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等效电路

合集下载

逆变器的等效电路图

逆变器的等效电路图
可见,叠弧现象的影响是转折点
2018/10/9
a
变成
p a p p (a ) 2 90 2 19
换流的几个角度
为描述整流器工作方式, 我们用了以下几个角度: α=触发延迟角; μ=叠弧角; δ=熄弧延迟角 =α+μ。
以晶闸管3为例:
①触发角从b相电压在三相电压中开始 最大开算算起 ②从其换相电压uba为零时刻算起
2018/10/9
20
自然换向点,是各相晶闸管能导通的最早时刻,将 其作为晶闸管控制角的起点
a电压最高 wt=30°
b电压最高 wt=150°
c电压最高 wt=270°
u d
u u ab ac
u u u u u u bc ba ca cb ab ac
O
wt
c电压最低wt=90° 2018/10/9
负号表示方向
3wL Vd 1.35U l cosa Id p 3wL 1.35U l cos(p b ) Id p 3wL (1.35U l cos b Id ) p
3wL Vd 1.35U l cos b Id p
15
2018/10/9
3wL U d 1.35U l cos b Id p
Vd 0 Vd (cosa cos ) 0 2
可见,叠弧现象的影响是转折点
2018/10/9
a
变成
p a p p (a ) 2 90 2 18
整流器与逆变器的转折点 三、逆变器交直流数量关系表达式
1.若不考虑换相重叠现象,则 2.若考虑换相重叠现象,则
1.若不考虑换相重叠现象,则 2.若考虑换相重叠现象,则

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

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

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简介本文旨在提供一种优秀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以满足逆变器并联操作的需求。

该方案将详细介绍逆变器并联原理、电路设计要点、安全保护措施等内容,帮助解决相关问题。

逆变器并联原理•并联多台逆变器可实现功率叠加,提高整体输出能力。

•并联逆变器需要具备相同的额定电压和频率。

•并联逆变器需要具备相同的电流分配能力。

电路设计要点1.选用合适的并联控制器或微处理器,用于实现并联逆变器的同步控制和通信。

2.确定逆变器的参数,包括额定电压、频率、电流分配等,并保证各台逆变器参数一致。

3.设计逆变器输出电路,包括滤波器、功率级和输出变压器等。

4.设计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包括开关驱动、保护电路等。

5.考虑逆变器的故障检测和容错策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安全保护措施1.采用逆变器过电流保护电路,防止过电流损害逆变器和负载设备。

2.设计逆变器过温保护电路,有效避免逆变器过热导致故障。

3.引入逆变器过压和欠压保护电路,避免过高或过低电压对系统造成损坏。

4.配备逆变器短路保护电路,保护逆变器和电路免受短路故障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方案提供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设计方案,可实现逆变器的并联操作,并满足功率叠加需求。

此外,安全保护措施将确保逆变器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请根据具体需求实施该方案,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逆变器的参数和保护电路的设计。

方案实施步骤1.确定需求:明确并联逆变器的功率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并联逆变器数量。

2.选择逆变器型号:选择适合的逆变器型号,确保其具备并联操作的能力,并满足功率需求。

3.设计并联控制电路:选用合适的并联控制器或微处理器,设计并联控制电路,实现逆变器的同步控制和通信。

4.确定逆变器参数: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并联逆变器的额定电压、频率和电流分配能力,并保证各台逆变器参数一致。

