (2)滤波电感与环流的关系
5. 共电压调节器并联系统仿真分析 下图是基于主从控制法的共电压调节器逆变器并联 运行的结构图:
图 5 共电压调节器逆变器并联运行的结构图
- 60 -
利用 saber 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器件参数对 均流效果的影响。仿真数据如下:主电路电源为 500V,输 出电压为 220V,50HZ,KV=1,KI=0.75, Vr=220V,KP=12, 。
中图分类号: TP217
文献标( 2005) 03- 0059- 03
1. 引言 逆变器并联运行可实现大容量供电和冗余供电,是当 今逆变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多台逆变器并联实现扩 容可大大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使电源系统的体积、重量大 为降低,同时其主开关器件的电流应力也可大大减少,从 根本上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功率密度。由于逆变 电源模块并联运行组成的是交流电源供电系统,各模块输 出为交流信号,因而,它们之间的并联要比直流系统的并 联运行要复杂得多。要实现两台或多台逆变电源的并联运 行,不但要求它们的输出电压的幅值趋于相等,而且要求 输出电压信号的频率与相位严格一致,即: V1=V2 ;f1=f2 ;φ1=φ2 式中:V1 ,f1, φ1 分别为运行的逆变电源的输出电压幅 值、频率、相位; V2, f2, φ2 分别为待并的逆变电源的输出电压幅值、频 率、相位。 当各逆变电源的输出电压幅值相等、频率相等和相位 一致时电压差为零,并联工作为最理想状态。但是,在实际 的逆变电源并联系统中,由于电路参数的差异和负载的经 常的变化或由于控制系统的固有特性问题,各个逆变电源 之间的输出电压的瞬时值往往不可能完全相等,这样,势 必存在一定的电压差,从而在系统内部形成环流,而环流 对于各逆变电源的功率器件以及输出滤波器有一定的破 坏影响。因而,在逆变电源并联运行系统中,必须分析和解 决电压同步与均流控制问题。 2. 环流产生原理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中的环流是由于各逆变电源模块 的输出特性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为简便起见,不妨设图 1 所示的两台并联供电的逆变电源为相同的容量,它们在 静态下的输出电压 、为标准正弦,不考虑波形畸变的影 响,则由图 1 可知:
《
》2005 年第 3 期
并联逆变器的均流技术
周松林
(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 逆变器并联运行时由于各模块输出电压的频率、相位等参数不一致, 会在模块间产生环流。本文先分析了逆变器
并联运行时环流产生的原理, 并重点提出了有功、无功功率控制和主从模块法两种均流方案。
关键词: 逆变器并联; 环流; 均流技术; 有功无功控制; 主从控制
3. 有功、无功功率控制 以两台逆变电源模块向同一负载供电为例(如图 2 所 示)进行分析,其中 X 为线路阻抗,U0 为并联电网电压。
压调节器保证系统输出幅度、频率稳定的正弦电压; (2)N 个 CCPI 从单元,设计其具有电流跟随器性质,分别跟随 PDC 单元分配的电流。
图 3 主从式并联系统
图 2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 逆变器 1 供给负载的复功率为:
图 8 电流环检测系数有差时的环流波形 图示的输出电流差约 2.5A,可见电流环检测系数有 差时产生的环流量很大,即电流检测系数对并联逆变器的 均流性能影响显著。
(a) L1=3mH、L2=1mH
参考文献: [1] 李 爱 文 , 张 承 慧. 现 代 逆 变 技 术 及 其 应 用[M]. 北 京:科 学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