5.设计逆变器输出电路:根据逆变器输出需求,设计逆变器的滤波器、功率级和输出变压器等组成部分。

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技术

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技术
并联的各模块为带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的正弦 渡逆变器,如图4,AC为公共负载线,ZIh为输出端导 线阻抗。
半百≯ 守
圈5两逆变器并联向负载供电
上式表明,两模块有功功率的均衡主要取决于功 率角al和82的一致性,而无功功率主要取决于逆变 器输出电压有效值EI和E2的一致性。令各模块
∞2∞o—m·P
V=Vo—n·Q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套——第—七—次——奎—国—学—术——舍—设———————————————————~~
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刑 岩戚惠严仲光赵修抖(南京210016)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其供电系统的容量、性 能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也推动着电力电子技术的 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多模块并联实现 大容量电源被公认为当今电源变换技术发展的重要 方向之一。多个电源模块并联,分担负载功率,各个 模块中主开关器件的电流应力太大减小,从根本上提 高可靠性、降低成本。同时,各模块的功率容量减小 而使功率密度大幅度提高。另外,多个模块并联,可 以灵活构成各种功率容量,以模块化取代系列化,从 而缩短研制、生产周期和成本,提高各类开关电源的 标准化程度、可维护性和互换性等。
(1)一台或多台投人运行时,相互问及与系统的 频率、相位、幅度必须达到一致或小于容许误差时才 能投人,否则可能给电网造成强烈j中击或输出失真。 而且并联工作过程中,各逆变器也必须保持输出一 致,否则。频率的徽弱差异的积累将造成并联系统输 出幅度的周期性变化和波形畸变;相位不同使转出幅 度不稳。
(2)功率的分配包括有功和无功功率的平均分 配,即均流包括有功和无功均流。直流电源的均流技 术不能直接适用。

基于VSG的储能系统并网逆变器建模与参数整定方法

基于VSG的储能系统并网逆变器建模与参数整定方法

基于VSG的储能系统并网逆变器建模与参数整定方法胡文强;吴在军;孙充勃;宋毅;原凯【摘要】从并网逆变器主电路和同步发电机等效电路的对应关系出发,提出模拟同步发电机转子的运动方程、有功-频率下垂特性与无功-电压下垂特性的虚拟同步发电机(VSG)外环控制策略.引入虚拟阻抗模拟同步发电机定子电气方程的电压环,和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器的电流环共同构成应用于储能系统并网逆变器的VSG控制策略.建立应用于储能系统并网逆变器的VSG动态小信号模型,分析其参与电网需求响应的机理.推导得出VSG参与电网调压/调频需求响应的动态模型,为研究电网电压/频率波动时VSG无功/有功输出特性提供依据;进而在保证有功环、无功环的稳定性与调压/调频动态性能的条件下,总结得到VSG关键参数的整定方法.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所提VSG参与电网调压/调频动态模型的正确性与参数整定方法的有效性.【期刊名称】《电力自动化设备》【年(卷),期】2018(038)008【总页数】11页(P13-23)【关键词】虚拟同步发电机;储能系统;并网逆变器;下垂特性;动态小信号模型;调压调频;参数整定;建模【作者】胡文强;吴在军;孙充勃;宋毅;原凯【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6;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102209;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102209;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102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40 引言能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能作为一种便利的能源形式,是国民经济的命脉[1]。

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使新能源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利用。

分布式发电DG(Distributed Generation)是利用新能源发电的有效途径[2]。

分布式电源与储能接入大电网普遍采用由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并网逆变器,虽然其具有控制灵活、响应迅速等优点,但也存在低惯性、欠阻尼等不足。

基于LCL滤波的单相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基于LCL滤波的单相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基于LCL滤波的单相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张朝霞;文传博【摘要】并网逆变器作为发电系统和电网连接的核心装置,直接影响整个并网发电系统的性能,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以单相全桥逆变器为研究对象,为更好地减小入网电流的总谐波失真,采用LCL型滤波器,具有更好的高频谐波抑制能力.控制策略使用双电流闭环控制,推导了控制方程,内环控制LCL滤波器中的电容电流,外环控制滤波后的电网侧电流,此控制方法使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都得到了很好改善.设计了各元件的取值规则,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证明了建立的单相并网逆变器可成功实现并网运行.【期刊名称】《上海电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2)002【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并网逆变器;滤波器;谐波抑制;双电流环控制【作者】张朝霞;文传博【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上海 201306;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4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并网是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

许多国家都积极研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1-4]。

目前,常用的新能源回馈电网的方案为:先把新能源转化成电能;再把电能调节成满足全桥逆变器所需的直流电压;最后由全桥逆变器将新能源回馈到交流电网。

在整个并网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是逆变器,使用正弦脉宽调制逆变技术(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 SPWM)。

这种方案采用了较多模拟环节,且其控制方法也比较落后,就使得并网逆变装置的并网效果不那么理想,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针对并网逆变器技术的探索越来越多,面对以往控制技术的不足,人们提出了很多研究方向。

文献[5]将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应用到并网逆变器的控制之中,使用数字控制与模拟控制结合实现理想的控制效果;文献[6]根据各系统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逆变器拓扑结构,如单相、三相、隔离等,且各结构之间可以进行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满足更多的需求。

一种改进的微电网并联逆变器下垂控制策略

一种改进的微电网并联逆变器下垂控制策略

一种改进的微电网并联逆变器下垂控制策略李山;叶鹏【摘要】针对虚拟阻抗的引入会导致微电网逆变器输出电压跌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微电网并联逆变器下垂控制策略.首先,通过对基于感性虚拟阻抗的逆变器控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以及感性虚拟阻抗变化对闭环传递函数影响进行频域响应曲线分析,说明了改进下垂控制方法的必要性.其次,通过下垂曲线分析提出基于虚拟阻抗电压反馈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不但可以解决逆变器输出电压降落的问题,而且提高了下垂控制的功率分配精度,维持了系统电压和频率的稳定,证明了所提出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12)004【总页数】8页(P289-296)【关键词】微电网;下垂控制;虚拟阻抗;电压跌落【作者】李山;叶鹏【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43随着全球能源互联战略[1]的提出,微电网因具有微型、清洁、自治、灵活等特点[2]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大力发展微电网事业将是我国未来电力能源战略的重点。

分布式电源都需经过逆变器并入交流微电网系统,因此,逆变器能否稳定运行将直接影响微电网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微电网逆变器控制一般采用主从控制[3]以及对等控制[4-5]等方法。

有关主从控制法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由于主从控制法自身的缺陷,使其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7];对等控制一般以下垂控制为代表,因为以下垂控制为基础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由于降低了对通讯可靠性的依赖而在微电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文献[6]提出了基于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的下垂控制方法,并通过仿真证明了提出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文献[7-8]在文献[6]的基础上提出引进感性虚拟阻抗来改进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引入感性虚拟阻抗可以减少系统环流;但是文献[7-9]中未分析虚拟阻抗的引入导致的逆变器输出电压跌落问题;文献[10]针对低压微电网提出引入反馈感性阻抗的电压电流双环的下垂控制方法,并通过仿真证明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但同样没有分析虚拟阻抗的引入导致逆变器输出电压跌落及虚拟阻抗的变化对电压跌落严重性的影响。

详细逆变电路原理分析

详细逆变电路原理分析

电容C和电感L、电阻R构成并联谐振
电路,所以称这种电路为并联谐振式逆
变电路。
本电路采用负载换流,即要求负载 电流超前电压,因此,补偿电容应使负 载过补偿,使负载电路工作在容性小失 图4.6.1 并联谐振式逆变电路的原理图
谐情况下。
详细逆变电路原理分析
2、工作原理:
并联谐振式逆变电路属电流型,故 其交流输出电流波形接近矩形波,其中 包含基波和各次谐波。
2、工作原理
3 、电路参数计算
4.5.2 串联谐振式逆变电路
1、电路结构
2、工作原理


详细逆变电路原理分析
4.5.1 并联谐振式逆变电路 大滤波电感
1、电路结构:
小电感,限制晶闸 管电流上升率
• 负载为中频电炉,实际上是一个感
应线圈,图中L和R串联为其等效电路。 因为负载功率因数很低,故并联补偿电 容器C。
图4.3.1 电压型半桥逆变电路及其电压电流波形 详细逆变电路原理分析
优点: 简单,使用器件少; 缺点:
1)交流电压幅值仅为Ud/2; 2)直流侧需分压电容器; 3)为了使负载电压接近正弦波通常在输出端要 接LC滤波器,输出滤波器LC滤除逆变器输 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
应用:用于几kW以下的小功率逆变电源;
详细逆变电路原理分析
4.1.1逆变器的性能指标
(1)谐波系数HF:谐波分量有效值同基波分量有致值 之比。
(2)总谐波系数:总谐波系数表征了一个实际波形 同其基波的接近程度。 (3)逆变效率 (4)单位重量的输出功率:衡量逆变器输出率密度的 指标。 (5)电磁干扰(EMI)和电磁兼容性(EMC)
详细逆变电路原理分析
π+θ≤ωt≤2π 期 间 , T2 和 T3 才 导 通 。

基于自适应下垂法的有功功率均分控制

基于自适应下垂法的有功功率均分控制

基于自适应下垂法的有功功率均分控制翟盼盼;苟军年;杨剑锋【摘要】在低压孤岛微网中,受到线路阻抗不一致的影响,线路阻抗与并联逆变器的容量不匹配,传统下垂控制方法不能使并联逆变器有功功率达到均分的效果;并且传统下垂控制法反馈信号很难准确的测到线路阻抗后公共节点的电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下垂控制方法,该方法具有可变的下垂系数和可变的空载电压,自动调节下垂系数和空载电压来减小并联逆变器有功功率分配的偏差和降低线路阻抗上的电压降.在负荷发生突变和扰动的情况下,利用MALATB2014a/SIMULINK 软件平台分别对传统下垂控制和自适应下垂控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仿真结果验证了自适应下垂控制方法不仅可以使并联逆变器有功功率分配达到均分,还可以大大改善线路阻抗上的电压降.【期刊名称】《电测与仪表》【年(卷),期】2019(056)010【总页数】6页(P105-110)【关键词】低压微电网;并联逆变器;下垂控制;功率均分【作者】翟盼盼;苟军年;杨剑锋【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40 引言随着大量分布式电源(DG)的接入,微电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

随着电力电子设备的进步,这些可再生能源变得更加可靠和可控。

从这些可再生能源获得的大部分DC输出可用于DC负载以及转换后的AC负载。

为了连接AC负载,这种类型的可再生能源之间需要逆变器的存在,这就形成了微电网的基础。

逆变器是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之间的重要接口,其并联运行技术近年来已经为电力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下垂控制被广泛接受用于控制在孤岛模式下工作的并联逆变器。

传统的下垂控制方法不需要互连的通信线路,并且逆变器根据其自身的容量来馈送负载。

该方法具有灵活性,高冗余度和“即插即用”的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3卷 第 1期 2010年 03月
盐城工学院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Journa l of Y ancheng Institute of T echno logy( N atural Science Ed ition)
V o.l 23 No. 1 M a r. 2010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等效电路
此基波频率下逆变器的等效电路如图 3所示。图 中, r 为基波角频率。
如果逆变器的基准电压 uref存在直流偏量或 检测反馈信号的传感器存在漂移, 则逆变桥输出 电压中将含有直流分量。逆变器的带宽范围必定
包含直流频段, 因此图 3所给的基波等效电路形 式同样适用于直流等效电路。因 ZO ( j0 ) = 0, 所
当前, 交流用电负载对不间断电源 ( UPS) 的 容量和供电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扩大单台 UPS的容量或者将多台 UPS 并联运行都 可以实 现扩容 [ 1] 。如一味的提高单 台 U PS 的容量会降 低用电的可靠性, 因此 UPS 并联技术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 而 UPS并联的核心技术就是逆变器并联 控制技术。
r ) u ref 1 + Z o1 ( j
G2 ( j r ) uref2 r ) + Zo2 ( j r )
( 2)
ihd
=
G1 ( j0) uref1 - G 2 ( j0) uref2 R1 + R2
( 3)
ihg
=
uh1 S2L1C +
1+
-
uh 2 S2L2 C2 +
1
SL 1 S2L 1C1 +
ZL = 20 ZL = 40
ZL = ∀
A 0 0. 1 0. 2 0. 3 0. 4 0. 5 io1 5. 47 5. 66 5. 85 6. 04 6. 24 6. 43
io2 5. 47 5. 28 5. 08 4. 89 4. 07 4. 51 io1 2. 74 2. 93 3. 12 3. 32 3. 51 3. 71
统等效电路是得出正确控制策略的前提。 目前所能查到的逆变器并联的相关文章未能
系统的提出逆变器并联的等效电路。绝大部分文 献提供的等效电路仅仅局限于基波频率 [ 9] , 也有 文献提出了直流情况下的等效电路 [ 10] , 但都没有 说明等效电路的推导的过程。逆变器并联系统中
存在的高频环流不仅降低了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形
的质量, 而且对并联系统的稳定性也存在这较大
的影响, 而目前还未看到并 联系统在高频 ( 开关 频率附近 )下等效电路的相关研究。本文系统阐 述了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等效电路, 这对正确研究 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和提出正确 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仿真结 果验证了等效电路的正确性。
1 单台逆变器等效电路
图 1为单相全桥逆变器的主电路原理图, 采 用 SPWM 双极性调制方式。当开关频率 远高于 逆变器输出的基波频率时, 逆变器可等效为一比 例放大环节 kpwm。
图 1 全桥逆变器主电路 F ig. 1 Th e m ain circu it of fu ll- b ridge inverter
有关。根据单台逆变器的等效电路得到了并联系统的等效电路, 给出了并联系统的在不同等效
电路下环流的大小。仿真结果验证了所给等效电路的正确性。
关键词: 逆变器; 并联; 输出阻抗; 等效电路; 环流
中图分类号: TM 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5322( 2010) 01- 0047- 05
48
盐城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采用 P调节器, 外环反馈量 为输出电压瞬时 值, 采用 P I调节器。
第 23卷
图 2 逆变器控制框图 F ig. 2 T he con trol diagram of inverter
图 3 逆变器基波等效电路 Fig. 3 The equiva len t c ircu it in
逆变器并联的 控制方法主要 有集中控 制方 式 [ 2] , 主从控制方 式 [ 3] , 分散 逻辑控制方式 [ 4] 和 无互联线控制 方式 [ 5 ] 。所有这些 控制方法 都需
要从研究逆变器并联系统等效电路出发, 以确定 出逆变器并联的具体适用控制方法。如无互联线
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通常采用有功调相、无功调 幅的控制方法 [ 6] , 这种控制方法的基础是逆变器 等效输出阻抗和线路阻抗之和为纯感性, 但逆变 器等效输出阻抗含有阻性分量时 [ 7 ] , 就需采用解 耦控制策略 [ 8] 。因此正 确分析出 逆变器并 联系
fundam en tal frequen cy
图中, kvp和 kvi为瞬时值电压环的比例系数和 积分系数, kip为电流环的比例控制系数, kpwm为逆 变器全桥主电路的等效比例放大环节, kvf 和 kif 分 别为电压环和电流环的反馈系数, uj 为逆变桥输 出基波分量。由于逆变 器采用 SPWM 双 极性调 制方式, 因此逆变桥在放大调制波信号的同时, 引 入了高频谐波 uh。对双极 性 SPWM 高频方波电 压进行傅立叶分解可知, 逆变桥输出电压含基波、 载波、载波的 m 次谐波及载波 m 次谐波的上下边 频谐波, m 为相对于载波的谐波次数 [ 11] 。载波频 率等于逆变 器中开关器件 的开关频率。也就是
对于上述等效电路, 由于负载阻抗值要远远 大于逆变器的等效阻抗值, 因此并联系统在空载
和带载情况下的环流大小基本相等。为了便于分
析, 分析其在空载时的环流情况。根据图 7所示 并联系统的等效电路, 分别求得基波、直流和高频
下的环流表达式, 分别如 ( 2) 式至 ( 4)式所示。
ih r
=
G1 (j R1 + R2
zero frequen cy
以逆变器直流等效电路形式如图 4所示。逆变桥 采用双极性 SPWM 调制方式引入了高次谐波 uh, 其频率在逆变器的带宽频率范围以外, 因此逆变 桥输出的高频谐波不受双闭环控制, 也就是说, 逆 变桥的高频输出谐波分量 uh 的幅值与双环控制 参数无关, 仅与逆变桥的输入直流电压有关。因 此, 在高频段, 逆变器的等效电路如图 5所示。
根据单台逆变器的等效电路, 图 7给出了两 台逆变器并联系统分别在基波频率、直流和高频 下的等效电路图。
第 1期
吴云亚: 逆变器 并联系统的等效电路
49
图 6 逆变器并联系统主电路 Fig. 6 The ma in circu it of tw o parallel inverters
3 仿真验证
图 9给出了逆变器 1的基准电压有 0. 012 85 V 电压偏移时两台逆变器的输出电流波形。由于 直流阻抗等于零, 因此, 两台逆变器之间的直流环 流将趋于无穷大, 正好与式 ( 3) 吻合。这也说明 了图 7( b) 所给的并联系统的直流等效电路正确。 文献 [ 12] 给出了消除直流环流的一种方法, 这里 不再赘述。
S ( 1+ kvp kip kpwm kvf ) + kvikip kpwm kvf 从 ( 1)式可看出, 一旦逆变 器的控制参数确 定以后, 逆变器的空载输出电压 ( G1 ( S ) uref ( S ) ) 与逆变器的等效输出阻抗 (Zo ( S ) )随之确定, 也 就是说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外特性也就固定了。因
根据图 2逆变器控制框图, 建立了两台逆变 器并联的 M at lab仿真模型。由于验证所 确定等 效电路的正确性, 所以将两台逆变器直接在某一 参数不一致的情况下并联, 而没有采用任何并联 控制方法。
根据逆变器稳定的运行要求, 确定一组参数: kvp = 1, kvf = 0. 0257, kpwm = 33. 3, kvi = 2 500, kif = 0. 2, kip = 2, 基准电压幅值 8 V, 输出电压频率 50 H z, 开关频率 f sw = 20 kH z, L1 = L2 = 1 MH z, C 1 = C2 = 30 uF, R1 = R2 = 0。
+ 1
SL 2 S2L 2C2 +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1
+ R2
( 4)
图 8 存在相位差时逆变器输出电流 F ig. 8 Th e outpu t current w ith
phase d ifference between two inver ters
据式 ( 1), 可得逆变器在基波频率下的等效 输出阻抗为。表 1给出了两台逆变器单元基准电 压存在相位差时, 两台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可以 看出, 在并联系统空载和带载时, 相同的相位差引 起的系统环流大小基本一致。系统空载时, 环流 值的大小与式 ( 2)的计算值一致, 说明图 7( a) 所 给的并联系统的基波等效电路正确。
50
盐城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表 1 逆变器单元之间相位差引起的基波环流
T ab le 1 Th e fundam en ta l circu lating curren t cau sed by
phase differen ce be tw een inverters
负载 电流
相位差 ( ! )
图中 L 和 C 分别是逆变器的滤波电感和滤 波电容, r为滤波电感等效电阻、功率管导通电阻 以及死区等效电阻之和, 一般情况下, 此值很小, 可以认为 r 0。典型的瞬时值双环逆变 器控制 框图如图 2所示, 内环反馈量为电感电流瞬时值,
收稿日期: 2009- 09- 24 作者简介: 吴云亚 ( 1979- ), 女, 江苏盐城人, 讲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功率电子变换。
吴云亚
(盐城工学院 实验教学部, 江苏 盐城 224051)
摘要: 由典型的双闭环逆变器的控制框图, 根据频率是否在逆变器的带宽范围内, 得出了逆变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